猢狲酒

2024-09-11 可可诗词网-古代微型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袁枚·


        曹学士洛禋为余言:康熙甲申春,与友人潘锡畴游黄山,至文殊院,与僧雪庄对食,忽不见席中人,仅各露一顶。僧曰:“此云过也。”次日入云峰洞,见一老人,身长九尺,美须髯,衲衣草履,坐石床。曹向之索茶,老人笑曰:“此间安得茶?”曹带炒米献老人,老人曰:“六十余年未尝此味矣!”曹叩其姓氏,曰:“余姓周名执,官总兵,明末隐此,百三十年。此猿洞也,为虎所据,诸猿患之,招余杀虎殪其类,因得居此。”床置二剑,光如沃雪。台上供河洛二图六十四卦。地堆虎皮数十张。笑谓曹曰:“明日诸猿来寿我,颇可观。”言未已,有数小猿至洞前,见有人,惊跳去。老人曰:“自虎害除,猿感我恩,每日轮班来供使会。”因呼曰:“我将请客,可拾薪煨芋。”猿跃去。少顷捧薪至,煮芋与曹共啖。曹私忆此间得酒更佳,老人已知,引至一崖,有石覆小凹,澄碧而香。曰:“此猢狲酒也。”酌而共饮,老人醉,取双剑舞,走电飞沙,天风皆起。舞毕还洞,枕虎皮卧,语曹云:“汝饥,可随手取松子橡栗食之。”食后体觉轻健。先是曹常病寒,至是病减八九。最后引至一崖,有长髯白猿,以松枝结屋而坐,手索书一卷诵之,琅琅不解作何语,其下千猿拜舞。曹大喜,急走归告雪庄,拉之同往洞中,止存石床,不见老人。
        

〔选自《新齐谐》〕

●●
        《猢狲酒》是一篇类似于陶潜的《桃花源记》的小说。浪漫主义是小说的主要风格。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还是情节的构思都具有这种浪漫主义特色。
        小说通过对一位隐居深山已一百三十多年的老人的生活的描述,显示了作者对安宁清静的生活与环境的神往和赞赏,从反面否定了那种混乱纷杂的社会现实和复杂难测的人际关系,透露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生活和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的思慕与追求。这一主题的确立,与时代和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正是乾隆时期,清王朝自康熙以来长期兴盛繁荣,到这时尚未走向衰落。作为知识分子,显然对太平安定的生活感到满足,不愿失去它。这篇《猢狲酒》他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念和情绪。所以在实际上,小说于写作之先,便已在主题思想上具有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规定性。
        其次,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与其浪漫主义的主题相统一。小说以清新明丽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娓娓动人的小故事:一位明末的总兵官,因躲避战乱隐居于黄山深处,与人世隔绝,以松为邻,以猿为友,过着清贫无忧的生活。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这种题材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那就是他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他对作品中那位老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般生活的歆羡和神往。
        此外,小说在情节构思上也完全服从于其作品的总体传奇性风格。应当说,这其实是个虚构的小故事。作者托言一位名叫曹洛禋的学士所讲的一件事,故事情节并不曲折,而是极其舒徐平缓,自然地展现出一派与纷杂扰攘的人世社会迥然不同的奇幻景象。
        作品一开始,就写曹学士游黄山时的一件奇事:“至文殊院,与僧雪庄对食,忽不见席中人,仅各露一顶。僧曰:‘此云过也。’”当云过时,彼此居然看不见,此种奇特景象,是一种夸张的真实,是构成浪漫主义文学倾向的表征之一。奇事之后,又写奇人。曹来到云峰洞,见到的是一位“身长九尺,美须髯,衲衣草履”,隐居于此已一百三十年的明末总兵官,可以想见老人的年龄肯定不小于一百五十岁。但就是这位高龄老者,在酒醉之后,还能“取双剑舞,走电飞沙,天风皆起”,可见其剑法精妙,武艺非凡,步履迅捷,不减当年;不仅如此,老人的经历更为奇异,当年他躲进深山,是一群猿猴把他请来,诛除了霸占猿洞的老虎后住在这里的,与猿猴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而且当他庆贺生辰时,诸猿还来给他祝寿。老人的经历堪称奇绝,而这群猿猴也奇得可爱:小猿为老人和客人拾薪煨芋,老猿“以松枝结屋而坐,手索书一卷诵之,琅琅不解作何语,其下千猿拜舞。”在这种环境中,曹学士也感受了奇气,吃了几颗松子橡栗,便使疾病减去了八九分。最后,当曹与朋友再次往访时,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止存石床,不见老人”了。这种情节构思,处处奇,事事奇,层层奇,的确富于传奇色彩。
        总之,无论是从主题的确立,题材的选择,乃至情节的构思等方面看,作品都具有强烈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