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米骚动和长沙饥民暴动
在抗捐抗税风起云涌的同时,饥民抢米骚动又席卷了全国。
自1905年以后,全国许多地区灾荒频仍,如1906年春夏间,长江中下游淫雨连绵。湖南各地堤岸溃决,洪水横流,仅衡州、永州、长沙、常德四府死者三四万人,被灾者三四十万人。由于灾荒破产的农民流离失所,变为所谓“饥民”、“游民”,成群结队,流入城镇,以乞讨为生。同时,城镇米价暴涨,贫民求生无路。岌岌不可终日的景象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饥民人数的迅猛增加,是清末政治腐败、经济破产的突出反映。各地饥民,为了从绝路中谋求生存,聚众抢米和吃大户的事件迅速蔓延开来,遍及全国各地。斗争的规模小则数百人,大至数千人或数万人不等,而且次数也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至1909年每年不过十余起,至1910年骤然增至五十余起。其中尤以灾荒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各省最为激烈。在这些省里,引起“骚动”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地主粮商囤积居奇或外运粮食。
1906年5月间,杭州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抢砸米店风潮。5月22日,数以千计的贫民徘徊于杭州街头,等待购米为炊。米商为抬高物价,拒绝售米。贫民忍无可忍,遂以搜查为名,抢砸米店,全城立即陷入混乱,并波及到萧山县临浦镇等地。后来,官吏被迫出示平价,禁止米商囤积,抢风才平息下来。6月初,安徽米商赴江北采购漕米三十船,在靖江六圩港被抢。南陵县饥民聚众拦抢运粮船,当官吏镇压时,群起捣毁衙署。江西奉新县饥民强行阻止米谷外运,并抢富户及当铺。江苏宝应县富绅囤米居奇,贫民恨之入骨,于7月间聚众捣毁其住宅,又围攻县署,痛殴官吏。8月,震泽县(今吴江县震泽镇)饥民捣毁平粜局,抢米店。在这一年里,扬州、苏州、无锡、金坛等地普遍出现粮荒和“饥民骚动”。
此外,佃农的抗租斗争也时有发生。据报载:苏北丰、沛及砀山等县,佃农“聚众滋闹”,拒不纳租[1]。长州知县贴出告示,命令佃农按时交租,并威胁说:“如敢聚众造谣,定必访拿严办。”但广大佃农“借口荒歉”,仍然恃众“抗不完租”[2]。昭文县也发生所谓“愚佃抗租”事件[3]。松江县佃农联合起来,拟定抗租章程,约定粒米不交,如有违章者,“众必碎其舟,火其庐”[4]。类似的抗租斗争,在此后数年间全国各地农村屡有发生,其中尤以江、浙两省为激烈。这表明在广大农村中(特别是地租剥削最重的江浙地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1907年春,江苏、安徽及浙江的灾情更趋严重。苏北淮海一带,因上年秋季颗粒无收,灾民以树叶和草根充饥,甚至发生“食婴之惨闻”[5]。饥民求生不得,四处流动。3月初,饥民万余人哄抢高邮大地主杨某家所藏粮米,捣毁其宅院。扬州、南通一带饥民结伙吃大户成风。上海及其附近各县饥民成群结队,抢富户,拦截米船。在号称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饥民张贴匿名揭帖说:“年岁饥荒,米价高昂,官富无状,贫苦难当,约期已定,砻坊供粮,若有阻隔,拚命抵偿。”[6]
