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会战
日军一号作战的首期目标是占领河南境内的平汉(日军称京汉)铁路黄河以南沿线地区,担任这一任务的是华北方面军。华北方面军根据派遣军的指示在2月拟定了作战设想,准备以全部兵力的一半投入战斗,“为此,只好在某种程度上暂时牺牲我占区的治安”。“作战分两阶段进行,首先突破正面的敌军阵地,将我主力部队集结于黄河南岸。随后部队佯作沿京汉线南下,以郾城附近为中心,使主力朝西方向迂回,围歼第一战区敌军,特别是汤恩伯军。作战目标为洛阳,根据情况也可能在许昌附近向右迂回。在此期间以部分兵力打通京汉线,与武汉地区连接起来。”华北方面军预定作战结束时的占领线是自洛阳西面经临汝、襄城直至郾城一线[1]。
为发动河南境内作战,日军自1月起重建黄河南岸的邙山头阵地,修复黄河铁桥,并将平汉铁路从新乡附近向黄河北岸延伸。2月下旬,日军开始频繁调兵。3月25日,黄河铁桥修复。至4月,日军调集至黄河北岸第一线的部队有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和第一一○师团及四个独立旅团,在第二线集结的有从东北调来的第二十七师团和从绥远调来的坦克第三师团,总计约15万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
3月初,日军的集结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3月中旬,蒋介石判断日军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打通平汉线而修复之”[2]。担任黄河南岸防御的中国军队是第一战区,共十八个军,约30万兵力[3]。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第一战区制定了在嵩山附近与日军决战的作战指导方案,准备先以河防部队阻敌渡河,在日军渡河成功后,河防部队凭借许昌、洧川、长葛、新郑、郑州、荥阳一带据点疲惫日军,同时汤恩伯部与第四集团军在登封、密县北侧构成守势阵地,在襄城、叶县、临汝、登封、密县、禹县地区构成攻势阵地,与日军在此进行决战。第一战区并按此方案着手调集部队、决战地带道路破坏及地形改造、疏散洛阳城内机关与民众等战前准备[4]。根据相持阶段以来的作战经验,国民政府判断日军即将发起的军事行动仍是战役性的,上述作战方案就是基于这一判断制定的。
4月17日入夜,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先头部队利用夜色在中牟附近悄然向中国守军阵地逼近。午夜时分,担任河防任务的暂编第二十七师发现敌情,奋起阻击日军,黄河沿岸顿时枪声四起。豫中会战就此打响了。
4月18日拂晓,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向暂二十七师阵地发起猛攻。中国守军以手榴弹、步枪为主要武器进行防守,日军战史记载,中国军队“进行了意外顽强的抵抗,斗志也很旺盛”[5]。但由于暂二十七师成立不久,装备简陋,并为避免背水作战之不利,乃在抵抗数小时后放弃阵地,向南转移。这样,战役打响当日,日军就在中牟一带轻易突破黄河,并随即架起轻便桥梁,其后续部队陆继渡过黄河。
由于开战第一天日军仅从中牟一处发起攻势,中国军队决定趁其孤军突入,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反击,以暂二十七师固守现有阵地,并由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昌义率新编第二十九师之第八十六团和军辎重之一营及特务连等部,由新郑兼程北上迎敌。4月19日凌晨,第八十六团等部向北发起反攻,冒着日军炮火与敌展开手榴弹战,作战异常勇猛,并击溃当面之敌。但日军后续部队迂回推进,从左翼直拊中国军队后背。中国军队虽奋力御敌,终因兵力相差悬殊,且暂二十七师伤亡已过半数,而不得不于当日晚上向南转移。
日军虽从中牟首先发起河南作战,但其主攻方向则定在郑州北面的邙山头方面。4月19日清晨,日军出动两个战队飞机共计200架次,对邙山头一带进行猛轰,随后第十二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沿黄河南岸向汉王城发起进攻。汉王城中国守军预备第十一师一个营拼死抵抗,多次退敌,战至正午,阵地全被日军飞机、大炮炸毁,“营长王鑫昌以下官兵三百余人,均与阵地共同牺牲,状至惨烈”[6]。日军占领汉王城后又向黄河南岸制高点摩旗岭进攻。其间,中国军队增援部队曾向汉王城发起反击,并逼近城麓,但最终仍未成功。而摩旗岭阵地也在19日夜失守。摩旗岭阵地失守,使中国军队失去设在该高地上的炮兵观测所,对日军所能施加之炮火威力顿时锐减[7]。
日军突破黄河防线后,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于4月20日晚下达命令,调整部署,将所辖兵力分为南北两兵团,南兵团以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为指挥官,指挥第十二、第二十九军等部,除以一部巩固许昌、新郑等地外,主力机动侧击日军;北兵团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为指挥官,指挥第十三、第八十五军,固守密县、禹县、临汝、登封间各据点,以期对从中牟和邙山头进犯之敌,在许昌、襄城、禹县、密县间地区予以歼灭[8]。
