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蒜叟
·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卷。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子不语》]
《子不语》是清朝文学家袁枚晚年的作品,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奇闻异事。作者以熟炼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体验。在他的笔下,迭宕起伏的情节,神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都常常寓含了作者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不仅仅是讲了一段生动离奇的故事。艺术上则追求率真自然和清新灵巧。
毛宗岗在点评《三国志演义》时曾说:“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他把如何使用衬托方法刻划人物的要诀,论述得很精辟。《卖蒜叟》的作者也深谙其法。本篇着意是要向读者介绍一位外貌平庸、赢弱而又身怀绝技的卖蒜叟,然而故事的开篇,却偏从南阳县的杨二相公写起,形象地描述了杨二相公威震乡邻的的勇武神威。杨“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力大艺精令人侧目。演武场上,他舞枪弄棒,更是威风凛凛,引得“观者如堵。”……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精于拳勇,一招一式技艺超群的一代拳师的勃勃英姿。众人皆赞,唯独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显出轻视、嘲笑的神态,这不仅使杨二相公非常气愤,就是围观的众人也觉得非常惊讶。故事的波澜就由此而起,矛盾由此而生,并使得读者心头也不得不布上疑云,期待着要知道个所以然。
然后,作者层层铺垫,把情节推向高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当杨“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相邀时,卖蒜叟只讲了一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语含讥讽,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这无疑更激起了杨二相公的愤怒,禁不住破口大骂,口出狂言。面对杨二相公咄咄逼人的气势,卖蒜叟只是笑道:“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沉静、坦然、自信,又不乏揶揄。杨二相公的暴怒,卖蒜叟的沉静,对比鲜明,二人性格也有初步显现。随着情节的发展,卖蒜叟的“真面目”渐渐地显示了出来。你看他,“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多么精彩的表演,多么卓绝的武艺。令杨二相公折服,令众人惊叹,即使读者,读此也会精神一振,兴致频添,对卖蒜叟油然而生敬意。行文至此,我们可看出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独具:写杨二相公的技艺高超,意在表现卖蒜叟的更胜一筹、不同凡响;写杨二相公的始怒终服,更衬托出卖蒜叟武艺的精妙绝伦。以强者衬托强者,则更强者卓然独立。可谓“水涨船高”。本文正是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鲜明感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其次,本文在描写主要人物卖蒜叟时,还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卖蒜叟的出场是那样的不引人注目,他貌不其扬,“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俨然一个行动迟缓,身体衰弱的老者。可到后来,他使杨相公的奋拳夹入腹中,又运气鼓腹,把杨跌出石桥之外。前后判若两人。前之抑,正是为了后之扬,抑扬之间,卖蒜叟的形象也得到了突现,使人久久不得忘怀,行文也因之而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最后老人背蒜而走,始终不肯告诉人们姓甚名谁,为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使人悬想、玩味、思考,并由思考中领悟了作者行文的主旨:学无止境。天外有天,只有虚心奋进,方能术业有成。
另外,繁简适宜,语言生动形象,也是本篇突出的写作特点。如写比武前的准备,仅用“令杨养息三日”几字,一笔带过,至于三日内杨怎样准备,众人的反映,都一字没提。而描写二人较量,却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有助人物刻划处详写,余则略写,使得一篇短文叙述、描绘全无赘语。在遣词用句上,作者不求华丽而重形象、准确,富有动感,这也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起了作用,使卖蒜叟有形、有声,有精妙的技艺显露,几乎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