此外,在1907年至1909年间,发生抢米风潮的地方还有:浙江余杭、绍兴、萧山、奉化、长兴、仁和、富阳,江苏江阴、阜宁、丹徒、丹阳、镇江,安徽霍山、六安、寿州、繁昌、当涂,以及广东东莞等地。其中有的地方由抢米发展成为暴动。如1909年丹阳灾民数千人冲进县城,捣毁县署,焚烧盐栈和豪绅房屋,后来被清军残酷镇压下去。
1910年夏秋之际,南北各省又遭水灾,灾区广袤达数百州县,灾情极其严重。东三省水灾遍地,黑龙江省被淹地共三十余万垧,难民达十五万余人。奉天省安东、宽甸、凤凰厅、庄河厅一带灾民流离失所,饥寒煎逼,纷纷铤而走险,四出抢粮。官府弹压无效,只好“任贫民盘查照分,一般粮户只有忍气吞声以听之而已”[7]。长江中下游各省淫雨连绵,河水陡涨,漫堤决口,致成巨灾。因此灾民数量猛增,抢米抢粮风潮不断扩大。在江苏省,这一年最突出的是苏北一带饥民抢面粉公司的事件。
由于灾荒和投机商人的操纵,苏北各地粮价暴涨。小麦每石光绪初年售钱两千数百文,而今涨至八千余文。加以传言面粉公司将粮食“尽行运往外洋”[8],各地饥民遂蠭起围抢面粉公司。首先,海州、安东、沭阳等地饥民四万余人流入海州城内,将海丰面粉公司包围,“求食滋闹”。厂勇开枪打死饥民九人,伤二十余人。饥民怒不可遏,截夺该公司运麻袋车,放火焚毁,并将赣丰饼油公司豆船八艘,“爬抢净尽”[9],全城秩序大乱。海州知州一面急忙请求调拨马步营队弹压;一面广设粥厂,分批资遣饥民出境。与此同时,清江浦附近饥民万余人流入城内,向大丰面粉厂索麦,遭厂方拒绝后,遂冲入工厂抢夺,并将厂房机器捣毁。江北提督王士珍一面派兵驱逐饥民,保护工厂;一面命令该厂将存麦制成粗面,尽数平粜,事始平息。接着,宿迁城内贫民和附近饥民万余人聚集永丰面粉厂门前,要求借麦,厂方不允,饥民遂纵火焚毁厂房机器,抢取存麦。护厂巡兵见饥民来势汹汹,均不敢放枪弹压。地方官亲往现场劝谕,“饬令该厂司事将存麦交县平粜,群情始服”[10]。
与江苏比邻的安徽更是“饥民遍野”。皖北一带往往数十里炊烟断绝,饿死者不计其数,而官绅竟不闻不问。因此,和州、当涂、铜陵、南陵等地抢米、吃大户成风。在皖北还发生大规模的饥民暴动,饥民首领李大志于1910年9月在蒙城起事,开始“仅百余人,逾二日,聚众数千”[11]。同时,涡阳、怀远、凤阳及宿州等地饥民纷纷响应。他们分路抢粮,劫富济贫。安徽巡抚急忙咨调河南常备军防堵。各地饥民英勇抗击清军。至10月,李大志不幸被团练捕杀,饥民星散。
长江下游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中游两湖地区。在这里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群众斗争场面。
1909年,湖北省洪水泛滥,灾区广达三十余县,灾民近三百万。各地灾民流入城镇,踯躅街头,以乞讨为生,靠赈济过活。仅流落汉口的饥民就有二十万,“均栖息于沿途墙屋之下,遇风雪日,多遭冻毙”[12]。清政府害怕饥民与革命党人结合,急忙在各属设立粥厂,进行赈济。但所施放的赈米,又多被贪官污吏“浮冒侵蚀”。因此,饥民抢米夺食事件层出不穷。如:枣阳饥民群起“抢劫富户”,三四千人聚集县署门前要求赈济。天门、潜江一带饥民约三千人流入沔阳新堤镇,向商店“勒索米粮,恶讨盘费”[13]。湖广总督瑞澂派新军分驻各州县弹压,仍然不能制止抢风。有些参加革命党的新军士兵,便趁机联络饥民,播下了革命火种。如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于1911年春被派赴沔阳州,该标所属士兵即往潜江一带,“日与饥民联络,鼓吹革命”[14]。1910年初至1911年春,先后发生饥民抢米索食的地方有:汉阳、石首、京山、潜江、天门、武穴、广济、光化、随州等州县。