但日军在突破第一线河防阵地的同时,派出多股突击部队穿越中国守军防线,攻击战略要冲,打乱了中国军队的部署。4月18日晨,日军第三十七师团从中牟突破后,以第二十二联队三百人组成郑州挺进队,全队人员一律轻装,只携四挺机枪,以每小时6—8公里速度急行军,向西直插郑州。由于日军不走正道,中国守军毫不知晓。19日黎明,日军到达郑州东南火车站附近,用绳梯开始攀登城墙。守城的中国军队暂编第一旅这才发现敌情,仓促之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郑州东南一角被敌占领。20日晨,由邙山头南进的日军第六十二师团也派出挺进队,在郑州西郊发起进攻。中国守军暂一旅在日军两面夹击下凭借工事进行抵抗,数度击退入城之敌。但日军后续部队陆续抵达郑州城下,并以飞机对守军阵地轰炸,战至22日,城防工事被毁殆尽,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固守陇海花园的第三三○团加强连全体殉国。当日晚,中原铁路枢纽郑州失守[9]。
日军第三十七师团,除派出郑州挺进队,并以大部向西南追击暂编第十五军外,还于20日派出新郑突击队,从郭店南进直逼新郑。而随第三十七师团渡河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则从东向西突击新郑。21日凌晨,日军向新郑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一一五团与敌激战,两名营长先后负伤。后日军迂回从西南突入城内,双方展开混战,战至正午,日军占领新郑。23日,分别从中牟和邙山头进犯的日军又向密县猛攻。时值天降暴雨,中国守军在积水之战壕内艰难迎敌,终不能支,当天密县陷于敌手。此外,尉氏、荥阳等地也相继失陷。
至4月24日,日军第十二军已推进至汜水、密县、新郑一线,其所辖除第一一○师团部署于密县外,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均向新郑附近集结,第二线兵团坦克第三师团等也陆续渡过黄河,完成预期的河南作战第一期目标。
中国军队虽在一周内被敌突破多处,但官兵在作战中还是十分勇猛。日本战史记载,中国军队“斗志一般旺盛,我军发起冲锋以前,坚持抵抗,并且屡次进行反攻。在正面战斗时抵抗尤其顽强,但受到侧后方攻击时则易崩溃”,中国军队“高级指挥官的部署极为迅速,各部队的行动大致能按命令执行,部队彼此之间也能保持良好的联系。但初期受到我军突然袭击,似乎发生了混乱”[10]。第一战区在初战失利后仍积极准备“举全力对渡犯之敌反攻”。此时中国方面对日军战役目的仍不明确,军令部判断其目的“一、因抽兵而先发攻势,以防我反攻;二、声北击南,其目的恐仍在粤汉线;三、打击有力之汤(恩伯)部,防其活动,并妨害我之抽兵。”因此对第一战区反攻请求,军令部于24日决定:“一、汤(恩伯)集结反攻部队于登封、禹县、临汝;二、敌如西进不已,则断然反攻之,如敌尚回旋周折,则以今后所得敌未渡犯之力量究竟如何,以定反攻时期。”[11]第一战区据此令汤恩伯部攻击密县之敌,汤部主力第十三军等遂向密县进击[12]。
主力集结于新郑的日军第十二军根据原定作战计划,在4月下旬着手部署对许昌的进攻,并准备在攻下许昌后迅速南下,在郾城附近向西迂回,对第一战区主力进行围歼。4月27日,第十二军下达第六十号作战命令,规定了所辖各部的作战任务。28日,又进一步明确作战目标为“尽力摧毁敌高级司令部,俘获其高级指挥官”,尤以汤恩伯直系为重点,并要求各部在攻下许昌后,“应准备以后能连续十数日发挥机动性能”[13]。第十二军各部奉令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许昌一带逼近,沿途遭到中国军队抵抗。至29日,许昌一带日军已逾三万,坦克达150多辆,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及刚到第一线的第二十七师团一部推进至许昌城西北和东北郊,独立第七旅团一部抵达许昌城东南,渡过黄河不几日的骑兵第四旅团则在向许昌以南进击,与在许昌西北正向南推进的第六十二师团遥相呼应,许昌已在日军围困之中。
4月30日凌晨,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向许昌城北门、西门、南门发起猛攻,第七旅团也从东门开始进攻。守卫许昌城的中国军队是新编第二十九师。面对日军四面围攻,全体官兵凭借城墙、碉堡、掩体等奋起抵抗。整个上午,攻城日军无法取得进展,只得惊叹中国守军“毫无撤退迹象”,“将死守许昌”[14]。下午,日军加强攻击,并调12架轰炸机飞临许昌进行轰炸,炮兵则向西门外和城墙西南角集中猛轰,守城工事大部被毁。日军决死队凭借飞机、大炮的掩护发起冲锋,终于在黄昏从城墙西南角突破,中国军队数度反扑,均未能将日军逐出城外。稍后,日军坦克部队向南门猛攻,终将城门冲破,突入城内,并对四周狂轰达一小时之久。入夜,西、南两门守军被迫退入城内,与敌展开白刃战、肉搏战。子夜,北门也被日军突破。在日军三路夹击下,5月1日拂晓,新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率部向东北方向突围,但在许昌城外遭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伏击,吕公良及副师长黄永淮等均阵亡殉国。许昌遂被日军占领。
