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货郎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古代微型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蒲松龄·


        济南业酒人某翁,遣子小二,往齐河索贳价。出西门,见兄阿大。时大死已久。二惊问:“哥那得来?”答云:“冥府一疑案,须弟一证之。”二作色怨讪。大指后一人如皂状者,曰:“官役在此,我岂自由耶?”但引手招之,不觉从去。尽夜狂奔,至泰山下。忽见官衙,方将并入,见群众纷出。皂问:“所事何如矣”。一人曰:“勿须复入,结矣。”皂乃释令归。大忧弟无资斧。皂思良久,即引二去,走二三十里,入村,至一家檐下,嘱云:“如有人出,便使相送。如其不肯,便道王货郎言之矣。”遂去。二冥然而僵。既晓,第主出,见人死门外,大骇。守移时,微苏。扶入饵之,始言居里,即求资送。主人难之。二如皂言。主人惊绝。急雇骑送之归。偿之,不受;问其故,亦不言,别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

●●
        明确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王货郎》的美是属于后一种。这篇小说的故事,没有交代清楚,而魅力正在没交代清楚之中。
        小二受命去齐河讨债,出西门,看见早已死去的哥哥,说是阴间有一疑案,传弟弟小二去证。他于是被阴间的官役押解,一夜狂奔,到了泰山脚下,刚到官府门前,群众纷出府,说是案已了结,不用进去了。这里该叙述的事情,好多都没有交代,如:什么案件?小二怎么参与的?为什么让他去作证?刚到泰山,案子却已了结了,不用去作证了,怎么了结的?为什么又不用小二作证就能了结?一连串的问号,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瞇糊迷惘,不得其解。
        哥哥担心弟弟回家没盘缠,官役思忖良久,就引小二到一村庄,说:“如果主人不送,你就说王货郎说了,不送不行。”那家主人救醒小二后,听说路程较远,不肯资送。小二说是王货郎说的,必须送。请看后果:
          主人惊绝,急雇骑送之归。偿之,不受;问其故,亦不言,别而去。
        从主人的惊绝,马上雇骑送之归,一个“惊”一个“急”字,说明主人对王货郎的要求,甚至比对官府的命令还害怕。那么,他同王货郎是什么关系?王货郎不过是个已死的人,他为什么如此害怕?如此唯命是从?为什么送回来后,还他的盘缠,他不要。为什么问他原因,他又不说?这其中有何奥妙?
        作品描写的是人和鬼的故事,这本身便有神秘性。如此,什么都不交代清楚,朦朦胧胧,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读完小说,头脑里留下一连串的问题,而这些问号,却自然地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含糊是毛病,但含糊又是美。原因在于《王货郎》的大情节是清楚的,并不含糊;只是小情节含糊,不很清楚。这是有道理的,大架子不清楚,便是混乱,混乱是不好的。现在大架子清楚,只是小情节含糊,这样,整个故事就清楚了,只是其中有的地方故意含而不露,所以,这里的含糊,实际是含蓄,它着意留下较广阔的空间,去让人们驰骋想象。所以,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故意留下艺术的空白。
        艺术空白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中国画讲究“以白当黑”,也是以无代有,扩大画面的境界。绘画与文学是相通的,蒲松龄的有意“含糊”,实际是运用艺术的空白。所以,这篇小说余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