湖南省的灾情虽然不如湖北严重,但受灾面积也有二十多县。长沙、宝庆、衡阳等地闹旱灾,常德、岳州、澧州一带遭水灾。全省饥民十余万人,冻饿疾疫而死者,指不胜数。官吏借赈济之名,加紧搜括,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如安乡县令赵延泰以救济为名,将五千石平粜粮全部按高利贷放出,每石收息二斗。湖南巡抚岑春蓂利用职权,支持其亲信朱祖荫、冯锡嘉等挪用公款,搜购各乡米谷,勾结帝国主义洋行运往外地,以牟暴利。藩司庄赓良和岑春蓂有权力之争,遂利用本地绅商的不满情绪,迫使岑春蓂下令禁止米谷出境。但洋行、米商又哄抬米价,平时每石米一二千文,至1910年4月涨至八九千文。不必说饥民无力购买,一般城镇居民都有断炊之虞。因此常德、宝庆、岳州、湘潭、安化、宁乡、益阳、祁县、武陵、澧州、安福、郴州、湘阴、巴陵、芷江、武冈、新化、永顺、桑植、晃州等数十州县都不时发生吃大户或抢米事件。有些地方饥民与会党结合,聚众起事,“竖旗倡乱”。其中规模最大的是4月间长沙发生的抢米暴动。
1910年4月上旬,长沙米价一日数涨,“各粮店皆悬‘早晚市价不同’”的牌子,惹起人心惶惶,社会更加动荡。4月12日,长沙南城鳌山庙附近贫民聚集在本地巡警分局门前,要求开粜场,减价售米救命。岑春蓂闻讯,认为是“痞徒闹事”,立即派消防所长龚培林带巡勇前往缉拿。次日,把木匠刘永福逮捕,押往内城巡警厅。这件事激起群众的极大义愤。于是,泥木匠工人立刻联络铁路工人与饥民千余人奔赴鳌山庙巡警分局,要求释放刘木匠和降低米价。群众越聚越多,有农民、手工业者及被裁营勇等数千人,“势甚汹汹”。长沙协统杨明远、善化县令郭中广、长沙县令余屏垣及巡警道赖承裕等相继赶至,威胁群众说:“如不解散,即照乱民严惩!”并指令差役殴打,企图将群众驱散。群众遂与之搏斗,秩序大乱。各官吏见势不妙,急忙逃走。群众乘势追赶进城。当时长沙城里两湖饥民甚多,均以乞讨为生。群众进城后,便与饥民和城市贫民汇合,为数在一万以上,声势迅速扩大。他们聚集巡抚衙门周围,要求释放被捕诸人和减价粜米。面对这一意外的情况,岑春蓂十分惊恐,遂采取欺骗手段,先出牌示五日内开仓平粜,价六十文一升。群众不答应。于是又改牌示明日平粜,五十文一升,当即被群众将牌示砸毁。群众见要求得不到满足,乃“拥入头门,并打辕门,毁照壁,锯桅杆,捣石狮”。岑春蓂见欺骗无效,便公然调派常备军镇压,打死数十人,伤者甚多。
军队镇压的枪声,立即变为群众暴动的信号。当晚,愤怒的群众揭竿而起,捣毁城厢碓房、米店一百余家,“警兵站岗之木棚,打毁净尽,并分别派人至各街道鸣锣,勒令各铺户每家悬灯门首,以便往来,次日不准开市……”[15]。14日,全城果然罢市。起事群众又放火焚烧巡抚衙门。岑春蓂被迫逃往臬司衙门躲避。同时,群众到处搜查囤积米谷,将教堂、洋行、学堂以及洋货商店等都捣毁或付之一炬。一些大官僚和富绅的住宅也被抢一空。各国传教士、洋商都逃上轮船,或避住武汉。
岑春蓂见风潮扩大,束手无策,被迫自请免职。布政使庄赓良署理巡抚后,立即派出巡防队四出巡逻,对所谓“放火拆屋者”,“格杀勿论”。同时,湖广总督瑞澂调遣湖北巡防营两营于十七日来长沙,镇压群众;另外又续调新军第八镇二十九标及炮队两队,在次日赶来相助。长江水师营也调来军舰二十余只,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炮示威。英、美、法、日、德各国纷纷从汉口、上海调来军舰十余艘,协助镇压。在中外反动军队的武力攻击之下,起事群众被杀害或被拘捕者不下数百人。缺乏组织领导的群众暴动,很快被镇压下去。