4月30日日军对许昌发起攻击的当日,蒋介石电令第一战区“汤(恩伯)兵团对窜犯许昌附近之敌,应予以严重打击;对密县之敌,暂行监视,佯动牵制”,将作战重点从几天前部署的密县转向许昌附近[15]。但日军第六十二师团先发制人,于30日向进至许昌以西颍桥镇欲机动侧击的中国第二十师发起进攻,中国军队遭到重创,伤亡达三分之二。因此汤恩伯只得建议于禹县附近集中有力部队,予敌打击。5月1日,蒋介石复电同意汤恩伯意见,并令“汤兵团除监视密县之敌外,应集中全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军、暂十五军、第七十八军等),使用于禹县附近,与敌决战”[16]。5月2日,汤恩伯调整部署,南兵团第十二军集结于郏县、宝丰地区;第七十八军推进襄县;第八十九军集结漯河、郾城一带;北兵团第十三军主力集结白沙、告成间地区;第八十五军集结登封;第二十九军固守禹县,摆开与敌决战的态势。
按原定作战计划,日军第十二军在攻下许昌后将南下郾城,然后向西迂回包抄第一战区主力部队。但日军华北方面军在作战开始后,认为汤恩伯部队尤其是其主力第十三军正北上集结,是对其进行围歼的良机,而且中国军队集结对日军南下将是威胁,因此要求第十二军攻下许昌后主力迅速向西迂回。而刚抵达第一线的坦克第三师团则提出,如从许昌南下,汝河南岸无适当道路,从坦克师团行动考虑,以在许昌附近实行迂回为宜。第十二军遂于5月1日下达第七十五号作战令,改郾城迂回为许昌迂回,目标为围歼中国第十三军,“扼杀其南下企图”[17]。
第十二军主力在许昌向西迂回后,第二十七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一个联队奉命继续南下,向郾城推进,以完成打通平汉铁路南段的任务。5月5日,日军向郾城发起进攻,当日击溃守军第八十九军新编第一师防线,占领郾城。随后,日军沿平汉线南下,于7日攻下遂平。而武汉方面的日军第十一军也根据中国派遣军部署,派出由7个步兵大队组成的宫下兵团,从信阳北上,以配合华北方面军打通平汉铁路作战。5月9日,第二十七师团先头部队与宫下兵团在确山会师,平汉铁路被日军打通。
日军在河南境内发动攻势的目标是打通平汉铁路与打击中国第一战区主力部队,在占领许昌后,日军侦知许昌以南并无重兵防守,打通平汉铁路易如反掌,因此后者成为主要任务。5月2日,日军第十二军转入迂回作战,其具体部署为:由坦克第三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担任突击力量,向临汝及其以西地区突进;第六十二师团在左翼向禹县方向推进,与在密县附近的第一一○师团配合,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团在右翼向西推进,确保长埠街至临汝沿线要冲,并歼灭南撤之中国军队[18]。
5月3日,日军第十二军分三路发起猛烈攻势。第六十二师团以万余兵力对禹县实行钳形攻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依城抵抗,全城陷入炮火之中。至黄昏,守军支撑不住,弃城向西北转移,禹县及其附近地区为日军占领。第三十七师团一部与独立第七旅团猛攻襄城,于深夜突入城内,占领该城。坦克第三师团主力从中路突进,对郏县展开进攻,守军官兵虽与敌激战,但无法抵挡日军坦克的锋芒。午后,郏县陷于敌手。
5月4日,日军第六十二师团向西北方向尾追中国第二十九军,日军第三十七师团沿郏县—临汝大道推进。而坦克第三师团则乘豫中平原之利,一路突进,直抵临汝城下展开强攻,很快从东门突入城内,临汝随即告失。
日军以坦克兵团快速突进,迂回作战第三天就占领临汝,冲垮了南兵团的防线,完全打乱了中国军队的原有部署,使告成、白沙间的北兵团第十三军侧后方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而在密县的日军第一一○师团在迂回作战开始后,分多路向第十三军阵地进犯,并切断其与在登封的第九军之间的联系。面临被日军围歼的危险,第十三军只得转移,于5月5日向南突破日军第六十二师团防线,并在临汝以东穿越日军坦克第三师团与第三十七师团间空隙,脱离日军包围圈。
日军坦克第三师团在占领临汝后,不及补充燃料,就向西北继续突进。而沿途中国守军已悉数南移,因此从临汝向西至伊河间,日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至5日,其先头部队向龙门高地发起进攻,其中一部竟已渡过伊河。洛阳顿时面临日军进攻的威胁。
洛阳自古以来为中原战略重地,又扼陇海铁路线要津。第一战区除汤恩伯部以外的第四、第十四、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四个军六个师均集结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日军发动河南作战后,其后续渡河部队第九独立旅团曾在4月下旬沿陇海路西犯,但在汜水以西金沟一线被中国军队阻截。5月7日,为击退龙门之敌,第一战区作出部署,以刘戡兵团(由第十四军〔欠九十四师〕、暂四军〔仅辖暂四师〕、新六师等组成)抵御龙门之敌,并相机转移攻势;以第十五军及第九十四师守备洛阳;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九军坚守洛阳以东汜水至登封一线;并令汤恩伯部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由临汝方面尾击进犯龙门之敌,以期在龙门附近对日军进行夹击。5月8日,重庆大本营也分别电令刘戡兵团向龙门前进,汤恩伯部与刘兵团配合,以夹击日军[19]。
