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传文化交流、世家通婚的书法交融看书法教育
明代书法理论家解缙在《春雨杂述 ·书学传授》中勾勒了一条书法的授受关系,他说: “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蒿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芝之秘,遂为书家授受之祖。后传崔瑗子五、韦延仲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杷学书抱犊山,师曹喜、刘德升,后得韦诞琢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其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这与其说是论述书学传授之继承关系,还不如说是一条书法通过世家文化的交流、世家通婚得以世传的线脉。
世传文化的交融使书法得以发展,首先表现在世家之间的交往,文人之间的谈文说艺、唱和诗赋、操琴挥毫、翰墨往来,是常有的事,因此书艺上的互相影响也是常有的。例如蔡邕早年避难于山东羊氏,他的书法早已为文人士族所仰慕,羊氏家族的人不可能不借此机会,向蔡邕请教笔法。又例如蔡邕为避党锢之祸,来到吴地,结识了顾雍,顾氏是东吴世家大族,蔡邕亲授琴艺、书法于顾雍。据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云:“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邂怨于吴,雍从学琴书。”裴松之引 《江表传》注: “雍从伯喈学,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伯喈贵异之,谓曰: ‘卿必所致,今以吾名与卿’。故雍与伯喈同名”。后来顾雍官至孙权丞相十九年。再如王羲之书法早年比起庾翼、郗愔要差,至暮年才妙胜过其他人成为书圣。但当初庾翼最瞧不起的是王羲之,责备本族子弟学习羲之的人。但当羲之用章草答庾亮书被庾翼看到后,才不得不深为叹服,并对羲之说: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之佚,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世家文化的世传主要通过婚姻关系而互相交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很多的。这不是所谓的权力、财产再分配因素可以说得清的现象,更多的还是深层的心理、伦理等社会文化的原因。世家文化的有无及其倾向,往往是选择通婚的依据。《世说新语》中载诸葛恢身前,愿把两个女儿嫁给庾亮儿、羊忱儿,却不愿把小女儿嫁给谢裒儿。谢氏家族也是大家族,且世传文化并不比诸葛恢家差,何故拒绝通婚?不是门第高低,而是文化差异。又比如恒温为儿求王坦之女,王坦之征求父亲王述的意见,王述云: “兵,那可嫁女与之!” 明白地指出不可与 “无文化”的“武夫”通婚。即使是政治因素极明显的世家通婚,往往也包含着文化因素。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欲取卫瓘之女,而武元杨后与荀勖却主张取贾充之女。晋武帝对他们说:“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见《晋书 ·武元杨皇后传》)可见德、才、貌和多子的遗传都包含进了选择的依据。书法世传是世家文化世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世家通婚中也把书法这一世传文化作考察条件之 一的。如郗鉴之女为王羲之妻,而郗鉴一门均善书法,郗愔书法初胜姐夫王羲之。王羲之欲为王献之取郗愔弟郗情之女为妻,特绘郗愔 《论婚书》一牍,说: “献之善隶书,咄咄逼人。”
书法传授汉以前已无法考察,解缙认为蔡邕为授受之祖,而蔡邕的书法,除了解缙认为是得之于嵩山石室中先人留下的秘诀,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也云: “蔡邕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芝,颇似篆焉,写李斯并史籀等用笔势,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叫欢喜,若对千人,喈因学二、三年,便妙得其理,其笔颇异当代,善书咸异焉。又 《石室神授笔势》云: “邕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其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邕女琰,字文姬,述其说曰: ‘臣父造八分,神授笔法曰: 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酧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承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矣。”蔡邕没有儿子,他的书艺只有传授其女儿,才得以继承下来,而世传蔡邕书论 《笔论》、《九势》虽不一定可靠,却历来被奉为经典之作。