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余生
·慵讷居士·
浙宁镇海县姚墅山有一人,遇大虎,爪抓其面,走投洼下,虎含柴掩之而去。移时,若人死而复苏,虽负疼胆落,犹冀躲避逃生。扶柴撑起,急升大树上,蹲踞密叶中,见虎同一豹至,视柴开人无,虎与豹若失所望,豹即动身欲走。虎咬其尾而留之,虎乃东西四望,纵身上山,凡有凹曲之区,寻觅无踪,虎回。豹怒目张牙,向虎颔一口,血流满地而死,豹即跑去。盖虎以得人邀豹同啮,豹见无人,怨恨肆怒,故啮虎焉。若人见虎毙豹远,心宁下树,尽力负虎而归,剥皮下庙,以作神褥,刳肉分邻,以尝野鲜。疗伤月余,乃愈。然伤虽愈而颜面五疤犹存,咸呼为“虎口余生”。夫虎兽之烈火。人虎最爱者也。今已入其穴,犹得其生,是若人必有善可录,故使虎邀豹,得脱其灾。是虎必啖人不少,故遣豹残命耳。后闻之土人,咸称姚墅山人,贫而至孝,穷不改正。死而复生,即此报也。
[选自《咫闻录》]
●●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悍,情节曲折。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扣人心弦,一下子把读者吸引到文章中来。接下来一环紧扣一环,情节跌宕起伏,如写:人苏醒后,急忙爬上树,躲在密叶中隐蔽起来,虎找豹回来后,不见了人,于是四处寻找……等等,文章的结尾却出乎读者预料,写老虎被豹咬死,人剥了虎皮,做成神褥,并把虎肉分给了四邻。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再一特点是结构很严谨,层次清晰。从人遇大虎,被虎抓伤;到虎去寻豹,人藏树中;直至虎被豹咬,人剥虎皮,层层深入,最后把故事情节引向高潮,使人读后余味无穷。而虎被豹咬死的场面一带而过,这就使文章写得细致而不繁琐,有条理而不紊乱。
这篇小说以细节描写取胜,既把老虎的动作刻画得活灵活现,又贴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若人死而复苏……扶柴撑起,急升大树上,蹲踞密叶中”,“虎咬其尾而留之,虎乃东西四望,纵身上山,凡有凹曲之区,寻觅无踪”这两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前一处把人急欲逃生的心理和动作写得简练、传神,后一处把老虎的动作“咬其尾”及其中不甘心、不相信人逃走的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渲染了气氛,使读者印象深刻。同时,作者也注意到了详略得当的问题。
小说最后写道:“是若人必有善可录,故使虎邀豹,得脱其灾,是虎必啖人不少,故遣豹残命耳。”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论思想,这是唯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