长沙饥民暴动由要求减价平粜米谷开始,逐步扩大深化,最后发展到烧抚署、洋行、教堂等等,它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仇恨与坚决反抗的决心。这次暴动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不得不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4月26日,清政府被迫发上谕说:沿江各省米价腾贵,人心浮动,命张人骏、瑞澂等采办米粮,设局平粜。同时,将“肇衅酿患”的地方官吏作了惩处:岑春蓂、庄赓良革职,有关道府县官吏及劣绅也都分别给予处分,或降级调用,或革去功名。继任署理湖南巡抚杨文鼎接印后,一面奉令“严拿倡乱之徒,尽法惩治”[16];一面为了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成立善后总局,赶办平粜,凑集银约百万两,从外地采购粮食数十万石,会同长沙总商会设平粜坊八处,平价发售,定价每升四十文,仅准贫民按日携带执照购买。平价米谷,终于在人民英勇斗争流血牺牲下得到了。
这次暴动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广。当饥民焚烧抚署时,湖南新军第四十九标二营统带陈强、三排排长陈作新奉命到省城担任警戒,二陈均为同盟会会员。陈作新曾要求陈强乘机起义,但陈强对当时斗争形势估计不足,担心起事不成功,累及身家,不但不表赞成,反借故将陈作新革职。当时,焦达峰等也准备趁机发动起义,并约湖北革命党人同时发动。因群众暴动迅速被镇压下去,未能实现。各地立宪派官绅控制的报刊,也屡次以长沙事件警告清政府,要求尽快实现立宪政治。同时长沙饥民的斗争也影响到国外。如伦敦社会党机关报社论,对长沙人民深表同情,曾说:“黑铁已伤中国黄汉之心,赤血将洒神州白日之下。”[17]说明人们已注意到长沙的饥民暴动,预示着中国将有更大的风暴来临。
自1905年以后,全国许多地区灾荒频仍,如1906年春夏间,长江中下游淫雨连绵。湖南各地堤岸溃决,洪水横流,仅衡州、永州、长沙、常德四府死者三四万人,被灾者三四十万人。由于灾荒破产的农民流离失所,变为所谓“饥民”、“游民”,成群结队,流入城镇,以乞讨为生。同时,城镇米价暴涨,贫民求生无路。岌岌不可终日的景象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饥民人数的迅猛增加,是清末政治腐败、经济破产的突出反映。各地饥民,为了从绝路中谋求生存,聚众抢米和吃大户的事件迅速蔓延开来,遍及全国各地。斗争的规模小则数百人,大至数千人或数万人不等,而且次数也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至1909年每年不过十余起,至1910年骤然增至五十余起。其中尤以灾荒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各省最为激烈。在这些省里,引起“骚动”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地主粮商囤积居奇或外运粮食。
1906年5月间,杭州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抢砸米店风潮。5月22日,数以千计的贫民徘徊于杭州街头,等待购米为炊。米商为抬高物价,拒绝售米。贫民忍无可忍,遂以搜查为名,抢砸米店,全城立即陷入混乱,并波及到萧山县临浦镇等地。后来,官吏被迫出示平价,禁止米商囤积,抢风才平息下来。6月初,安徽米商赴江北采购漕米三十船,在靖江六圩港被抢。南陵县饥民聚众拦抢运粮船,当官吏镇压时,群起捣毁衙署。江西奉新县饥民强行阻止米谷外运,并抢富户及当铺。江苏宝应县富绅囤米居奇,贫民恨之入骨,于7月间聚众捣毁其住宅,又围攻县署,痛殴官吏。8月,震泽县(今吴江县震泽镇)饥民捣毁平粜局,抢米店。在这一年里,扬州、苏州、无锡、金坛等地普遍出现粮荒和“饥民骚动”。
