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教实验
晏阳初,又名遇春,家人称其为云林。1893年10月26日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世代书香家庭,是七兄妹中最小的。晏阳初5岁时由父亲晏美堂启蒙,开始识字读书写字。最初读《三字经》,后学四书五经。1903年奉父命入保宁府(阆中县境)“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接受西式教育,学习英语、算学、历史、地理、化学等课程。1906年冬,晏阳初在西学堂完成初级学业。入西学堂的第一年就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1907年,14岁的晏阳初赴成都进入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中学肄业,三年后,被成都一中学聘为英文教师。翌年,应两位美国青年传教士之邀,共同创办“辅仁学社”。1911年,晏阳初回故乡巴中中学教英文。1912年再回“辅仁学社”工作,接受“辅仁学社”负责人史文轩(英文名史梯瓦特)的建议,于同年冬赴香港圣史梯芬孙书院深造。1913年1月20日,用晏遇春的名字在圣史梯芬孙学堂注册入学。同年9月入圣保罗书院(今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乘上海轮赴美国,准备入奥柏林学院攻读。航行途中遇到耶鲁大学毕业的同学,鼓励他入耶鲁大学。于是晏阳初又改变初衷,进入耶鲁大学。他在耶鲁大学肄业两年,学膳杂费都是靠工作报酬和奖学金。1918年夏,晏阳初在耶鲁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即赴法国战场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工作。
法国的劳工平时既不足,战时更感紧缺。1916年春,根据法方与中国惠民公司订立招募华工赴法的协约,大量中国劳工到法国战场后方工作,在英法共计15万余人。因环境恶劣,待遇差,语言不通,1916年11月8日至13日,法境各华工队伍连续发生暴动、罢工等事。1917年底,英国青年会首先在英募华工中开展服务工作,北美青年会在法募华工中也做同样的工作,1918年春,推行到美军借用的华工当中。1918年6月,晏阳初到法国普兰设立华工服务中心。当地有5 000名华工,最繁忙的工作是为华工代写代读家信。受工作的启发,考虑如能教授华工识字,并逐渐会写简单家信,比代他们写读家信更有意义。于是晏阳初根据中文字典与国内最近报纸、杂志上的常见文字,选取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选定了一千余字,作为教华工识字的读本,办起了华工识字班,参加者在20岁到40岁之间,每日工余饭后上课一小时,四个月后,达到了简单读写的目的。识字运动在华工中渐渐地开展起来。经过一年的时间,华工的识字率由起初的20%增加到38%。
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与华工相处一年,得到两项珍贵的启发:一是中国诚朴农民智商高,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同胞的“苦”与“力”。矢志回国后,“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教他们识字读书”。
晏阳初在法为华工服务期限为一年,1919年6月9日,与蒋廷黻等同乘海轮离法赴美求学。1919年秋,晏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完成硕士学位。1920年7月20日搭乘“俄罗斯皇后”号海轮离美回国。
回国前,晏阳初去见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伯克曼,表示回国后的志向,说:“中国如不能消除极大多数的文盲国民,即不能进入民主时代——今日国内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实已为消除文盲工作跃进一大步。今后所应努力的一在教育工具,即根据在法国编行的华工识字课本,再用科学方法重加选订,更求适用。其次教育活动,尤需要大量志愿服务人员共同努力。如有教育的人士愿每日提供二小时教授文盲,四个月一期;中国在短期内将可达到消除文盲目标。”伯克曼提示,教育活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应乐与协助,到上海后可与其商讨①。晏阳初原计划以中国西部作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地区,因四川是他的故乡,对西部的风俗民情都熟悉,余日章主张在华东地区,可就近得到上海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协助,晏于是决定从华东开始。晏阳初到上海后被任命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平民教育科的负责人,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在1920年冬到1922年春,晏阳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游历了19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调查后,晏阳初得到了两个结论:一是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不能采用在法国为华工服务用的教材和方法,因为国内平民与法国华工生活有种种不同,华工工作时间一定,国内工商人则终日忙碌;华工没有社会负担,国内工人为衣食奔波,又有家庭重负;华工人数有限,全是工人,所需的教材简单,国内平民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贫富贵贱,所需的教材复杂;华工有在法受到的刺激,读书愿望强烈,国内平民读书愿望不强烈。二是各省的平民教育很少有成绩,原因是教员没有经验,没有好的教材,没有组织。根据调查所得,晏阳初拟定了平民教育的准则:基础化、简单化、经济化。基础化的意思是,天下事应该学的太多,老百姓不能样样学到,你得把最需要的基础的东西给他,使他们能树根基而求发展自己。简单化的意思是,要深入浅出,“把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弄简单,学的人学起来自然就容易”。经济化是指“时间上要经济,因为老百姓终年忙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受教育”,“经费上也要经济,否则不容易推广”。“内容上基础化了,方法上简单化、经济化了,然后才能普遍化!”②“三化”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运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根据“三化”原则,晏阳初主持编出了《平民千字课》。此课本是他利用在法编行的识字课本,并参考了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的“语体文应用词汇”汇编而成,1922年2月由青年协会书局刊行。全书96课,分四册,每册24课,每课有10或11个生字,每个生字旁附注音字母。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本中的意义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义,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平民千字课》第一、第二册注重识字,第三第四册兼重常识,计划课时四个月,96课时。《平民千字课》由晏阳初设计原则,黄沧渔起稿,杨冯暑修正,又经余日章、胡贻谷、范子美、谢扶雅阅审指正方定稿。除了《平民千字课》外,青年协会还刊行了《平民算法》、《平民历史》、《平民地理》、《平民卫生》等多种平民教育课本。
在编写课本的同时,晏阳初仔细研究了推行的方法,认为应先在城市实验。余日章主张在上海实验,晏阳初认为上海不能代表中国大多数地方。上海青年会两位美国干事支持晏阳初选择较小城市进行实验的主张。于是首先选择了长沙,接着在烟台、嘉兴做了平民教育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功。1924年7月,还在东北军中进行了军队识字教育,直奉战争爆发,未果而终。
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女士久有推行普及教育的心愿,1922年秋到上海,在中华教育改进会总干事陶行知处获悉晏阳初在长沙举办平民教育,成绩显著,即与晏会晤,希望合作推行普及教育工作,晏阳初欣然允诺。1923年春末,嘉兴实验幻灯教学法,朱与陶俱往参观,随即于上海沧州旅馆由熊夫人邀请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胡若愚等讨论组织推行平民教育的总机关,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平民教育。讨论结果决定,由陶行知、朱经农负责改编《平民千字课》,1923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熊夫人负责解决经费问题。
