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玄畅赋并序

2024-09-14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夫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或有轻爵禄而重荣声者,或有反性命而徇功名者。是以孔老异情,杨墨殊义。聊作斯赋,名曰玄畅。庶以司马相如为 《上林赋》,控引天地古今,陶神知机,摛理表微,……

夫何希世之大人,罄天壤而作皇。该仁圣之上义,据神位以统方。补五常之漏阙,缀三代以维纲。侥余生之幸禄,遘九二之嘉祥。上同契於稷;降合颖於伊望。思荐宝以继佩,怨和璞之始镌;思黄钟以协律,怨伶夔之不存。嗟所图之莫合,怅蕴结而延伫。希鹏举以搏天,蹶青云而奋羽。企驷躍而改驾,任中才之展御。望前轨而致策,顾后乘而安驱。匪逞迈之短修,长全贞而保素。弘道德以为宇。筑无怨以作藩。播慈惠以为圃,耕柔顺以为田。不愧景而惭魄,信乐天之何欲。逸千载而流声,超遗黎而度俗。

此赋写于黄初年间。是反映曹植后期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重要篇章。曹植“生乎乱,长乎军”,少有才志,报负远大,也曾有争嗣继位之心。但曹丕继做魏王、受禅称国之后,他上“庆表”,写《魏德论》,一时间,赋颂连篇,赞歌不绝。这一方面是做为“亲体至戚”,为曹魏帝业,“怀欢踊跃”(所引均见 《庆文帝受禅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能做股肱之臣,辅王惠民,建功立业。可是,曹丕对他怀有疑忌,多方打击。这使他不仅才志难伸,而且生命也受到威胁。在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减少这人生苦痛,他只好寻求自我解脱。他写过 《五游咏》、《远游篇》、《游仙》等诗,幻想能做虚幻的神仙之游,以摆脱现实中的苦难。这篇《玄畅赋》的作年在游仙诗之先,是在曹丕称帝不久,所以赋中不仅有意欲全真保素,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同时还有对自己遭遇偃蹇、才美难为世用的怨愤。又因为作者原本不愿抛弃理想,可又深感现实无情,全身远祸出于无奈,所以,为了自慰、自解,他又力图为自己的消极思想找到合理性。因而,本篇又有探索人生道理的思辨意味。可惜赋文不全。但赋前小序已多有涉及。

本篇名为 《玄畅赋》,“玄”字的含义很复杂,其中有一种,是精深、高妙、幽微、玄远的意思。它指一种深入事物精微的思维,一种幽深微妙的义理,一种高深幽微的旨趣,就此,有玄思、玄机、玄理的说法。与此相关,它又指对某种真谛的深切的理解和彻悟。《维摩诘经注 ·序》中有 “隽神超世,玄心独悟”的语句,这层意思,有玄真、玄悟的说法。唐代的张志和因政治失意,对人生别有所悟,放浪江湖,自号玄真子,居室为玄真坊,并著《玄真子》一卷。与这种玄思、玄悟相关,又有所谓玄韵、玄味、玄寂、玄漠这样淡泊无为的韵味风致,和玄门、玄区、玄都这样“大罗之上”,“九垓之外”的玄妙境界。曹植此篇赋题中的“玄”,恐怕就包含以上三种意味,是在更深微的程度上,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生义理的探索、追求。如他在《序》中所言:同生于人世,而生活的信条却大不相同。有人轻爵禄而重荣誉;有人不惜生命去为功名殒身。儒家看重人事、功业,重视仁义礼法;而道家却崇尚自然、虚无,追求养素守真。杨朱信奉 “为我”的人生哲学,就是 “拔毛而利天下”的事情,也不为。墨子秉 “兼爱”之旨,即使是 “糜顶放踵利天下”也情愿去做。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作者要援引天地古今,畅神玄想,探求事物的机要,阐发它幽微的机理。所以,此篇是对人生义理的探究。但,带有鲜明的道家思想的色彩。不过,此篇赋句残脱,已不能看出作者思想的全貌。

赋文内容可分三个部分,先写曹丕称帝,自己侥幸遇上了好时运。接着,笔势折转,写自己愿为辅弼却处处遭受挫折。最后笔势再转,写自己乐天知命,要超脱凡俗。开始先以唱叹的笔调写曹丕登上君位统御四方:“夫何希世之大人,罄天壤而作皇,该仁圣之上义,据神位以统方。”赞扬曹丕是天地间无与伦比的希世伟人,又具备了明圣美懿之德,于是,登上君位,治理天下。接着,称颂曹丕的德业:“补五常之漏缺,缀三代以维纲。”“五常”应是“五帝”之误。五帝三王是人们共认的上古时代的明君圣主。曹植却说魏文帝补缀五帝三王的缺漏。这显然是溢美之辞。这里赞扬曹丕不是主旨,目的是由此说明自己侥幸逢时。于是,下面接着说: “侥余生之幸禄,遘九二之嘉祥。”“九二”本于 《易经 ·乾卦》: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文中指曹丕能得君位的吉祥之兆。这一个段落主要是写自己欣逢良时,应该大有作为。愈是称赞曹丕圣明,庆幸自己得遇良机,就越反衬出自己下段所说的实际遭遇的不平与不幸。

