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欧战

2023-10-26 可可诗词网-民国史纪事 https://www.kekeshic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公布《局外中立条规》24条,提出:“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各交战国有破坏中国之中立条规者,中国如以各种方法阻止之时,不得视为启衅之举。”①对欧战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吾国近十年中外交关系,固赖列强均势之局,得以维持;勿容讳饰,欧洲均势之破坏,其必非吾国之福,不待智者而知,故严正之中立,实我政府及我国民共同之意思也。”②
        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攫取了中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千方百计阻扰中国参战。1915年11月,英、法、俄邀请日本一起劝中国参战。遭到日本拒绝。
        到1917初,时局有了变化。1月31日,德国宣布潜水艇锁海战略。锁海范围,延及公海。2月3日,美国宣布抗议绝交,并电告驻华公使芮恩施设法运动中国与美国保持一致。
        美国公使芮恩施为排斥日本的影响,鼓动北洋政府对德绝交和参战。2月9日,美国公使芮恩施同段祺瑞作了长谈,保证中国对德采取行动所能得到的好处③。同时国务会议决定对德提出抗议,“本国政府特向德国政府严重抗议,切盼德国尊重中立国权利且重视两国友谊,勿将此项计画置诸实行。万一出于中国愿望之外,抗议无效,中国迫于必不得已势将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照会当日送交德国公使。同时咨复美国,表示与美国采取一致:“中国政府对于美公使二月四日之来文,赞成美国政府所陈之宗旨,是以毅然附合与美国政府取一致行动,向德国政府对于封锁计画严重抗议。中国政府并拟将来为必要之随宜进行,以达维护公法之目的。”④
        2月10日,参众两院开会讨论。段祺瑞率全体国务员与会,伍廷芳因病由其子伍朝枢代为出席。由段说明对德抗议之理由,伍说明对德抗议照会及复美国照会之内容。除韬园及丙辰俱乐部少数议员外,其余大多数议员皆表示同意政府之处置。2月12日,各政团假众议院宪法起草委员会会所开会,到会五十余人,决议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25日假江西会馆开发起成立会,讨论会章、宗旨,决定以讨论外交为政府后援为宗旨。3月3日开成立大会,发表宣言,提出国民当三“自觉”:“今宜乘此忧危之际,抖擞进取,以自伍于国际之林,而其致力之方,则不外开诚心,布公道,实行亲仁善邻之大义,广植援友以交相利,此我国民所宜自觉者一也”;世界战争以四M为主力:munition军械,money金钱,materiat物材,men人口,“第三第四M则固我所饶也”,“出其所饶,以厉同仇,则我所以贡献于世界以促进永久之和平者,抑已不少。夫安可以漫自菲薄,此我国民所宜自觉者二”;“对外紧要关头,则国家机关既定所趋向,万不宜旁挠之,以自耗其内力,此我国民所宜自觉者三也。”⑤
        二三月间,芮恩施同国务卿蓝辛之间函电交加,希望政府借参战遏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帮助中国摆脱日本的控制。蓝辛认为,美国无法对中国承诺任何援助,美国并不要求中国遵循美国的行动方针。芮恩施的计划被美国国务院否决后,他仍抗命不遵,导致国务院不得不指示维持现状,否则中国参战将意味着“让日本控制中国军队”⑥。
