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巧报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古代微型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袁枚·


        骗术有巧报者。常州华客,挟三百金,将买货淮海间。舟过丹阳,见岸上客负行囊,呼搭船甚急。华怜之,命停船相待。船户摇手,虑匪人为累,华固命之。船户不得已,迎客入,宿于后舱尾。将抵丹徒,客负行囊出曰:“余为访戚来,今已至戚所,可以行矣。”谢华上岸去。顷之,华开箱取衣,箱中三百金尽变瓦石。知为客偷换,懊恨无已。饿而天雨且寒,风又逆,舟行不上。华私念金已被窃,无买货资,不如归里摒挡,再赴淮海。乃呼蒿工。拖舟返,许其值,如到淮之数。舟人从之,顺风张帆而归。过奔牛镇,又见有人冒雨负行李淋漓之,招呼搭船。舵工睨之,即窃银客也,急状舱内,而伪令水手迎之。天晚雨大,其人不料此船仍回,急不及待,持行李先付水手,身跃入舱。见华在焉,大骇,狂奔而走。发其行囊,原银三百,宛然尚存,外有珍珠数十粒,价可千金。华从此大富。
        

[选自《子不语》]

●●
        自古道:“无巧不成书”,世界上的事,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必然性又寓于偶然性之中,这个偶然性,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巧合。《骗术巧报》这篇小说正是以巧合的手法,使故事曲折、生动,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小说主要描写了两个场景,而这两个场景恰恰通过巧合写出了“开合”的变化,开,指矛盾冲突的展开与激化,合,指矛盾冲突的转化和解决。第一个场景,作者介绍了“常州华客,挟三百金,将买货淮海间。”这里就点明了这个姓华的人身携资财,坐船到淮海一带购买货物。当船经过丹阳时,岸边有一个旅客背着行囊,呼喊搭船,此时出现两种反应,其一是“华怜之”,允许他上船,其二是船户不同意,担心会带来祸害,这里形成了小小的冲突,船户的顾虑恰是作者设下的埋伏,为下文更大冲突的形成做了铺垫。当然旅客还是搭上了船,当船过丹徒时,旅客谢华上岸,这一上一下的举动,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这时华打开箱子拿衣服,突然发现箱中的三百两银子全部变成瓦石,华此时方才大悟,旅客是骗子,这正好验证了船户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由失银引起了矛盾的激化。紧接着作者为读者描绘了第二个场景,这里就用了巧合的手法。首先作者展示了这样一番景象:“俄而天雨且寒,风又逆,舟行不上,”天气发生了突变,风雨交加,寒气袭人,船在海上逆行,十分艰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又加上失银不能买货,就促使华重新考虑对策,于是他想返回乡里,收拾东西,再赴淮海,这一想法在当时的情景下是合情合理的,但巧就巧在,船在返回途中,经奔牛镇时,又见有人冒雨背着行李呼喊搭船,“船工睨之,即窃银客也”,这“睨”字写得很形象、具体,把船户的心理变化显示出来,正好照应了前面发生的事,只见船户急忙进入船舱,告之水手,使人们假装迎接他,读者会想,难道骗子就不会发现船还是刚才所乘之船?在当时状况下,雨是如此大,天又昏暗,他看不清晰,并且他也不会料想此船又会返回,急不可奈地只想搭船,但“身跃”舱内,才发现了华,于是“大骇”逃跑,作者用“跃”、“骇”、“奔”、“走”几个词既写出了他行动的快,也反映了他心理的突变,这一逃,他不可能顾及行李,于是华的三百银失而复得,还得到了珍珠数十粒,“价可千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矛盾的解决很富戏剧性,“无巧不成书”,这样出人意外的结局,不仅在形式上产生了新奇独特、耳目一新的效果,而且能更深刻更强烈更集中地揭示生活的真谛,作者这样描写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总之,作者以巧合结构全篇的,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骗”的恶劣现象,也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使小说波澜突起,而又符合情理,让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