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斗汉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古代微型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袁 枚·


        三斗汉者,粤之鄙人也,其饭须三斗粟乃饱,故呼为“三斗汉”。身长一丈,围抱不周,须虬面黑,乞食于市,所得莫能果腹。一日之惠州,戏于提督军门外,双手挈二石狮去。提督召之,则仍挈双石狮而来。提督命五牛曳横木于前,三斗汉挽其后,用鞭鞭牛,牛奋欲奔,终不能移尺寸。提督奇其力,赏食马粮,使入伍学武。乃跪求云:“小人食须三斗粟,愿倍其粮。”提督许之。习武有年,驰马辄坠,箭发不中,乃改步卒。郁郁不得志而归。游于潮州,值潮之东门修湘子桥,桥梁石长三丈余,宽厚皆尺五。众工构天架,数十人挽之莫能上。三斗汉从旁笑曰:“如许众人頳面汗背,犹不能升一条石块耶?”众怒其妄,命试之,遂登架独挽而上。众股栗。桥洞故有百数,辛卯年圮其三。郡丞范公指俸倡修,见此人能独挽巨石,费省工速,遂命尽挽其余。给钱数十千,不一月食尽去,莫知所之。或云,饿死于澄江。
        

[选自《新齐谐》]

●●
        《三斗汉》是一篇极富于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它写了广东某地一个绰号叫“三斗汉”的普通老百姓的几件趣闻逸事,情趣盎然,令人赏心悦目。
        《三斗汉》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作者只是通过几件事,抓住三斗汉的主要特点——饭量大,来加以描写,同样达到了使形象形神兼备的目的。
        作品一开始先是概括介绍,道出其绰号的来由:“其饭须三斗粟乃饱,故呼为‘三斗汉’。”又写他的不同常人的身躯、面貌、经历:身高一丈,腰粗得一个人抱不过来;胡须蓬乱,面目黧黑;乞讨为生,每天都吃不饱。这样写的目的当然是强调他的饭量大——他身材粗大是因为他平时吃得多,吃得多也才使他长成了这副巨人身形。文章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步步守定这一中心,绝不作旁逸斜出之笔。
        接下来用具体的事例来写他的这一特点。
        惠州弄石狮曳五牛。他游戏于惠州提督府前,提走了两座石狮;五头牛并排拴在一根横木上,当鞭打五牛时,他能曳住横木,令五头牛“终不能移尺寸”,这是何等令人惊叹的神力!何来如此神力?答案当然是他吃得多。因此,当提督收留他当兵习武时,他所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小人食须三斗粟,愿倍其粮”——给自己的口粮加倍,此外别无他求。
        潮州独架石桥。如果说前边写三斗汉提狮曳牛是直接下笔的话,那么这次作者则是变换了一种写法,改用对比的方法了。作品先详写众人架桥的过程:几十个民工要把那“长三丈余,宽厚皆尺五”的石梁,搭到桥墩上去,他们搭好了脚手架,然后来搬运石梁,但结果是“数十人挽之莫能上”,一个个累得“頳面汗背”;而后一笔写出三斗汉搬起石梁,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之中,“登架独挽而上”,何等轻松,如玩笑一般!这里,作者插入了一个小细节,即目睹三斗汉的神力,“众股栗”,栗者,慄也——众人惊骇得腿直哆嗦。这样一比较,就其有力地烘托了三斗汉的形象,把他力若天神般不可思议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不仅如此,郡丞又命三斗汉把所有要架的石梁全部一个人架好,遂更显出他的英雄本色。事后,他得到了数十千钱的酬谢,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三斗汉却“不一月食尽去”。——最后仍归结到他饭量惊人地大这一主旨上来,仍是紧紧扣住人物主要特点下笔。
        作品结尾,仅用一句就作了收束,十分干净利落:他吃掉了“数十千钱”之后,便不知去向了,“或云,饿死于澄江。”或云者,有人说之谓也。有人说他饿死在了澄江,这一悲剧结局同样要归因于他饭量奇大的缘故。
        作者抓住三斗汉的“其饭须三斗粟乃饱”这一主要特点作文章,或概括介绍,或具体摹写,步步不离主旨,似远而近,使作品结构显得格外严谨,层次十分清楚。
        此外,这篇作品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三斗汉的神力。如写他力曳五牛:“提督命五牛曳横木于前,三斗汉挽其后,用鞭鞭牛,牛奋欲奔,终不能移尺寸”。这是典型的夸张手法。但这段文字并不给人荒诞不经的感觉,实际上,读者倒宁可接受它的真实性,虽然明知有些夸张。因为它有三斗汉的饭量和力量作基础。这样,这种夸张手法就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