但推进至临汝附近的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全力追寻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刚转移至临汝以南山区的汤恩伯部没能组织与敌正面交锋,被迫向嵩县方向西移,致使刘戡兵团无法与之联络[20]。5月9日夜,山西境内的日军第一军派遣其独立第三旅团及第五十九旅团,在垣曲境内强渡黄河,中国守军不及阻截,河防被敌突破。日军第一军渡过黄河后直趋渑池,12日攻陷渑池,切断潼关与洛阳间陇海铁路,并沿铁路向东推进,从西面威胁洛阳。日军南北进击,尤其是第一军突破黄河南下,使中国军队在龙门附近夹击日军的计划破产。
5月13日,根据蒋介石组织反攻的命令,第一战区重新调整部署,命令第十三军北上向宜阳以南之敌攻击,刘戡兵团在新安至宜阳一线向东进攻,第三十八军在刘戡兵团左翼扫除磁涧及以北地区之敌,以上部队都以向洛阳围逼为目标,仍期望对日军实行夹击[21]。但实际上面对多路推进的日军,中国军队此时根本无法组织反攻,因此该计划形同具文。
5月14日,日军分几路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从伊川西进的第六十二师团猛攻宜阳,当日下午宜阳不守。从伊阳西进的第三十七师团则进占嵩县。随后,第六十二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沿洛河与伊河向西猛追败退的汤恩伯军队。而日军第一军与坦克第三师团等部围攻在新安以南的刘戡兵团,刘戡部虽奋力抵抗,终因背腹受敌,向南沿洛河左岸往洛宁撤退。这样,中国军队原本计划在洛阳一带对日军进行夹击,却因洛阳外围中国军队相继撤退,洛阳反被日军团团围住,成为一座孤城。
洛阳城防由第十五军(辖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师)及第九十四师担任,第九十四师守城厢,第六十四师守洛阳城西的西工区,第六十五师守城北的邙岭。5月8日,日军向洛阳逼近之时,蒋介石命令守城部队死守10—15日[22]。5月9日,日军坦克第三师团逼近洛河南岸,并于次日渡过洛河。11日,坦克第三师团开始猛攻第六十四师防区。日军以坦克为前驱,反复冲锋,中国守军奋力抵御,阵地失而复得者九次。激战整日,敌我双方仍成对峙之局,而洛河河水染成赤色[23]。12—13日,日军继续以几十辆坦克反复冲击中国阵地,并曾一度从西南角突入城内,但最终仍被中国军队驱赶出城。此时,第十二军命令坦克第三师团沿洛河河谷追歼向西退却的中国军队,因此13日后坦克第三师团脱离洛阳前线[24]。
日军坦克第三师团调离后,由十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组成、直属于华北方面军的菊兵团接手进攻洛阳。但日军遇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进展甚慢。战至22日,中国守军除以一部继续坚守东西车站外,第十五军主力全部退入城内,与第九十四师共同固守城厢。而日军久攻不下,除增援部队外,将坦克第三师团重调至洛阳前线。洛阳守卫战到了最后关头。
5月24日清晨,日军以数十架飞机轰炸洛阳城区,并空投传单劝降,但守军置之不理。正午,日军以百余门大炮对城区狂轰滥炸两小时,随后数百辆坦克及尾随的步兵向洛阳城猛攻。洛阳西北角和西关首先被攻破,随后各处相继不守,傍晚日军坦克突入城内。但中国官兵仍拼死抵抗,日军战史记载:“各个正面均彻夜进行攻击,随时随地展开激烈的巷战,逐屋逐街相继攻克”[25],可见守军抵抗之顽强。至25日上午洛阳终告失守。
在攻打洛阳的同时,沿洛河两岸追击的日军穿插进攻,轻装突进,中国军队此时已毫无斗志,一路败退。洛河沿岸韩城、洛宁、长水等地相继弃守。5月20日,卢氏又被日军占领。5月下旬,日军在河南转入守势。
豫中会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国第一战区部队面对日军进攻,一再败退,丢失了大半个河南,使日军达到了打通平汉铁路和打击中国军队有生力量的预期目标。中国军队战败主因在于战略指导失误。中国方面从第一战区到大本营直到会战打响仍不明白日军进攻的战略意图,因此作战部署仍按以往对付日军局部战役办法,即以一部从正面阻截,主力从侧面进行出击。而日军此次作战为达到其目的,采用大规模穿插迂回战法。中国军队作战部署多次被敌打乱,却又缺少应变能力。其次,河南境内中国军队虽均属第一战区,实际上却分归蒋鼎文和汤恩伯指挥,而两人之间缺少信任,更谈不上配合。会战之初,蒋部很少介入,到了会战后期,汤部又怯于北上配合作战[26]。因此在整个河南境内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占优,而在局部却并无明显优势。再者,此次日军作战,大量使用坦克,不仅机动快速,也使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难挡其锋芒[27]。当然,会战后期,第一战区不少部队斗志丧失,闻敌丧胆,望风披靡,也是溃败的重要原因。
