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万里尽炊烟:地理文化背景
东北音乐文化内区大体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南省北部和江苏北部的徐州地区。全区地理上以华北平原为主,西至太行山,北抵燕山,东临渤、黄二海,南部边界较为模糊,大体以伏牛山、淮河、部分豫皖边界、废黄河、新沂河为界,其经过的某些地区(如伏牛山、淮河以南、桐柏山以北)具有本区与其它音乐文化区的某种过渡性质。
华北平原是由黄河与海河等河流冲积而成,地形坦荡,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平均在海拔50米以下。其东部在山东境内,有鲁中南和胶东丘陵。河流除黄河下游与海河外,还有滦河及大运河北段等;湖泊有微山湖、白洋淀等。
这里气候属暖温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晴朗日照长。山东近海地区比其它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大部分为两年三熟耕作制,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薯类为主,部分地区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豆类、烟草等。山地、丘陵地区盛产多种水果。沿海产鱼、虾、海带等海产品,河湖中亦产淡水鱼类。
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及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化石——北京人即在本区内周口店附近发现。北京人生活在七十至二十万年以前。此外,山东境内还发现有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沂源人。距今约数万年至万余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也发现于周口店附近。新石器时期文化发现有:河南西部的仰韶文化、河南中部的贾湖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等。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十余支骨笛,经碳-14同位素测定及年轮校正,其年代为距今七千九百二十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乐器,其中保存完好者能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活动范围包括河南等地。其后的商朝则建都于本区内的殷(今河南安阳)。我国的青铜文化始于商代,本区内的商代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铜制乐器及其它乐器,如编铙、石磬、陶埙等。至春秋战国之时,这一带先后为齐、鲁、燕、郑、卫、及赵、魏、韩各诸侯国的领地。当时正是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鲁国人孔丘对音乐的欣赏与研究,动人心魄的郑卫之音,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等,都曾被人们广为传诵,并对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作为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几代王朝的都城所在,东汉、魏、西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北宋曾建都开封,元、明、清则建都北京(元大都),使这里成为全国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的优势,导致历史上曾多次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其中除元朝与清朝这样的全国性统治外,五胡十六国、北朝、辽、金等都曾占据过北方广大地区,因此这里的文化虽以中原文化为主,但也融合了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分。音乐文化也不例外,现存于汉族中间的传统音乐正像汉民族本身并不“纯”那样,也有一些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成分,但这些成分大都与中原音乐文化交融在一起,已很难分辨,正如在一条大河中很难辨别出哪一滴水来自上游哪条支流一样。只有少数音乐体裁或曲目,我们尚能根据一些记载或迹象,推断出它们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如河北的民间歌舞拉花与蒙族的联系,各地流行的歌舞太平鼓与满族的关系等。
这一区域使用的汉语方言为北方方言(又称官话)中的华北官话。根据各地方言实际的语音特点,又可大致分为河北、山东、河南三个方言小区。由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结合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等其它因素,这一区域的音乐亦可大致分为河北、山东、河南三个风格小区,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方言对音乐的影响上。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沿海平原型的音乐区域,又是处于自古以来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尤其是从十世纪起近九百余年间,这里又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形成较多的交融性。平原型的文化中民歌以小调为主,小调中南北交流甚多;从戏曲音乐看受来自西部与南部的影响也不少。由于这一地区过去是封建王朝统治较严的地带,自元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次下令禁唱秧歌小曲,因此,民间音乐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排斥,大大削弱了民歌的即兴创作和人民性。明、清以来,大部分民歌小曲歌词已经定型,内容多为历史传说故事,真正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作品不多。地理因素的影响使这里很少有山歌。元代以来这一地区人口的变动相当大,再加上黄河下游过去经常泛滥成灾,致使河北、山东大量往东北移民,民歌《下关东》就是个例证。河南也有部分移民到长江流域,所有这些人为因素,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播与交流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华北平原是由黄河与海河等河流冲积而成,地形坦荡,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平均在海拔50米以下。其东部在山东境内,有鲁中南和胶东丘陵。河流除黄河下游与海河外,还有滦河及大运河北段等;湖泊有微山湖、白洋淀等。
这里气候属暖温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晴朗日照长。山东近海地区比其它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大部分为两年三熟耕作制,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薯类为主,部分地区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豆类、烟草等。山地、丘陵地区盛产多种水果。沿海产鱼、虾、海带等海产品,河湖中亦产淡水鱼类。
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及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化石——北京人即在本区内周口店附近发现。北京人生活在七十至二十万年以前。此外,山东境内还发现有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沂源人。距今约数万年至万余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也发现于周口店附近。新石器时期文化发现有:河南西部的仰韶文化、河南中部的贾湖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等。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十余支骨笛,经碳-14同位素测定及年轮校正,其年代为距今七千九百二十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乐器,其中保存完好者能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活动范围包括河南等地。其后的商朝则建都于本区内的殷(今河南安阳)。我国的青铜文化始于商代,本区内的商代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铜制乐器及其它乐器,如编铙、石磬、陶埙等。至春秋战国之时,这一带先后为齐、鲁、燕、郑、卫、及赵、魏、韩各诸侯国的领地。当时正是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鲁国人孔丘对音乐的欣赏与研究,动人心魄的郑卫之音,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等,都曾被人们广为传诵,并对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作为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几代王朝的都城所在,东汉、魏、西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北宋曾建都开封,元、明、清则建都北京(元大都),使这里成为全国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的优势,导致历史上曾多次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其中除元朝与清朝这样的全国性统治外,五胡十六国、北朝、辽、金等都曾占据过北方广大地区,因此这里的文化虽以中原文化为主,但也融合了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分。音乐文化也不例外,现存于汉族中间的传统音乐正像汉民族本身并不“纯”那样,也有一些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成分,但这些成分大都与中原音乐文化交融在一起,已很难分辨,正如在一条大河中很难辨别出哪一滴水来自上游哪条支流一样。只有少数音乐体裁或曲目,我们尚能根据一些记载或迹象,推断出它们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如河北的民间歌舞拉花与蒙族的联系,各地流行的歌舞太平鼓与满族的关系等。
这一区域使用的汉语方言为北方方言(又称官话)中的华北官话。根据各地方言实际的语音特点,又可大致分为河北、山东、河南三个方言小区。由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结合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等其它因素,这一区域的音乐亦可大致分为河北、山东、河南三个风格小区,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方言对音乐的影响上。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沿海平原型的音乐区域,又是处于自古以来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尤其是从十世纪起近九百余年间,这里又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形成较多的交融性。平原型的文化中民歌以小调为主,小调中南北交流甚多;从戏曲音乐看受来自西部与南部的影响也不少。由于这一地区过去是封建王朝统治较严的地带,自元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次下令禁唱秧歌小曲,因此,民间音乐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排斥,大大削弱了民歌的即兴创作和人民性。明、清以来,大部分民歌小曲歌词已经定型,内容多为历史传说故事,真正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作品不多。地理因素的影响使这里很少有山歌。元代以来这一地区人口的变动相当大,再加上黄河下游过去经常泛滥成灾,致使河北、山东大量往东北移民,民歌《下关东》就是个例证。河南也有部分移民到长江流域,所有这些人为因素,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播与交流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