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风豪气 碑照四裔

2023-03-12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邕出生于学人之家,其父李善是初唐时著名学者,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后遇害被发配岭外,赦还赋闲。李善学识渊博,为萧统《文选》作注六十卷,极为精善。据说李善亦工书。因而,李邕少时文章与书法均得其父熏陶。
        李邕幼年从父学文,善辞章,有文名。邕天资聪慧,博闻强记。据《新唐书·文艺》载称李善注《文选》“书成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 ‘试为我补益之。’ 邕附事见义,善以为不可夺也,故两书并行”。
        二十岁以后,他经崔沔介绍,在秘书阁读书,学问更为精进,赢得当时著名学者、内史李峤的赏识。据《新唐书·李邕传》称:“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 ‘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 ‘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辨如响。”李峤当时就断言李邕会成就大名。
        大约703年,李邕二十九岁时,李峤与另一名士、监察御史张廷珪认为李邕“文高气方”,品德与才能足可充谏诤之职,便共同向皇上推荐,后召拜 “左拾遗”。
        李邕任左拾遗不久,遇上御史中丞宋璟弹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张氏兄弟是武则天的幸臣,当时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起初,武则天并不答应宋璟处置张氏兄弟的请求。李邕不顾官卑职小竟在阶下大呼:“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这一举动,居然使武则天答应了宋璟的请求。李邕大节磊磊、不惧权贵的品格,在此已初露锋芒。可以说,这是造成他日后屡遭贬谪,仕途无比悲怆的重要原因。
        不久,中宗李显即位,任用术士郑普思为秘书监,邕认为不妥,上书谏诤,反对蛊惑人心之诡惑妄说。他以“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言力谏,朝廷不纳。此后便连遭贬谪,出为南和令,继而贬富州司马参军; 唐隆元年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后改户部员外郎,不久再贬崖州舍城丞。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李邕四十一岁时一度擢为户部郎中,并得张廷珪之援,作御史中丞。但得罪宰相姚崇,被贬为括州司马。
        开元五年(717),李邕四十三岁时征为陈州刺史,开元十三年(725),得罪张说,遭人陷害,诬告他贪污;他自荐于皇帝说自己有“相才”,被斥为昏言。后又下狱当死。由于与他素不相识但久闻其大名的孔璋上奏皇帝,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李邕的不死。李邕才被减免死罪,贬为青州遵化县尉。孔璋则因流放岭南而死。由此可知,李邕虽不为权贵所容,却深得民众的爱戴。
        以后李邕在岭南获军功,徙澧州司马,起为括州司马,善兴利除害。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他依旧疏礼任性,不拘细行,时人说他 “能文养士”,因而深为人忌。
        天宝初年,先后做汲郡、北海太守。天宝六年(747),终因不改狂放自矜的习气,牵连于柳勣一案,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竟被酷吏祁顺之和罗希爽活活打死在狱中。
        当时,人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称“六绝”(《书林藻鉴》卷八)。大诗人李白叹道:“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安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杜甫则有《八哀诗》悼亡:“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宋代朱长文也在《续书断》中说:“吾尝嗟其始沮于韦氏,中忌于张说,卒被诛于李林甫,才名四十年,而贬窜远裔,坐席不暖,终不得其死,哀哉!子美《八哀诗》,深得其实。”
        李邕书法气宇轩昂,风采动人,气势雄强,这是与其思想性格分不开的。正因为他大节磊磊,又屡遭贬黜,但仍然狷介、傲岸,始终保持自己的 “浩然正气”,所以其书法明快、豪放、沉雄、奔突,似有 “英风豪气”在。
        李邕书迹的流传,据高似孙《纬略》记载,唐人已有他前后撰碑八百的说法,所撰碑文多喜自己书写。又据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书论》称:他书写的碑文多为自己镌刻,今日留下碑刻上所署刻石人“伏灵芝”、“黄仙鹤”、“元省已”,据说都是他的托名。此说是否属实,尚待考证。
        子美有“碑版照四裔”之称,朱长文《续书断》亦云:“为文长于碑颂,而复多自书,人奉金帛以请,前后所受巨万计”。可见李邕书迹甚众,但遗存绝少。兹按年序择其所书名作以碑刻、刻帖、及墨迹三类分列如下:
        李邕所作碑颂,并非必自书,有自撰自书者,有他人撰碑,李邕书碑者。现流传李书碑刻仅廿余种,且有伪作。
        《少林寺戒坛铭》。开元三年(715),释义净撰,李邕书。苏州等地皆有刻本,所署官衔、年月与史实不合,书亦不佳,当是伪作。
        《叶有道碑》。开元五年(717)三月,李邕撰并书。碑在山东金乡县。然所署官衔年月与史实不合,书亦不佳,文尤荒谬,显为伪刻。
        《大云寺院碑》。开元十一年(723)四月,李邕撰并书。石原在河南洛阳,今佚,未见有拓本流传。
        《娑罗树碑》。开元十一年(723)十月,李邕撰并书。原石久佚,明隆庆中陈文烛以旧本重模,刻为横石,盖所据剪装本。陈刻疲弱乏力。传世拓本为吴承恩所藏旧本(剪裱本)。
        《老子孔子颜子赞》。开元十一年(723)十月,唐睿宗(李旦)撰,李邕书。石在江苏海州,今佚,无拓本流传。
        《大云寺讲堂碑》。开元十一年(723),李邕撰并书。石旧在陈州,今佚,未见刻本流传。
        《端州石室记》。开元十五年(727),正书,石在广东肇庆。此刻为李邕所撰而未署书者名,察其书体,当亦邕书。