为发动河南境内作战,日军自1月起重建黄河南岸的邙山头阵地,修复黄河铁桥,并将平汉铁路从新乡附近向黄河北岸延伸。2月下旬,日军开始频繁调兵。3月25日,黄河铁桥修复。至4月,日军调集至黄河北岸第一线的部队有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和第一一○师团及四个独立旅团,在第二线集结的有从东北调来的第二十七师团和从绥远调来的坦克第三师团,总计约15万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
3月初,日军的集结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3月中旬,蒋介石判断日军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打通平汉线而修复之”[2]。担任黄河南岸防御的中国军队是第一战区,共十八个军,约30万兵力[3]。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第一战区制定了在嵩山附近与日军决战的作战指导方案,准备先以河防部队阻敌渡河,在日军渡河成功后,河防部队凭借许昌、洧川、长葛、新郑、郑州、荥阳一带据点疲惫日军,同时汤恩伯部与第四集团军在登封、密县北侧构成守势阵地,在襄城、叶县、临汝、登封、密县、禹县地区构成攻势阵地,与日军在此进行决战。第一战区并按此方案着手调集部队、决战地带道路破坏及地形改造、疏散洛阳城内机关与民众等战前准备[4]。根据相持阶段以来的作战经验,国民政府判断日军即将发起的军事行动仍是战役性的,上述作战方案就是基于这一判断制定的。
4月17日入夜,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先头部队利用夜色在中牟附近悄然向中国守军阵地逼近。午夜时分,担任河防任务的暂编第二十七师发现敌情,奋起阻击日军,黄河沿岸顿时枪声四起。豫中会战就此打响了。
4月18日拂晓,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向暂二十七师阵地发起猛攻。中国守军以手榴弹、步枪为主要武器进行防守,日军战史记载,中国军队“进行了意外顽强的抵抗,斗志也很旺盛”[5]。但由于暂二十七师成立不久,装备简陋,并为避免背水作战之不利,乃在抵抗数小时后放弃阵地,向南转移。这样,战役打响当日,日军就在中牟一带轻易突破黄河,并随即架起轻便桥梁,其后续部队陆继渡过黄河。
由于开战第一天日军仅从中牟一处发起攻势,中国军队决定趁其孤军突入,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反击,以暂二十七师固守现有阵地,并由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昌义率新编第二十九师之第八十六团和军辎重之一营及特务连等部,由新郑兼程北上迎敌。4月19日凌晨,第八十六团等部向北发起反攻,冒着日军炮火与敌展开手榴弹战,作战异常勇猛,并击溃当面之敌。但日军后续部队迂回推进,从左翼直拊中国军队后背。中国军队虽奋力御敌,终因兵力相差悬殊,且暂二十七师伤亡已过半数,而不得不于当日晚上向南转移。
日军虽从中牟首先发起河南作战,但其主攻方向则定在郑州北面的邙山头方面。4月19日清晨,日军出动两个战队飞机共计200架次,对邙山头一带进行猛轰,随后第十二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沿黄河南岸向汉王城发起进攻。汉王城中国守军预备第十一师一个营拼死抵抗,多次退敌,战至正午,阵地全被日军飞机、大炮炸毁,“营长王鑫昌以下官兵三百余人,均与阵地共同牺牲,状至惨烈”[6]。日军占领汉王城后又向黄河南岸制高点摩旗岭进攻。其间,中国军队增援部队曾向汉王城发起反击,并逼近城麓,但最终仍未成功。而摩旗岭阵地也在19日夜失守。摩旗岭阵地失守,使中国军队失去设在该高地上的炮兵观测所,对日军所能施加之炮火威力顿时锐减[7]。
日军突破黄河防线后,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于4月20日晚下达命令,调整部署,将所辖兵力分为南北两兵团,南兵团以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为指挥官,指挥第十二、第二十九军等部,除以一部巩固许昌、新郑等地外,主力机动侧击日军;北兵团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为指挥官,指挥第十三、第八十五军,固守密县、禹县、临汝、登封间各据点,以期对从中牟和邙山头进犯之敌,在许昌、襄城、禹县、密县间地区予以歼灭[8]。