        日本以东亚主人翁的姿态,对中国时而胁迫,时而引诱,在中国对外关系上试图代庖一切。 日本原是反对中国参战的,见美国方面改变态度,遂迅速转变立场。2月9、 11日,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两度召见驻日公使章宗祥,提出希望中国绝交、参战。2月16日,日本浪人西原龟三带着劝说中国参战的使命又一次来到北京。他往来于曹汝霖、梁启超、汪大燮、陆徵祥等人之间,鼓吹“中国若毅然对德采取断然的措施,则中日亲善可以有实质的进展”⑦。同时,日本与英、法等国达成秘密协定:“保证将来在讲和会议中,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赤道以北岛屿之领土权利。”⑧中国参战的重大举措,反而被日本利用为攫取自身利益的工具。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说:“吾辈曾反对劝诱中国加入协商团之主义,而今日犹依然以为不可者”,“中国参加战争之效力既如是薄弱,且尚有内乱之危险以增加协商各国之负担与损害,则中国欲因此无意义之加入,攫取列席讲和会议之权利,是近于空想而为利己的欲望之甚者,无论何人决不能承认也。”东京《朝日新闻》说:“中国与欧洲中立国虽同受美国之劝告,然从新宣言实际的影响思之,真可谓无意义且为不必要。”⑨
        德国力图以种种缓和手段避免中国参战。美国提出抗议后,德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极为敏感。2月6日上午,“某德人往访某当局,状甚张皇。略谓贵国国会中将有提议加入协商团之说,确否。某当局闻之极为诧异,盖昨日上午以前尚无所闻,当以系风说答之。”⑩是日下午众议院开会,新闻记者席上引人注目地坐着德国人,会上竟确实有议员提出参战问题。 自中方提出抗议后,德国公使辛慈连日对各要人访问甚密,欲以缓和中国的态度。德国政府还向驻德公使颜惠庆表示“德政府甚愿与中国和衷商议,筹一完全办法”。辛慈多次求见段祺瑞,冯国璋到北京后又是求见冯的第一位外国公使,但段、冯均婉言避而不见。奥国公使也多方劝阻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对德提出抗议,从公道、人道及中立国的权利等角度,舆论一般尚无异议。但涉及绝交、参战,意见就纷纭了。
        段祺瑞是坚决主张参战者。他公开的愿望是“整理庶政,扩张国力”,“对德绝交,中国就可在战后议和的桌上取得独立的地位——这个想法对国务总理有很大影响。”(11)实际上更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扩展自己的势力。国务院秘书张国淦也多鼓动段参战,“使五色国旗,照耀海上”。段迭开特别国务会议,讨论国防布置、外交方针。他还邀请各界要人每日上午十时在国务院顾问室商议办法。涉及国际公法时,也邀请外籍顾问莫礼逊、韦罗贝、有贺长雄等参加。2月17日,国务院设外交办事处。他还拟订《参加协约国条件节略》,提出:停止支付德、奥两国赔款,暂缓十年偿付协约国赔款;同意中国将进口税调为百分之七点五,待裁撤厘金后,增加至百分之十二点五。取消辛丑条约关于不允许中国在天津驻军等条款。3月3日,国务会议通过对德绝交咨文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3月13日国务院成立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由国务总理兼任会长,外交总长兼任副会长。下设评议员19人,“本会以研究此次外交关系事项为目的”,研究“处置国内德侨”、“对于协商国应提条件”、“华工招募”、“物料供给”、“关税改止”、“巴黎经济同盟条文”、“议和大会中各问题”等。
