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与王富
·浮白斋主人·
嘉靖中,锡人王富、张祥俱有胆,素不畏鬼。夏日同饮溪上,日将晡,王曰:“隔溪丛冢中,昨送一新死人,汝能乘流而过,出其尸于棺外乎?”张曰:“吾能黑夜出之。”王曰:“果尔,当输腊酿一甕,吾先取来等汝。”俄,日没,张遂过溪,见棺已离盖,方疑之,忽棺中出两手抱张颈。张惧而私祝曰:“汝少出,俟我赌胜,明日当奠而埋汝。”言毕,抱益紧。张大叫,声渐微。溪旁人家闻声,群持火来照,抱张颈者乃王也:盖诡言取酒,从便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
[选自《雅谑》]
●●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却是十分鲜明突出,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仅二百余字中,却连续不断出现七、八次回环曲折,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像峰回路转,刚登上一座山峰,另一座又出现在面前,层层迭迭,层层紧逼,渐次推向高潮,直到文章结束。这些波澜曲折既出人意料,然又入情合理,全文处处照应,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虽小,却让人领略到了艺术的光彩。
首先故事矛盾的提出,就不同凡响,作者通过王张二人的对话,把矛盾的紧张程度推到了扣人心弦的顶端。
对话是简捷的,三层意思却包含两次曲折。第一层,王富向张祥提出,河对岸乱坟堆中,有一新死的人,你能否过河去,把它的尸体搬到棺材外面来。这时时间是午后,“日将晡”,晡,即日过午后为哺。这在迷信盛行的封建社会,对一般人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了,所以王富才这样提。可是张祥的回答不是简单的能与不能,而是“能黑夜出之”。能在黑夜里把尸体搬到棺材外面,一般认为黑夜是鬼的世界,张祥把时间从下午提到了黑夜,这是出人意料的回答,使文章陡起波澜。显然事情难度加大了,矛盾向激化推进了,这是矛盾提出中的第一次曲折,文章意思的第二层。紧接着王富提出用腊酿一瓮打赌。腊酿,是腊月酿的好酒。并说:“吾先取来等汝”,要用好酒等张祥,这使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文章的又一曲折波澜,是第三层意思。这一部分围绕着能与不能的矛盾,从“晡”到黑夜,到“腊酿一瓮”,短短几十字,却波澜迭起,曲折横生,层层逼进,把矛盾推向激化的顶端,为张祥如何渡溪搬尸,王富如何取酒等待埋下了下一步情节曲折变化发展的伏笔。
接下去,是矛盾的发展、高潮和结局,这部分的曲折变化更是出人意外,为人所始料不及。从“俄,日没”到全文结束,通过层层波澜,层层曲折,在把情节不断推向高潮直到结束的过程中,小说在百余字中写了五处曲折从而造成始终扣人心弦的气氛。
“张遂过溪,见棺已离盖”,张祥过河见棺材盖已经打开,对此,读者和张祥都是没有思想准备的,这是意外,是一曲。“方疑之,忽棺中出两手抱张颈。”棺盖被打开,已令人疑惑不解,忽然从棺材里伸出两只手抱张祥的脖颈,就更出人意料了,这第二曲使情节顿然紧张起来,使本来很自信的张祥“惧而私祝”。张祥的害怕和心里暗暗祈祷,从情节的发展看是自然的,然由他开始的自信看又是曲折的,是又一次波澜,是刻画入微之笔,让人感到可信,充满生活气息。“抱益紧”、“张大叫,声渐微”是在曲折的发展中把情节推向了紧张的高涨。“两手抱张颈”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紧张的高潮一直是悬念,而结局,“群持火来照,抱张颈者乃王也”又是出人意外的波澜,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悬念,王怎么来的呢?结尾补白:“盖诡言取酒,从便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又是出人意外的一曲,然又入情合理,让人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小说既是波澜曲折,又有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