但日军在突破第一线河防阵地的同时,派出多股突击部队穿越中国守军防线,攻击战略要冲,打乱了中国军队的部署。4月18日晨,日军第三十七师团从中牟突破后,以第二十二联队三百人组成郑州挺进队,全队人员一律轻装,只携四挺机枪,以每小时6—8公里速度急行军,向西直插郑州。由于日军不走正道,中国守军毫不知晓。19日黎明,日军到达郑州东南火车站附近,用绳梯开始攀登城墙。守城的中国军队暂编第一旅这才发现敌情,仓促之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郑州东南一角被敌占领。20日晨,由邙山头南进的日军第六十二师团也派出挺进队,在郑州西郊发起进攻。中国守军暂一旅在日军两面夹击下凭借工事进行抵抗,数度击退入城之敌。但日军后续部队陆续抵达郑州城下,并以飞机对守军阵地轰炸,战至22日,城防工事被毁殆尽,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固守陇海花园的第三三○团加强连全体殉国。当日晚,中原铁路枢纽郑州失守[9]。
日军第三十七师团,除派出郑州挺进队,并以大部向西南追击暂编第十五军外,还于20日派出新郑突击队,从郭店南进直逼新郑。而随第三十七师团渡河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则从东向西突击新郑。21日凌晨,日军向新郑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一一五团与敌激战,两名营长先后负伤。后日军迂回从西南突入城内,双方展开混战,战至正午,日军占领新郑。23日,分别从中牟和邙山头进犯的日军又向密县猛攻。时值天降暴雨,中国守军在积水之战壕内艰难迎敌,终不能支,当天密县陷于敌手。此外,尉氏、荥阳等地也相继失陷。
至4月24日,日军第十二军已推进至汜水、密县、新郑一线,其所辖除第一一○师团部署于密县外,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均向新郑附近集结,第二线兵团坦克第三师团等也陆续渡过黄河,完成预期的河南作战第一期目标。
中国军队虽在一周内被敌突破多处,但官兵在作战中还是十分勇猛。日本战史记载,中国军队“斗志一般旺盛,我军发起冲锋以前,坚持抵抗,并且屡次进行反攻。在正面战斗时抵抗尤其顽强,但受到侧后方攻击时则易崩溃”,中国军队“高级指挥官的部署极为迅速,各部队的行动大致能按命令执行,部队彼此之间也能保持良好的联系。但初期受到我军突然袭击,似乎发生了混乱”[10]。第一战区在初战失利后仍积极准备“举全力对渡犯之敌反攻”。此时中国方面对日军战役目的仍不明确,军令部判断其目的“一、因抽兵而先发攻势,以防我反攻;二、声北击南,其目的恐仍在粤汉线;三、打击有力之汤(恩伯)部,防其活动,并妨害我之抽兵。”因此对第一战区反攻请求,军令部于24日决定:“一、汤(恩伯)集结反攻部队于登封、禹县、临汝;二、敌如西进不已,则断然反攻之,如敌尚回旋周折,则以今后所得敌未渡犯之力量究竟如何,以定反攻时期。”[11]第一战区据此令汤恩伯部攻击密县之敌,汤部主力第十三军等遂向密县进击[12]。
主力集结于新郑的日军第十二军根据原定作战计划,在4月下旬着手部署对许昌的进攻,并准备在攻下许昌后迅速南下,在郾城附近向西迂回,对第一战区主力进行围歼。4月27日,第十二军下达第六十号作战命令,规定了所辖各部的作战任务。28日,又进一步明确作战目标为“尽力摧毁敌高级司令部,俘获其高级指挥官”,尤以汤恩伯直系为重点,并要求各部在攻下许昌后,“应准备以后能连续十数日发挥机动性能”[13]。第十二军各部奉令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许昌一带逼近,沿途遭到中国军队抵抗。至29日,许昌一带日军已逾三万,坦克达150多辆,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及刚到第一线的第二十七师团一部推进至许昌城西北和东北郊,独立第七旅团一部抵达许昌城东南,渡过黄河不几日的骑兵第四旅团则在向许昌以南进击,与在许昌西北正向南推进的第六十二师团遥相呼应,许昌已在日军围困之中。
4月30日凌晨,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向许昌城北门、西门、南门发起猛攻,第七旅团也从东门开始进攻。守卫许昌城的中国军队是新编第二十九师。面对日军四面围攻,全体官兵凭借城墙、碉堡、掩体等奋起抵抗。整个上午,攻城日军无法取得进展,只得惊叹中国守军“毫无撤退迹象”,“将死守许昌”[14]。下午,日军加强攻击,并调12架轰炸机飞临许昌进行轰炸,炮兵则向西门外和城墙西南角集中猛轰,守城工事大部被毁。日军决死队凭借飞机、大炮的掩护发起冲锋,终于在黄昏从城墙西南角突破,中国军队数度反扑,均未能将日军逐出城外。稍后,日军坦克部队向南门猛攻,终将城门冲破,突入城内,并对四周狂轰达一小时之久。入夜,西、南两门守军被迫退入城内,与敌展开白刃战、肉搏战。子夜,北门也被日军突破。在日军三路夹击下,5月1日拂晓,新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率部向东北方向突围,但在许昌城外遭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伏击,吕公良及副师长黄永淮等均阵亡殉国。许昌遂被日军占领。
