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权限之争
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个人关系的恶化,最初主要表现在总统府和国务院的权限问题上。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立即起用他的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
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江苏萧县人,十二岁时中过秀才。1905年由段保送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国后即入段幕府,赞襄帷幄。他当时仅二十七岁,少年得志,十分自负。先后任第六镇军事参议、第一军总参谋、陆军部军学处处长。1914年,他升任为陆军部次长,同时在北京创正志中学,自任校长,并请林纾等人为教员。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他力劝段祺瑞抵制,并与段共进退,因此深得段祺瑞的信任。此后,段的许多重大措施,大都出自他的策划,因此人们称他是段的“小扇子军师”。
段祺瑞以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起初曾遭到黎元洪的反对,但由于段的极力坚持,又由于徐世昌、张国淦等人的劝说,黎才勉强从段所请,但对徐始终没有好感[1]。
徐树铮自恃段的倚重,又有皖系军人为后盾,根本不把没有实力的总统放在眼里。内阁的文件、命令呈交总统审阅、用印,本属国务院秘书长本职,但徐却时常借故不出面,派手下人向黎呈请用印,使黎非常不快[2]。而当徐本人进府面见总统时,老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甚或开口顶撞。有一次,某省同日更动三个厅长,黎向徐问了一句:“任命的都是些什么人?”徐便抢白道:“只在这里盖印好了,管他任命什么人。”使黎非常难堪。黎因此愤怒地表示,再也不愿与徐见面[3]。当时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与黎元洪、段祺瑞的关系很深,为人又圆滑,有他从中周旋,所以没有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8月1日,张国淦因故辞去本兼各职,总统府秘书长由参议员丁世峄继任。丁世峄(1879—1930),字凫严、佛言,清末曾任山东咨议局议员,是立宪派中的激进分子。1913年加入进步党,在党内属孙洪伊一派,二次革命后倾向国民党。他到任后,力主提高总统地位,限制国务院秘书长职权。8月下旬,他提出《府院办事手续草案》,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总统得随时出席国务会议;二、所有国务院议决事件及任免官吏命令须经该管部长官同意后,再呈大总统盖印,如总统有不同意见时,得交回国务院再议[4]。这样,就使黎、段关系进一步紧张起来。段祺瑞不能容忍黎元洪插足国务院,他一见此草案,便称病请假不出,并放风辞职,后经熊希龄等劝解,才于26日销假视事。他当日即向徐树铮下了一道命令,凡国务院呈请总统核阅的文件,“应责成该秘书长躬自递呈,阅印后赍回。无论风雨星夜,不得假手他人,以昭慎重,而免歧误”[5]。至于总统出席国务会议问题,段坚决不肯让步。最后府院双方议定了几条折衷的办法:一、总统不出席国务会议,但国务会议议事日程先期呈阅。二、国务会议议事记录随时呈阅。三、紧急军政要件,由国务员进府直接报告。四、总统对于国务会议议决案件,如有认为不合者,得命总理及主管国务员说明理由,说明后如仍认为不合,得交回复议一次。五、每日呈阅文件与呈请用印,由国务院秘书长亲送[6]。此后,黎、徐关系一度表面上有所缓和。
但是,黎元洪与徐树铮冲突的根子在于段独揽政权,而黎又不甘心只作盖印的工具,这个矛盾不解决,府院之争是不可能平息的。内务总长孙洪伊到任后不久,即与徐树铮发生冲突,黎与段的关系又随之紧张起来。
7月底至8月初,孙洪伊、张耀曾等国民党阁员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鼓励下,先后由上海北上就任。他们到任,对段、徐的专擅是不利的。孙洪伊(1870—1936),字伯兰,直隶人,清末为立宪党激进派领袖,1913年加入进步党。二次革命后,转向国民党阵营,并博得好评[7]。他到任未及一月便与徐树铮展开斗争。