此外,佃农的抗租斗争也时有发生。据报载:苏北丰、沛及砀山等县,佃农“聚众滋闹”,拒不纳租[1]。长州知县贴出告示,命令佃农按时交租,并威胁说:“如敢聚众造谣,定必访拿严办。”但广大佃农“借口荒歉”,仍然恃众“抗不完租”[2]。昭文县也发生所谓“愚佃抗租”事件[3]。松江县佃农联合起来,拟定抗租章程,约定粒米不交,如有违章者,“众必碎其舟,火其庐”[4]。类似的抗租斗争,在此后数年间全国各地农村屡有发生,其中尤以江、浙两省为激烈。这表明在广大农村中(特别是地租剥削最重的江浙地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1907年春,江苏、安徽及浙江的灾情更趋严重。苏北淮海一带,因上年秋季颗粒无收,灾民以树叶和草根充饥,甚至发生“食婴之惨闻”[5]。饥民求生不得,四处流动。3月初,饥民万余人哄抢高邮大地主杨某家所藏粮米,捣毁其宅院。扬州、南通一带饥民结伙吃大户成风。上海及其附近各县饥民成群结队,抢富户,拦截米船。在号称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饥民张贴匿名揭帖说:“年岁饥荒,米价高昂,官富无状,贫苦难当,约期已定,砻坊供粮,若有阻隔,拚命抵偿。”[6]
此外,在1907年至1909年间,发生抢米风潮的地方还有:浙江余杭、绍兴、萧山、奉化、长兴、仁和、富阳,江苏江阴、阜宁、丹徒、丹阳、镇江,安徽霍山、六安、寿州、繁昌、当涂,以及广东东莞等地。其中有的地方由抢米发展成为暴动。如1909年丹阳灾民数千人冲进县城,捣毁县署,焚烧盐栈和豪绅房屋,后来被清军残酷镇压下去。
1910年夏秋之际,南北各省又遭水灾,灾区广袤达数百州县,灾情极其严重。东三省水灾遍地,黑龙江省被淹地共三十余万垧,难民达十五万余人。奉天省安东、宽甸、凤凰厅、庄河厅一带灾民流离失所,饥寒煎逼,纷纷铤而走险,四出抢粮。官府弹压无效,只好“任贫民盘查照分,一般粮户只有忍气吞声以听之而已”[7]。长江中下游各省淫雨连绵,河水陡涨,漫堤决口,致成巨灾。因此灾民数量猛增,抢米抢粮风潮不断扩大。在江苏省,这一年最突出的是苏北一带饥民抢面粉公司的事件。
由于灾荒和投机商人的操纵,苏北各地粮价暴涨。小麦每石光绪初年售钱两千数百文,而今涨至八千余文。加以传言面粉公司将粮食“尽行运往外洋”[8],各地饥民遂蠭起围抢面粉公司。首先,海州、安东、沭阳等地饥民四万余人流入海州城内,将海丰面粉公司包围,“求食滋闹”。厂勇开枪打死饥民九人,伤二十余人。饥民怒不可遏,截夺该公司运麻袋车,放火焚毁,并将赣丰饼油公司豆船八艘,“爬抢净尽”[9],全城秩序大乱。海州知州一面急忙请求调拨马步营队弹压;一面广设粥厂,分批资遣饥民出境。与此同时,清江浦附近饥民万余人流入城内,向大丰面粉厂索麦,遭厂方拒绝后,遂冲入工厂抢夺,并将厂房机器捣毁。江北提督王士珍一面派兵驱逐饥民,保护工厂;一面命令该厂将存麦制成粗面,尽数平粜,事始平息。接着,宿迁城内贫民和附近饥民万余人聚集永丰面粉厂门前,要求借麦,厂方不允,饥民遂纵火焚毁厂房机器,抢取存麦。护厂巡兵见饥民来势汹汹,均不敢放枪弹压。地方官亲往现场劝谕,“饬令该厂司事将存麦交县平粜,群情始服”[10]。
与江苏比邻的安徽更是“饥民遍野”。皖北一带往往数十里炊烟断绝,饿死者不计其数,而官绅竟不闻不问。因此,和州、当涂、铜陵、南陵等地抢米、吃大户成风。在皖北还发生大规模的饥民暴动,饥民首领李大志于1910年9月在蒙城起事,开始“仅百余人,逾二日,聚众数千”[11]。同时,涡阳、怀远、凤阳及宿州等地饥民纷纷响应。他们分路抢粮,劫富济贫。安徽巡抚急忙咨调河南常备军防堵。各地饥民英勇抗击清军。至10月,李大志不幸被团练捕杀,饥民星散。