4月30日日军对许昌发起攻击的当日,蒋介石电令第一战区“汤(恩伯)兵团对窜犯许昌附近之敌,应予以严重打击;对密县之敌,暂行监视,佯动牵制”,将作战重点从几天前部署的密县转向许昌附近[15]。但日军第六十二师团先发制人,于30日向进至许昌以西颍桥镇欲机动侧击的中国第二十师发起进攻,中国军队遭到重创,伤亡达三分之二。因此汤恩伯只得建议于禹县附近集中有力部队,予敌打击。5月1日,蒋介石复电同意汤恩伯意见,并令“汤兵团除监视密县之敌外,应集中全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军、暂十五军、第七十八军等),使用于禹县附近,与敌决战”[16]。5月2日,汤恩伯调整部署,南兵团第十二军集结于郏县、宝丰地区;第七十八军推进襄县;第八十九军集结漯河、郾城一带;北兵团第十三军主力集结白沙、告成间地区;第八十五军集结登封;第二十九军固守禹县,摆开与敌决战的态势。
按原定作战计划,日军第十二军在攻下许昌后将南下郾城,然后向西迂回包抄第一战区主力部队。但日军华北方面军在作战开始后,认为汤恩伯部队尤其是其主力第十三军正北上集结,是对其进行围歼的良机,而且中国军队集结对日军南下将是威胁,因此要求第十二军攻下许昌后主力迅速向西迂回。而刚抵达第一线的坦克第三师团则提出,如从许昌南下,汝河南岸无适当道路,从坦克师团行动考虑,以在许昌附近实行迂回为宜。第十二军遂于5月1日下达第七十五号作战令,改郾城迂回为许昌迂回,目标为围歼中国第十三军,“扼杀其南下企图”[17]。
第十二军主力在许昌向西迂回后,第二十七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一个联队奉命继续南下,向郾城推进,以完成打通平汉铁路南段的任务。5月5日,日军向郾城发起进攻,当日击溃守军第八十九军新编第一师防线,占领郾城。随后,日军沿平汉线南下,于7日攻下遂平。而武汉方面的日军第十一军也根据中国派遣军部署,派出由7个步兵大队组成的宫下兵团,从信阳北上,以配合华北方面军打通平汉铁路作战。5月9日,第二十七师团先头部队与宫下兵团在确山会师,平汉铁路被日军打通。
日军在河南境内发动攻势的目标是打通平汉铁路与打击中国第一战区主力部队,在占领许昌后,日军侦知许昌以南并无重兵防守,打通平汉铁路易如反掌,因此后者成为主要任务。5月2日,日军第十二军转入迂回作战,其具体部署为:由坦克第三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担任突击力量,向临汝及其以西地区突进;第六十二师团在左翼向禹县方向推进,与在密县附近的第一一○师团配合,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团在右翼向西推进,确保长埠街至临汝沿线要冲,并歼灭南撤之中国军队[18]。
5月3日,日军第十二军分三路发起猛烈攻势。第六十二师团以万余兵力对禹县实行钳形攻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依城抵抗,全城陷入炮火之中。至黄昏,守军支撑不住,弃城向西北转移,禹县及其附近地区为日军占领。第三十七师团一部与独立第七旅团猛攻襄城,于深夜突入城内,占领该城。坦克第三师团主力从中路突进,对郏县展开进攻,守军官兵虽与敌激战,但无法抵挡日军坦克的锋芒。午后,郏县陷于敌手。
5月4日,日军第六十二师团向西北方向尾追中国第二十九军,日军第三十七师团沿郏县—临汝大道推进。而坦克第三师团则乘豫中平原之利,一路突进,直抵临汝城下展开强攻,很快从东门突入城内,临汝随即告失。
日军以坦克兵团快速突进,迂回作战第三天就占领临汝,冲垮了南兵团的防线,完全打乱了中国军队的原有部署,使告成、白沙间的北兵团第十三军侧后方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而在密县的日军第一一○师团在迂回作战开始后,分多路向第十三军阵地进犯,并切断其与在登封的第九军之间的联系。面临被日军围歼的危险,第十三军只得转移,于5月5日向南突破日军第六十二师团防线,并在临汝以东穿越日军坦克第三师团与第三十七师团间空隙,脱离日军包围圈。
日军坦克第三师团在占领临汝后,不及补充燃料,就向西北继续突进。而沿途中国守军已悉数南移,因此从临汝向西至伊河间,日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至5日,其先头部队向龙门高地发起进攻,其中一部竟已渡过伊河。洛阳顿时面临日军进攻的威胁。
洛阳自古以来为中原战略重地,又扼陇海铁路线要津。第一战区除汤恩伯部以外的第四、第十四、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四个军六个师均集结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日军发动河南作战后,其后续渡河部队第九独立旅团曾在4月下旬沿陇海路西犯,但在汜水以西金沟一线被中国军队阻截。5月7日,为击退龙门之敌,第一战区作出部署,以刘戡兵团(由第十四军〔欠九十四师〕、暂四军〔仅辖暂四师〕、新六师等组成)抵御龙门之敌,并相机转移攻势;以第十五军及第九十四师守备洛阳;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九军坚守洛阳以东汜水至登封一线;并令汤恩伯部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由临汝方面尾击进犯龙门之敌,以期在龙门附近对日军进行夹击。5月8日,重庆大本营也分别电令刘戡兵团向龙门前进,汤恩伯部与刘兵团配合,以夹击日军[19]。
