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和程邈、丹、喜
战国时期的秦简都为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发现的,这些秦简的字体跟楚简迥异,有着明显的隶化痕迹,在书风上也以质朴厚实区别于楚简书的轻灵潇洒。自成一体的秦简,是研究字体、书体演变的极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澄清了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隶书起源问题和秦隶问题,冲破了研究字体、书体演变发展史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也改变了视秦文化为落后文化的旧观念。秦简的发现是本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
1979—1980年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晚期的秦墓,出土两件木牍,一件残损过甚,不能卒读;另一件较完好,三行墨书达百余字,木牍背面还有四行字迹,二十多字。经学者研究认定,《青川郝家坪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前309)。这件牍迹,产生在秦统一前半个多世纪,却带有明显的隶化之笔,不但结构隶化,如“水”旁写作三点,而且运笔也已常呈重按轻挑的波势,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隶体。其章法也有别致之处,行距清晰,字距宽疏,从表面上看横无列,但又似乎有意将第二行的每个字写在第一行的字距之间,第三行则以第二行为依准,说明书者已注意避免横势笔画和扁方形结体所带来的章法冲突,从而保持了清晰的视读形式。
1986年3月,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了四百六十枚竹简,字迹清楚,包括《墓主记》、《日书》等。据《墓主记》所记载内容,这批《天水秦简》写在秦始皇八年(前239)以前,墓主名丹。书体也已隶化,凡横画均藏锋起笔重按,运笔作圆势波状,收笔向右发锋带波挑意。“水”旁字也常写作三点。还有不少草书写法的偏旁部首,既是结构的简化,又是点画的草化,用连笔,耐人寻味。与《青川郝家坪木牍》相比,此简书显得粗重草率,不具《青川木牍》透出文雅的情趣。这位名丹的墓主,无疑是这批竹简的书写者。
1975年底,湖北云梦城西睡虎地出土一千多枚秦简,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称为 《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内容有秦律、大事记和 《日书》等,包括 《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问答》、《封诊式》(原释为 《治狱程式》)、《为吏之道》、《语书》(原释为《南郡守滕文书》)、《日书甲》、《日书乙》等十种。这批简书大概是墓主生前的珍爱之物,随葬在主人棺内,被置于头下、右侧、腹、足等部位。据简书内容,墓主很可能就是大事记里的 “喜”。这位名叫喜的人,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在始皇时担任过“榆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治狱鄢”等与法律有关的职务,曾从军参加过秦的统一战争。秦始皇三十年,他四十六岁。这批简书刚出土时,有人以为是西汉时代的,经研究才发现确定为秦隶。据考证,墓主是在始皇三十年或稍后的时候被下葬的,简书抄写时间不一,大约在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之间。从书写体势看,简书不是一人所为,至少有三人以上的手笔,当然其中也很可能有喜的书迹。
这批简书与西汉早期隶书已无多大差异,比《青川木牍》、《天水秦简》隶化得更明显,凡“水”旁一律写作三点,无一例外,波挑点画也更清晰,书风朴茂稳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时的秦隶已不尽是日常使用的俗体,也开始用作抄写文书、保留要籍了。试看《为吏之道》的抄写方式为,每句断开空数字,书迹严谨,点画丰满,运笔稳健,显得很有功力。绝非“赴急就”之书,而是有意要保存的一种书抄。
在云梦睡虎地另一秦墓中还出土了两件家信木牍,叫“睡虎地四号秦墓黑夫家书”。家书所写内容与秦楚之战有关,可与 《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对照,这位 “黑夫”大概参加了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书体也是典型的秦隶笔法。
青川木牍——天水秦简——黑夫家书——云梦秦简,这一路下来的秦简书,时间跨度近百年,可看作秦文字隶化的发展线脉。其存在的空间,北至甘肃,西至四川,南至湖北,且隶化已趋同,这无疑是秦文化的一种表现。秦隶是秦文化的特色文化,跟战国楚简书相比,这是可以肯定的。作为早期隶书,秦隶还带有一些篆字的结构方式,也是很自然的。文字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演变的过程也必然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不可能在旦夕之间便判若两样,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史籍记载,秦隶是跟程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秦小篆与李斯的关系一样。程邈当然是秦代的隶书家,我们可以否定他的隶书的创造人的版权,但不能因此而轻易否定他的隶书家的地位,尽管他的书迹跟许多史载的书法家一样不传。而上述秦简的书写者,如丹、喜、黑夫等,其实就是另一文化意义上的“程邈”。他们的名字史籍不载,他们的书迹却改写了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