笔法,在古人眼里是相当神秘的,为得笔法,可以不惜生命而求之。宋人陈思 《书苑菁华》载有这样一段轶事: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袒、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钟繇视蔡邕笔法高于一切,且临死时才授其儿子钟会。我们不必去推究此类轶事的真实性,但由此可见魏晋书法正是通过书法授受之袒蔡邕以后的书法世传文化的交流和世家通婚带来的书法交融才得繁荣和自觉,并对以后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缙认为蔡邕书法传授其女蔡琰,现有学者认为蔡邕还有一女儿。《晋书 ·景献羊皇后传》云:“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 父,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同样也是《晋书 ·羊祜传》中有:“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三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任汉南阳太守。父,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可见,蔡邕除已被大家所知的蔡琰之外确实另有一女。《后汉书 ·蔡邕传》载,179年蔡邕赦还,为避党锢之祸,“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积十二年”。蔡邕与泰山羊氏世家保持十二年的密切关系。在蔡邕之前,其叔蔡质与泰山羊陟是“对门九族”,所以其间生的次女,由此互订婚约,决定了蔡琰妹的终身大事。
蔡邕两个女儿受其父教诲书法,也受其亲传,虽然蔡邕次女的情况已无从考证,可蔡琰情况有资料记载,书迹有《胡笳十八拍》。《后汉书列女传》云: “曹操,欲使吏就夫人写书,文姬曰: “男女有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可见她是一个善书家。蔡琰被嫁给了河东卫仲道,蔡妹被嫁给了泰山羊。卫、羊两氏都是世家大族,都有各自的世传文化传统,以后书家辈出,这与蔡氏姐妹不无关系,或将两家书艺世传特点交融合流而出新,或将蔡氏笔法授受子女而卓然成书家,卫、羊两氏又与琅玡王氏世家,即王羲之 一族有姻亲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书艺流派在世家文化世传中的大交融,从而嬗变为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
《后汉书 ·列女传》载: 蔡琰 “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据郭沫若考证,蔡琰是十六岁时嫁到卫氏家的,卫仲道虽史载不详,但他郡望河东,可以说是卫氏世家一员无疑。又卫觊字伯儒,此字称谓与“仲道”之谓,颇似族兄弟之列,“伯仲”、“儒道”常作连称。古人取名讲究辈分序列,至今尚在民间流行,所以蔡琰跟卫氏书派的亲缘关系是可以论述的。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 “ (王羲之父王旷)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其子羲之。”挑明了蔡、卫、王三大书法世家的授受关系。且不论蔡邕与卫夫人年岁相距甚远,就是蔡琰也与卫夫人相距 一百年左右,她们之间根本就不可能有直接的书艺授受关系。据郭沫若考,蔡琰十六岁时嫁到卫家,而当时的河东卫氏世家,已是有书法教育的传统,再加上蔡琰的加入,教育卫氏族人以蔡氏笔法和书法精神,才使卫氏书法世传四代而不衰,赫然形成卫氏书派,是王氏书派产生以前影响大江南北书坛的最重要的书法世家之一。卫夫人从同族的父辈、兄长处承受了蔡琰所传蔡邕的书法之理,而独有所悟。由此可知,王羲之早年跟卫夫人时接受的书法教育既有卫氏本家笔法,又有蔡琰所传授的蔡邕笔法,以及蔡、卫两家笔法的揉合体。这也是蔡、卫姻亲和卫、王姻亲促使不同世家文化在书法教育世传上的大交融,并嬗变出新,致使一代书圣王羲之孕育而出。
再来看蔡氏与泰山羊氏世家的书法教育关系。在蔡邕书授羊氏世家之前,羊氏家族尚无 一个以书家见称。与蔡邕同一辈的羊续和蔡邕晚 一辈的羊续三个儿子羊秘、羊、羊耽,均无史料记载说他们善书。再下一辈的羊的儿子羊祜是羊氏家族中以工书、清德和政绩并显于世的第 一位名人。羊祜书法被梁庾肩吾《书品》列为下之上,并说:“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元代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也说羊祜有真书《遗教序》传世。这恐怕要归功于他母亲蔡琰妹的书法教育了。蔡邕去世时,蔡琰才十五岁或二十二岁左右,其妹大概十三岁左右,尚未出嫁,已受过其父的书法教育。蔡琰嫁到羊氏家族后对子女的母教、责任心是有记载的,《后汉书 ·列女传》云: “祜后母蔡,同为邕女,舍己子承不养,而专养祜,抑又至贤。”在古代子女的启蒙教育往往常由母亲或母系家族如外祖父、舅舅等长辈担任,其父亲一般不亲授,即使要亲授也常常待子女成人之后才实施。