8月下旬,湖南议员郭人漳、周震鳞对投靠皖系的官僚政客胡瑞霖(时任福建省长)在湖南财政厅长任内的劣迹提出查办提案转到国务院后,徐树铮不与主管的内务总长孙洪伊协商,也不经国务会议,就擅自以国务院名义咨复众议院,极力为胡辩护,将提案驳回。孙以此事关系责任权限甚大,向段祺瑞据理力争,并提出辞职以示抗议,同时还致信众议院,撤销其辞退议员书,表示仍愿就议席,搞得段、徐非常狼狈[8]。嗣经黎元洪、段祺瑞极力挽留,孙始打消辞意。段当即命徐将原咨文追回。徐答应照办,继又捏称该咨文已由众议院秘书厅印送各议员,无法追回。孙洪伊即用电话询知众议院并无此事,方知徐是故意撒谎,于是又起冲突[9]。
此后,段祺瑞、徐树铮对不受他们羁束的孙洪伊恨之入骨,必欲去之而后快。9月初,孙为整顿内务部,裁减部员,被裁汰者祝书元等在徐树铮煽动下,向平政院起诉,控告孙违法。20日,平政院裁定:“撤消内务部原令,准被解职人员仍回内务部供原职。”[10]孙拒不接受此项裁决。于是,徐批就一道执行平政院裁决书的命令,送府盖印,但孙拒绝副署,黎元洪也不予盖印,批复“交院再议”。黎并从孙所请,将此案批交国会审议。事情拖到10月,段再也不能忍耐,于19日呈请罢免孙,但遭黎拒绝。
这次政潮,还波及到国会。早在9月24日,研究系的机关报《晨钟报》,便刊文攻击孙洪伊“违法”。10月23日,研究系首领汤化龙又以“老友”身份进总统府,以所谓“舆论”向黎元洪施加压力[11]。在段祺瑞和研究系的威胁之下,黎开始动摇,劝孙“自请辞职”,或“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或“转任其他特任官”[12]。但是,孙毅然表示“自信无过”,宁受免官处分,决不自请辞职。
商榷系的韬园系和丙辰俱乐部两团体坚决支持孙洪伊与段祺瑞抗衡。24日,直隶议员王玉树就国务总理径自呈请罢免国务员是否合法问题,在众院向段提出质问。11月上旬,吕复又提出查办徐树铮案,列举徐七大罪状,联署者六十余人[13]。
孙洪伊既不肯辞职,段祺瑞便以自己辞职相威胁。黎元洪只好采纳左右意见,请徐世昌出来组阁。袁世凯死后,徐世昌长期居于河南辉县水竹村,名为“退耕”,实为观望。10月下旬,黎的代表到辉县请徐出来组阁,徐托故拒绝。11月初,黎又派代表去请,徐表示:“倘允不入政界……一俟感冒就痊,即当就道。”黎只好答应徐仅负调停之责[14]。其实,徐并非不想出山。赴京之前,他曾致电冯国璋,商讨调解政局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试探,但冯未置可否。冯对混乱的政局有自己打算,他在黎与段、研究系与国民党的对立中,采取第三者的姿态。9、10月间,梁启超到南京活动,极力劝冯与段合作,支持研究系,冯未作积极响应。在此前后,段曾数次派人到南京争取冯的支持,冯也采取敷衍态度。
11月16日,徐世昌抵京。次日,黎元洪便亲自到东四五条胡同徐宅拜访。嗣后,徐向段祺瑞建议,将徐树铮改任陆军总长,孙洪伊改任农商总长。但是段不以为然,他认为孙“不择手段,破坏北洋团体”,必须逐出内阁。19日,徐又向黎、段建议,将孙和徐同时去职,由张国淦任国务院秘书长。段勉强同意。20日,孙被解职。两天以后,徐也在段授意下辞职。研究系对孙洪伊被逐出内阁,感到很快意。22日,梁启超从广州致电徐世昌说:“维持内阁,实今日不二法门,公大力主持,大局当可立定。”[15]
孙洪伊被免职后,回到国会,利用国民党在国会的优势,继续抵制段祺瑞。国会接连否决段提名任命任可澄、张国淦为内务总长的提案。孙并进一步策划利用国会推倒段内阁。12月2日,韬园系首领、直隶议员温世霖在众院提出弹劾段祺瑞的提案。孙洪伊在国会的活动,威胁到段内阁的存在,段决以武力相待。1917年1月13日,步兵统领江朝宗派兵包围孙宅,进行搜查,准备逮捕孙洪伊。孙事先得人通报,逃往南京托庇于冯国璋。
逼走孙洪伊后,段祺瑞仍不满足,又挑唆督军团要求总统黎元洪罢免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2月25日,黎被迫批准丁辞职,由夏寿康继任。
府院政潮虽因孙洪伊、徐树铮和丁世峄相继去职而暂告一段落,但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关系并未改善,而是处于暂时僵持状态。不久,双方又因对德外交问题发生新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立即起用他的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