1923年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借北京西城区中华教育改进社事务所举行成立大会,选出董事40人,推定执行董事9人:张伯苓、张训钦、陈宝泉、蒋梦麟、周作民、陶行知、朱其慧等,朱其慧为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会书记,晏阳初任总会总干事,主持工作。1924年8月,晏阳初脱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到北京平教总会任职。平教总会下设总务、乡村教育、调查研究、平民文学、推广训练、供应与设备等六部,分别负责行政与技术工作。晏阳初提出以“平”字作为平教会的会徽,获董事会通过。晏还请陈筑山撰写了《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歌词为:“茫茫海宇寻同志,历经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歌词配《苏武牧羊》曲谱,改原来的悲怆调为雄伟壮盛的音韵,表示平民教育运动的气势,也表达了晏开展平民教育工作的决心③。平教会的宗旨就是歌词所唱的“除文盲,作新民”。
平教总会成立后,晏阳初在继续城市平民教育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对乡村的平民教育工作。他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学博士傅葆琛担任总会乡村教育部主任。傅也曾在法国华工队服务,志愿平民教育,1924年9月回国,10月就任乡村教育部主任职务。
1924年11月,平教总会在河北保定的20个县开始做乡村平民教育的普及工作,在两个县开设了平民学校,招生6 000余人。保定工作开始后,晏与傅又到宛平县,提倡平民教育,选取清河乡为实验区,继之获鹿县邀请平教会举行平教运动。保定、宛平的乡村平教工作,使晏阳初深深地感到:“乡村的精神和物质都是今日中国的主干,也是中国未来的基础。”晏阳初和傅葆琛还认识到:“在乡村推行平民教育比较城市更多便利。因乡村居民素被疏忽不顾,如果有人做一点对他们有益的事,他们就很受感动。加以乡村没有城市的若干引诱及流言蜚语,参加平民学校的人都按时上课切实用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城市的学生好。尤其乡村都是若干家庭聚集的小社会,日常共处,彼此了解,相互间具有强烈家族精神及共同责任意识的维系,这是推行平民教育需要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复杂,人品不齐,这一因素不是缺乏就是非常微弱。而华北每年秋冬约有四月至六月农闲时间,农民每日可有四至六小时识字读书或参加生计教育的训练。更是城市难得的机会。”④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目光开始转向农村。
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与乡村教育部主任傅葆琛反复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范围大,各地情形不同,要想在全国实现普及乡村教育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提倡和推行计划。乃决定将全国分为华北、华南、华中、华东、华西、东北、西北七大区,分期在各区内做两种提倡工作:一是普遍的提倡,二是彻底的或集中的提倡,“普遍的提倡。只协助各地方自动推行平民教育,随时在平民教育学术上作指导和训练工作。彻底的提倡,是在一个区域内选择一个中心的地方,由 ‘总会’负责直接实施平民教育,以期达到下述目标:(甲)完全消除文盲。(乙)引入卫生保健方法。(丙)实行农业改良。 ‘总会’企求和其他教育、社会、宗教机构共同合作,努力改善这一地方的教育社会经济情况,使成为模范区并为其他地区人员的示范训练中心。”⑤
晏阳初与平教社同仁经过两年的选择与考虑,1926年秋决定选择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各项工作⑥。
定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距北京三百余里,在保定与石家庄之间,京汉铁路自西北部通过,全县南北平均长60里,东西宽约55里,是一个平原地区。已垦土地16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不毛之地37万亩,占总面积的20%。按照土壤的肥沃程度,在华北地区,定县属于中等。全县有村落453个,住户70 034家,人口40万。平均每村有150家。最大的村有1 200家,不满百家的村占总数的46%。平均每家5至8口,以4口之家最多,5口之家次之,超过10口之家占总户数的9%。男子占人口总数的51%,女子占49%。县内居民90%务农,经商次之,各种手艺及粗工又次之。家庭手工业有织布、纺线、织席等。输出品以棉花和棉制品为大宗。输入棉纱、小米、食盐、布、煤等。输入与输出之差为每年入超4万银元。
翟城村位于定县的东部,共有368户,2 186人,以米姓人口为多数。1902年米鉴三在本村创国民学校、半日学校,自办女子私塾。后又办高等小学、女子国民学校、女子高等小学,成绩显著。其子米迪刚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日本人搞的实验村,认为可行,回国后便在本村试行,创办自治村,亦见成效。1914年定县县长见翟城村自治颇具规模,便授予“模范村”称号。米迪刚曾想把自治推广到全县,1916年获省政府允准,每年拨6 000银元,作自治筹备经费,因内战迭起,自治县计划未能实现,米迪刚失望颓丧,移居北京。1925年夏,平教会在通县筹备的集中实验工作,因内战被迫停止,乃寻觅其他可行地区。从《翟城村志》周刊,晏阳初了解到翟城村的情况,很感兴趣,即拜访寓居北京的米迪刚,米迪刚对晏阳初推行平民教育工作早有所闻,双方会谈融洽,米迪刚欢迎晏阳初到定县从事平民教育实验,表示愿尽全力协助。晏阳初认为定县距北京近,可以与都市的文化工作取得联系,于是决定以定县作为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集中实验区。
定县的平教实验,1926年秋到1929年秋为准备阶段。在翟城村设立了办事处,划定东亭镇附近为中心的62村为乡村社会区,研究平民教育的实施办法与制度。准备阶段由于财力、人力不足以及1927年、1928年两次战争的影响,工作很难进行,主要是开展社会调查、集中推行识字教育、试办平民学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等工作。各项工作均以试办平民学校为出发点,通过办平民学校,与村民建立师生关系,建立感情,取得农民的信任,再开展社会调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教育方面,1928年编辑出版了适合农民需要的《农民千字文》,在翟城村设立了两所乡村实验学校。
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方面,翟城村拨出了一百亩土地作为华北普及农业科技实验场,附设第一表证场;定县士绅拨城区土地30亩作实验场,后改为第二表证场;翟城村还拨了1 200亩沙地,作为扩大实验之用。冯锐等人收集各种农具和小麦、棉花、花生、蔬菜等六十种种子,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了小麦、花生、棉花、白菜、红薯等的经营方法,以及各种作物的耕作法、轮作法、肥料收集法、肥料施用法、灌溉法、排水法、病虫害防治法、果类等栽培法、农产制造法、农产贩卖法、农产贮存法、农产转运法等科普知识。刘拓博士致力于农业工具的研制与改良,先后完成了耙、犁、水车、播种器、收割器等的改良,制成了本地没有的中耕器、点播器。陆燮钧教授则致力于牛、猪、鸡、蜂的饲养、管理、选种的研究。清华学校农科,1927年8月决定研究园艺和病虫害两项,在翟城村实验场设立了桃、梨苗圃,注重白菜、番茄的改进及谷类、棉花、花生、豆类病虫害的防治。若干农具、农作物研究改进获得成效后,即在翟城村第一表证场公开演示,以便农民观摩,加以推广。为了更好地普及研究成果,还设立表证农家十处,养鸡一家,养蜂二家,保存肥料三家,送种二家,防治病虫害二家,分别就改进的成果加以实施,以为其他农民的示范。
调查研究方面,晏阳初尤其重视,认为“要以有系统的科学方法,实地调查定县的一切社会情况,使我们对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一般的与特殊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明了的认识。然后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有事实根据的设施”⑦。在冯锐的主持下,主要是对六十二村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查,一是调查各种借贷组织和农家记账,制作出各种农业统计,为创办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经济组织提供依据。二是进行农村社会调查,调查事项包括:历史及起源、地势及土壤、交通及转运、乡村组织、人口、教育、农业状况、卫生及疾病、社会风俗、庆会、娱乐、游戏、度量衡等,作为制定推行教育的依据。三是农事调查,调查农产、畜产、果品、蔬菜、农具、施肥、树木及森林、农场内布置及农场房屋、轮种法、家庭工艺、特种作物的耕作法、农民借贷储蓄、农民买卖、农家周年出入及农场经营盈亏,作为研究推广农业科技的材料。
