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神打起长鼓来:瑶族音乐

2019-05-28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瑶族多居住在高山区,人口(据1982年统计))有一百四十万二千多人,多数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区,少数分布于湖南、粤北山区和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1949年以前尚以刀耕火种与狩猎、养蜂为生。因历史上习惯于迁徙流动,故长期居住分散,形成了支系杂多(三十个)、方言繁复的格局。其语言基本上可分为三大支系群:①勉语支。勉语是瑶族的基本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操此语的瑶族有:过山瑶(亦称盘瑶)、土瑶(亦称坳瑶)、板瑶、蓝靛瑶(亦称山子瑶)、排瑶等。②布努语支。此语属苗语支,操此语的背篓瑶、背陇瑶、白裤瑶、黑裤瑶、花篮瑶等。③拉珈语支。属北侗语族侗水语支,操此语的有茶山瑶。此外还有说汉语的平地瑶等。
        瑶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两大类。
        瑶族的民歌甚丰,每个支系都有其传统的多种歌腔,作为该支系的基本调,用于配唱不同体裁和内容的歌曲。如过山瑶的“拉发调”,盘瑶的“甚排”,土瑶的“瓦溜”,蓝靛瑶的“师腔”,布努语支的“热如尼”、“热糯呃”、“热得咳”和“赫尔调”,花篮瑶的“吉冬诺”,茶山瑶的“香哩”,平地瑶的“溜西拉咧”、“嘞嘞咳”、“溜喉咧”、“啦斯桑”等等。有的支系虽然没有具有名称的基本调,但仍有较固定的曲调结构和词曲格式。瑶族民歌多用羽、徵和宫调式,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唱法。按传统习惯,民歌体裁分为山歌、长歌、古歌、风俗歌、交际歌、劳动歌、儿歌及二声部民歌等类。
        山歌用抒情调演唱。著名的有“拉发调”,“过山音”,“瓦溜”,蒙山板瑶的“嘛哈哩”,恭城、灌阳、全州一带的夹板瑶山歌,防城的小板瑶山歌,排瑶的出路歌,都安的“番降”,巴马的“飞撒”,凌云的山歌与引歌,茶山瑶的“喊香哩”和保庆瑶的挖地歌。山歌多用于男女交游中对唱,多用真声唱,风格粗犷。山歌曲调简洁,多以一两个三音腔行腔为歌,其中运用最多且能代表瑶族风格的三音腔是domi sol、sol do re两种。据统计,湖南民歌集成卷(1981年印)中所收七十八首瑶歌中以do mi sol行腔的有二十四首,以sol do re成曲的有二十三首,这两腔交替、混合成曲的有四首,再加上sol do re与la do mi、la dore混合成曲的五首,共五十六首,占总数约八分之六。下曲瑶歌为用do mi sol行腔之例:
                      瑶 歌        (宁远县)

拉发也多以do mi sol行腔,有时附加一装饰性re音,如下例:
        

九嶷山上迎朝阳

桂、湘、粤边界过山瑶的山歌亦多用do mi sol行腔,其传统歌种“进山声”的结构与“拉法”相同,且特别强调do与mi之间的响应。另一种叙事性的瑶歌《雷依却》,亦称“礼曲”、“理曲”,主要唱历史故事,亦以do mi sol这基调行腔:
        

多 赛


        广东境内的瑶族,几乎各种体裁的民歌均以do misol为基调,唱时mi音有时常下滑的特点,与黔东南苗歌的唱法极似。见下例:
        

插 秧 歌 (拉发调)

(广东连南县)


        另有一些省区的瑶族,虽人数不多,但其民歌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江西南部全南县境内的瑶民,是近几十年从广东省迁来的“过山瑶”。其山歌分“长面巾”、“短面巾”两种。其音调都是以do mi sol构成,mi音带下滑音,与杂居的汉族民歌迥然不同。见下两例:
        

文章考来十八洲(长面巾)


        

日头一出三丈高(短面巾)


