李卫公在珠崖
·王谠·
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咽。题诗云:“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也恐人归去,百匝千遭绕郡城。”又郡有一古寺,公因步游之,至一老禅院;坐久,见其内壁挂十余葫芦。指曰:“中有药物乎?弟子颇足疲,愿得以救!”僧叹曰:“此非药也,皆人骼灰耳! 此太尉当朝时,为私憾黜于此者,贫道悯之,因收其骸焚之,以贮其灰,俟其子孙来访耳!”公怅然如失,返步心痛,是夜卒。
〔选自《唐语林》〕
●●李卫公,即李德裕,他是唐朝大臣,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文宗和武宗时居相位,曾封卫国公。他是“牛李党争”中李派首领,后来受牛僧儒派的排挤,被贬到珠崖(今广东省琼山县一带),死在那里。这篇小说就是写他被贬到珠崖时精神上的痛苦及临终前的复杂心理。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李卫公登临望阙亭题诗一事。李卫公每登临望阙亭,“未尝不北睇悲咽”。望阙亭,亭名取义于远眺京城。北睇(di),即朝北望。李卫公自从被贬到珠崖后,每次登上望阙亭,都要北望长安。“悲咽”二字概括地写出他当时的心情。在牛李党争失败后受到排挤被贬的激愤、郁闷,失势后的惆怅……种种复杂的痛苦心理都蕴含在“悲咽”二字之中。这种痛苦的心境在望阙亭上的题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头两句写他独自登临望阙亭,向北遥望帝京时的感想。珠崖离长安那么远,鸟儿尚且要飞行半年才能到达,要返京城是多么难啊!后两句写他困在海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思归故都而不得的痛苦。好像青山舍不得让他离去,故意“百匝千遭绕郡城”,把他围起来。这首诗用了拟人手法,把李卫公那种眷恋京都思归不得的惆怅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他被贬珠崖后的痛苦,为下文写他的死作了铺垫。
后半部分写李卫公访古寺的见闻及他的死。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李卫公看到了老禅院里的十余个葫芦。他以为葫芦里装的是药,想向寺僧要一些,以医足病。但寺僧说,太尉(即李德裕,曾加封太尉)在朝当政时出于私仇把一些人贬斥到这里致死。寺僧出于怜悯,焚其骸,留其灰,以待子孙来寻找。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个情节完全是偶然的。但偶然的巧合常常是必然的反映,是符合生活真实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的情势变化无常,李德裕也难免身受其害。当年他曾因个人恩怨将许多人贬到珠崖,而如今他自己又被别人贬到这里。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远离京都远离家乡,被贬斥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平,使他深刻理解了当年那些不幸者的痛苦以及他们抑郁而死的可悲结局。寺僧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怅然如失,返步心痛”,这八个字刻画了李德裕临终前复杂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深深的愧疚,表明了他的良心并没有泯灭。当一个人做了错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使许多人受到损害,甚至丧失了生命,而后自己又遭到同样的命运,他所受到的良心的谴责比任何打击都要沉重。是悔疚、是怅惘、是怜悯还是辛酸……种种复杂的心理都包含在“怅然如失,返步心痛”这八个字里。由于长期的精神上的抑郁,再加上良心上的自责,李卫公心理上承受不住,当天晚上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