应母校耶鲁大学的邀请,1928年6月5日,晏阳初到美国接受母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接着在美国为平民教育运动开展募捐,募集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奠定了平教工作的经济基础⑧。1929年6月10日,自美国回抵北平。在6月13日举行的欢迎会上,晏表示:在最近五年之内,经费绝不成问题,五年之内,我们应具体做出成绩来。教育部部长蒋梦鳞也表示给予定县实验以财力支持。卫生署长刘瑞恒和国际联合会卫生科主任拉西曼愿意在卫生工作方面提供协助。定县的实验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各项工作均渐有头绪,平教会的经济问题已告解决,晏阳初与同仁决定以平教会全部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定县的实验。1929年7月,晏阳初全家搬到定县。一年的时间内,其他工作人员也带着家眷全部迁入定县,在定县城内租赁民房居住。征得定县有关方面同意,把城内的考棚,作为实验区的办公处。考棚房舍很多,但很破旧,考棚内原有一所三层建筑——“揽胜楼”,成为办公处的中心。
随着平教会全部搬入定县,定县的平教实验大规模地展开了。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晏阳初与平教会同仁认识到,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最基本的是愚、贫、弱、私四个方面。所谓愚是指大多数人民,“不但缺乏智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80%的人是文盲;所谓贫是指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是指“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此状况之下,任何建设事业都谈不到⑨。要根本解决这四个问题,便要从事四种教育工作,一是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来攻愚;二是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来攻穷;三是卫生教育,培养健康力来攻弱;四是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来攻私⑩。
1930年7月,晏阳初等制定了定县平民教育十年计划。分作三期:第一期三年,注意文字教育和县单位的教育系统;第二期三年,注重农业改进和生计教育;第三期四年,注重公民教育与地方自治;卫生教育则贯穿十年间。十年计划执行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局日趋紧张,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乃于1931年7月改定成六年计划。六年计划也分作三期,每期各两年,前期为后期的准备,由村而乡区,由乡区而全县。第一期以村为基本工作,第二期以乡区为基本工作,第三期为全县实施实验工作。在三个时期,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项基本任务不再分期执行,而是连贯始终,以整个生活为对象,无所偏重。晏阳初解释说:“四大教育是连锁的,不是孤立的,要培养人民的知识力,就不能不培植其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这四种东西是相依为命,不是单刀直入所能达到目的。不能专门单独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教育方面:他们如果没有饭吃,如何能有心情来读书。反之,他们为什么弄得没有饭吃?因为他们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的落后。而要改良生产,就得有农业科学的知识与健康的身体。但生产力增加后,政治黑暗,贪污横行,人民还是不能得到幸福,因之要能有觉悟有团结来改革政治。”(11)
推行平民教育的方法也逐渐完善,提出了通过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三途径教育群众的方法。学校式的教育包括建立“平民学校”完成以青年为重点的教育,建立“综合性乡村学校”完成对学龄儿童的教育。学习课程贯穿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内容。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是设法将学校课题的某部分贯彻到家庭中去,特别是那些有关健康和卫生设施的;同时,鼓励家庭成员谋求公共福利和担当社会责任。另一目标是研究最迫切的家庭问题,如子女教育和家庭管理等。社会式教育,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平民学校毕业的学生中。平民学校越办越多,毕业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为了让他们毕业后继续受教育,并发挥他们的力量,组织了“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让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杂志,并向该刊投稿,组织戏剧俱乐部和辩论俱乐部等,开展无线电广播,办“新闻墙”;协助推行平教会的各项工作,如卫生、生计、公民等教育工作;进行移风易俗的活动等。
晏阳初的平教实验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到1931年形成了一套从宗旨到原则、从内容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随着实验的展开,又得出平民教育的活动必须与政治结合的经验,认为:“由学术的立场去建设乡村,是由下而上的工作,是基础实验的工作,即以学术的立场去找教育的内容,建设的方案,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如欲将研究所得的推广出去,则非藉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因为不利用政治,则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那里剥削农民,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农民增加生产,改良品种或组织合作增加他们的收益。可是这种收益有限,而地方政府的剥削则无穷。所以从消极方面说,如果以县为单位而帮助农民,救济农村,则非改革政治不可,从积极方面,要把我们研究实验的结果——教育的内容及农村建设的方案——推到民间去,亦非利用政治机构不可。”(12)希望改革县政,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晏阳初的意见被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甘乃光接受。甘让晏拟定了1932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的县政改革案,内容包括:一、各省设县政建设研究院,指定一县作实验县,实验县县长由院长推荐;二、人才经费有困难的省份,可先设县政建设研究区。从此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开始与县政改革联系在一起。1933年5月,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定县成立,晏阳初任院长,推荐平教会社会式教育委员会主任霍六丁为实验县县长。晏阳初的平教实验又增加了一项县政改革内容。
到1935年定县平教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县政建设方面,以县民总动员为基础,以县政府为中枢成立了三级组织。
最下层组织为“公民服务团”。公民服务团的原则是:以少壮分子为中坚,以教育为基础,以各种建设为工作内容,以军队纪律为精神。全县人民都是公民服务团团员,依照年龄分为现役、预备、后备三种。现役人员由青壮年农民组成。根据在学校(公民学校、公民服务训练班)的组织和学习分为政务、教育、经济、保健四组。公民服务团团员的义务是:一、团员有随时辅助各种建设工作进行的义务;二、团员有随时接受继续教育及特殊训练的义务;三、服务团为纪律的组织,团员有严守纪律的义务;四、服务团以本乡镇学校教师为指导,在设计上、技术上接受其指导;五、各组工作活动分别受该乡镇建设委员会的指导监督。
