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翁
·蒲松龄·
洛阳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余,病卒。家人入室理缞绖,忽闻翁呼甚急。群奔集灵寝,则见翁已复活。群喜慰问。翁但谓媪曰:“我适去,拼不复还,行数里,转思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不如从我去。故复归,欲偕尔同行也。”咸以其新苏妄语,殊未深信。翁又言之,媪云:“如此亦善,但云生,如何便死?”翁挥之曰:“是不难。家中俗务,可速料理。”媪笑不去,翁又促之。乃出户外,延数刻而入,绐之曰:“处置安妥矣。”翁命速装。媪不去,翁催益急。媪不忍拂其意,遂裙妆以出。媳女皆匿笑。翁移首于枕,手拍令卧。媪曰:“子女皆在,双双挺卧,是何景象?”翁捶床曰:“并死有何可笑。”子女见翁燥急,共劝媪姑从其言。媪如言,并枕僵卧。家人又共笑之。俄时,媪笑容忽敛,又渐而双眸俱合,久之无声,俨如睡去。众始近视,则肤已冰而鼻无息矣。试翁亦然,始共惊怛。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妇佣于毕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选自《聊斋志异》〕
●●世上的钟情男女往往海誓山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然而,同死者实在不多。《祝翁》写的正是夫妻同死。祝翁死后,魂灵惦记老妻在儿辈手下,寒热仰人,怕她受苦,于是死而复活,招妻同死,老媪收拾停当,双双溘然而逝。
生死本是人生的大事,尽管谁也逃不了死,但死总是悲哀的。但在祝翁将死写得趣味横生。所以能获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在于作品里贯穿着一条有兴味的线索。
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结构小说要找到一条有兴趣的线索,依这条线索去展开故事,往往就事倍功半。他特别强调线索的兴味性。《祝翁》艺术特点之一是依兴味线索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这条兴味的线索是祝翁死而复活,邀妻同行。在祝翁来说,这是可以做到的;对老妻、儿女来说,则认为是老翁“新苏妄语”,认为不可能的。于是祝翁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就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两端。于是,其妻就说“如此亦善”,因为她不相信会是事实,为哄老翁,慨然答应。翁让妻料理俗务,妻于是在外转转,说已料理完毕。翁让妻速妆,媪不忍拂其意,便裙妆以出。翁让媪共枕睡卧,媪在儿女跟前,不好意思,子女怕翁燥急,便劝媪睡于翁侧。家人见老翁提出如此孩童式的要求,大家都笑着去满足老翁的要求。结尾是老翁、老妪果然在大家的嬉笑声中,双双安然逝去了。正因为,老翁的子女,包括读者在内,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只是为慰藉老翁来演演戏,这便产生了趣味性结尾,翁媪果真死去,这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前后强烈对比,便产生极大的力量撞击读者的心灵。这正是兴味线索产生的艺术力量。由于作品以这条兴味线索来组织故事,故整个作品虽单线发展,但随祝翁的要求一个比一个“荒诞”,便掀起一个又一个“笑”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