        长歌是用一种较平稳的吟诵腔唱的篇幅长大的瑶歌,有的旋律性稍强,用以配唱大量衬词;有的旋律性弱,不断反复吟唱一个基本调。长歌歌种甚多,较有名的是大板瑶的“长腔”,金秀坳瑶的“迎春歌”,蓝靛瑶的“哎仲晶”,巴马的“飞结”、“勒邦”,金秀花篮瑶的“吉冬诺”等等。歌词多有故事性。
        古歌是唱瑶族古代历史的长篇叙事歌,多在节日唱。如盘瑶的《盘王大歌》是在“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中唱。盘王是传说中盘瑶的祖先,祭祀活动甚隆重,举行三天三夜。歌词长大,有“二十四路”和“三十六段”两种本子,约三千句。用“坝”、“畅”、“翻”三种唱法:“坝”是一种抒咏唱法,歌调悠扬婉转;“畅”是吟唱法,旋律短小跳跃;“翻”是复沓唱法,即将四句词的后两句再重唱一次,唱为六句。曲调用徵调式的四音列sol la do re行腔,以si音为装饰音。在唱盘王歌时,还穿插七首小曲。湖南江华的《盘王大歌》用了四十二首曲,词曲与金秀的相似。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达努节中要唱一种名为《密洛陀》的古歌,“达努”意为不忘,《密洛陀》意为洛陀祖母之歌,唱此歌是表示不忘祖先之恩。节庆中要跳铜鼓舞,唱《密洛陀》。全歌分两部,上部唱造天地、造日月、造人类等十章,下部唱“西天学法”、“洛岗遇难”等九章。全曲用一个简单的基本曲调反复吟唱。唱时以一对男人为一组用真声齐唱,四组男人轮流唱,以一对皮鼓和一对铜鼓击节,全歌要唱七天七夜,音乐风格刚健古朴,人们围着铜鼓,随着歌手的歌声应和而舞。
        风俗歌应用甚广,含婚恋歌、交际歌、悼亡歌等项。婚恋歌是在恋爱、说媒成亲过程中唱的所有歌曲,其本身也有很多交际的性质。男女相恋时唱的恋歌多为两人相对而坐浅吟低唱,歌调平稳而质朴,带述说性,多是一个简单调子的自由反复。恋歌唱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爱情的成功与否,故瑶家青年人人会唱,且以唱得精彩为能事。恋歌各地都有,较出名的是过山瑶和土瑶坐歌堂中的《天光调》、蓝靛瑶的《夺仲首》(意为念唱法)、排瑶的《天黑歌》、白裤瑶、黑裤瑶的《门墙歌》、《布笑歌》(意为朋友歌),布努瑶的《叙话歌》、《细话歌》和《谈歌》、平地瑶的《讲歌》等等。一般的恋歌都有从结交到成交或断交的一整套程序和相应的一套曲目,极有民族风情。在出嫁和成亲时唱的歌可统称为婚礼歌,包括陪嫁、哭嫁、送亲、迎客等婚事应酬歌曲和婚礼中唱的酒歌。婚礼是瑶家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歌手一展歌技的民间音乐大会唱时节。是时男女双方都不甘示弱,要以丰富优美的歌声压倒对方。从新娘进门时就开始唱起,到晚上酒宴时,双方就对唱酒歌,这是婚礼歌的高潮到了。酒歌所唱内容广泛,篇幅长大,从民族历史唱到民族风俗,有的长达千行万行之多,集中展示了瑶家的历史和风俗习惯。酒歌多为男人对唱或齐唱,风格豪放、粗犷。
        交际歌是瑶族之间交往时唱的歌曲。瑶族居住分散,各村寨间或因亲戚关系或因族事交际常有频繁交往活动,其间往往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形式,唱特定的交际应酬歌曲。如迎送客人时要唱《拦路歌》、《坐堂歌》,出外作客时要唱《出门歌》、《过村歌》,身为主人时要唱《坐屋歌》等等。