中层组织为“乡镇建设委员会”。上接受县政府的命令,下指导公民服务团,主持服务工作。乡镇建设委员会设委员6至12人,以本乡镇的小学教师为当然委员及秘书,委员会的正副主席,由县政府委任为乡正副镇长。为防止乡镇建设委员会滥用职权,设“乡镇公民大会”,节制乡镇建设委员会。乡镇公民大会对乡镇建设委员会行使五种权力,即选举、罢免乡镇建设委员会,复决乡镇建设委员会的议案,向乡镇建设委员会提出创制案,议决乡镇建设委员会的预算、决算。乡镇公民大会等于是乡镇的立法机关,乡镇建设委员会等于是执行机构。公民服务团受乡镇建设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同时公民服务团可以利用乡镇公民大会制约乡镇建设委员会。
县政府为上层组织,县政府设立“县政委员会”,罗致一部分名誉职务的专家学者,同时容纳一部分本县有声望的士绅,专家学者起到县政府决策科学化的作用,士绅则是为了加强团结。县政委员会设委员7至11人,由县长商承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聘任,此11人中,1人兼任县府秘书长,5人分任县府的公安、教育、民政、财政、经济科长,其余5人不任职。任职委员重在行政经验,不任职(名誉职)委员重在学术,参与会议,提供计划,给予学术上、技术上的辅助。
县政府设农村建设辅导员,负责传达县政府的精神,对乡镇建设委员会予以指导督促。辅导员设6至12人,由青年中学毕业生曾受辅导员训练者充任,除了训练农村办公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外,还要受县政委员会的学术训练。
社会调查方面,对全县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绘制了定县实地测量地图,进行了全县土壤调查、农村作物调查、工业品的数量与价值调查、土产运销调查、输入货物调查、集市调查、物价调查、民众负担调查、地方自治调查、全县户口调查等。从1932年起,开始编写定县社会调查丛书,相继出版的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全书分地理、历史、县政府及其他地方团体、人口、教育、健康与卫生、农民生活费、乡村娱乐、乡村的风俗与习惯、信仰、赋税、县财政、农业、工商业、农村借贷、灾荒、兵灾等内容。以及《定县秧歌选》、《定县土地分配调查》、《定县人口调查》、《定县家庭手工业调查》、《定县农村借贷调查》、《定县农民家庭卫生调查》、《定县农民生活费调查》。
在文艺教育方面,内容有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农村戏剧三大项:
平民文学项进行了文字研究、平民文学研究、课本编辑、平民读物编辑工作。文字研究工作,从搜集到的90种平民书报、25种平民应用文件中得到的单字,依其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单字的先后,去掉重复的,得到8 000个单字;取出现次数较多的3 420字,制定通用字表。根据教育部国语统一会出版的《国音字典》选出1 144字,又从陈鹤琴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中取排列最先的1 300字,互相比较,制成有1 320字的基本字表。又根据平民用词和新民用词制定了词表。还进行了简笔应用试验。平民文学研究工作,通过采访、研究删改、出版几个步骤,刊行了《定县秧歌选》,有48首秧歌,5万字;采集打鼓词203段,61.2万字;采集民间歌谣200余则,谜语300则,谚语600余则,故事笑话百余则,共约7万字。课本编辑工作,编辑了《市民千字课》、《农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市民高级文艺课本》、《农民高级文艺课本》,总销量达1 000万部。平民读物编辑工作,计划出版平民读物1 000种,到1935年完成了340种。从1927年开始,还编辑了《农民周报》。平民科学工作,除了编辑科学读物外,还训练平民学校教师及小学教师,建科学馆,同时派科学工作者到各村表演。
艺术教育项,内容有图画、音乐、广播无线电三个部分。
图画教育。主要是四步工作:一是搜集民间实用画和民间纯艺术画,作为编辑图画知识与技能教材的依据。二是编辑了高级画范2册、低级画范4册、普通实用图案1册、妇女手工花样1册、画范教学法1册、艺术教育浅说1册。三是绘制各种图画,有千字课本插图3种,初高级平民文艺实验课本2种,历史图说25种,农民、市民、士兵千字课挂图各4册,文艺挂图1辑,农业挂图3辑,卫生、公民挂图各2辑,国难教育、社会调查挂图各1辑,绘制了幻灯片以及展览会应用画、壁画等。四是图画教育,家庭方面运用挂图代替年画,运用历史图说代替通俗小说,学校方面采用10分钟教学实验、图画与劳作联络教学实验,社会方面,在二十个村庄举行了农村图画巡回展览会,《农民周报》增加了图画特刊。
音乐教育。自制了风琴、木棒琴、笛子、留声机唱头等乐器;搜集了民间歌曲、乐器、乐谱,编成普村同唱歌集2册,为历史图说创作歌谱50种。组织了唱歌比赛和音乐研究会,编制歌谱及乐器使用法。广播无线电以四大教育为内容,制定节目,按时广播,自制小规模无线电台的全部机件以及收音机和电瓶。
农村戏剧项,训练了十一个农民剧团,到各个乡村巡回演出,进行话剧公演,编制剧本。
生计教育方面包括农民生计训练、建立合作组织制度、植物生产改进、动物生产改进4项内容。
农民生计训练有:生计巡回学校、表证农家、实施推广训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计巡回训练学校”,根据一年时序的先后,对学员进行适时的切实的技术训练。第一期在春季三个月,为植物生产训练;第二期在夏季8月、9月,为农村动物训练;第三期在冬季11月、12月、1月、2月四个月,为农村工艺及经济合作训练。训练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农民,可以为其他农民起表率作用的,即确定为“表证农家”。生计巡回学校的科目分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艺四类。植物生产类讲授:土壤肥料、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选种,介绍作物、果树、蔬菜改良种,梨树整枝,防治棉花蚜虫,捕蝗,防除病虫害的机械和药剂。动物生产类讲授:种鸡、种猪的选择,鸡舍、猪舍的改良,家畜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新法养蜂,介绍动物新品种。农村经济讲授:家庭记账、农场管理、生产市场、合作社。家庭工艺主要讲解棉花纺织。第二阶段是表证农家,表证农家选定后,把动物、植物种子交给他,并传授养育方法,交给他各种表格把表证经过如实填写,并要求将经验或心得传授给其他农民。第三阶段实施推广,经过表证农家证明的研究或改良项目,传授给其他农民,推动全村、全乡农民接受各项研究设计的成果,改进生产能力,实现乡村的经济建设。
建立合作组织制度,经历了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合作训练未完成,合作社未组织之前,引导农民组织自助社,作为成立合作社的准备。中国金城、河北等银行先后在定县设立仓库,办理社员抵押贷款。自助社社员可以自助社的名义,向仓库抵押棉麦等农产品,通融资金,农民感到非常便利。一年的时间成立自助社近三百个。随着对合作意义的明了,乃组成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有村级合作社和县级合作社两种,村社可加入县级合作社。到1935年4月,已经组成村级的合作社七十八个,尚有新成立和正在训练中的一百个,性质有单营信用的合作社,有信用兼营购买的合作社,兼营运销的合作社,也有生产合作社。加入县联合社的有六十四个村社。
植物生产改进,分育种、园艺两个方面。县城内农场约80亩供园艺之用,高头村农场620亩地,专供作物研究之用。育种工作始于1927年,成绩显著的有棉种改良。1934年改良品种比本地棉增产56%,经济效益显著,得到了迅速推广。还研制出大谷22号,抗旱力、抗病力强,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此外还有小麦、高粱的改良品种。园艺工作始于1930年,进行了白菜改良设计、梨树整枝设计、葡萄栽培设计以及肥料和土壤研究。
动物生产改进,以波支猪的效果最为明显。猪种改良始于1928年,第一代改良猪,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比本地猪多产肉18%,价值3.72元,得到了迅速推广。此外还进行了鸡种改良,筹备兽医工作。
卫生教育方面。建立了县有保健医院、区有保健所、村有保健员的保健医疗制度。每村设保健员一人,由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会员并受相当训练者充任,工作内容是:报告本村的生死情况,水井改良,普及种痘,救急治疗。每村每年只需维持费15元。保健所为联村的组织,所内有医师一人,助理一人,工作内容是:训练并监督各村保健员,实施卫生教育,预防注射,逐日治疗。每所平均年用费800元。保健院为全县卫生教育与卫生建设的总机关,年用费14 000元。通过种痘,消灭了天花病,普及了普通皮肤病和砂眼的治疗办法,试验推行节制生育的办法、改良环境卫生的办法。
公民教育方面。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和合作精神,培养民众的正义感。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进行民族精神研究,选择历史上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制成图说,附以歌曲,作为公民教育的材料。完成了《历史图说》40套,出版了《国族精神论例浅释》一册。二、进行农村自治研究,研究村自治的内容与组织,训练村自治的基本人才。三、进行公民教育材料研究,编辑出版了《公民道德纲目》、《公民知识纲目》、《公民生活应改正之点》、《中国伦理之根基》等基本教材和《公民课本》、 《公民图说》、 《历史》、《地理》、《唱歌》、《三民主义讲稿》、《农村家庭设计》、《模范家庭调查表新设计》、《农村自治研究设计》等应用教材。
