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歌潜南腔:客家山歌及其音调溯源

2023-08-30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由于客家分布广泛,文化环境多种多样,其山歌也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色彩。其主要种类有:
        闽西客家山歌
        闽西客家山歌指的是流传于旧属汀州府治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县和连城部分地区客家人聚居地的山歌。
        闽西客家山歌除具有一般南方山歌在唱词句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普遍特点外,在音乐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旋律进行中突出强调羽、商两音。如宁化《新打梭标》,全曲只用羽、商两音,以它们之间的直接交替形成的纯四度为旋律特征,徵音只作乐句落音(re)的后倚音。
        

新 打 梭 标

迁徙次序迁徙时代迁 徙 原 因迁 徙 起 点到 达 地 点
第一次由东晋至隋唐匈奴及其他外族入侵时,大肆蹂躏汉族,
迫使汉族南迁避难。
并州、司州、豫州等地远者达江西中部,近者到达颖淮
汝三水之间。
第二次由唐末到宋黄巢起义, 为战乱所迫。河南西南部,江西中
部北部,安徽南部
远者达循州、惠州、韶州,近者达
福建宁化、汀州、上杭、永定, 更
近者到达江西中部南部。
第三次宋末到明初蒙元南渡闽西,赣南广东东部和北部。
第四次自康熙中叶到乾嘉之际客家人繁衍,而客地山多地少,逐步而
外发展。
广东东部北部,江西
南部
有的到了四川,有的到了台湾,有
的进入广东中部和西部, 有的迁
入湖南和江西。
第五次乾嘉以后因土客械斗,调解后,地方当局协助一
批客民向外迁徙
粤中(如:新兴、恩平、
台山、鹤山等地)
近者到粤西(高、雷、钦、廉诸州),
远者到达海南岛(如崖县,定安)。


        

客家迁徙概况图示


        在许多徵调式、羽调式的客家山歌中,也具有这种强调羽商音的特点,如《风吹竹叶》、《山歌唱来闹连连》、《情哥去南洋》等。《风吹竹叶》全曲虽然落于角音,但明显的是羽音的下滑,仍属羽调式,其中商音的强调,除作为乐节的顶点音和结束音之外,还在第二、三、六、七小节的开头以突出的位置往羽音进行,构成四度跳进。
        

风 吹 竹 叶


        在闽西客家的南片,靠近广东一带的部分地区又流行着以la、do、re、mi音列为核心的羽调式山歌。如永定山歌《八月十五看月光》,音域在mi到高音mi之间,音列mi、la、do、re、mi,以它们之间的级进和跳进连接为特点。
        

八月十五看月光


        在闽西客家山歌中,还有一些是强调商、宫音的徵调式,如宁化山歌《唱得老妹想情郎》:
        

唱得老妹想情郎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赣南民歌的一种重要歌唱形式。以兴国县为中心,流行于赣州地区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按演唱内容分,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跟、丢关音、绣褡裢、藤缠树等。歌词结构包括歌头、歌腹、歌尾,善用比兴、夸张、对比、拟人、谐音、反衬、重叠等手法。
        其基本曲调,从调式、旋法特点看,大致有两类:一是强调羽商两音的羽调式类曲调,如《打支山歌过横排》:
        

打支山歌过横排

二是强调徵宫两音的徵调式类曲调。
        在男女对唱中,还经常出现羽调式类曲调与徵调式类曲调相连接的情况,并形成同主音羽、徵调式的变换,如《水深自有撑船人》:
        

水深自有撑船人


        兴国山歌曲调的基本结构包括曲首引句、主体乐段和穿插性呼唤句。曲首引句“哎呀咧”,具有呼唤对方引起注意的作用,根据内容、情绪、演唱者声音条件的不同,有多种变化。曲中穿插句的运用,一是以呼唤性短句增添亲切感,二是打破方整性结构,带来变化和对比。主体乐段,以四个乐句为基本形式,有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以至十几句体等变化。
        粤东北客家山歌
        粤东北客家山歌以兴宁县、梅县的山歌最具代表性,通常略称“兴梅山歌”。
        兴梅山歌有多种腔调和板式,如梅县山歌有正板、四句八板、快板、叠板、号子等。
        正板是梅县山歌的基本形式,各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如《八月十五光华华》。
        四句八板是正板山歌的扩展。由于在每句歌词中间和结尾都加上了衬词,所以曲调产生了扩充。四句八板山歌的第一句歌词大致配上正板山歌的第一二乐句,第二句歌词配上第三四乐句,第三四句歌词则变化重复第一二句歌词之曲调。
        

八月十五光华华


        快板是将正板山歌的节奏予以压缩,省略其衬词拖腔,类似戏曲之流水板,善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叠板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滚唱的手法,在乐句中插上许多叠字叠句,每句少则九字,多至百字,曲调与语言朗诵腔调相近,但乐句始末则与正板相同,适合表现诙谐风趣的内容。
        山歌号子是在对歌之前歌手们向对方打招呼的一种形式。曲调以正板山歌的前两句为基础,结束在主音(羽音)的上方小三度(宫音),给人以意犹未了、等待对方接应的感觉。
        兴宁山歌主要有过山梆、水口山歌、石马山歌、罗岗山歌、罗浮山歌等。其中,罗岗山歌在歌词处理方面有一特殊格式,即:单句一气呵成,双句的第五六字先行延长形成拖腔,然后再重复这两字后接第七字结束。
        兴梅山歌的音域多在四、五度内,全曲音列为la、do、re、mi,或la、do、re,多为羽调式,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级进和羽商之间的四度跳进为特点。亦有由sol、la、do音列构成的徵调式曲调,如梅县《大坪山歌》,以及由mi、sol、la、do、re、mi音列构成的徵调式曲调,如兴宁《罗浮浮南山歌》。
        台湾客家山歌
        台湾客家人多由广东梅县及其周围(旧属嘉应州)各县迁入,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桃园以及屏东、花莲等地。山歌有老山歌、山歌仔、平板调等。
        老山歌,又称过山调、大山歌调、高山调、南风调。据说为台湾客家山歌的原始形式。其曲调与广东蕉岭长潭山歌有较紧密联系。音列为mi、#sol、la、do、mi,旋律以它们之间的邻音级进和跳进为特点,结束于角音(mi),如《老山歌》:
        

老 山 歌


        山歌仔,由老山歌变化而来,节奏较规整,旋律优美动听,多为由la、do、mi构成的角调式,亦有羽调式的,如下例:
        

山 歌 仔


        平板调,又称改良调、采茶调,是由老山歌、山歌仔改良而来,也是山歌由山地、原野向茶园、家庭、戏院转移的产物,成为采茶戏的主要唱腔曲调。其结构匀称,常加伴奏、间奏,节奏规整。多为由sol、la、si、do、re、mi六声组成的徵调式,常在级进旋律中插以四度、五度、六度跳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