但推进至临汝附近的日军第三十七师团全力追寻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刚转移至临汝以南山区的汤恩伯部没能组织与敌正面交锋,被迫向嵩县方向西移,致使刘戡兵团无法与之联络[20]。5月9日夜,山西境内的日军第一军派遣其独立第三旅团及第五十九旅团,在垣曲境内强渡黄河,中国守军不及阻截,河防被敌突破。日军第一军渡过黄河后直趋渑池,12日攻陷渑池,切断潼关与洛阳间陇海铁路,并沿铁路向东推进,从西面威胁洛阳。日军南北进击,尤其是第一军突破黄河南下,使中国军队在龙门附近夹击日军的计划破产。
5月13日,根据蒋介石组织反攻的命令,第一战区重新调整部署,命令第十三军北上向宜阳以南之敌攻击,刘戡兵团在新安至宜阳一线向东进攻,第三十八军在刘戡兵团左翼扫除磁涧及以北地区之敌,以上部队都以向洛阳围逼为目标,仍期望对日军实行夹击[21]。但实际上面对多路推进的日军,中国军队此时根本无法组织反攻,因此该计划形同具文。
5月14日,日军分几路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从伊川西进的第六十二师团猛攻宜阳,当日下午宜阳不守。从伊阳西进的第三十七师团则进占嵩县。随后,第六十二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沿洛河与伊河向西猛追败退的汤恩伯军队。而日军第一军与坦克第三师团等部围攻在新安以南的刘戡兵团,刘戡部虽奋力抵抗,终因背腹受敌,向南沿洛河左岸往洛宁撤退。这样,中国军队原本计划在洛阳一带对日军进行夹击,却因洛阳外围中国军队相继撤退,洛阳反被日军团团围住,成为一座孤城。
洛阳城防由第十五军(辖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师)及第九十四师担任,第九十四师守城厢,第六十四师守洛阳城西的西工区,第六十五师守城北的邙岭。5月8日,日军向洛阳逼近之时,蒋介石命令守城部队死守10—15日[22]。5月9日,日军坦克第三师团逼近洛河南岸,并于次日渡过洛河。11日,坦克第三师团开始猛攻第六十四师防区。日军以坦克为前驱,反复冲锋,中国守军奋力抵御,阵地失而复得者九次。激战整日,敌我双方仍成对峙之局,而洛河河水染成赤色[23]。12—13日,日军继续以几十辆坦克反复冲击中国阵地,并曾一度从西南角突入城内,但最终仍被中国军队驱赶出城。此时,第十二军命令坦克第三师团沿洛河河谷追歼向西退却的中国军队,因此13日后坦克第三师团脱离洛阳前线[24]。
日军坦克第三师团调离后,由十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组成、直属于华北方面军的菊兵团接手进攻洛阳。但日军遇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进展甚慢。战至22日,中国守军除以一部继续坚守东西车站外,第十五军主力全部退入城内,与第九十四师共同固守城厢。而日军久攻不下,除增援部队外,将坦克第三师团重调至洛阳前线。洛阳守卫战到了最后关头。
5月24日清晨,日军以数十架飞机轰炸洛阳城区,并空投传单劝降,但守军置之不理。正午,日军以百余门大炮对城区狂轰滥炸两小时,随后数百辆坦克及尾随的步兵向洛阳城猛攻。洛阳西北角和西关首先被攻破,随后各处相继不守,傍晚日军坦克突入城内。但中国官兵仍拼死抵抗,日军战史记载:“各个正面均彻夜进行攻击,随时随地展开激烈的巷战,逐屋逐街相继攻克”[25],可见守军抵抗之顽强。至25日上午洛阳终告失守。
在攻打洛阳的同时,沿洛河两岸追击的日军穿插进攻,轻装突进,中国军队此时已毫无斗志,一路败退。洛河沿岸韩城、洛宁、长水等地相继弃守。5月20日,卢氏又被日军占领。5月下旬,日军在河南转入守势。
豫中会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国第一战区部队面对日军进攻,一再败退,丢失了大半个河南,使日军达到了打通平汉铁路和打击中国军队有生力量的预期目标。中国军队战败主因在于战略指导失误。中国方面从第一战区到大本营直到会战打响仍不明白日军进攻的战略意图,因此作战部署仍按以往对付日军局部战役办法,即以一部从正面阻截,主力从侧面进行出击。而日军此次作战为达到其目的,采用大规模穿插迂回战法。中国军队作战部署多次被敌打乱,却又缺少应变能力。其次,河南境内中国军队虽均属第一战区,实际上却分归蒋鼎文和汤恩伯指挥,而两人之间缺少信任,更谈不上配合。会战之初,蒋部很少介入,到了会战后期,汤部又怯于北上配合作战[26]。因此在整个河南境内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占优,而在局部却并无明显优势。再者,此次日军作战,大量使用坦克,不仅机动快速,也使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难挡其锋芒[27]。当然,会战后期,第一战区不少部队斗志丧失,闻敌丧胆,望风披靡,也是溃败的重要原因。
今日更新
-
蒋介石退据台湾
[2019-05-22]
-
解放军向西南进军
[2019-05-2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2019-05-22]
-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
[2019-05-22]
-
中共的反美斗争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