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与山东的乡村建设一样,因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而被打断。
法国的劳工平时既不足,战时更感紧缺。1916年春,根据法方与中国惠民公司订立招募华工赴法的协约,大量中国劳工到法国战场后方工作,在英法共计15万余人。因环境恶劣,待遇差,语言不通,1916年11月8日至13日,法境各华工队伍连续发生暴动、罢工等事。1917年底,英国青年会首先在英募华工中开展服务工作,北美青年会在法募华工中也做同样的工作,1918年春,推行到美军借用的华工当中。1918年6月,晏阳初到法国普兰设立华工服务中心。当地有5 000名华工,最繁忙的工作是为华工代写代读家信。受工作的启发,考虑如能教授华工识字,并逐渐会写简单家信,比代他们写读家信更有意义。于是晏阳初根据中文字典与国内最近报纸、杂志上的常见文字,选取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选定了一千余字,作为教华工识字的读本,办起了华工识字班,参加者在20岁到40岁之间,每日工余饭后上课一小时,四个月后,达到了简单读写的目的。识字运动在华工中渐渐地开展起来。经过一年的时间,华工的识字率由起初的20%增加到38%。
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与华工相处一年,得到两项珍贵的启发:一是中国诚朴农民智商高,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同胞的“苦”与“力”。矢志回国后,“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教他们识字读书”。
晏阳初在法为华工服务期限为一年,1919年6月9日,与蒋廷黻等同乘海轮离法赴美求学。1919年秋,晏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完成硕士学位。1920年7月20日搭乘“俄罗斯皇后”号海轮离美回国。
回国前,晏阳初去见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伯克曼,表示回国后的志向,说:“中国如不能消除极大多数的文盲国民,即不能进入民主时代——今日国内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实已为消除文盲工作跃进一大步。今后所应努力的一在教育工具,即根据在法国编行的华工识字课本,再用科学方法重加选订,更求适用。其次教育活动,尤需要大量志愿服务人员共同努力。如有教育的人士愿每日提供二小时教授文盲,四个月一期;中国在短期内将可达到消除文盲目标。”伯克曼提示,教育活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应乐与协助,到上海后可与其商讨①。晏阳初原计划以中国西部作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地区,因四川是他的故乡,对西部的风俗民情都熟悉,余日章主张在华东地区,可就近得到上海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协助,晏于是决定从华东开始。晏阳初到上海后被任命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平民教育科的负责人,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在1920年冬到1922年春,晏阳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游历了19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调查后,晏阳初得到了两个结论:一是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不能采用在法国为华工服务用的教材和方法,因为国内平民与法国华工生活有种种不同,华工工作时间一定,国内工商人则终日忙碌;华工没有社会负担,国内工人为衣食奔波,又有家庭重负;华工人数有限,全是工人,所需的教材简单,国内平民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贫富贵贱,所需的教材复杂;华工有在法受到的刺激,读书愿望强烈,国内平民读书愿望不强烈。二是各省的平民教育很少有成绩,原因是教员没有经验,没有好的教材,没有组织。根据调查所得,晏阳初拟定了平民教育的准则:基础化、简单化、经济化。基础化的意思是,天下事应该学的太多,老百姓不能样样学到,你得把最需要的基础的东西给他,使他们能树根基而求发展自己。简单化的意思是,要深入浅出,“把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弄简单,学的人学起来自然就容易”。经济化是指“时间上要经济,因为老百姓终年忙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受教育”,“经费上也要经济,否则不容易推广”。“内容上基础化了,方法上简单化、经济化了,然后才能普遍化!”②“三化”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运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根据“三化”原则,晏阳初主持编出了《平民千字课》。此课本是他利用在法编行的识字课本,并参考了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的“语体文应用词汇”汇编而成,1922年2月由青年协会书局刊行。全书96课,分四册,每册24课,每课有10或11个生字,每个生字旁附注音字母。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本中的意义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义,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平民千字课》第一、第二册注重识字,第三第四册兼重常识,计划课时四个月,96课时。《平民千字课》由晏阳初设计原则,黄沧渔起稿,杨冯暑修正,又经余日章、胡贻谷、范子美、谢扶雅阅审指正方定稿。除了《平民千字课》外,青年协会还刊行了《平民算法》、《平民历史》、《平民地理》、《平民卫生》等多种平民教育课本。
在编写课本的同时,晏阳初仔细研究了推行的方法,认为应先在城市实验。余日章主张在上海实验,晏阳初认为上海不能代表中国大多数地方。上海青年会两位美国干事支持晏阳初选择较小城市进行实验的主张。于是首先选择了长沙,接着在烟台、嘉兴做了平民教育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功。1924年7月,还在东北军中进行了军队识字教育,直奉战争爆发,未果而终。
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女士久有推行普及教育的心愿,1922年秋到上海,在中华教育改进会总干事陶行知处获悉晏阳初在长沙举办平民教育,成绩显著,即与晏会晤,希望合作推行普及教育工作,晏阳初欣然允诺。1923年春末,嘉兴实验幻灯教学法,朱与陶俱往参观,随即于上海沧州旅馆由熊夫人邀请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胡若愚等讨论组织推行平民教育的总机关,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平民教育。讨论结果决定,由陶行知、朱经农负责改编《平民千字课》,1923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熊夫人负责解决经费问题。
1923年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借北京西城区中华教育改进社事务所举行成立大会,选出董事40人,推定执行董事9人:张伯苓、张训钦、陈宝泉、蒋梦麟、周作民、陶行知、朱其慧等,朱其慧为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会书记,晏阳初任总会总干事,主持工作。1924年8月,晏阳初脱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到北京平教总会任职。平教总会下设总务、乡村教育、调查研究、平民文学、推广训练、供应与设备等六部,分别负责行政与技术工作。晏阳初提出以“平”字作为平教会的会徽,获董事会通过。晏还请陈筑山撰写了《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歌词为:“茫茫海宇寻同志,历经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歌词配《苏武牧羊》曲谱,改原来的悲怆调为雄伟壮盛的音韵,表示平民教育运动的气势,也表达了晏开展平民教育工作的决心③。平教会的宗旨就是歌词所唱的“除文盲,作新民”。