羊祜无子,只有女儿,其死后三年才有其弟羊发的小儿子羊篇“奉祜嗣”。羊祜生前与其兄羊繇 “同堂相善”,羊繇把儿子羊忱(字长和)过继给了羊祜。羊忱父繇,其母乐国桢女均不以工书名,而“羊长和博多工书”。《文字注》曰: “忱性能草书,亦善行隶,有称一时。”羊忱以下的子孙羊不疑、羊欣、羊孚等都善书法,其渊源均出于羊忱,而羊忱善书又是得之于羊祜的教育之功了。
蔡琰嫁卫氏,书传卫氏与卫氏书派融为一体,再由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夫妇教育儿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在继承父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除了得王羲之真传外,其母郗璿的教诲,也是有影响的。郗家也是世族大家,其书法自有渊源。郗璿之父郗鉴,官至太宰,《述书赋》云: “道徽之丰茂宏丽,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而厚实浮沈,等渔父之乘流鼓枻。”郗璿的兄弟中有善书的郗璿、郗昙,《书断》称: “愔善众书,虽齐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遵卫氏。尤长于章草浓纤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若鸿奋六翮,飘然游乎太虚。”《述书赋》谓郗昙书:“密壮其姿,抚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而王献之母亲郗璿被其父兄们称为女中仙笔。王献之书法用笔之挺秀外拓改革了其父圆转善曲的书风,正是吸收了其母亲郗家书法的优良传统而创造出来的。
蔡琰妹书传羊祜,羊祜传羊忱而下至羊欣,至此发生了喜剧性的 “二蔡书传两系”,经一百八十多年的分派世传,又合流为 “王献之、羊欣” 舅甥书法授受关系。
羊欣为王献之甥,此说据元刘有定注郑杓 《衍极》:“献之得其甥羊欣”。解缙也说:“大令传甥羊欣”。依此说献之同门姐妹中有一人嫁给了羊欣的父辈,这一婚姻关系,尚难考证。但另有 一史料可以证实王献之与羊欣两世家间的婚姻关系。羊孚弟羊辅娶王讷之女王僧首为妻,王讷是王虔的孙子,而王彪又是王羲之父王旷弟王彬之子,故王僧首是献之的重孙女。王献之是比羊欣高一辈的姻亲关系。从年岁上看王献之比羊欣大二十六岁左右。
前面已经提起过在古代子女的启蒙教育的责任往往是由母亲或母系家族如外祖父、舅舅等长辈承担的。这似乎是民俗文化中的一般规律,全然是在自然而然的亲和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如西汉时的古文字学家杜邺,《书小史》载,其母是当时善古文的张敞之女,杜邺从小就在其外祖父家中跟外祖父张敞和其舅张吉学习、得其家书,“自三代古文盖绝”。唐代书法四大家之 一的薛稷,也是从小在外祖父魏征家,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宰相,经常有著名书家如虞世南、褚遂良到家里来吟诗作赋,切磋书法技艺,并且魏征还收藏了许多著名书家的法帖。魏征的儿子魏叔瑜也善书法,薛稷耳熏目染,勤于请教,这些都为他的书法学习创造了条件。又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甥李潮,在文学上受其舅的影响,从小通诗文,并善八分、小篆,很受杜甫的赏识。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称其甥:“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事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西晋时的著名书法家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从小就跟张芝学习草书而形异,自摹其字势“银钩虿尾”善章草,又善八分,宋《宣和书谱》云索靖“以章草名动一时,学者宗之,如欧阳询以翰墨自名,未尝妄许可,路见靖碑,初过不问,徐视之乃得之,碑下,不忍去。王廙尝得靖书,每宝玩之。遭永嘉丧乱,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前面提到过的王献之,它不仅书授其甥羊欣,使羊欣成为羊氏家族最著名的书法家,而且其甥女的儿子谢灵运的书法也是他手把手地教会的。虞龢和 《论书表》云: “谢灵运母刘仕,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在此之后书家辈出的唐代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如陆柬之为虞世南甥,《书断》云柬之少学舅氏,临写所合,就如同张翼换了王羲之的表奏,特别是唐代草书第一家的张旭,当颜真卿向他请教笔法 “敢问执笔之理,颇得闻乎?”时,张旭毫不隐瞒地说:“予传子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而陆彦远的笔法来自于其父陆柬之。陆柬之来自于其舅虞世南,虞世南得法于智永,智永亲受于萧子云,萧子云又得之于王僧虔,王僧虔得之于羊欣,羊欣当然是得之于其舅王献之,这使得二王的笔法承传有储,所以与其说颜真卿得之于张旭,倒不如说得之于王献之。
