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
书法审美讲究品格。品格,指书家的人品、志趣、胸襟、气度等。另外“品格”在传统书论中还往往指书法的品第、格调等,也为一审美范畴。
美学是与伦理学结伴相随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美必须与善相关,不善就不美。因此“文章”之美好,必与“道德”之高尚相关,故称“道德文章”;而欣赏技艺,也必与其人品并观。书法审美特别讲究“品格”,重视人品,书法作品虽“美”,但其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重其书艺。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就说过:“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书法的美与丑、高与下是与书家品格的美与丑、高与下相关相联的,这是书法审美的一个特点,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
“书以人重”,“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苏东坡《论书》)。宋代的蔡京,书法有相当高的造诣,但是人品卑劣,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元祐间群臣贬窜略尽,犹未惬意。蔡卞为蔡京之弟,官至枢密,书艺造诣或认为高出其兄,但因兄弟两人均为奸臣,其书都不被后人看重。董其昌说,蔡京“书法似米南宫,以其人掩书”。据说宋四家,本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但因蔡京品格卑污,后人以蔡襄代蔡京。明张丑《管见》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焉。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据记载,蔡卞书艺胜蔡京,蔡京书艺又胜蔡襄。但“或问蔡京、卞之书。曰: ‘其悍诞奸傀见于颜眉,吾知千载之下,使人掩鼻过之也’”(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明安世同《墨林快事》有感而发:“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元代赵孟頫,文章经济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但是后人也有因其为宋宗室(宋秦王德芳后,太祖十一世孙)而降元,且出仕元朝(官至翰林承旨,封魏国公,世称赵承旨,又称赵魏公),甚轻其品节,或轻其书艺。清代傅山在 《霜红龛集 ·字训》中说: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足贱态; 润秀圆转,尚属正脉。”这些例子都可以表明,传统书法审美中都以人品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重其人而益重其书者,书学史上也不乏其例。李瑞清在《玉梅花盦书断》中说: “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也。”颜真卿因其人品高卓,历代为人们赞赏,而其书益重。蒋衡说: “颜鲁公忠义大节,唐代冠冕,故书如端人正士。”( 《拙存堂题跋·争坐位》)宋欧阳修说: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六一题跋》)这又可以看到人品与书艺兼美者,是受到人们何等的推崇!
品格与书艺的关系,前人论述十分丰富,而或以人重书,或以人轻书,这种审美定势,又是从书法的特点出发的。扬雄提出: “书,心画也。”( 《法言 ·问神卷第五》)这一观点得到后代书家的赞同与响应,最后发展为“书如其人”之说。刘熙载在 《艺概》中就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朱长文就曾从这一视角去评价颜真卿: “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喜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续书断 ·神品》)若再细剖之则形成:人心——笔——书;书——笔——人心这样的审美模式。明项穆曾说: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柳公权曰: “心正则笔正。余今曰: 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 《诗》云 ‘思无邪’,《礼》云 ‘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书法雅言 ·心相》)因此传统认为书艺之美当是: 心正——人正——笔正——书正。
再谈 “品格”作为另一种内涵的审美范畴。
“品格”在传统的书艺鉴赏中往往指品第、等级、格调。张怀瓘 《书议》中云 “今虽录其品格”,清陈介祺云“书画品格之分,全在有笔”等( 《簠斋尺牍》),“品格”即指此。项穆《书法雅言》又专立“品格”一篇,分为五等,即 “正宗”、“大家”、“各家”、“正源”、“傍流”; 并云,“并列精鉴,优劣定矣”。书法审美重视区分“品格”。
品格,也称 “书品”、“品”。南朝梁庾肩吾曾著 《书品》一卷,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三人(序中言一百二十八人,恐有误),分为九品。唐李嗣真 《书后品》分为十品,其中“逸品”为李嗣真所创,明其在九品之上。唐张怀瓘又在《书断》中设三品:神品、妙品、能品。宋朱长文认为,如果分品太繁则乱,其升降失中者多,品简则易推,所以在《续书断》中也设:神、妙、能三品,并为其定义:“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 离俗不谬,可谓之能。”这些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自庾肩吾开始的这种品定书法等级的做法影响深远。一直至清包世臣也曾将清代书家分为五品九等,并诠释五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白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分品,又有同一书家的书法分属不同书品的,如邓石如属“神品”一人,乃是指邓石如之隶及篆书.而邓石如的分书、真书,又归之 “妙品上”,而其草书则归之 “能品上”,可谓品书之细。其后康有为撰 《广艺舟双楫》在《碑品》中又对南、北朝碑品列,分六品十一等,也是品书特细。
有时书艺的“品格”,又用“字格”的形式来揭示,用一字, 或用一词来品评书家和书法。 唐窦蒙曾归纳窦《述书赋》中品评书家和书法的用词,撰 《 〈述书赋〉语例字格》,凡一百二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如:忘情、天然、质朴、斫磨、体裁、意态、不伦、枯槁、专成、有意、正、行、草、章、神、圣、文、武、能、妙、精……又如其云,“质朴: 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其云,“意态: 回翔动静,气脉断绝”。这种字格形式语简意半,也颇可深味。