平教总会成立后,晏阳初在继续城市平民教育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对乡村的平民教育工作。他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学博士傅葆琛担任总会乡村教育部主任。傅也曾在法国华工队服务,志愿平民教育,1924年9月回国,10月就任乡村教育部主任职务。
1924年11月,平教总会在河北保定的20个县开始做乡村平民教育的普及工作,在两个县开设了平民学校,招生6 000余人。保定工作开始后,晏与傅又到宛平县,提倡平民教育,选取清河乡为实验区,继之获鹿县邀请平教会举行平教运动。保定、宛平的乡村平教工作,使晏阳初深深地感到:“乡村的精神和物质都是今日中国的主干,也是中国未来的基础。”晏阳初和傅葆琛还认识到:“在乡村推行平民教育比较城市更多便利。因乡村居民素被疏忽不顾,如果有人做一点对他们有益的事,他们就很受感动。加以乡村没有城市的若干引诱及流言蜚语,参加平民学校的人都按时上课切实用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城市的学生好。尤其乡村都是若干家庭聚集的小社会,日常共处,彼此了解,相互间具有强烈家族精神及共同责任意识的维系,这是推行平民教育需要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复杂,人品不齐,这一因素不是缺乏就是非常微弱。而华北每年秋冬约有四月至六月农闲时间,农民每日可有四至六小时识字读书或参加生计教育的训练。更是城市难得的机会。”④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目光开始转向农村。
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与乡村教育部主任傅葆琛反复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范围大,各地情形不同,要想在全国实现普及乡村教育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提倡和推行计划。乃决定将全国分为华北、华南、华中、华东、华西、东北、西北七大区,分期在各区内做两种提倡工作:一是普遍的提倡,二是彻底的或集中的提倡,“普遍的提倡。只协助各地方自动推行平民教育,随时在平民教育学术上作指导和训练工作。彻底的提倡,是在一个区域内选择一个中心的地方,由 ‘总会’负责直接实施平民教育,以期达到下述目标:(甲)完全消除文盲。(乙)引入卫生保健方法。(丙)实行农业改良。 ‘总会’企求和其他教育、社会、宗教机构共同合作,努力改善这一地方的教育社会经济情况,使成为模范区并为其他地区人员的示范训练中心。”⑤
晏阳初与平教社同仁经过两年的选择与考虑,1926年秋决定选择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各项工作⑥。
定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距北京三百余里,在保定与石家庄之间,京汉铁路自西北部通过,全县南北平均长60里,东西宽约55里,是一个平原地区。已垦土地16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不毛之地37万亩,占总面积的20%。按照土壤的肥沃程度,在华北地区,定县属于中等。全县有村落453个,住户70 034家,人口40万。平均每村有150家。最大的村有1 200家,不满百家的村占总数的46%。平均每家5至8口,以4口之家最多,5口之家次之,超过10口之家占总户数的9%。男子占人口总数的51%,女子占49%。县内居民90%务农,经商次之,各种手艺及粗工又次之。家庭手工业有织布、纺线、织席等。输出品以棉花和棉制品为大宗。输入棉纱、小米、食盐、布、煤等。输入与输出之差为每年入超4万银元。
翟城村位于定县的东部,共有368户,2 186人,以米姓人口为多数。1902年米鉴三在本村创国民学校、半日学校,自办女子私塾。后又办高等小学、女子国民学校、女子高等小学,成绩显著。其子米迪刚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日本人搞的实验村,认为可行,回国后便在本村试行,创办自治村,亦见成效。1914年定县县长见翟城村自治颇具规模,便授予“模范村”称号。米迪刚曾想把自治推广到全县,1916年获省政府允准,每年拨6 000银元,作自治筹备经费,因内战迭起,自治县计划未能实现,米迪刚失望颓丧,移居北京。1925年夏,平教会在通县筹备的集中实验工作,因内战被迫停止,乃寻觅其他可行地区。从《翟城村志》周刊,晏阳初了解到翟城村的情况,很感兴趣,即拜访寓居北京的米迪刚,米迪刚对晏阳初推行平民教育工作早有所闻,双方会谈融洽,米迪刚欢迎晏阳初到定县从事平民教育实验,表示愿尽全力协助。晏阳初认为定县距北京近,可以与都市的文化工作取得联系,于是决定以定县作为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集中实验区。
定县的平教实验,1926年秋到1929年秋为准备阶段。在翟城村设立了办事处,划定东亭镇附近为中心的62村为乡村社会区,研究平民教育的实施办法与制度。准备阶段由于财力、人力不足以及1927年、1928年两次战争的影响,工作很难进行,主要是开展社会调查、集中推行识字教育、试办平民学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等工作。各项工作均以试办平民学校为出发点,通过办平民学校,与村民建立师生关系,建立感情,取得农民的信任,再开展社会调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教育方面,1928年编辑出版了适合农民需要的《农民千字文》,在翟城村设立了两所乡村实验学校。
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方面,翟城村拨出了一百亩土地作为华北普及农业科技实验场,附设第一表证场;定县士绅拨城区土地30亩作实验场,后改为第二表证场;翟城村还拨了1 200亩沙地,作为扩大实验之用。冯锐等人收集各种农具和小麦、棉花、花生、蔬菜等六十种种子,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了小麦、花生、棉花、白菜、红薯等的经营方法,以及各种作物的耕作法、轮作法、肥料收集法、肥料施用法、灌溉法、排水法、病虫害防治法、果类等栽培法、农产制造法、农产贩卖法、农产贮存法、农产转运法等科普知识。刘拓博士致力于农业工具的研制与改良,先后完成了耙、犁、水车、播种器、收割器等的改良,制成了本地没有的中耕器、点播器。陆燮钧教授则致力于牛、猪、鸡、蜂的饲养、管理、选种的研究。清华学校农科,1927年8月决定研究园艺和病虫害两项,在翟城村实验场设立了桃、梨苗圃,注重白菜、番茄的改进及谷类、棉花、花生、豆类病虫害的防治。若干农具、农作物研究改进获得成效后,即在翟城村第一表证场公开演示,以便农民观摩,加以推广。为了更好地普及研究成果,还设立表证农家十处,养鸡一家,养蜂二家,保存肥料三家,送种二家,防治病虫害二家,分别就改进的成果加以实施,以为其他农民的示范。
调查研究方面,晏阳初尤其重视,认为“要以有系统的科学方法,实地调查定县的一切社会情况,使我们对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一般的与特殊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明了的认识。然后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有事实根据的设施”⑦。在冯锐的主持下,主要是对六十二村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查,一是调查各种借贷组织和农家记账,制作出各种农业统计,为创办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经济组织提供依据。二是进行农村社会调查,调查事项包括:历史及起源、地势及土壤、交通及转运、乡村组织、人口、教育、农业状况、卫生及疾病、社会风俗、庆会、娱乐、游戏、度量衡等,作为制定推行教育的依据。三是农事调查,调查农产、畜产、果品、蔬菜、农具、施肥、树木及森林、农场内布置及农场房屋、轮种法、家庭工艺、特种作物的耕作法、农民借贷储蓄、农民买卖、农家周年出入及农场经营盈亏,作为研究推广农业科技的材料。
应母校耶鲁大学的邀请,1928年6月5日,晏阳初到美国接受母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接着在美国为平民教育运动开展募捐,募集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奠定了平教工作的经济基础⑧。1929年6月10日,自美国回抵北平。在6月13日举行的欢迎会上,晏表示:在最近五年之内,经费绝不成问题,五年之内,我们应具体做出成绩来。教育部部长蒋梦鳞也表示给予定县实验以财力支持。卫生署长刘瑞恒和国际联合会卫生科主任拉西曼愿意在卫生工作方面提供协助。定县的实验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各项工作均渐有头绪,平教会的经济问题已告解决,晏阳初与同仁决定以平教会全部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定县的实验。1929年7月,晏阳初全家搬到定县。一年的时间内,其他工作人员也带着家眷全部迁入定县,在定县城内租赁民房居住。征得定县有关方面同意,把城内的考棚,作为实验区的办公处。考棚房舍很多,但很破旧,考棚内原有一所三层建筑——“揽胜楼”,成为办公处的中心。
