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滩义犬
·袁枚·
伏波滩入广之要区,因其地有汉伏波将军庙而名也。某年有客收债而返,泊其处,船户数人,夜操刀直入曰:“汝命当毙于斯!我辈盗也,可出受死,勿令血污船舱,又需涤洗!”客哀求曰:“财物悉送公等,肯俾我全尸而毙,不惟中心无憾,且当以四百金为酬。”盗笑曰:“子所有尽归吾囊橐,又何从另有四百金?”客曰:“君但知舟中物,岂识其余?”乃出券示之曰:“此项现存某行,执券往索可得。惟我清醒受死,殊难为情,请赐尽醉裹败席而终可乎?”盗怜其诚,果与大醉,席卷而绳缚之,抛掷于河。甫溺有犬跃而从焉,俱顺流傍岸。犬起抓击庙门,僧问为谁不应,及启关见犬走入,浑身淋漓,啣僧衣不放,若有所引。随至河边,见裹尸俱欲散去,犬复作遮拦状。僧喻其意,抬尸至庙,抚之酒气熏腾,犹有鼻息。解散缚,验席上有齿痕,始知是犬啮断。乃与茶汤而卧。明晨客醒曰:“盗走水路,我辈从陆告官,当先盗至。”盖度其必执券而往某行也。僧诺与俱,盗果未至,因告行主人以故,戒勿泄。俄而盗果持券至,主人伪为趋奉,遣客鸣官,遂皆擒获。客偕犬同归,终老于家,不复再出,著《义犬记》。
〔选自《续新齐谐》〕
●●《伏波滩义犬》讲述了一个传奇性的小故事。一只随主人外出的狗,当主人被强盗谋夺财物后扔到河里要淹死的时候,它奋力救了主人,并使主人追回了被劫钱财,捉住了那伙强盗。
小说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用朴实通俗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一只“义犬”的形象,另一点是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作品开始时,并没有涉及到这只犬,只是当收债人被强盗捆在破席里扔到河中时,犬才出现。小说中“义犬”救主的情节写得很集中。起初,主人被抛进河里,“甫溺有犬跃从焉,俱顺流傍岸。”甫,刚刚。就是说,主人刚刚被淹,犬就从船上跃入水中跟着主人,一起顺水靠了岸。看起来,这时犬好像没做什么,只是跟着一起漂浮,其实它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它咬着席把主人送到了岸边;而且从入水到靠岸这段路不会很长,否则主人可能就被淹死了。因为当后来庙中僧人解开席捆,发现“席上有齿痕,始知是犬啮断”。这是“义犬”救主的第一个行动。
当裹着主人的席捆傍岸后,“犬起抓击庙门”,这当然是向僧人求救来了;庙门开后,它“啣僧衣不放,若有所引”——好像要引导僧人去什么地方的样子;而当僧人来到河边,误以为犬的主人已死欲走时,犬又“复作遮拦状”,阻止僧人回庙,顽强地要求僧人救它的主人。经过这样的一番波折,收债人终于获救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只犬给了它的主人以第二次生命,它真不愧是一只“义犬”,其忠贞救主、矢志不渝的行动着实令人感动 这段文字篇幅虽短,由于描写朴素真实,“义犬”的形像给人的印象还是十分鲜明深刻的。
小说的另一特色是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作品先从伏波滩名字的来历,是由于此地有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庙而得名说起,指出此地是“入广之要区”,地势重要,然后便直接写故事经过。收债人乘船经过此地,傍晚要休息时,几个剪径劫财的强盗谋夺他的财物,并要杀死他;他哀求希望能“全尸而毙”,这是后来能被犬所救的伏笔;他还把自已手中可支取现金的银票也交了出来,这是后来能抓获强盗的伏笔;之后又提出了“尽醉裹败席而终”的要求,获得了同意;当他被抛入河中时,犬即跃身相随,将他推到岸边,引来寺僧救了他;最后,他们从陆路急奔回钱庄所在地,等候强盗到来;当强盗来支取现银时,便被一举抓获。至此,故事以大团圆的结局收束。总之,小说故事情节反复曲折,矛盾发展常常枝节横生,但线索始终清晰,结果也顺乎自然,柳暗花明,真实而圆满,没有任何斧凿拼凑的痕迹。因此,说这是作品的一个特色,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