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乞擢用林豫札子》原文|赏析|鉴赏

2019-06-05 可可诗词网-名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元祐七年十月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书苏轼札子奏: 臣窃谓才难之病,古今所同,朝廷每欲治财赋,除盗贼,干边鄙,兴利害,常有临事乏人之叹。古人有言,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此古今之通患也。臣伏见承议郎监东排岸司林豫,自为布衣,已有奇节,及其从事,所至有声。其在涟水,屏除群盗,尤著方略。其人勇于立事,常有为国捐躯之意。试之盘错之地,必显利器。伏望圣慈,特与量才擢用,若后不如所举,臣等甘伏朝典,取进止。

元祐年间,苏轼的命运时起时伏。时而入朝,时而外放。元祐七年八月,朝廷把他从扬州召还,任命为兵部侍郎,十一月又兼侍读。在此期间,他写了推荐林豫的奏折,即《乞擢用林豫札子》。宋人把奏折称作札子。林豫,字顺之,仙游 (今福建莆田) 人,熙宁进士,历任七郡,卓有政声。他又是苏轼兄弟的好友,轼深知其人,所以极力推荐他。

这篇奏折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议论,后段是推存林豫的具体内容。奏折一开始,不是讲荐举什么人,而是就人才问题发表议论。关于人才的议论又可分成三层意思。第一层,提出人才难得,古今所同。第二层,指出朝廷每有临事乏人之叹。第三层,指出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是古今通病。第一层是一般地讲,从正面提出人才的可贵。第二层将人才之难,落实到宋朝。第三层,从反面提出“临事乏人”的原因。为了避免因揭斥时政而受人指责,影响荐举,所以加上一句“此古今之通患也”。这样,口气委婉一些。“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的指责就不限于宋朝,而是由古今统治者共同来承担了。这种荐举人才的奏折可以发议论、讲道理,但也要避免不必要地刺激最高统治者。苏轼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尽可能地冲谈其贬斥时政的色彩。当时,苏轼正处在新、旧党的夹击之中,处境微妙。宦海风波,实难预测,他不能不小心从事。这一段讲人才难得,讲“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的时弊,都不是泛泛之论,而是有的放矢地为下一段推荐林豫作准备。奏折的第二段对林豫的才干、政绩、品德,作了具体介绍。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意思。第一层,对林豫的才干政绩作了总的评介:“及其从事,所至有声。”第二层,特举林豫在涟水任上“屏除群盗”之事,说明林豫的军事才干及勇于任事的品质。第三层,指出只有将人才放到“盘错之地”去考验,人才才会脱颖而出。第四层,希望朝廷量才擢用,并以身作保。

这种荐人的奏折,关键在于突出被荐人的才干,有根有据,恰如其分,前面的议论为后面的荐举作了准备。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写得层次分明、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