随着平教会全部搬入定县,定县的平教实验大规模地展开了。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晏阳初与平教会同仁认识到,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最基本的是愚、贫、弱、私四个方面。所谓愚是指大多数人民,“不但缺乏智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80%的人是文盲;所谓贫是指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是指“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此状况之下,任何建设事业都谈不到⑨。要根本解决这四个问题,便要从事四种教育工作,一是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来攻愚;二是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来攻穷;三是卫生教育,培养健康力来攻弱;四是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来攻私⑩。
1930年7月,晏阳初等制定了定县平民教育十年计划。分作三期:第一期三年,注意文字教育和县单位的教育系统;第二期三年,注重农业改进和生计教育;第三期四年,注重公民教育与地方自治;卫生教育则贯穿十年间。十年计划执行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局日趋紧张,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乃于1931年7月改定成六年计划。六年计划也分作三期,每期各两年,前期为后期的准备,由村而乡区,由乡区而全县。第一期以村为基本工作,第二期以乡区为基本工作,第三期为全县实施实验工作。在三个时期,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项基本任务不再分期执行,而是连贯始终,以整个生活为对象,无所偏重。晏阳初解释说:“四大教育是连锁的,不是孤立的,要培养人民的知识力,就不能不培植其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这四种东西是相依为命,不是单刀直入所能达到目的。不能专门单独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教育方面:他们如果没有饭吃,如何能有心情来读书。反之,他们为什么弄得没有饭吃?因为他们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的落后。而要改良生产,就得有农业科学的知识与健康的身体。但生产力增加后,政治黑暗,贪污横行,人民还是不能得到幸福,因之要能有觉悟有团结来改革政治。”(11)
推行平民教育的方法也逐渐完善,提出了通过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三途径教育群众的方法。学校式的教育包括建立“平民学校”完成以青年为重点的教育,建立“综合性乡村学校”完成对学龄儿童的教育。学习课程贯穿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内容。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是设法将学校课题的某部分贯彻到家庭中去,特别是那些有关健康和卫生设施的;同时,鼓励家庭成员谋求公共福利和担当社会责任。另一目标是研究最迫切的家庭问题,如子女教育和家庭管理等。社会式教育,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平民学校毕业的学生中。平民学校越办越多,毕业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为了让他们毕业后继续受教育,并发挥他们的力量,组织了“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让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杂志,并向该刊投稿,组织戏剧俱乐部和辩论俱乐部等,开展无线电广播,办“新闻墙”;协助推行平教会的各项工作,如卫生、生计、公民等教育工作;进行移风易俗的活动等。
晏阳初的平教实验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到1931年形成了一套从宗旨到原则、从内容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随着实验的展开,又得出平民教育的活动必须与政治结合的经验,认为:“由学术的立场去建设乡村,是由下而上的工作,是基础实验的工作,即以学术的立场去找教育的内容,建设的方案,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如欲将研究所得的推广出去,则非藉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因为不利用政治,则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那里剥削农民,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农民增加生产,改良品种或组织合作增加他们的收益。可是这种收益有限,而地方政府的剥削则无穷。所以从消极方面说,如果以县为单位而帮助农民,救济农村,则非改革政治不可,从积极方面,要把我们研究实验的结果——教育的内容及农村建设的方案——推到民间去,亦非利用政治机构不可。”(12)希望改革县政,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晏阳初的意见被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甘乃光接受。甘让晏拟定了1932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的县政改革案,内容包括:一、各省设县政建设研究院,指定一县作实验县,实验县县长由院长推荐;二、人才经费有困难的省份,可先设县政建设研究区。从此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开始与县政改革联系在一起。1933年5月,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定县成立,晏阳初任院长,推荐平教会社会式教育委员会主任霍六丁为实验县县长。晏阳初的平教实验又增加了一项县政改革内容。
到1935年定县平教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县政建设方面,以县民总动员为基础,以县政府为中枢成立了三级组织。
最下层组织为“公民服务团”。公民服务团的原则是:以少壮分子为中坚,以教育为基础,以各种建设为工作内容,以军队纪律为精神。全县人民都是公民服务团团员,依照年龄分为现役、预备、后备三种。现役人员由青壮年农民组成。根据在学校(公民学校、公民服务训练班)的组织和学习分为政务、教育、经济、保健四组。公民服务团团员的义务是:一、团员有随时辅助各种建设工作进行的义务;二、团员有随时接受继续教育及特殊训练的义务;三、服务团为纪律的组织,团员有严守纪律的义务;四、服务团以本乡镇学校教师为指导,在设计上、技术上接受其指导;五、各组工作活动分别受该乡镇建设委员会的指导监督。
中层组织为“乡镇建设委员会”。上接受县政府的命令,下指导公民服务团,主持服务工作。乡镇建设委员会设委员6至12人,以本乡镇的小学教师为当然委员及秘书,委员会的正副主席,由县政府委任为乡正副镇长。为防止乡镇建设委员会滥用职权,设“乡镇公民大会”,节制乡镇建设委员会。乡镇公民大会对乡镇建设委员会行使五种权力,即选举、罢免乡镇建设委员会,复决乡镇建设委员会的议案,向乡镇建设委员会提出创制案,议决乡镇建设委员会的预算、决算。乡镇公民大会等于是乡镇的立法机关,乡镇建设委员会等于是执行机构。公民服务团受乡镇建设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同时公民服务团可以利用乡镇公民大会制约乡镇建设委员会。
县政府为上层组织,县政府设立“县政委员会”,罗致一部分名誉职务的专家学者,同时容纳一部分本县有声望的士绅,专家学者起到县政府决策科学化的作用,士绅则是为了加强团结。县政委员会设委员7至11人,由县长商承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聘任,此11人中,1人兼任县府秘书长,5人分任县府的公安、教育、民政、财政、经济科长,其余5人不任职。任职委员重在行政经验,不任职(名誉职)委员重在学术,参与会议,提供计划,给予学术上、技术上的辅助。
县政府设农村建设辅导员,负责传达县政府的精神,对乡镇建设委员会予以指导督促。辅导员设6至12人,由青年中学毕业生曾受辅导员训练者充任,除了训练农村办公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外,还要受县政委员会的学术训练。
