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职教社的发展

2024-11-23 可可诗词网-民国史纪事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华职教社是黄炎培在1917年发起成立的民间教育团体,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民国教育史上同享盛名。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6岁启蒙,14岁、17岁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年少的黄炎培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他担任过临时售货员和私塾教师,边工作边学习。1899年,22岁的黄炎培应松江府试,以第一名中秀才。1902年秋,25岁时应江南乡试,又中举人。1901年他在南洋公学学习时,受到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1907年回到城关镇后,立即与好友张伯初等人筹办新式学校,经过努力,1903年初,创办了川沙小学堂,自任学堂总理。黄炎培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即发端于此。1905年,黄氏与张骞等人组织江苏学务总会(后更名为江苏教育学会),黄炎培任常务调查干事。辛亥革命爆发后,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黄炎培被程任命为督都府民政司总务科科长兼教育科长,1912年被推为教育司司长。在教育司司长任内,黄炎培积极筹划江苏省的教育事业,1913年拟订了《江苏省五年教育行政计划》,职业教育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在江宁、吴县、清河各设甲种农业学校一所,吴淞设水产学校,浒墅关设女子蚕桑学校,江宁、苏州设第一、第二工业学校。因黄炎培是江苏教育学会调查干事,在巡视各地学校过程中,发现学校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弱点,学生“尽管学习过算术,但是术度在前不会用。尽管学习过理科,略知植物科名,但是庭有草不识它是什么草,家具的木材,不识它是什么木。”①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实用教育的意见,认为教材和教学要使学生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撰写了《小学校实用主义表解》、《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等书。实用教育的意见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
        1914年2月,黄炎培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职务,但在江苏教育会仍担任常务调查干事,与张骞、沈恩孚是教育会的三巨头。无官一身轻。黄决定以江苏省教育会的名义去各地考察社会情况、教育情况。他与《申报》、《教育杂志》商定,以旅行记者抱一的名义写稿,按期发表于《申报》,把考察到的教育情况和评判,按期发表于《教育杂志》,由《申报》和《教育杂志》负担旅费。1914年3月1日到10月21日,黄炎培遍游了皖赣浙鲁冀京津诸省市,看到了各地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坚定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信念。1915年4月9日,黄炎培又以“游美实业团”记者的身份,赴美游历,往返三个月,考察美国的教育。美国发达的职业教育,给黄炎培以很大触动,“益觉我国教育之亟宜改革”②,回国后,黄炎培在江苏教育会附设了“职业教育研究会”。谋教育与职业之沟通,根本解决社会生计问题,提倡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主张,顺应了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形势。1914年,英法俄与德意奥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一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交战国急需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面粉和日用百货,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出现一个黄金季节,到1919年新增资本达到一亿三千万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五十年的总额。纺织、面粉、火柴、印刷、罐头、蛋粉、皮革、制纸、卷烟、玻璃、陶瓷、榕油、肥皂等轻工业都获得了相当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急需与之相应的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提了出来。
