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 ·棹歌行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祗。阳育则阴杀,晷景应度移。文德从时振,武功伐不随。重华舞干戚,有苗服从妫。蠢尔吴中虏,凭江栖山阻。哀哉王士民,瞻仰靡依怙。皇上悼愍斯,宿昔奋天怒。发我许昌宫,列舟于长浦。翌日乘波扬,棹歌悲且凉。太常拂白日 ,旗帜纷设张。将抗旄与鉞,耀威于彼方。伐罪与吊民,清我东南疆。

这是一首进军讨伐东吴时,检阅水师威仪的颂诗,当作于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这一年,诸葛亮去世,蜀兵退,东吴却大举犯魏,攻合肥,魏明帝御驾亲征,统兵前去迎敌,迫吴退兵。本诗显系誓师辞,或作于此际。

第一解,宣言自己是正统。当时,魏、蜀、吴三强鼎立,该由谁来一统天下呢?自然要有正当的名义,才好作出兵征战的理由。本诗由自道天命所归入笔,极合情理。“王者布大化”,是说魏国上应天命,正该德布天下;“大化”,即广远的教化。《书·大诰》云:“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配乾稽后祗”,指天命所佑的真王,其教化合于天地运行的规律。“配”,谐适;“稽”,符合; 乾,天; 后,地; 《国语》云 “皇天后土。”“阳育则阴杀,晷景应度移” 即具体罗列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如阴阳变化、时间推移等。“晷” (gui鬼),日影;亦指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度”,即日晷的刻度。规律不可改,则王化亦不可抗拒。

第二解,进一步将王化具体为令内政修明、外邦驯顺。“文德从时振,武功伐不随。”“文德”与“武功”即王化的具体内容。二句意谓:现在正当盛世,“文德”自会兴起,“武功”也会昭昭显赫,但不必伴随征伐。“文德”指经济、文化建设,偏指本土的政治与教化;“武功”则指武力的效果,偏指外邦的归化。“重华舞干戚,有苗服从妫。”“重华”即舜,因其有重瞳,乃上古“三皇”之一;“舞干戚”,指一种舞蹈,属兵舞。干,盾牌。戚,大斧。“有苗”,上古部落名,三苗之一;“妫”,地名,舜曾居于此,其后以此为氏。据说尧当政时,舜曾受命征服三苗,出征前排演阵势,以“舞干戚”煊耀武力,即迫使三苗归服。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将自己检阅水师,看作如同舜令人舞干戚一样,是有道圣君的行为。

第三解,申明东吴的罪行,宣慰自己的国民。意谓时当盛世,魏得正统,东吴却依旧作乱,不肯归顺天朝,凭借山水之险阻,与上国对抗。由于东吴的攻伐,魏国边境的官吏和百姓受到骚扰,像失去父母庇护的孤儿一样渴盼朝廷的救援。“瞻仰”,难民的悬望;“靡依怙”,没有依靠。这一解才直接宣布出兵的目的,既又对敌国的声讨,又有对士民的关切,可谓义正辞严,堂堂正正,不管其战事性质究竟该如何评价,作为誓师之作来说,确乎切中题旨。

第四解,表明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对出兵征伐敌国的态度。“皇上悼愍斯,宿昔奋天怒”,是说天帝哀悯这种黎民涂炭的状况,早已郁积起深重的愤怒;“发我许昌宫,列舟于长浦”,是说自己作为天子国君,不得不躬行天命,决定亲率大军离开国都许昌,欲统帅战舰沿长江排列开来。此解承上解吴虏“凭江栖山阻”而来,不仅点明出兵的旨意,而且点明所发是水师,与《棹歌行》 诗题扣合。

第五解,预想陈兵列阵的威势。“翌日”,明丽的白日,“翌”即明亮光耀,不是次日之意; 预想之景乃由下解“将抗”句悟出。“翌日乘波扬,棹歌悲且凉”,是说舰队沿江排开,于晴朗的时节凌波而渡,显得气势飞扬;这时将士击棹而歌,曲调慷慨苍凉。因为是战争,尽管士气高昂,也难免有些沉郁悲怆。“太常拂白日,旗帜纷设张”,则指军容威武,旗帜冲天蔽日。“太常”,王旗,《传》云: “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这点明此战阵乃御驾亲征,天子之师。作者另有一首《清调歌》云: “飞舟沉洪波,旌旗白日精。楫人荷轻棹,腾飞造波庭。” 所写情景与此解相同,可参看。

最后一解,即需要重迭歌咏的“趋”词,是对出师必捷的祷祝。“旄”,旗竿头用牛尾作饰的战旗;“钺”,作仪仗用的战斧。“旄钺”连举,指天子之师。“将抗旄与钺,耀威于彼方”,意谓天子亲自统领的大军,即将开往与东吴作战的前线。“伐罪与吊民,清我东南疆”,意谓大军将讨伐敌国,安抚黎民,使东南边疆恢复安宁。此解与第三解对东吴蠢动犯边的声讨和百姓受扰的告慰相呼应,点明师出有名,必能获胜。

据历史记载,魏明帝亲率大军支援合肥前线,东吴因时疫流行而退兵,双方虽未激战,边疆倒也因此绥靖,明帝的誓师之语,果真如其所愿。其实,不管战况如何,但就誓师之词来看,本诗理直气盛,又有魄力威仪,算是合体之作。自然,这类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也很难有恒久而深刻的魅力,后人读来未必会大受感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