书法教育在世传文化交流和世家通婚中得以实施,其形式除了以上我们所讨论过的以外还有很多的方式。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无数的书法家,并使书法艺术的风格流派得以交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家族世传的书法教育正好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后者风格流派日益显著,而前者正是书法的嬗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世传文化的交融使书法得以发展,首先表现在世家之间的交往,文人之间的谈文说艺、唱和诗赋、操琴挥毫、翰墨往来,是常有的事,因此书艺上的互相影响也是常有的。例如蔡邕早年避难于山东羊氏,他的书法早已为文人士族所仰慕,羊氏家族的人不可能不借此机会,向蔡邕请教笔法。又例如蔡邕为避党锢之祸,来到吴地,结识了顾雍,顾氏是东吴世家大族,蔡邕亲授琴艺、书法于顾雍。据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云:“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邂怨于吴,雍从学琴书。”裴松之引 《江表传》注: “雍从伯喈学,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伯喈贵异之,谓曰: ‘卿必所致,今以吾名与卿’。故雍与伯喈同名”。后来顾雍官至孙权丞相十九年。再如王羲之书法早年比起庾翼、郗愔要差,至暮年才妙胜过其他人成为书圣。但当初庾翼最瞧不起的是王羲之,责备本族子弟学习羲之的人。但当羲之用章草答庾亮书被庾翼看到后,才不得不深为叹服,并对羲之说: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之佚,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世家文化的世传主要通过婚姻关系而互相交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很多的。这不是所谓的权力、财产再分配因素可以说得清的现象,更多的还是深层的心理、伦理等社会文化的原因。世家文化的有无及其倾向,往往是选择通婚的依据。《世说新语》中载诸葛恢身前,愿把两个女儿嫁给庾亮儿、羊忱儿,却不愿把小女儿嫁给谢裒儿。谢氏家族也是大家族,且世传文化并不比诸葛恢家差,何故拒绝通婚?不是门第高低,而是文化差异。又比如恒温为儿求王坦之女,王坦之征求父亲王述的意见,王述云: “兵,那可嫁女与之!” 明白地指出不可与 “无文化”的“武夫”通婚。即使是政治因素极明显的世家通婚,往往也包含着文化因素。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欲取卫瓘之女,而武元杨后与荀勖却主张取贾充之女。晋武帝对他们说:“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见《晋书 ·武元杨皇后传》)可见德、才、貌和多子的遗传都包含进了选择的依据。书法世传是世家文化世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世家通婚中也把书法这一世传文化作考察条件之 一的。如郗鉴之女为王羲之妻,而郗鉴一门均善书法,郗愔书法初胜姐夫王羲之。王羲之欲为王献之取郗愔弟郗情之女为妻,特绘郗愔 《论婚书》一牍,说: “献之善隶书,咄咄逼人。”
书法传授汉以前已无法考察,解缙认为蔡邕为授受之祖,而蔡邕的书法,除了解缙认为是得之于嵩山石室中先人留下的秘诀,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也云: “蔡邕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芝,颇似篆焉,写李斯并史籀等用笔势,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叫欢喜,若对千人,喈因学二、三年,便妙得其理,其笔颇异当代,善书咸异焉。又 《石室神授笔势》云: “邕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其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邕女琰,字文姬,述其说曰: ‘臣父造八分,神授笔法曰: 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酧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承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矣。”蔡邕没有儿子,他的书艺只有传授其女儿,才得以继承下来,而世传蔡邕书论 《笔论》、《九势》虽不一定可靠,却历来被奉为经典之作。笔法,在古人眼里是相当神秘的,为得笔法,可以不惜生命而求之。宋人陈思 《书苑菁华》载有这样一段轶事: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袒、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钟繇视蔡邕笔法高于一切,且临死时才授其儿子钟会。