长江下游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中游两湖地区。在这里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群众斗争场面。
1909年,湖北省洪水泛滥,灾区广达三十余县,灾民近三百万。各地灾民流入城镇,踯躅街头,以乞讨为生,靠赈济过活。仅流落汉口的饥民就有二十万,“均栖息于沿途墙屋之下,遇风雪日,多遭冻毙”[12]。清政府害怕饥民与革命党人结合,急忙在各属设立粥厂,进行赈济。但所施放的赈米,又多被贪官污吏“浮冒侵蚀”。因此,饥民抢米夺食事件层出不穷。如:枣阳饥民群起“抢劫富户”,三四千人聚集县署门前要求赈济。天门、潜江一带饥民约三千人流入沔阳新堤镇,向商店“勒索米粮,恶讨盘费”[13]。湖广总督瑞澂派新军分驻各州县弹压,仍然不能制止抢风。有些参加革命党的新军士兵,便趁机联络饥民,播下了革命火种。如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于1911年春被派赴沔阳州,该标所属士兵即往潜江一带,“日与饥民联络,鼓吹革命”[14]。1910年初至1911年春,先后发生饥民抢米索食的地方有:汉阳、石首、京山、潜江、天门、武穴、广济、光化、随州等州县。
湖南省的灾情虽然不如湖北严重,但受灾面积也有二十多县。长沙、宝庆、衡阳等地闹旱灾,常德、岳州、澧州一带遭水灾。全省饥民十余万人,冻饿疾疫而死者,指不胜数。官吏借赈济之名,加紧搜括,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如安乡县令赵延泰以救济为名,将五千石平粜粮全部按高利贷放出,每石收息二斗。湖南巡抚岑春蓂利用职权,支持其亲信朱祖荫、冯锡嘉等挪用公款,搜购各乡米谷,勾结帝国主义洋行运往外地,以牟暴利。藩司庄赓良和岑春蓂有权力之争,遂利用本地绅商的不满情绪,迫使岑春蓂下令禁止米谷出境。但洋行、米商又哄抬米价,平时每石米一二千文,至1910年4月涨至八九千文。不必说饥民无力购买,一般城镇居民都有断炊之虞。因此常德、宝庆、岳州、湘潭、安化、宁乡、益阳、祁县、武陵、澧州、安福、郴州、湘阴、巴陵、芷江、武冈、新化、永顺、桑植、晃州等数十州县都不时发生吃大户或抢米事件。有些地方饥民与会党结合,聚众起事,“竖旗倡乱”。其中规模最大的是4月间长沙发生的抢米暴动。
1910年4月上旬,长沙米价一日数涨,“各粮店皆悬‘早晚市价不同’”的牌子,惹起人心惶惶,社会更加动荡。4月12日,长沙南城鳌山庙附近贫民聚集在本地巡警分局门前,要求开粜场,减价售米救命。岑春蓂闻讯,认为是“痞徒闹事”,立即派消防所长龚培林带巡勇前往缉拿。次日,把木匠刘永福逮捕,押往内城巡警厅。这件事激起群众的极大义愤。于是,泥木匠工人立刻联络铁路工人与饥民千余人奔赴鳌山庙巡警分局,要求释放刘木匠和降低米价。群众越聚越多,有农民、手工业者及被裁营勇等数千人,“势甚汹汹”。长沙协统杨明远、善化县令郭中广、长沙县令余屏垣及巡警道赖承裕等相继赶至,威胁群众说:“如不解散,即照乱民严惩!”并指令差役殴打,企图将群众驱散。群众遂与之搏斗,秩序大乱。各官吏见势不妙,急忙逃走。群众乘势追赶进城。当时长沙城里两湖饥民甚多,均以乞讨为生。群众进城后,便与饥民和城市贫民汇合,为数在一万以上,声势迅速扩大。他们聚集巡抚衙门周围,要求释放被捕诸人和减价粜米。面对这一意外的情况,岑春蓂十分惊恐,遂采取欺骗手段,先出牌示五日内开仓平粜,价六十文一升。群众不答应。于是又改牌示明日平粜,五十文一升,当即被群众将牌示砸毁。群众见要求得不到满足,乃“拥入头门,并打辕门,毁照壁,锯桅杆,捣石狮”。岑春蓂见欺骗无效,便公然调派常备军镇压,打死数十人,伤者甚多。