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江苏萧县人,十二岁时中过秀才。1905年由段保送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国后即入段幕府,赞襄帷幄。他当时仅二十七岁,少年得志,十分自负。先后任第六镇军事参议、第一军总参谋、陆军部军学处处长。1914年,他升任为陆军部次长,同时在北京创正志中学,自任校长,并请林纾等人为教员。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他力劝段祺瑞抵制,并与段共进退,因此深得段祺瑞的信任。此后,段的许多重大措施,大都出自他的策划,因此人们称他是段的“小扇子军师”。
段祺瑞以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起初曾遭到黎元洪的反对,但由于段的极力坚持,又由于徐世昌、张国淦等人的劝说,黎才勉强从段所请,但对徐始终没有好感[1]。
徐树铮自恃段的倚重,又有皖系军人为后盾,根本不把没有实力的总统放在眼里。内阁的文件、命令呈交总统审阅、用印,本属国务院秘书长本职,但徐却时常借故不出面,派手下人向黎呈请用印,使黎非常不快[2]。而当徐本人进府面见总统时,老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甚或开口顶撞。有一次,某省同日更动三个厅长,黎向徐问了一句:“任命的都是些什么人?”徐便抢白道:“只在这里盖印好了,管他任命什么人。”使黎非常难堪。黎因此愤怒地表示,再也不愿与徐见面[3]。当时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与黎元洪、段祺瑞的关系很深,为人又圆滑,有他从中周旋,所以没有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8月1日,张国淦因故辞去本兼各职,总统府秘书长由参议员丁世峄继任。丁世峄(1879—1930),字凫严、佛言,清末曾任山东咨议局议员,是立宪派中的激进分子。1913年加入进步党,在党内属孙洪伊一派,二次革命后倾向国民党。他到任后,力主提高总统地位,限制国务院秘书长职权。8月下旬,他提出《府院办事手续草案》,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总统得随时出席国务会议;二、所有国务院议决事件及任免官吏命令须经该管部长官同意后,再呈大总统盖印,如总统有不同意见时,得交回国务院再议[4]。这样,就使黎、段关系进一步紧张起来。段祺瑞不能容忍黎元洪插足国务院,他一见此草案,便称病请假不出,并放风辞职,后经熊希龄等劝解,才于26日销假视事。他当日即向徐树铮下了一道命令,凡国务院呈请总统核阅的文件,“应责成该秘书长躬自递呈,阅印后赍回。无论风雨星夜,不得假手他人,以昭慎重,而免歧误”[5]。至于总统出席国务会议问题,段坚决不肯让步。最后府院双方议定了几条折衷的办法:一、总统不出席国务会议,但国务会议议事日程先期呈阅。二、国务会议议事记录随时呈阅。三、紧急军政要件,由国务员进府直接报告。四、总统对于国务会议议决案件,如有认为不合者,得命总理及主管国务员说明理由,说明后如仍认为不合,得交回复议一次。五、每日呈阅文件与呈请用印,由国务院秘书长亲送[6]。此后,黎、徐关系一度表面上有所缓和。
但是,黎元洪与徐树铮冲突的根子在于段独揽政权,而黎又不甘心只作盖印的工具,这个矛盾不解决,府院之争是不可能平息的。内务总长孙洪伊到任后不久,即与徐树铮发生冲突,黎与段的关系又随之紧张起来。
7月底至8月初,孙洪伊、张耀曾等国民党阁员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鼓励下,先后由上海北上就任。他们到任,对段、徐的专擅是不利的。孙洪伊(1870—1936),字伯兰,直隶人,清末为立宪党激进派领袖,1913年加入进步党。二次革命后,转向国民党阵营,并博得好评[7]。他到任未及一月便与徐树铮展开斗争。