        瑶族的劳动歌有林业劳动类的劳动号子和田土劳动的农事劳动歌两类。号子多是节奏鲜明、强劲有力的音调。
        在过山瑶、平地瑶和布努瑶中流行二声部民歌,常用歌调有过山瑶的“跟声拉发调”,布努瑶的“青年调”、“老人调”、“都番”、“赞歌”、“热加尼”,平地瑶的“溜西啦咧”、“嘞嘞咳”、“茉莉歌”、“一字心”、“溜喉歌”、“啦斯桑”等。
        拉法调以其歌中有此二衬字而名,用宫、徵两种调式,歌词是三、七、七、七四句体,叠唱成八句。跟声是民间对模仿复调的说法。此调是两人一领一跟地唱,领唱人先唱头两个字,跟者随之模唱,模唱时可即兴地唱一些变化性和对比性的音腔,而不是完全照葫芦画瓢地模仿。一般唱法是,先不加修饰地唱一遍歌词,然后接唱八句长大的歌腔。“拉发调”有多种唱法,除“跟声”处,还有高亢抒情的独唱形式“长调”和简洁叙述性的“短调”、“讲歌”等唱法,“短调”常不用“拉发”衬词,只唱四句正词。
        “青年调”和“老年调”的歌腔基本一样,前者有较长的引子段,旋律较华美,多用大二度大三度的和声音程,唱速较快,多为男女混声唱,以男声为主,女声也用男声的音色、音区来唱。一般认为青年调源于老年调,两者区别在于青年调的歌头有“热得咳”衬词,“老人调”则无。
        瑶族还流行两种歌舞音乐,一是原始宗教性质的祭祖还愿仪式歌曲,如过山瑶的《盘王歌》、《跳盘王》;土瑶、坳瑶的《长鼓歌》、《黄泥鼓歌》;蓝靛瑶、山子瑶的《跳三元》、《唱师腔》;布努瑶的《铜鼓舞歌》、《赫尔调》;平地瑶的《芦笙号子》和《密洛陀》中的舞歌等。另一种是节庆中的娱乐性舞歌,多为受汉族“灯调”的影响而形成,如金秀的《白马灯》、全州瑶的《划船歌》、龙胜的《龙灯歌》等。
        瑶族乐器中以各种形制的长鼓最具代表性。瑶区广泛传说长鼓起源的故事,说盘瓠狩猎,被野羊撞于崖下,死于辛木丛中,子女为父报仇,遂捕羊剥其皮为鼓面,挖空辛木为鼓框,制成长腰木鼓,定时鼓舞而祀之,祭祀盘王。广东连南县瑶族名为《野羊撬》的祭祖歌曲,就是吟唱此事的。歌曰:“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断辛木树。辛木树啊好挖鼓,挖个长鼓好风流。”长鼓有四种类型:①小长鼓,又称小花鼓。多为过山瑶和土瑶所用,长近一米,一手持鼓,一手击之,小长鼓舞多用于表现瑶族建房的全过程。②大长鼓,排瑶的传统乐器,长过一米,鼓皮以绳绷紧,挂在肩上,右手持竹竿敲击,左手以掌指演奏。常由两对鼓手表演,边舞边奏。③黄泥鼓,瑶语称“尼王翁”,为坳瑶所用。以泡桐木整段原木削成鼓身,两头镂空,鞔山羊皮为鼓面,用八条小棕绳从两端对拉,用竹片绞紧。分公、母鼓两种,公鼓长筒形,中腰细长,两头为两个倒接喇叭状。一手竖握,一手拍打。母鼓腰短,两头象底脚对合的两个杯子,面径比公鼓大,用彩绸斜挂胸前,两手拍击之,通常用一个母鼓和若干个公鼓一起表演。奏前在鼓面涂以黄泥浆调音,干后也使音色洪亮动听。④大黄泥鼓,平地瑶祭祀用器,悬在树上或房梁上奏之。奏时有三人,一人敲击,一人涂泥调音,一人调节绳索的松紧度,亦起调音的作用。黄泥鼓发出“嗡嗡”声,瑶族称之为“蜜蜂音”。
        瑶族长鼓有三种功用:①用于祭祀先祖和神灵。②用作巫术的法器。③用于娱乐。瑶家俗话说:“听到长鼓响,瑶家脚板痒”。尤其是青年男女交往、恋爱、择偶,常以跳长鼓舞为媒介。宋人《踏盘曲》云:“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提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