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边境之战的爆发与收场
如前所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苏联一直采用和平与武力相威胁的应对策略,7月17日宣布与中国断交后更是重点转向......
中苏交涉的破裂与中断
对东北地方当局7月10日强行夺取中东路之举,苏联政府在此后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基本采取两手策略,一面争取通过......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东路事件的发生
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国民党能够迅速登上全国的统治地位,和苏联在国共合作时期的支持、......
与列强“改订新约”的交涉
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晚年对外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民革命的主要诉求之一。在全国要求废除不平等......
寻求各国承认的活动
“宁案”解决,南京国民政府又占领平津,各地方实力派均宣布“归顺”,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南京国民政府迫切希望......
转向与列强妥协的外交政策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经历了从容共到反共的巨大调整,政治理论和权威的合法性都面临重大挑战......
孙中山奉安大典的举办
孙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孙中山生前遗愿,决定以南京紫金山为安葬地,灵柩一直......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6年国民党“二大”后,时局急剧变化,国民党经历了异常剧烈的分化重组。蒋介石地位继续上升,蒋介石、汪精......
编遣会议的召开与流产
1928年6月26日,蒋介石离南京赴北平。此行任务一是到西山碧云寺祭奠孙中山,二是与冯、阎、李等人协商军事善......
整顿内部与编遣计划的提出
北伐军占领京、津后,为表示军事结束,功成不居,1928年6月9日,蒋介石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军事会委员......
县制的改造和创建
根据孙中山的政制设计,“县为自治单位,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以收联络之效” [1] 。县在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中......
市制和特种地方军政制度的建立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分别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首都、人口在百万以上者及其他有......
省制和省政改革
“二次北伐”占领京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域作出调整。1928年6月20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会议,......
五院制的建立
五院制是孙中山对民国政制的重要设计。五院制并非五权分立,而是平行五院之间的分工。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
国民政府的组成
国民政府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机关,由国民政府主席和全体国民政府委员组成,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统率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