8月下旬,湖南议员郭人漳、周震鳞对投靠皖系的官僚政客胡瑞霖(时任福建省长)在湖南财政厅长任内的劣迹提出查办提案转到国务院后,徐树铮不与主管的内务总长孙洪伊协商,也不经国务会议,就擅自以国务院名义咨复众议院,极力为胡辩护,将提案驳回。孙以此事关系责任权限甚大,向段祺瑞据理力争,并提出辞职以示抗议,同时还致信众议院,撤销其辞退议员书,表示仍愿就议席,搞得段、徐非常狼狈[8]。嗣经黎元洪、段祺瑞极力挽留,孙始打消辞意。段当即命徐将原咨文追回。徐答应照办,继又捏称该咨文已由众议院秘书厅印送各议员,无法追回。孙洪伊即用电话询知众议院并无此事,方知徐是故意撒谎,于是又起冲突[9]。
此后,段祺瑞、徐树铮对不受他们羁束的孙洪伊恨之入骨,必欲去之而后快。9月初,孙为整顿内务部,裁减部员,被裁汰者祝书元等在徐树铮煽动下,向平政院起诉,控告孙违法。20日,平政院裁定:“撤消内务部原令,准被解职人员仍回内务部供原职。”[10]孙拒不接受此项裁决。于是,徐批就一道执行平政院裁决书的命令,送府盖印,但孙拒绝副署,黎元洪也不予盖印,批复“交院再议”。黎并从孙所请,将此案批交国会审议。事情拖到10月,段再也不能忍耐,于19日呈请罢免孙,但遭黎拒绝。
这次政潮,还波及到国会。早在9月24日,研究系的机关报《晨钟报》,便刊文攻击孙洪伊“违法”。10月23日,研究系首领汤化龙又以“老友”身份进总统府,以所谓“舆论”向黎元洪施加压力[11]。在段祺瑞和研究系的威胁之下,黎开始动摇,劝孙“自请辞职”,或“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或“转任其他特任官”[12]。但是,孙毅然表示“自信无过”,宁受免官处分,决不自请辞职。
商榷系的韬园系和丙辰俱乐部两团体坚决支持孙洪伊与段祺瑞抗衡。24日,直隶议员王玉树就国务总理径自呈请罢免国务员是否合法问题,在众院向段提出质问。11月上旬,吕复又提出查办徐树铮案,列举徐七大罪状,联署者六十余人[13]。
孙洪伊既不肯辞职,段祺瑞便以自己辞职相威胁。黎元洪只好采纳左右意见,请徐世昌出来组阁。袁世凯死后,徐世昌长期居于河南辉县水竹村,名为“退耕”,实为观望。10月下旬,黎的代表到辉县请徐出来组阁,徐托故拒绝。11月初,黎又派代表去请,徐表示:“倘允不入政界……一俟感冒就痊,即当就道。”黎只好答应徐仅负调停之责[14]。其实,徐并非不想出山。赴京之前,他曾致电冯国璋,商讨调解政局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试探,但冯未置可否。冯对混乱的政局有自己打算,他在黎与段、研究系与国民党的对立中,采取第三者的姿态。9、10月间,梁启超到南京活动,极力劝冯与段合作,支持研究系,冯未作积极响应。在此前后,段曾数次派人到南京争取冯的支持,冯也采取敷衍态度。
11月16日,徐世昌抵京。次日,黎元洪便亲自到东四五条胡同徐宅拜访。嗣后,徐向段祺瑞建议,将徐树铮改任陆军总长,孙洪伊改任农商总长。但是段不以为然,他认为孙“不择手段,破坏北洋团体”,必须逐出内阁。19日,徐又向黎、段建议,将孙和徐同时去职,由张国淦任国务院秘书长。段勉强同意。20日,孙被解职。两天以后,徐也在段授意下辞职。研究系对孙洪伊被逐出内阁,感到很快意。22日,梁启超从广州致电徐世昌说:“维持内阁,实今日不二法门,公大力主持,大局当可立定。”[15]
孙洪伊被免职后,回到国会,利用国民党在国会的优势,继续抵制段祺瑞。国会接连否决段提名任命任可澄、张国淦为内务总长的提案。孙并进一步策划利用国会推倒段内阁。12月2日,韬园系首领、直隶议员温世霖在众院提出弹劾段祺瑞的提案。孙洪伊在国会的活动,威胁到段内阁的存在,段决以武力相待。1917年1月13日,步兵统领江朝宗派兵包围孙宅,进行搜查,准备逮捕孙洪伊。孙事先得人通报,逃往南京托庇于冯国璋。
逼走孙洪伊后,段祺瑞仍不满足,又挑唆督军团要求总统黎元洪罢免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2月25日,黎被迫批准丁辞职,由夏寿康继任。
府院政潮虽因孙洪伊、徐树铮和丁世峄相继去职而暂告一段落,但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关系并未改善,而是处于暂时僵持状态。不久,双方又因对德外交问题发生新的斗争。
今日更新
-
蒋介石退据台湾
[2019-05-22]
-
解放军向西南进军
[2019-05-2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2019-05-22]
-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
[2019-05-22]
-
中共的反美斗争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