下面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设喻,叙说自己的美好理想同可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的理想特别高尚,以为自己可以“上同契于稷卨,降合颖于伊望。”“同契”、“合颖”,都是相同、相等的意思。稷卨、伊望都是辅国的贤臣。稷是舜时的农官,卨,即契,是舜时的司徒。伊尹是商汤之相, 吕望助武王伐纣被尊称为尚父。曹植说自己应成为曹魏的首辅之臣,上同稷契辅佐虞舜,下同伊尹、吕望辅佐殷周。志向何等高远,气魄何等宏大!但就其身分、才能而言,也还不算太过。可惜,他没有稷、契、伊、望那样的历史机遇,曹丕也不是商汤周武那样的圣明君主。又因为他们兄弟君臣间特别的微妙关系,我们的主人公不仅壮志难酬,理想成空,还要遭受种种打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叙说自己总是事与愿违。“思荐宝以继佩,怨和璞之始镌;思黄钟以协律,怨伶夔之不存。”这两个比喻都包含着史典。两个 “思”字反复运用,突出自己的想望,“荐宝继佩”、“黄钟协律”,是比喻自己要发挥才能,为君国效力,而两个对句都用 “怨”字领起,突出理想与现实的不合谐。接着,以和氏宝玉刚刚雕琢,不能向世人显示异采;伶伦和夔这样的乐官都不复存在,黄钟的协律无人省察,比喻自己的才能不能显现,不能为世所用。然后作者又直接描绘自己抑郁的心情和苦闷的形象:“嗟所图之莫合,帐蕴结而延伫。”因理想与现实抵触,他嗟叹怅惘、愁思郁结,甚而延颈伫立,如呆如痴。想到这些,作者不禁心生悲愤,更激烈地发出控诉: “希鹏举以搏天,蹶青云而奋羽。企驷躍而改驾,任中才之展御”。自己希望如大鹏之高举,却从青云中跌落。自己驾御车马腾跃如飞,却被免为御手而改换 “中才”。曹植受到的压抑打击都是具体的事件。如曹丕一继王位,就杀掉曹植最亲密的朋友丁仪和丁廙。后来,派去监视他的灌均又诬他“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请求治他的罪。因此,曹植由临淄侯被贬为安乡侯,又改封为鄄城侯。对这些,作者把它提炼概括为跌落、受挫,并全用比喻手法,作形象而含蓄的表现,这是形势的需要,也表现出作者摅写复杂情感的杰出才能。特别是其中 “思”、“怨”、“嗟”、“怅”几个动词连用,十分恰切,又极有层次地表现出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历程。

理想的高远和现实的残酷形成尖锐的矛盾,作者不仅感到弼辅之臣的抱负不能实现,自己的性命也受到威胁,所以,他要超然物外,遗落世事,去追求虚静无为、全贞保素的生活。先是要 “望前轨而致策,顾后乘而安驱”。借驱马行车要循轨蹈辙,表现要瞻前顾后,谨慎求安。接着,以 “匪逞迈之短修,长全贞而保素。”表明不要驱车急行去追求行途的长短,而要把全贞保素奉为生活的准则。“匪”,即 “非”,非与长对举,表示弃与取。弃的是追求作为的大小,取的是清心自守,贱物而贵身。语竟确定,对比十分鲜明。下面作者正面描述自己要追求的生活: “弘道德以为宇,筑无怨以作藩,播慈惠以为圃,耕柔顺以为田。”作者要构筑一个以道德为屋室,以无怨作藩篱,以慈惠为园圃,以柔顺为田畴的宁静清美的生活天地,在这里栖息、修养,完善自我,全身远祸。四个排偶句,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把自己的生活信条化做生动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许多联想。

最后作者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进一步宣明自己的思想追求:“不愧景而惭魄,信乐天之何欲。逸千载而流声,超遗黎而度俗”。这里不再用比,以直白的语言,表明心志:不系心于功业,就不会再有虚度年华的痛苦,自己抱定了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还会有什么欲求?远离污臭,保住芳洁的情愫,自然会超脱世俗的纷扰,使自己流芳千古。这一节就是作者探求到的生活真谛了。其实,曹植并不甘于 “清静无为”,在以后的时日里,他难有作为是固定的了,但他并不甘心,更没有清静自守,而是在压抑、愤激的情绪中饱尝了骨肉相残的痛苦,直到他四十一岁辞世。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取用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们以此来协调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最注重事功的孔子不也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吗?因而处于君臣、兄弟、宗国、家族这样多重矛盾中的曹植,也只好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只是这种调节在他却并不怎样有效罢了,虽然玄想畅思,却终究没能探索到人生的真谛,没能摆脱人生的苦难。

这篇赋虽然是抒写作者的人生苦痛,但因为他感情率真,性格疏放,又感受激切,所以,仍写得挥洒流畅,笔势飞动。三部分内容起落转折、跌宕变化,又连结自然,浑如一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胸襟、气度,所谓 “骨气奇高”,正可以从这类篇章看出。另外,本篇表达的思想极为复杂,有追思、有剖白、有渲泄,这些不能不言,又不可明言。作者巧妙地运用史典,多方设喻,把自己的向往追求,哀怨悲愤、力图解脱,表达得十分恰切,文字简洁,蕴含十分丰富。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