社会调查方面,对全县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绘制了定县实地测量地图,进行了全县土壤调查、农村作物调查、工业品的数量与价值调查、土产运销调查、输入货物调查、集市调查、物价调查、民众负担调查、地方自治调查、全县户口调查等。从1932年起,开始编写定县社会调查丛书,相继出版的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全书分地理、历史、县政府及其他地方团体、人口、教育、健康与卫生、农民生活费、乡村娱乐、乡村的风俗与习惯、信仰、赋税、县财政、农业、工商业、农村借贷、灾荒、兵灾等内容。以及《定县秧歌选》、《定县土地分配调查》、《定县人口调查》、《定县家庭手工业调查》、《定县农村借贷调查》、《定县农民家庭卫生调查》、《定县农民生活费调查》。
在文艺教育方面,内容有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农村戏剧三大项:
平民文学项进行了文字研究、平民文学研究、课本编辑、平民读物编辑工作。文字研究工作,从搜集到的90种平民书报、25种平民应用文件中得到的单字,依其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单字的先后,去掉重复的,得到8 000个单字;取出现次数较多的3 420字,制定通用字表。根据教育部国语统一会出版的《国音字典》选出1 144字,又从陈鹤琴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中取排列最先的1 300字,互相比较,制成有1 320字的基本字表。又根据平民用词和新民用词制定了词表。还进行了简笔应用试验。平民文学研究工作,通过采访、研究删改、出版几个步骤,刊行了《定县秧歌选》,有48首秧歌,5万字;采集打鼓词203段,61.2万字;采集民间歌谣200余则,谜语300则,谚语600余则,故事笑话百余则,共约7万字。课本编辑工作,编辑了《市民千字课》、《农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市民高级文艺课本》、《农民高级文艺课本》,总销量达1 000万部。平民读物编辑工作,计划出版平民读物1 000种,到1935年完成了340种。从1927年开始,还编辑了《农民周报》。平民科学工作,除了编辑科学读物外,还训练平民学校教师及小学教师,建科学馆,同时派科学工作者到各村表演。
艺术教育项,内容有图画、音乐、广播无线电三个部分。
图画教育。主要是四步工作:一是搜集民间实用画和民间纯艺术画,作为编辑图画知识与技能教材的依据。二是编辑了高级画范2册、低级画范4册、普通实用图案1册、妇女手工花样1册、画范教学法1册、艺术教育浅说1册。三是绘制各种图画,有千字课本插图3种,初高级平民文艺实验课本2种,历史图说25种,农民、市民、士兵千字课挂图各4册,文艺挂图1辑,农业挂图3辑,卫生、公民挂图各2辑,国难教育、社会调查挂图各1辑,绘制了幻灯片以及展览会应用画、壁画等。四是图画教育,家庭方面运用挂图代替年画,运用历史图说代替通俗小说,学校方面采用10分钟教学实验、图画与劳作联络教学实验,社会方面,在二十个村庄举行了农村图画巡回展览会,《农民周报》增加了图画特刊。
音乐教育。自制了风琴、木棒琴、笛子、留声机唱头等乐器;搜集了民间歌曲、乐器、乐谱,编成普村同唱歌集2册,为历史图说创作歌谱50种。组织了唱歌比赛和音乐研究会,编制歌谱及乐器使用法。广播无线电以四大教育为内容,制定节目,按时广播,自制小规模无线电台的全部机件以及收音机和电瓶。
农村戏剧项,训练了十一个农民剧团,到各个乡村巡回演出,进行话剧公演,编制剧本。
生计教育方面包括农民生计训练、建立合作组织制度、植物生产改进、动物生产改进4项内容。
农民生计训练有:生计巡回学校、表证农家、实施推广训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计巡回训练学校”,根据一年时序的先后,对学员进行适时的切实的技术训练。第一期在春季三个月,为植物生产训练;第二期在夏季8月、9月,为农村动物训练;第三期在冬季11月、12月、1月、2月四个月,为农村工艺及经济合作训练。训练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农民,可以为其他农民起表率作用的,即确定为“表证农家”。生计巡回学校的科目分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艺四类。植物生产类讲授:土壤肥料、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选种,介绍作物、果树、蔬菜改良种,梨树整枝,防治棉花蚜虫,捕蝗,防除病虫害的机械和药剂。动物生产类讲授:种鸡、种猪的选择,鸡舍、猪舍的改良,家畜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新法养蜂,介绍动物新品种。农村经济讲授:家庭记账、农场管理、生产市场、合作社。家庭工艺主要讲解棉花纺织。第二阶段是表证农家,表证农家选定后,把动物、植物种子交给他,并传授养育方法,交给他各种表格把表证经过如实填写,并要求将经验或心得传授给其他农民。第三阶段实施推广,经过表证农家证明的研究或改良项目,传授给其他农民,推动全村、全乡农民接受各项研究设计的成果,改进生产能力,实现乡村的经济建设。
建立合作组织制度,经历了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合作训练未完成,合作社未组织之前,引导农民组织自助社,作为成立合作社的准备。中国金城、河北等银行先后在定县设立仓库,办理社员抵押贷款。自助社社员可以自助社的名义,向仓库抵押棉麦等农产品,通融资金,农民感到非常便利。一年的时间成立自助社近三百个。随着对合作意义的明了,乃组成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有村级合作社和县级合作社两种,村社可加入县级合作社。到1935年4月,已经组成村级的合作社七十八个,尚有新成立和正在训练中的一百个,性质有单营信用的合作社,有信用兼营购买的合作社,兼营运销的合作社,也有生产合作社。加入县联合社的有六十四个村社。
植物生产改进,分育种、园艺两个方面。县城内农场约80亩供园艺之用,高头村农场620亩地,专供作物研究之用。育种工作始于1927年,成绩显著的有棉种改良。1934年改良品种比本地棉增产56%,经济效益显著,得到了迅速推广。还研制出大谷22号,抗旱力、抗病力强,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此外还有小麦、高粱的改良品种。园艺工作始于1930年,进行了白菜改良设计、梨树整枝设计、葡萄栽培设计以及肥料和土壤研究。
动物生产改进,以波支猪的效果最为明显。猪种改良始于1928年,第一代改良猪,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比本地猪多产肉18%,价值3.72元,得到了迅速推广。此外还进行了鸡种改良,筹备兽医工作。
卫生教育方面。建立了县有保健医院、区有保健所、村有保健员的保健医疗制度。每村设保健员一人,由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会员并受相当训练者充任,工作内容是:报告本村的生死情况,水井改良,普及种痘,救急治疗。每村每年只需维持费15元。保健所为联村的组织,所内有医师一人,助理一人,工作内容是:训练并监督各村保健员,实施卫生教育,预防注射,逐日治疗。每所平均年用费800元。保健院为全县卫生教育与卫生建设的总机关,年用费14 000元。通过种痘,消灭了天花病,普及了普通皮肤病和砂眼的治疗办法,试验推行节制生育的办法、改良环境卫生的办法。
公民教育方面。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和合作精神,培养民众的正义感。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进行民族精神研究,选择历史上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制成图说,附以歌曲,作为公民教育的材料。完成了《历史图说》40套,出版了《国族精神论例浅释》一册。二、进行农村自治研究,研究村自治的内容与组织,训练村自治的基本人才。三、进行公民教育材料研究,编辑出版了《公民道德纲目》、《公民知识纲目》、《公民生活应改正之点》、《中国伦理之根基》等基本教材和《公民课本》、 《公民图说》、 《历史》、《地理》、《唱歌》、《三民主义讲稿》、《农村家庭设计》、《模范家庭调查表新设计》、《农村自治研究设计》等应用教材。
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与山东的乡村建设一样,因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而被打断。
今日更新
-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形成
[2019-05-22]
-
《中华民国临警方约法》公布
[2019-05-2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019-05-22]
-
武昌首义
[2019-05-22]
-
保路运动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