我们不必去推究此类轶事的真实性,但由此可见魏晋书法正是通过书法授受之袒蔡邕以后的书法世传文化的交流和世家通婚带来的书法交融才得繁荣和自觉,并对以后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缙认为蔡邕书法传授其女蔡琰,现有学者认为蔡邕还有一女儿。《晋书 ·景献羊皇后传》云:“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 父,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同样也是《晋书 ·羊祜传》中有:“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三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任汉南阳太守。父,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可见,蔡邕除已被大家所知的蔡琰之外确实另有一女。《后汉书 ·蔡邕传》载,179年蔡邕赦还,为避党锢之祸,“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积十二年”。蔡邕与泰山羊氏世家保持十二年的密切关系。在蔡邕之前,其叔蔡质与泰山羊陟是“对门九族”,所以其间生的次女,由此互订婚约,决定了蔡琰妹的终身大事。
蔡邕两个女儿受其父教诲书法,也受其亲传,虽然蔡邕次女的情况已无从考证,可蔡琰情况有资料记载,书迹有《胡笳十八拍》。《后汉书列女传》云: “曹操,欲使吏就夫人写书,文姬曰: “男女有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可见她是一个善书家。蔡琰被嫁给了河东卫仲道,蔡妹被嫁给了泰山羊。卫、羊两氏都是世家大族,都有各自的世传文化传统,以后书家辈出,这与蔡氏姐妹不无关系,或将两家书艺世传特点交融合流而出新,或将蔡氏笔法授受子女而卓然成书家,卫、羊两氏又与琅玡王氏世家,即王羲之 一族有姻亲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书艺流派在世家文化世传中的大交融,从而嬗变为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
《后汉书 ·列女传》载: 蔡琰 “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据郭沫若考证,蔡琰是十六岁时嫁到卫氏家的,卫仲道虽史载不详,但他郡望河东,可以说是卫氏世家一员无疑。又卫觊字伯儒,此字称谓与“仲道”之谓,颇似族兄弟之列,“伯仲”、“儒道”常作连称。古人取名讲究辈分序列,至今尚在民间流行,所以蔡琰跟卫氏书派的亲缘关系是可以论述的。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 “ (王羲之父王旷)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其子羲之。”挑明了蔡、卫、王三大书法世家的授受关系。且不论蔡邕与卫夫人年岁相距甚远,就是蔡琰也与卫夫人相距 一百年左右,她们之间根本就不可能有直接的书艺授受关系。据郭沫若考,蔡琰十六岁时嫁到卫家,而当时的河东卫氏世家,已是有书法教育的传统,再加上蔡琰的加入,教育卫氏族人以蔡氏笔法和书法精神,才使卫氏书法世传四代而不衰,赫然形成卫氏书派,是王氏书派产生以前影响大江南北书坛的最重要的书法世家之一。卫夫人从同族的父辈、兄长处承受了蔡琰所传蔡邕的书法之理,而独有所悟。由此可知,王羲之早年跟卫夫人时接受的书法教育既有卫氏本家笔法,又有蔡琰所传授的蔡邕笔法,以及蔡、卫两家笔法的揉合体。这也是蔡、卫姻亲和卫、王姻亲促使不同世家文化在书法教育世传上的大交融,并嬗变出新,致使一代书圣王羲之孕育而出。
再来看蔡氏与泰山羊氏世家的书法教育关系。在蔡邕书授羊氏世家之前,羊氏家族尚无 一个以书家见称。与蔡邕同一辈的羊续和蔡邕晚 一辈的羊续三个儿子羊秘、羊、羊耽,均无史料记载说他们善书。再下一辈的羊的儿子羊祜是羊氏家族中以工书、清德和政绩并显于世的第 一位名人。羊祜书法被梁庾肩吾《书品》列为下之上,并说:“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元代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也说羊祜有真书《遗教序》传世。这恐怕要归功于他母亲蔡琰妹的书法教育了。蔡邕去世时,蔡琰才十五岁或二十二岁左右,其妹大概十三岁左右,尚未出嫁,已受过其父的书法教育。蔡琰嫁到羊氏家族后对子女的母教、责任心是有记载的,《后汉书 ·列女传》云: “祜后母蔡,同为邕女,舍己子承不养,而专养祜,抑又至贤。”在古代子女的启蒙教育往往常由母亲或母系家族如外祖父、舅舅等长辈担任,其父亲一般不亲授,即使要亲授也常常待子女成人之后才实施。
羊祜无子,只有女儿,其死后三年才有其弟羊发的小儿子羊篇“奉祜嗣”。羊祜生前与其兄羊繇 “同堂相善”,羊繇把儿子羊忱(字长和)过继给了羊祜。羊忱父繇,其母乐国桢女均不以工书名,而“羊长和博多工书”。《文字注》曰: “忱性能草书,亦善行隶,有称一时。”羊忱以下的子孙羊不疑、羊欣、羊孚等都善书法,其渊源均出于羊忱,而羊忱善书又是得之于羊祜的教育之功了。