        总统黎元洪接受伍廷芳的态度,主张追随美国,深恐落入日本人的圈套。2月27日黎元洪就时局答记者问:“今日国人对于我国加入战争问题,似有一种视为党派问题与党派关系之趋向,诚为不佳现象。盖今次之大战争,实为国家与国家之战争,非如囊昔政府与政府,或君主与君主之战争。……最要者,吾人更不可以冒险投机之精神加入战争。”黎元洪表示应依据宪法行事,倘代表民意之国会决定赞成加入联盟,则他必不反对(12)。副总统冯国璋则主张做到绝交为止。孙中山明确反对中国参战。3月9日,孙中山致电英国首相:“中国若破弃中立,将于中英两国均有大害”。他同时致电参众两院,表示:国内纷乱,头等国之想象,恐不得,欧战本为利害之争,我国也不必以人道为由,“勿以中国投之不测之渊”(13)。也有的反对参战者认为参战将导致俄国式的革命。广东森思浩、郑云裳等提出:“我国以德潜艇政策抗议绝交,只宜武装严守中立,万不可加入战团。……现俄新政府已成,各帝国固将不免,各民国恐也受人口实,借此鼓动风潮。曷若我政府承此时机,迅速婉为力劝各国,各稍退让,早日和平解决,以免全球各国,皆成革命潮流。”(14)
        对于不加入之利害,当时人分析:不加入“恐将来平和会议时我无列席发言之权,一切远东问题将拱手听彼等处决”;但加入之利,“非漫然求列席必其列席有发言权也,必其发言权有效力也,必其效力所生利益为较重大也。”加入之害,则他国在军事上、经济上越俎而来,我国则“引虎入林”,“作茧自缚”,加入之利未见而害先行(15)。
        研究系在参战问题上取积极态度。梁启超坚决主张参战,认为参战“其根本义乃在因应世界大势而为我国家熟筹将来”。“从积极进取方面言之,非乘此时有所自表见,不足奋进,以求厕身于国际国体之林”,“从消极维持现状言之,非与周遭关系密切之国同其利害,不复能蒙均势之庇。”(16)益友会、政学会主张参战。
        李大钊也连续撰文主张参战。美国绝交后,他又说:“美国已按剑而起,宣布断绝邦交矣!……我国处此时会将如何耶?将仍独坐高岗,听他人联袂而起耶?抑将俟他人皆起,而我心心见见尾他人之后,勉强加入以求逃其可畏只处分耶?时机紧迫,一刻千金,稍纵即逝,我当局岂亦思之!”(17)他先后发表《我国外交之曙光》、《今后国民之责任》、《论国人不可以外交问题为攘权之武器》支持参战。陈独秀说:“绝对承认加入协约方面,则对内对外,于国家利多害少。”认为参战是“国民发挥爱国心及能力品格之惟一机会”(18),他认为“恶闻战争,乃吾国民之恶劣根性。今之‘恐德病’,亦自此根性所生”。号召国民:“执戈而起,随列强之后,惩彼代表君主主义侵略主义之德意志,以扶人类之正义,以寻吾国之活路。”(19)
        驻美国公使顾维钧主张参战。不过,他反对加入协约国作战,主张追随美国参战,处于第三交战国地位。而且“助美为战似尚不宜过急,姑俟美、德开战,德若不变其政策,然后继起加入,则影响于战局更大,我亦不失于轻率矣。”(20)
        2月下旬,总统府外籍顾问联名上书:(一)评论中立之结果。(二)断绝邦交不足致虑原因。(三)评论难受中立之理由。(四)叙述加入协约之关系。 (五)痛陈世界合纵连横之大势。(六)建议战备策战各情形。(七)加入后必得种种权利之计画。(八)中国后日地位之预言。(九)列强宗旨异同之明言。(十)中国将来议和之要点(21)。
        同时,协约国方面积极拉拢中国方面参战,并在改正关税、收回领事裁判权、缓付赔款等方面愿意让步。3月10日,驻京德国公使辛慈转达德国政府就中国方面的抗议书的答复,称中德两国素称和睦,对中国在一般抗议外,独表威胁之辞表示骇异。同时,表示愿意保护华人生命财产的“特别愿望”,还可以磋商保护中国的航业利益。中国方面认为,德国既然不取消潜水艇计划,即当视为抗议无效,3月10日、11日,参众两院以多数通过了对德绝交案。
        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对德绝交,其大总统布告称:“……我国因尊崇公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起见,遂向德国提出严重抗议,并声明如德国不撤销其政策,我国迫不得已,将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在我国深望德国或不至坚持其政策,仍保持向来之睦谊,不幸抗议已逾一月,德国之潜艇攻击政策并未撤销,各国商船多被击沉,我国人民因此致死者,已有数起。昨十一日接德国正式答复,碍难取销封锁战略,实出我愿望之外,兹为尊崇公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计,自今日始,与德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特此布告。”(22)