1979—1980年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晚期的秦墓,出土两件木牍,一件残损过甚,不能卒读;另一件较完好,三行墨书达百余字,木牍背面还有四行字迹,二十多字。经学者研究认定,《青川郝家坪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前309)。这件牍迹,产生在秦统一前半个多世纪,却带有明显的隶化之笔,不但结构隶化,如“水”旁写作三点,而且运笔也已常呈重按轻挑的波势,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隶体。其章法也有别致之处,行距清晰,字距宽疏,从表面上看横无列,但又似乎有意将第二行的每个字写在第一行的字距之间,第三行则以第二行为依准,说明书者已注意避免横势笔画和扁方形结体所带来的章法冲突,从而保持了清晰的视读形式。
1986年3月,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了四百六十枚竹简,字迹清楚,包括《墓主记》、《日书》等。据《墓主记》所记载内容,这批《天水秦简》写在秦始皇八年(前239)以前,墓主名丹。书体也已隶化,凡横画均藏锋起笔重按,运笔作圆势波状,收笔向右发锋带波挑意。“水”旁字也常写作三点。还有不少草书写法的偏旁部首,既是结构的简化,又是点画的草化,用连笔,耐人寻味。与《青川郝家坪木牍》相比,此简书显得粗重草率,不具《青川木牍》透出文雅的情趣。这位名丹的墓主,无疑是这批竹简的书写者。
1975年底,湖北云梦城西睡虎地出土一千多枚秦简,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称为 《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内容有秦律、大事记和 《日书》等,包括 《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问答》、《封诊式》(原释为 《治狱程式》)、《为吏之道》、《语书》(原释为《南郡守滕文书》)、《日书甲》、《日书乙》等十种。这批简书大概是墓主生前的珍爱之物,随葬在主人棺内,被置于头下、右侧、腹、足等部位。据简书内容,墓主很可能就是大事记里的 “喜”。这位名叫喜的人,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在始皇时担任过“榆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治狱鄢”等与法律有关的职务,曾从军参加过秦的统一战争。秦始皇三十年,他四十六岁。这批简书刚出土时,有人以为是西汉时代的,经研究才发现确定为秦隶。据考证,墓主是在始皇三十年或稍后的时候被下葬的,简书抄写时间不一,大约在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之间。从书写体势看,简书不是一人所为,至少有三人以上的手笔,当然其中也很可能有喜的书迹。
这批简书与西汉早期隶书已无多大差异,比《青川木牍》、《天水秦简》隶化得更明显,凡“水”旁一律写作三点,无一例外,波挑点画也更清晰,书风朴茂稳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时的秦隶已不尽是日常使用的俗体,也开始用作抄写文书、保留要籍了。试看《为吏之道》的抄写方式为,每句断开空数字,书迹严谨,点画丰满,运笔稳健,显得很有功力。绝非“赴急就”之书,而是有意要保存的一种书抄。
在云梦睡虎地另一秦墓中还出土了两件家信木牍,叫“睡虎地四号秦墓黑夫家书”。家书所写内容与秦楚之战有关,可与 《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对照,这位 “黑夫”大概参加了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书体也是典型的秦隶笔法。
青川木牍——天水秦简——黑夫家书——云梦秦简,这一路下来的秦简书,时间跨度近百年,可看作秦文字隶化的发展线脉。其存在的空间,北至甘肃,西至四川,南至湖北,且隶化已趋同,这无疑是秦文化的一种表现。秦隶是秦文化的特色文化,跟战国楚简书相比,这是可以肯定的。作为早期隶书,秦隶还带有一些篆字的结构方式,也是很自然的。文字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演变的过程也必然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不可能在旦夕之间便判若两样,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史籍记载,秦隶是跟程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秦小篆与李斯的关系一样。程邈当然是秦代的隶书家,我们可以否定他的隶书的创造人的版权,但不能因此而轻易否定他的隶书家的地位,尽管他的书迹跟许多史载的书法家一样不传。而上述秦简的书写者,如丹、喜、黑夫等,其实就是另一文化意义上的“程邈”。他们的名字史籍不载,他们的书迹却改写了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