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征盛衰 教化和情: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772—846)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白氏长庆集》(唐穆宗长庆年间编)中有较集中的反映。就白居易音乐美学的思想渊源而言,他继承的是儒家传统音乐思想。他的论乐诗文,基本上集中在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以及音乐的古今、雅俗、华夷关系这些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常涉及的问题上。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亦有较多的论述。
白居易经常根据现实的音乐生活来说明其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在《法曲歌》中,他以天宝末法曲中胡乐犯华声与次年的安史之乱作某种因果联系;在《华原磬》中将宫悬用华原磬与胡寇作乱相论,藉此说明音乐与政治盛衰的联系及相应的反映。
重视音乐审美趣尚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尽管在两者之间作联系时有其牵强之处。他在《采诗以补察时政》中指出,人感于事必动于情,然后发于吟咏,形于歌诗。在《复乐古器古曲》中依“政——情——声——乐”的思路谈乐与政的关系,都是强调了“情”在乐与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心声关系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认为用乐之器、曲、声、音皆可改易,但是要“复正始之音”,首要的还是“善其政”、“和其情”,音乐变化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与人的感情这类外部因素。这同他在音乐审美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在认识上是相一致的。白居易在《沿革礼乐》中谈礼乐关系,也是重“情”、“理”而轻“容”、“饰”,提出礼乐的形式可以变,但是其内容不可变,这使得他的音乐思想具某种现实意义。
在古今、雅俗、华夷关系这些古今音乐思想史中的主要议题上,白居易是持赞古、崇雅、贬夷的态度,这往往构成其音乐审美评价的出发点。由于看到当时社会普遍趣好夷俗之乐,因此他更为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在琴乐以及雅乐的审美中,白居易视恬淡、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从其论乐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现实性。他在论述某一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问题时(主要是对具教化作用的雅乐的讨论),可以看到上述音乐思想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表述。另外,白居易论礼乐与评论宫廷、世俗音乐时,多是从统治阶级“为邦”、治国的功利角度来谈问题,因此不免带有忽视音乐娱乐作用的倾向,但是这也同时表明他复兴儒家乐教思想的实践与努力。
白居易经常根据现实的音乐生活来说明其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在《法曲歌》中,他以天宝末法曲中胡乐犯华声与次年的安史之乱作某种因果联系;在《华原磬》中将宫悬用华原磬与胡寇作乱相论,藉此说明音乐与政治盛衰的联系及相应的反映。
重视音乐审美趣尚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尽管在两者之间作联系时有其牵强之处。他在《采诗以补察时政》中指出,人感于事必动于情,然后发于吟咏,形于歌诗。在《复乐古器古曲》中依“政——情——声——乐”的思路谈乐与政的关系,都是强调了“情”在乐与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心声关系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认为用乐之器、曲、声、音皆可改易,但是要“复正始之音”,首要的还是“善其政”、“和其情”,音乐变化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与人的感情这类外部因素。这同他在音乐审美中更为重视心的作用,在认识上是相一致的。白居易在《沿革礼乐》中谈礼乐关系,也是重“情”、“理”而轻“容”、“饰”,提出礼乐的形式可以变,但是其内容不可变,这使得他的音乐思想具某种现实意义。
在古今、雅俗、华夷关系这些古今音乐思想史中的主要议题上,白居易是持赞古、崇雅、贬夷的态度,这往往构成其音乐审美评价的出发点。由于看到当时社会普遍趣好夷俗之乐,因此他更为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在琴乐以及雅乐的审美中,白居易视恬淡、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从其论乐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现实性。他在论述某一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问题时(主要是对具教化作用的雅乐的讨论),可以看到上述音乐思想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表述。另外,白居易论礼乐与评论宫廷、世俗音乐时,多是从统治阶级“为邦”、治国的功利角度来谈问题,因此不免带有忽视音乐娱乐作用的倾向,但是这也同时表明他复兴儒家乐教思想的实践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