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嘲
·沈起凤·
陈小梧,家吴之专诸里。负才傲物,多所凌折。一日有人投于门,视之,年眷同学弟某拜也。讶其素无半面,何以来此?客已金顶华服,闯然而入;举手一拱,竟登上座。陈叩其邦。客曰:“仆浙之归安人也。遍觅雅流,未曾一觌;今闻小友高,故而奉访。”言竟,抵掌捋须,笑傲自若。陈睨视而笑曰:!异哉!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客戄然曰:“仆虽不才,与汝邂逅萍踪,何便知我一字不,而公然谩骂?”陈曰:“人之不通,岂在谈文数典?即以君名,论之,何曾道着一字。”客请其说。陈曰:“君虽遥遥华胄,而家数代明农,从未挂名仕籍;年之一字,义于何属?至于指称眷,我与贵族,实无一点葭莩亲;则此字亦属可删。君游浙,我隶吴庠;同学二字,全然附会。我年仅三十有二,而君须皆苍;自称曰弟,无乃太谦。适见君入来,举手一拱,即登宾;长揖且未之有,何言拜乎?试思此一行名帖中,有一字解得否?谓君不通,确有明证,何曾谩骂?”客曰:“汝真少不更事,此名帖之俗例耳!”陈曰:“君以俗例待我,尚欲觅雅流于天下哉?”拂袖竟入。客旁皇久之,收其名帖,踉跄而出。
〔选自《谐铎》〕
●●“察其言而知其人。”这话可信吗?让我们看看《帖嘲》这篇小说便可找到答案。
《帖嘲》以刻画人物语言为主,而对人物的行动描写极为简略。然而这篇小说的优点,作者的艺术功力,恰恰表现在这一点上。小说仅以四百多字,几段对话,便把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语言的描写应当符合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这就如古人所说的“语求肖似。”清代戏曲家李渔曾说过:“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看来,《帖嘲》的作者是深谙此理的。小说一开始便交待了主人公陈小梧是个“负才傲物”的人。下文对陈小梧的语言描写便是紧紧围绕这一性格特点而展开的。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客”,做为陪衬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故事是围绕一张“行名帖”而展开的。行名帖即如现在的名片之类。客慕陈之高才前来求见;原来素不相识,为套近乎在行名帖上写道:“年眷同学弟某拜也。”意思是既是“年亲”又是“同学”还是你的“兄弟”前来拜见。递上名帖之后便毫不客气地“闯然而入;举手一拱,竟登上座。”俨然是亲朋好友。看来,来者也是个狂傲之人。接下去作者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客自报家门:“仆浙之归安人也”——我是浙江归安人——之后,便道出造访陈小梧之因:“遍觅雅流,未曾一觌;今闻小友高才,故而奉访。”“觌”,音di,这里是“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到处寻找高雅之士,始终未曾见到;现在听说您才学高超,故此前来拜访。这“未曾一觌”,仅只四字便让我们看到这位来客实在高傲得可以,不然何以到处寻找都见不到高雅之士呢?他虽称陈为“高才”,但看他那“抵掌捋须,笑傲自若”的动作神态,其实也并未把陈看在眼里。故此引来陈小梧的嘲讽。
小说创作须前后勾连、融为一体,方能收到艺术的功效。《帖嘲》中写陈小梧对客的嘲讽便是紧紧扣住前文中“行名帖”的内容——年、眷、同学、弟——逐一否定,从而嘲讽来“客”“一字不通。”小说的作者很善于“代人立言”,人物对话写得简炼传神而又极合人物的性格特点。陈为说明“客”“一字不通”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自己与“客”的“名帖”中所列的内容逐一对举:“君虽遥遥华胄,而我家数代明农”——您是几代显贵者的后代,而我家几代都是农民。不仅如此,而且“从未挂名仕籍”。对比何其鲜明!“年”字之说,自属无稽。而对于“眷”的指斥则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与贵族,实无一点葭莩亲。”“葭莩”,本指芦苇里的薄膜,这里比喻疏远的亲戚,既然连远亲都无从谈起,“眷”从何来?接下去又用对比的方法指出毫无“同学”关系可言,而后再对比年龄,用“须鬓皆苍”(鬓,这里通鬓;苍,这里指灰白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说“客”胡子、头发都白了。)形象地说明“客”比陈年岁大,怎能称弟呢!而对于“拜”字之说呢,则是针对“客”初到时的表现:“举手一拱,即登宾位,”让事实来说话。这个反驳真是太有力了。由于方法得当,作者未费多少笔墨,便把人物写活了。这一番咄咄逼人、无可辩驳的语言,不正是陈小梧“负才傲物,多所凌折”的有力的证明吗!可见作者是多么注意文字的前后关联。前文所言,后文字字有着落。前后巧妙呼应,衔接紧凑有力,因此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小说不重外貌描写,于陈小梧竟未着一字,然而由于对人物的语言刻画十分成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主人公那“负才傲物”的鲜明形象。借助人物的语言描写,同样能将人物写好、写活,而人物的具体形象呢,则留给读者去想象,给读者以再创造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