        两国绝交后,中国于3月15日下午接收汉口德租界。16日,接收天津德租界。中国解除境内德军武装,设收容所监视,并收管在华之德国商船。德国公使于3月26日出京,各地领事也纷纷离境。
        4月6日,美国正式宣布对德作战。中国对德作战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参战问题上,各省督军担心会率兵出征欧洲,多不赞成。4月中旬以来,段屡召各督军赴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德问题。4月25日,各路督军云集国务院开会,段祺瑞报告外交经过,大多数督军的赞成,与会者25人中,17人主张积极加入,7人表示服从多数意见。次日政务评议会也议定实行参战。4月28日,国务会议讨论参战问题,未能做出决议。段坚决主张无条件加入,伍廷芳、程璧光对他表示支持,范源濂因病缺席,张耀曾、谷钟秀均主张有条件从缓加入。许世英无积极的表示。5月1日,内阁再度讨论。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等闯入会场,对各阁员施加压力。内阁于当日通过对德宣战案。会后,段率四总长同谒黎元洪,报告阁议经过。一总长话及督军到院一事,黎悱然不悦:“督军干他甚事?”段说:“阁议既已如是决定,总统以为如何?”黎沉思良久答道:“我本无意见,要视民意为从违耳。”段即提出提交国会,黎同意了。最后黎突然问张绍曾:“若国会不同意时,政府可解散国会否?”张应声而答:“这是不能的,这是不能的。”(23)
        5月1日,上海政商军学界吕一志、史观涛、盛永保等1 771人通电求战:“夫解决外交,贵在神速,当断不断,必受其殃者。……今则就通商大埠而论,则已恍然于政府之苦心孤诣,而知利害。所云宣战,刻不容缓。……兹为拯救国家,代表真正民意起见,用敢不揣冒昧,公请我大总统、总理、督军暨参众两院,毅然裁断,克日宣战,以杜后患,而扬国威。”(24)
        在各政团当中,宪法研究会多次讨论参战问题,坚决主张对德宣战,认为此举有益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前途。益友社认为与协约国磋商的参战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不能无条件宣战。政学会内部的争论非常激烈,反对参战者仅仅占微弱多数。5月3日,段祺瑞宴请议员于迎宾馆,到会议员四百多人。段说:“我国如不宣战,既与德国绝交,又失同情于协商各国,他日和平会议各国皆得与议,吾国惟坐听处分,非谋国之忠者所忍此也。故政府决心宣战,拟提出国会请求同意。”议长代表议员表示:“对此等重大问题,当发挥良心上之主张。”(25)
        国务院通过了对德宣战案后,于5月7日咨送众议院议决。为疏通参战案,段祺瑞、倪嗣冲等在议会开议之前,纷纷大宴议员。5月8日,段祺瑞对来访问的英国公使馆人员表示,一旦国会不通过参战案,不得不考虑解散国会,希望得到协约国道义上的支持。日本公使林权助与英国代理公使相约,如果中国政府采取非常手段时,必以“善意”待之。但鉴于中国方面已经积极推行参战, 日本建议英国不必急于考虑中国提出的参战条件,而要悬而不决,“暂缓协商”。