军队镇压的枪声,立即变为群众暴动的信号。当晚,愤怒的群众揭竿而起,捣毁城厢碓房、米店一百余家,“警兵站岗之木棚,打毁净尽,并分别派人至各街道鸣锣,勒令各铺户每家悬灯门首,以便往来,次日不准开市……”[15]。14日,全城果然罢市。起事群众又放火焚烧巡抚衙门。岑春蓂被迫逃往臬司衙门躲避。同时,群众到处搜查囤积米谷,将教堂、洋行、学堂以及洋货商店等都捣毁或付之一炬。一些大官僚和富绅的住宅也被抢一空。各国传教士、洋商都逃上轮船,或避住武汉。
岑春蓂见风潮扩大,束手无策,被迫自请免职。布政使庄赓良署理巡抚后,立即派出巡防队四出巡逻,对所谓“放火拆屋者”,“格杀勿论”。同时,湖广总督瑞澂调遣湖北巡防营两营于十七日来长沙,镇压群众;另外又续调新军第八镇二十九标及炮队两队,在次日赶来相助。长江水师营也调来军舰二十余只,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炮示威。英、美、法、日、德各国纷纷从汉口、上海调来军舰十余艘,协助镇压。在中外反动军队的武力攻击之下,起事群众被杀害或被拘捕者不下数百人。缺乏组织领导的群众暴动,很快被镇压下去。
长沙饥民暴动由要求减价平粜米谷开始,逐步扩大深化,最后发展到烧抚署、洋行、教堂等等,它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仇恨与坚决反抗的决心。这次暴动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不得不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4月26日,清政府被迫发上谕说:沿江各省米价腾贵,人心浮动,命张人骏、瑞澂等采办米粮,设局平粜。同时,将“肇衅酿患”的地方官吏作了惩处:岑春蓂、庄赓良革职,有关道府县官吏及劣绅也都分别给予处分,或降级调用,或革去功名。继任署理湖南巡抚杨文鼎接印后,一面奉令“严拿倡乱之徒,尽法惩治”[16];一面为了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成立善后总局,赶办平粜,凑集银约百万两,从外地采购粮食数十万石,会同长沙总商会设平粜坊八处,平价发售,定价每升四十文,仅准贫民按日携带执照购买。平价米谷,终于在人民英勇斗争流血牺牲下得到了。
这次暴动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广。当饥民焚烧抚署时,湖南新军第四十九标二营统带陈强、三排排长陈作新奉命到省城担任警戒,二陈均为同盟会会员。陈作新曾要求陈强乘机起义,但陈强对当时斗争形势估计不足,担心起事不成功,累及身家,不但不表赞成,反借故将陈作新革职。当时,焦达峰等也准备趁机发动起义,并约湖北革命党人同时发动。因群众暴动迅速被镇压下去,未能实现。各地立宪派官绅控制的报刊,也屡次以长沙事件警告清政府,要求尽快实现立宪政治。同时长沙饥民的斗争也影响到国外。如伦敦社会党机关报社论,对长沙人民深表同情,曾说:“黑铁已伤中国黄汉之心,赤血将洒神州白日之下。”[17]说明人们已注意到长沙的饥民暴动,预示着中国将有更大的风暴来临。
今日更新
-
蒋介石退据台湾
[2019-05-22]
-
解放军向西南进军
[2019-05-2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2019-05-22]
-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
[2019-05-22]
-
中共的反美斗争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