        职业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是更直接地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教育,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黄炎培的宣传、提倡得到了国内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经过充分的酝酿,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张元济、严修、蒋梦麟、伍廷芳、郭秉文、聂云台、宋汉章、穆藕初等四十八人联名发表了黄炎培起草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宣告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宣言书》阐明了中华职教社成立的原因、宗旨、活动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等问题。指出中华职教社的成立源于现行教育的弊端,生计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困难的问题,要解决生计问题,只有依赖教育,也就是受教育的人较未受教育的人容易解决生计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自小学以至大学毕业的学生失业者比比皆是。以1917年江苏省为例,高等小学毕业生4983人,有四分之一升入中学,其他大部失业。全国升学者仅及十分之一或不及十分之一,绝对多数的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造成学生失业原因的就是学校教育不合时宜,不切实用,与社会脱节。这种教育不仅不能解决生计问题,相反还给生计问题以莫大障碍。现行教育对于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生计问题,对于国家社会则阻碍了各项事业的进步。“美利坚一国,发明新器物,年至四万种;安迭生(爱迪生)一人,发明新器物,多至九百种”,我国却一项也没有,原因就是“无新学识以应用于实际,无新人才以从事于改良。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
        中华职教社活动的宗旨是: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沟通,改良普通教育三项。全国有中学403所,职业学校只有94所;高等小学7 315所,职业学校只有230所;不能升学要到社会谋生的学生占90%以上,可是为学生谋生的职业学校数量太少,就使得推广职业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已有的职业学校,存在严重的弊端,各处职业学校,各种科目系统而完备,却忽略社会的需求;在校学生又重理论轻实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低,以致学生“贫于能而富于欲望”,不能为现实社会所用,由此职业学校不得不求改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有相同的病症,养成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病根的就是普通学校的教育,所以改良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改良普通学校的教育。
        中华职教社所追求的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达到欧美当时的程度,“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肆无窳器,市无游氓,因之而社会国家秩序,于以大宁,基础于以确立。”③
        中华职教社社员由普通社员和特别社员组成。办理职业教育,有志研究职业教育和热心提倡职业教育的人,经社员两人以上介绍,即可成为本社社员。普通社员年交社费二元,特别社员交纳二十元,凡一次纳特别捐二百元以上者,为永久特别社员,一次纳二千元以上者赠永久特别社员金质徽章。社员皆有参与集会研究、通信研究,并领取定期出版物或本社特别赠与临时出版物的权力。由特别社员互举七至三十五人为议事部议事员,任期三年,连举连任。议事部的职权是选举中华职教社办事部主任,选举职教社基金管理员,审核预算决算,议决职教社年度工作计划,是职教社名义上的权力机构。最初的议事员为蔡元培、沈恩孚、史量才、穆藕初、张元济、王正廷、黄炎培七人。议事部负责成立办事部,办事部设主任一人,由议事部从特别社员中选出,办事部总书记以下各职员由办事部主任聘任。办事部是职教社的实际执行机关,黄炎培任主任蒋梦麟任总书记。1926年5月,中华职教社年会对章程做了重大修改,改议事部为董事部,专任主持大计,筹划财政;董事由永久社员互选。增设评议部受办事部咨询,评议员由普通及永久社员互选。办事部仍维旧制,主任副主任改由评议部公推,经董事部聘任。1927年4月,在办事部又成立了办事部执行委员会。
        中华职教社会址设立于上海西门外林荫路江苏教育会。
        职教社成立的第一年即发展普通社员545人,马寅初、胡厥文、潘文安、钱天鹤均为普通社社员。特别社员204人。永久社员37人。穆藕初、陈嘉庚、史量才、聂云台、钱新之等工商实业界上层人物和黎元洪、李纯、卢永祥、鲍贵卿等军政要员均为当时的永久社员。职教社成立后,黄炎培特意创作了一首社歌,由他的侄子、音乐家黄自谱曲。歌词为“惟先劳而后食之,嗟!吾人群之天职。欲完此天职兮,尚百业之汝择。愧先觉觉后之未能兮,舍吾徒之责而谁责?同心组成吾社兮,将以求吾道之易也。研究试验以实施兮,期一一见诸行也。苟获救吾民之憔悴兮,卜吾国族之终强也。手旗兮飞扬!吾何往兮?此乐之堂!将使无业者有业兮,使有业者乐且无疆。嗟!嗟!吾愿何日偿兮?天假我以岁月之悠长!”社歌以简短的言词概括了职教社同人的理想和职教社工作方式④。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本着推广职业教育,改良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遗余力地研究、宣传、提倡职业教育。
        实地调查方面:国内除交通不便之陕西、四川、贵州、广西之外,各省区游历已遍;国外西方的欧美,东方的日本,泰国以及南洋英美法荷各属地均进行过实地考察。1925年发起平民生活状况调查;1926年组织商品研究部,与江苏教育会合组江苏经济状况调查会进行特定项目调查;此外还先后进行了三十五次全国职业教育状况调查;多次进行中外职业教育图书、各地物价、工价的调查。演讲与调查工作协同进行,所至调查之地,均举行讲演;各地教育实业团体特约讲演,则乘便从事调查。1923年、1924年、1926年在南京设置学校职业教育组,1926年在上海组织经济商学讲演会,这些是有系统的、长期的演讲工作。从1926年秋开始,与上海开洛公司达成协议,每周由职教社邀请专家,用无线电广播讲演各项教育问题一次。
