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花之术:创构手法

2024-05-19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那首传诵千古的名篇《琵琶行》的片断。这段对琵琶演奏的特写,不仅开头就勾勒了一位具有含蓄美的演奏者——一位羞怯的女子,在“千呼万唤”中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走了出来。而且,叙述演奏的诗句中,不乏涉及创构含蓄美的手法。你看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掩抑”二字,即收敛、含蓄之意。怎样达到“掩抑”呢? 她“轻拢慢捻”,即音量趋小,节奏速度趋缓。这是创构含蓄美最基本的手法。既然是“掩抑”,旋律的起伏幅度一定也会趋于平缓。(别看诗中有“急雨”一类的词,可此处还未超出“掩抑”的阶段,“嘈嘈”“切切”一声接一声的奏法,是因为弹拨乐器的声音无法延续,只能以不断的拨弹填满。)弱的音量、缓的节拍、幅度较小的旋律起伏才能产生温和的音乐以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两句的音乐似乎在婉转的进行中渐慢、渐弱、渐散,而至临时休止。运用散节拍也是创构含蓄美的奇妙手法。当乐曲呈打散的节拍状况时,每一个乐音似乎游荡在长短莫测的时空里,给人留下冥想的余地。
        下面一句“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通篇的绝笔。诗人不愧是修养深厚、感觉超群的大艺术家,他对演奏者在音乐中的休止作用,算是体会到家了。西方先锋派大师凯奇有个代表作《四分三十三秒》,整个作品是一位钢琴演奏者在钢琴前坐了四分三十三秒,未弹一个音,然后起身离去。凯奇在这个作品里要强调的正是音乐休止的意义。其实中国人不但早已在自觉使用音乐中的休止创构弦外之声,而且在千余年前已有过“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美学意义上的精到论述。白居易在另一首《夜筝》里也有“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可见他对这种欲扬故抑的含蓄手法由衷地赞赏。
        休止过后,乐曲乍起一段高潮,突然“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此时“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描的景致,衬托的是无尽的怅然。这种高潮中的收束,古代叫“煞尾”,它形似收束实为开放,让听者的思绪,续接终止的音响。它同样创构了含蓄在终止之后的弦外之声。
        《琵琶行》的字里行间透露的这几种创构含蓄美的手法,显然都体现了一种节省原则,用最少的笔墨,引发最多的艺术感觉。
        其实在这整个描述演奏的段落里,还隐藏着一种创构含蓄美的手法,即包括“拢”、“捻”、“抹”、“挑”,“嘈嘈切切错杂弹”等左、右手不同技法以及“声暂歇”即休止与非休止之间微妙地交替变换。它使音乐似淡却浓、似轻却重、似疏却密、似寡却丰。
        中华民族追寻含蓄美的轨迹绵延数千年,创构含蓄美的手段既系统又成熟。从这一个小小的段落,可窥其一斑。当然,古琴左手的吟、猱、绰、注,古筝的揉、滑、压、颤,蒙族长调歌曲常用的八度下跳进行,朝鲜族以三为基本单位的节奏特点等等,当它们与其它因素搭配妥当时,都是能够创构含蓄美的手法。甚至五声音阶与较窄的音域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是造成收敛效果——含蓄美的因素。西方音乐中有些级进旋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里那段:

(欢乐颂) 主题

它的音域虽是窄的,但绝无收敛的美感倾向,那是因为,一来,它是七声音阶的,二来,这条主旋律并不孤立存在,它的背后有厚重的和弦在衬托着。
        吴语地区的滩簧戏、沪剧、评弹及民歌中,常有一种民间称作“七挂一”的表现手法。即把七字句的唱词先唱出六个字,然后停留在第六字上行腔,常常是行云流水般直至腔尾最后一个音,才吐出第七字作为全唱句的“沉底收稍”。见谱例
        

簧 调 开 篇(锡剧)

这种手法造成的期待感,非常成功地创构了含蓄美。
        应该说,在通常情况下,创构含蓄美不能只靠一种手法,它应是多种手段的综合效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