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正抚吴政绩
·阮葵生·
汤文正斌抚吴时,有司报湖荡莲芡,公驳还;吏固以例请,曰:“例自人作,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且莲芡或不岁岁熟,一报部,即为永额,欲去之得乎?”常熟县奴讦告其主父,国初时得隆武伪扎,迫主远遁,欲据有主妇。公曰:“国家屡更大赦,此草昧事,何足问?而逆奴以胁其主乎?”追札燔之,毙奴杖下。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着之。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若其学术纯粹,世惜其用之未尽者,又非二公之所得而比矣。公学宗孙夏峰先生,自言为方面时,居官行政,只遵宁陵吕叔简从政录,行之不尽。惜文集不全,今所刊汤子遗书数种,皆失本来面目。
[选自《茶余客话》]
●●《汤文正抚吴政绩》以极其简洁而凝炼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深体民情、明察善断、公正廉洁的封建官员的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汤文正,名汤斌,是清初的一位颇有政声的官员,他在不少地方当过官;特别是任江苏巡抚时,救济灾民,减轻田赋,有利人民的休养生息。这篇作品,就是选择了他在江苏巡抚任上的几件事来写的。这几件事看起来似乎都不大,然而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作者以赞赏的笔调写他虽为大官,却体恤民情,深晓民之疾苦。江苏属古吴地,这里河湖港汊,交错纵横,出产水生植物。有关方面向他报告说,湖荡中的莲子和鸡头米今年丰收了,应予征收,汤驳回了报告。有关方面坚持说,这是过去的惯例,不能废止;汤则针锋相对地指出:“例自人作,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就是说,惯例是人制定的;而宽限一分,百姓们就能得到一分的实惠。这种见识,在当时的封建官员中,是颇为难能可贵的。这是典型的民本思想,正是由于汤斌有这种民本思想,他才能当一个好官。而且他说,莲子鸡头米这种东西,并非年年可以丰收;然而报到有关主管部门,就成了每年要上征的固定名额了,万一没有收成,想不再征收,那可能吗?这就从另一侧面说明,他体察民情,也懂得一定的生产知识,从而为他能制订和推行比较开明的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品又以钦佩之情赞扬了他的明察善断。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清初,常熟县有个奴仆告发他的主人曾收到过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的信。主人被吓跑了,这个人趁机想霸占他主人的妻子。而对这样一个涉及到国家政治的极端尖锐敏感的问题,汤斌没有回避,而是果断地作了处理。他严正指出:“国家屡更大赦,此草昧事,何足问?”即国家(指刚刚建国不久的清王朝)多次颁布大赦令,赦免那些与明朝有瓜葛的人;如今一封信这样的小事,也值得追查吗?这种决断,不仅需要见识,更需要勇气和胆量,否则他自己也可能因此得祸。而且他看清了那奴仆的险恶用心是以此“胁其主”,于是汤斌把信烧掉,把那奴仆打死于杖下。他如此处置,无疑是正确的,有利于安定民心,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避免制造冤案,牵连好人,因而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明见和善断。
作品还热情地褒扬了他的公正廉洁。他胸怀开阔,不以一时的失误取人,而是重视人的才能。常州守官祖进朝为政有实绩,政声很好,但却被免除了职务。而汤斌不避嫌疑,上表奏明皇帝留用了他。他非常感激汤,为表达谢意,他制做了一套衣服和靴子想献给汤,但很长时间没敢向汤说这件事,最后,他还是自己穿用了这套服装。祖为什么始终没敢献出呢?显然这是汤斌为政清廉,使汤没敢,因为他怕碰钉子。这也从侧面说明,汤斌为祖进朝说话,是因为他要用的是祖的才能,并不是跟他个人有什么交往,更不是为了得到他的物质图报。因此,这位正直廉洁、光明磊落的汤文正的形象便非常鲜明地树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尔后,作者把他与前代名臣海忠介、周文襄作了比较,盛称他比之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他不仅为官政绩斐然,且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这就总结性地把这一形象再次突现出来,给人以更其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篇作品结构十分严谨。文中三个小故事叙述简洁,虽各不相连,但由人物为线索连接到一起,显得自然顺畅,并无生硬拼接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