        《龙兴观碑》。开元十七年(729),李邕撰,未署书者姓名。石在蜀中,今佚,未见拓本流传。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刻。行书,碑额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阴亦邕所书。石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此碑笔法挺拔雄健,与《李思训碑》同为李书名作。
        《臧希让(怀亮)碑》。开元十八年(730)十月,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耀州,今佚,未见拓本流传。
        《东林寺碑》。开元十九年(731)七月,李邕撰并行书,石原在江西庐山,元延祐时毁,重刻本有二。原石本今已不传,重刻本则瘦弱失真,有正书局有石印本。
        《法华寺碑》。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刻,李邕撰文并行书。碑原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寺,今佚。传世仅何子贞藏宋拓孤本(今藏上海博物馆),何曾双钩重刻于济南。原本亦曾影印,全无石花泐痕。较《李思训碑》和 《麓山寺碑》力弱。
        《普照王寺碑》。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二月镌刻,李邕撰并行书。原石未几即毁,唐咸通间重刻之,今亦佚。拓本未见流传。
        《怀道律师碑》。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李邕撰并行书。石原在福州,今佚,未见拓本流传。
        《淄州开元寺碑》。开元二十八年(740)七月,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淄州,今佚,未见拓本流传。
        《云麾将军李秀碑》。天宝元年(742)正月,李邕撰文并行书。石旧在直隶宛平(今河北良乡),后佚。清乾嘉年间发现时已断作六圆形础石,今北京文天祥祠尚存其二。传世有旧拓全文本,有正、文明等书局曾影印。
        《鄂州刺史卢正道碑》。天宝元年(742)二月,李邕撰并行书。碑在河南洛阳,惜漫漶过甚。
        《大照禅师碑》。天宝元年(742)二月,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河南洛阳,今佚。唐石原本今不传,但后多重刻本,较唐刻诸碑,差甚。
        《灵岩寺碑》。天宝元年(742)十月,李邕撰并行书。石原在山东长清,已断为二截;乾隆时下截佚,咸丰时何子贞掌教溧源书院时复得。
        《任令则碑》。天宝四年(745)十二月,李邕撰并行书。原石立在陕西武功,唐宋间佚;清嘉庆二十年段嘉谟复访得,遂有墨本行世。惜字画漫漶过甚,然李书雄强之势犹依稀可辨。
        以上为有年月记载的碑刻,此外尚有无年月的碑刻数件。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李邕撰并行书。石在陕西蒲城,下截漫漶不可辨,仅上截清晰,宋时已然。此碑旧时皆以开元八年六月李思训夫妇合附年月为书碑年月,近人朱关田考为开元二十七年四月以后。此碑笔法瘦劲,遒丽雄强,为李书精品。
        《大乘爱同寺碑》。李邕撰并行书。旧与 《怀道律师碑》同在福州,今佚,未见拓本流传。
        《李府君碑》。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河南洛阳,今佚,宋人 《宝刻类编》有录,未见拓本流传。
        《王有方碑》。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河南洛阳,今佚,宋人 《宝刻类编》有录,未见拓本流传。
        《八卦坛碑》。李邕撰并行书。石旧在陈州,今佚,宋人《宝刻类编》有录。旧有文,此为邕另撰之文刻之。亦未见拓本流传。
        《龙兴寺碑额》。仅存额 “龙兴之寺”四大字,行书。石在山东益都,清孙星衍、何子贞皆以为邕书。
        《七星岩题字》。石在广东高要,上题“景福”二大字。清人孙星衍以为邕书。
        传世刻帖书迹有:
        《晴热帖》。亦名《三数日晴帖》、《检校帖》,行书,宋《淳化》、《大观》等帖刻入。
        《缙云三帖》。行书,即 《缙云》 (亦名 《永康帖》、《昨夜帖》)、《胜和》(亦名 《毒热帖》)、《改少傅》(亦名《吏部帖》) 三帖。明 《戏云堂帖》刻入,有影印本。
        《牡丹诗》。行书,明海宁陈氏 《玉烟堂帖》、清康熙御刻《懋勤殿帖》辑入。书势不类,笔力纤弱,伪迹无疑。
        《久别帖》。行书,宋 《汝帖》刻入。
        《荆门行帖》。明《玉兰堂帖》刻入。书法不佳,疑伪。拓本流传甚少。
        《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南城本)。背阴刻七家小楷,内有邕书行书廿字,拓本甚少见。
        《曹娥碑》。行书,见单刻本,全称为《后汉会稽上虞孝女曹娥碑》,嘉靖元年太监赖恩所刻。书法拙劣,乃明清人伪作。
        《千字文》。行书,见单刻本。不知何人所刻,书法拙劣,系伪迹。
        此外,米芾 《书史》、《宣和书谱》所载尚有 《葛粉帖》、《光八郎帖》、《奂上人帖》、《阎爵帖》、《披云帖》、《漂水帖》等,今俱不传。
        墨迹仅传二种:
        《四言古诗卷》。录束晳、东方朔、张衡、湛方生、陶潜、陆云、郭璞、嵇康、曹植诗十七首。麻纸本,行书。书法与传为《柳公权兰亭诗》同出一人之手,伪迹无疑。卷内宣和、政和等印皆伪,决非《宣和书谱》所载《古诗帖》原物。卷末署 “北海李邕书”,直以郡守署衔,更显其伪。近人朱关田考之甚详,卷后解缙、王世贞等人题记亦不真。然书法尚佳,今不知流落何处。
        《出师表》。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原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书者名不可考,书势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为李北海书,近人王壮为编入 《中国书画》定为真迹。此册不见宋明著录,落笔结字庄峻有法,较《四言古诗卷》为优。以李书 《法华寺》、《李思训碑》等碑较之,神韵若合。然有一二未惬意之笔,若非邕书,当为学邕书之善者。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