蔡琰嫁卫氏,书传卫氏与卫氏书派融为一体,再由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夫妇教育儿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在继承父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除了得王羲之真传外,其母郗璿的教诲,也是有影响的。郗家也是世族大家,其书法自有渊源。郗璿之父郗鉴,官至太宰,《述书赋》云: “道徽之丰茂宏丽,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而厚实浮沈,等渔父之乘流鼓枻。”郗璿的兄弟中有善书的郗璿、郗昙,《书断》称: “愔善众书,虽齐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遵卫氏。尤长于章草浓纤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若鸿奋六翮,飘然游乎太虚。”《述书赋》谓郗昙书:“密壮其姿,抚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而王献之母亲郗璿被其父兄们称为女中仙笔。王献之书法用笔之挺秀外拓改革了其父圆转善曲的书风,正是吸收了其母亲郗家书法的优良传统而创造出来的。
蔡琰妹书传羊祜,羊祜传羊忱而下至羊欣,至此发生了喜剧性的 “二蔡书传两系”,经一百八十多年的分派世传,又合流为 “王献之、羊欣” 舅甥书法授受关系。
羊欣为王献之甥,此说据元刘有定注郑杓 《衍极》:“献之得其甥羊欣”。解缙也说:“大令传甥羊欣”。依此说献之同门姐妹中有一人嫁给了羊欣的父辈,这一婚姻关系,尚难考证。但另有 一史料可以证实王献之与羊欣两世家间的婚姻关系。羊孚弟羊辅娶王讷之女王僧首为妻,王讷是王虔的孙子,而王彪又是王羲之父王旷弟王彬之子,故王僧首是献之的重孙女。王献之是比羊欣高一辈的姻亲关系。从年岁上看王献之比羊欣大二十六岁左右。
前面已经提起过在古代子女的启蒙教育的责任往往是由母亲或母系家族如外祖父、舅舅等长辈承担的。这似乎是民俗文化中的一般规律,全然是在自然而然的亲和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如西汉时的古文字学家杜邺,《书小史》载,其母是当时善古文的张敞之女,杜邺从小就在其外祖父家中跟外祖父张敞和其舅张吉学习、得其家书,“自三代古文盖绝”。唐代书法四大家之 一的薛稷,也是从小在外祖父魏征家,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宰相,经常有著名书家如虞世南、褚遂良到家里来吟诗作赋,切磋书法技艺,并且魏征还收藏了许多著名书家的法帖。魏征的儿子魏叔瑜也善书法,薛稷耳熏目染,勤于请教,这些都为他的书法学习创造了条件。又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甥李潮,在文学上受其舅的影响,从小通诗文,并善八分、小篆,很受杜甫的赏识。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称其甥:“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事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西晋时的著名书法家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从小就跟张芝学习草书而形异,自摹其字势“银钩虿尾”善章草,又善八分,宋《宣和书谱》云索靖“以章草名动一时,学者宗之,如欧阳询以翰墨自名,未尝妄许可,路见靖碑,初过不问,徐视之乃得之,碑下,不忍去。王廙尝得靖书,每宝玩之。遭永嘉丧乱,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前面提到过的王献之,它不仅书授其甥羊欣,使羊欣成为羊氏家族最著名的书法家,而且其甥女的儿子谢灵运的书法也是他手把手地教会的。虞龢和 《论书表》云: “谢灵运母刘仕,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在此之后书家辈出的唐代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如陆柬之为虞世南甥,《书断》云柬之少学舅氏,临写所合,就如同张翼换了王羲之的表奏,特别是唐代草书第一家的张旭,当颜真卿向他请教笔法 “敢问执笔之理,颇得闻乎?”时,张旭毫不隐瞒地说:“予传子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而陆彦远的笔法来自于其父陆柬之。陆柬之来自于其舅虞世南,虞世南得法于智永,智永亲受于萧子云,萧子云又得之于王僧虔,王僧虔得之于羊欣,羊欣当然是得之于其舅王献之,这使得二王的笔法承传有储,所以与其说颜真卿得之于张旭,倒不如说得之于王献之。
书法教育在世传文化交流和世家通婚中得以实施,其形式除了以上我们所讨论过的以外还有很多的方式。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无数的书法家,并使书法艺术的风格流派得以交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家族世传的书法教育正好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后者风格流派日益显著,而前者正是书法的嬗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