        为宣传职业教育的成绩,促进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社多次举办展览会。以全国为范围的展览会,1922年、1923年和1924年,在上海、北京、汉口先后举行了三次;局部地区的展览会,1918年、1924年、1925年、1926年在上海、徐州、南京和杭州举办了四次;专项展览会有1920年5月的玩具展览会,职业教育图书展览会,1926年10月与江苏省第二农业学校在上海、嘉定、苏州、太仓等地举行了家庭园艺展览会。
        出版物是公布职业教育成果,宣传提倡职业教育的有力工具。职教社的出版物主要有两种,定期期刊供宣传,丛书供研究。定期刊物有《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英文教育丛刊》后改为年刊供国外宣传之用。丛书有《工艺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职业教育丛刊》、《职业修养丛书》。职教社通迅方面为公布职教社进行状况及各地职业教育消息,最早由《申报》特辟栏目刊载,1921年9月起,举办特约通讯,每周编辑职业教育新闻一则,寄至国内外各大报纸及杂志披露,后又编辑社务报告,每周发行一次。
        二是创办职业教育事业单位,直接进行职业培训,推广职业教育。职教社先后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正规的职业教学单位。创立最早名气最大的是中华职业学校,是1918年在上海南市陆家浜成立的,目的有二,“一面作为推广职业教育的实践场所,一面从事增加国货生产,抵制外货”⑤。中华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中学,附设机器、木工、珐琅、搪瓷、纽扣等工场。学校最先设铁工、木工两科,以便于学生就业。为了抵制珐琅、纽扣这两处舶来品,学校成立不久又设立了珐琅、纽扣两科,直到1921年停止招生,为上海及附近地区培养了足够的珐琅和纽扣技术人才,“珐琅与纽扣这两种国货,到底抵制住了外货,尤其是珐琅业,上海这类工厂数量大增,大都有职校毕业生参加在内。”⑥此外,中华职业学校还先后举办过留法勤工俭学科、职业教员养成科、商科、职业师范科、文书科、机械制图科、机械职业训练班、会计职业训练班、中等机械技术科、石油机械科等。商科办了三十一年,土木科办了二十一年。在各科中铁工科越办越发达,时间长达三十一年,附设的机械工场扩大成了中华铁工厂。中华职业学校为防止旧职业学校学生能力低欲望高的弊端,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制度。学生半日读书,半日在附设工厂实习,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除了全日制学校外,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和补习日校、夜校。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是以中学的学生为招生对象,特点是受教育后再输送给社会。补习学校是招收在职的职工,为他们提供补受教育的机会。到1938年,职教社共创办三十七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1932年,职教社把职工补习晨校、职业专修学校、通问学塾合并成立了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共设三个系、十六个专业,学习年限因专业不同而分为三个月、一学期、一学年、二学年四种,上课时间分为晨班、日班、夜班、星期班。第二补习学校也成立于1932年,与第一补习学校同为商业性补习学校,不同点是一补校的学生为个人,二补校的学生来源于集体单位。1936年成立的第三补习学校是工业补习学校,第四补校、第五补校成立于1937年,第七、八补校成立于1938年。抗战期间在大后方的重庆、昆明也都有补习学校。
        职教社在推广城市职业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广大的农村。1926年秋,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合组了江苏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1927年后,其他单位退出,1933年期满交回地方自办。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有面积20平方公里,农民735户,3 957人。这里离上海非常近,南滨吴淞江,北接京沪路的天福庵站,东距安亭站六里。工作从派遣一位教员、一位医生下乡,收放无息贷款,治病给药入手。然后广泛联系,发动群众开展教育、筑路、公共卫生、文娱活动、劝学识字等工作。此外职教社和农村服务部附设“中华农业推行所”,代机器工厂推销试验研究确有成就的各种新农具,并帮助改良;代农民购买经试验确有成效的新农具,并给以经济、转运、装配、使用和修理上的种种帮助。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工作略有成效之后,又在徐公桥附近的江苏镇江县黄墟镇、吴县善人桥、浙江长兴县渡口镇、余杭县清家桥等地办举乡村改进工作。
        三是职业指导工作。职教社1920年3月设立了职业指导部,出版了职业指导方面的参考书。1923年6月,把职业指导部改组为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和扩大职业指导的功能。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昌等地举办职业指导周。与江苏教育会合作设立了江苏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提倡中学实施职业指导。设立毕业就业指导委员会,筹议解决中学以上学校学生失业问题。1921年9月开始,试办职业介绍。1927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主要任务是:“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具体工作为: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话,升学指导,择业指导,改业指导,服务指导,职业测验介绍,职业训练。职业指导所先从上海试办,俟有成效,再推行各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