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撞钟
·袁枚·
陈公树著,任汀漳道时,海上忽浮一钟至,大可容百石。人以为瑞,告之官,遂于城西建高楼,悬此钟焉。撞之,声闻十里外。选里中老民李某,掌守此楼。亡何,海水屡啸,陈公以为金、水相应,海啸者,钟声所召也。命知县用印封闭此楼,并严谕李叟,不许人再撞。有美少年常来楼中,与李闲谈。偶需食物之类,往往悬空而至,李知为狐仙。忽起贪心,跪曰:“君为仙人,何不赐我银物,徒以酒食来耶?”少年晓之曰:“财有定数,尔命穷薄,不可得也。强且有灾,将生懊悔。”李固请不已。少年笑而应曰:“诺。”少顷,见几上置大元宝一锭,嗣后,少年不至矣。李大喜,收藏衣箱中。一日,邑宰路过,闻撞钟声,怒李守护不谨,召而责之,笞十五板,李无以自明。归视印封,完好如故,然业已受笞,闷闷而已。未几,邑宰又过,楼上钟声乱鸣。遣役视之,并无一人,邑宰悟曰:“楼上得毋有妖乎?”李无奈何,具以实告,命取宝视之,即其库物也。持归复所,钟不复鸣。
[选自《子不语》]
●●《狐撞钟》这篇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就很有特色,它是以一物即“钟”带起全篇来结构作品的,物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写物更是写人,使之层层递进,步入高潮。
小说开始介绍了钟的由来,在陈公树任汀漳道时,海上浮出一个大钟,能容纳百石,人们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官府就在城西建高楼悬挂此钟,每次撞钟,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可见钟之大,由此引出有关的人,那就是乡中老民李某,命之掌守此楼,但此钟也带来了祸害,就是每每撞之,海啸就常出现,于是不许再撞,并用印封闭此楼。这时作者笔峰一转,避开钟而插入“其它”的事,此时出现了一个美少年,“偶需食物之类”,“往往悬空而至”,正常人何以能悬空,狐仙之所以为狐仙,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有高超之处,李某知他是狐仙,但还是贪心大发,跪下向狐仙求银物,这个幻化的美少年回答说:“财有定数,尔命穷薄,不可得也。强且有灾,将生懊悔”,这里就造成悬念,果真有灾否?李某的贪心仍没被压制,反而更强,直至得到了大元宝一锭,幸灾乐祸。情节发展至此,读者丝毫不会猜想这与“钟”有何联系,但这正为下文的展开做了极好的铺垫。紧接着奇事出现了,这奇事都围绕着“钟”展开,一次是邑宰路过,听见撞钟声,认为是李某守护不严,责打他十五板,李并不知何故,因为印封完好如故,只是十分纳闷,这里矛盾冲突已有发展,没过几天相同的事又出现,而且“钟声乱鸣”,“乱鸣”已比前面钟声响加深了一步,这里形成矛盾的高潮,邑宰派人查看,并无一人,猛然醒悟,有妖在此,这恰好照应了上面那段看似与钟无关的情节,如果没有美少年出现,没有李某的索财,也就没有奇事,最后李某把大元宝交出,这钱原来正是钱库里的物品,如美少年所言:“强且有灾”,祸果然而至,钟从此再也没有无故鸣响,这里作者也鞭笞了李某的贪财,促人警省,告诉人们图谋不轨,必有报应。小说就是这样以钟为线索来结构的,依靠它,串连了整个情节,依靠它,推动了矛盾冲突的发展,依靠它,造成了悬念,钟成了结构全文的关纽,使小说体现了完整而联贯的意脉。
此外,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小说的故事情节叙述时全用自描手法,正如鲁迅评此书所说:“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例如描写狐仙只写了“往往悬空而至”,写邑宰经过时的钟声,只用“乱鸣”二字形容,丝毫没有夸张的描绘和华丽的词藻,娓娓而谈,曲折毕现,给人以简炼清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