美学是与伦理学结伴相随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美必须与善相关,不善就不美。因此“文章”之美好,必与“道德”之高尚相关,故称“道德文章”;而欣赏技艺,也必与其人品并观。书法审美特别讲究“品格”,重视人品,书法作品虽“美”,但其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重其书艺。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就说过:“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书法的美与丑、高与下是与书家品格的美与丑、高与下相关相联的,这是书法审美的一个特点,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
“书以人重”,“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苏东坡《论书》)。宋代的蔡京,书法有相当高的造诣,但是人品卑劣,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元祐间群臣贬窜略尽,犹未惬意。蔡卞为蔡京之弟,官至枢密,书艺造诣或认为高出其兄,但因兄弟两人均为奸臣,其书都不被后人看重。董其昌说,蔡京“书法似米南宫,以其人掩书”。据说宋四家,本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但因蔡京品格卑污,后人以蔡襄代蔡京。明张丑《管见》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焉。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据记载,蔡卞书艺胜蔡京,蔡京书艺又胜蔡襄。但“或问蔡京、卞之书。曰: ‘其悍诞奸傀见于颜眉,吾知千载之下,使人掩鼻过之也’”(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明安世同《墨林快事》有感而发:“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元代赵孟頫,文章经济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但是后人也有因其为宋宗室(宋秦王德芳后,太祖十一世孙)而降元,且出仕元朝(官至翰林承旨,封魏国公,世称赵承旨,又称赵魏公),甚轻其品节,或轻其书艺。清代傅山在 《霜红龛集 ·字训》中说: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足贱态; 润秀圆转,尚属正脉。”这些例子都可以表明,传统书法审美中都以人品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重其人而益重其书者,书学史上也不乏其例。李瑞清在《玉梅花盦书断》中说: “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也。”颜真卿因其人品高卓,历代为人们赞赏,而其书益重。蒋衡说: “颜鲁公忠义大节,唐代冠冕,故书如端人正士。”( 《拙存堂题跋·争坐位》)宋欧阳修说: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六一题跋》)这又可以看到人品与书艺兼美者,是受到人们何等的推崇!
品格与书艺的关系,前人论述十分丰富,而或以人重书,或以人轻书,这种审美定势,又是从书法的特点出发的。扬雄提出: “书,心画也。”( 《法言 ·问神卷第五》)这一观点得到后代书家的赞同与响应,最后发展为“书如其人”之说。刘熙载在 《艺概》中就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朱长文就曾从这一视角去评价颜真卿: “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喜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续书断 ·神品》)若再细剖之则形成:人心——笔——书;书——笔——人心这样的审美模式。明项穆曾说: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柳公权曰: “心正则笔正。余今曰: 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 《诗》云 ‘思无邪’,《礼》云 ‘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书法雅言 ·心相》)因此传统认为书艺之美当是: 心正——人正——笔正——书正。
再谈 “品格”作为另一种内涵的审美范畴。
“品格”在传统的书艺鉴赏中往往指品第、等级、格调。张怀瓘 《书议》中云 “今虽录其品格”,清陈介祺云“书画品格之分,全在有笔”等( 《簠斋尺牍》),“品格”即指此。项穆《书法雅言》又专立“品格”一篇,分为五等,即 “正宗”、“大家”、“各家”、“正源”、“傍流”; 并云,“并列精鉴,优劣定矣”。书法审美重视区分“品格”。
品格,也称 “书品”、“品”。南朝梁庾肩吾曾著 《书品》一卷,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三人(序中言一百二十八人,恐有误),分为九品。唐李嗣真 《书后品》分为十品,其中“逸品”为李嗣真所创,明其在九品之上。唐张怀瓘又在《书断》中设三品:神品、妙品、能品。宋朱长文认为,如果分品太繁则乱,其升降失中者多,品简则易推,所以在《续书断》中也设:神、妙、能三品,并为其定义:“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 离俗不谬,可谓之能。”这些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自庾肩吾开始的这种品定书法等级的做法影响深远。一直至清包世臣也曾将清代书家分为五品九等,并诠释五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白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分品,又有同一书家的书法分属不同书品的,如邓石如属“神品”一人,乃是指邓石如之隶及篆书.而邓石如的分书、真书,又归之 “妙品上”,而其草书则归之 “能品上”,可谓品书之细。其后康有为撰 《广艺舟双楫》在《碑品》中又对南、北朝碑品列,分六品十一等,也是品书特细。
有时书艺的“品格”,又用“字格”的形式来揭示,用一字, 或用一词来品评书家和书法。 唐窦蒙曾归纳窦《述书赋》中品评书家和书法的用词,撰 《 〈述书赋〉语例字格》,凡一百二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如:忘情、天然、质朴、斫磨、体裁、意态、不伦、枯槁、专成、有意、正、行、草、章、神、圣、文、武、能、妙、精……又如其云,“质朴: 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其云,“意态: 回翔动静,气脉断绝”。这种字格形式语简意半,也颇可深味。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