        公民团事件是参战案的转折点。5月10日,众议院召开全院委员会,讨论宣战案。上午,议院所在地象坊桥一带,聚集了许多人请愿。其中有陆海军人请愿团、五族公民请愿团、政学商界请愿团、学军商界请愿团、北京学界请愿团、北京市民请愿团等,共数千人。人群中除以军人面貌出现的请愿者服饰较为整齐外,以铜元若干枚雇佣而来的苦工、乞丐之类,多衣衫褴褛,连字都不识。中午议员入场时,请愿组织者向议员分送传单,不接受者不肯放行,并遭围殴。被殴者有吕复、陈策、邹鲁、褚辅成、吴宗慈、郭同等13人。郭同曾在报纸上发表反对对德宣战的文章,是议员中受伤最重者。所谓公民团代表赵鹏图、吴光宪、刘坚、白亮、张尧卿、刘世钧等,要求入见议长,提出,当日必须通过参战案,否则议员被殴由议长负责,还要入席旁听当日的会议。到院议员群情激愤,一致主张必须先解决这一暴力事件才能开议参战案。
        汤化龙不得已发紧急动议,改全院委员会为大会,并电请国务总理段棋瑞及内务、司法总长出席,就北京治安提出质询。至晚上七点过,段棋瑞才姗姗而来。段下车时,人群竟掌声雷动,段面露微笑步入院内。会场上,议员们纷纷提出质询。事态发展至超出其组织者的控制。暴民有的抛掷砖块,声言动武,有的喊限当晚投票通过,有人说如议员不到会,将到其家中拉出来到街上殴打,有的要求政府解散国会,如政府不解散,将捣毁议院等。混乱中,日本联合通信社记者中野被飞石击中受伤,被送入医院。见事态进一步恶化,段棋瑞下令电招马队以武力冲散人群。原先守卫的军警,也用枪柄乱击。所谓请愿团一哄而散。议员们至晚上十一时,方才散会回家。
        事后,社会各界纷纷要求严惩肇事者,外交总长伍廷芳、司法总长张耀曾、农商总长谷钟秀、海军总长程璧光为抗议议员被殴而提出辞职。黎元洪也下令依法究办。以前政见不一的议员,经此事件也表现出患难与共的态度。有的原本赞同宣战,也称厌恶此种恶劣的迫胁,偏不投赞成票了。
        内阁接连三次咨催众议院迅予决议参战案。5月19日一早的第三次咨文称:“对德宣战一案,一再咨催贵院,迄今仍未解决。宣战问题关系国家安危,各国未有不严守秘密立时解决者。此案各国喧传,贵院尚未决定。迁延贻误,恐于国际国防酿成莫大危险。将来谁负其责,相应咨请贵院立予议决,毋再搁置,国家幸甚。”(26)众议院开会时,褚辅成表示,阁员既四分五散,纵令通过参战案也无人负责,非阁员改组后不能开议,提出“对德宣战案暂从缓议,俟内阁全体改组后再行讨论”的动议。议员吴宗慈提出另一项动议“赞成政府咨文即议宣战案”。议员们就两项动议展开讨论,在场议员409人,229人赞成通过褚的动议。众议院决定缓议参战案。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与英国代办告诉段,“使用违反宪法的手段,会产生有害的影响”。6月2日,芮又致电国务卿,指出“为中国面临分裂的危险”,“列强的斡旋可能会挽救这一局面”。6月4日,美国致中国外交部照会称:“中国对德国宣战,或者继续与其维持现状是次要的事情。中国最需要的是恢复和继续其政治的统一,并沿民族发展的道路前进。”“美国极为关心的是中国能维持一个统一的、负责的中央政府,而此刻诚挚地希望中国为自身及世界利益计,立即消除派系斗争。”蓝辛要求芮恩施“通过非官方途径,把上述意向告知反对总统的军方领袖”(27)。美国还建议英、法、日各国发表内容相同的声明。公使向各自的政府请示发表声明。英国急于拉拢中国参战,见段祺瑞受挫,于5月13日提出优惠条件,如征收百分之四十的附加税,停止支付赔款等,但也无法挽回段祺瑞的失势。
        黎元洪与段祺瑞在参战问题上的矛盾激化,导致国内政局大变,段祺瑞解职、国会解散、张勋复辟,参战问题被搁置一边。
        段借平定张勋复辟,重执权柄,参战问题遂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次毫无阻隔,8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对德宣战。其总统布告称:“乃自绝交以后,历时五月,潜艇之攻击如故,非特德国而已,即与德国取同一政策之奥国,亦始终未改其度。既背公法,复伤害吾人民,我政府责善之深心,至是实已绝望。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并表示“宣战主旨,在乎阻遏战祸,促进和局”(28)。由于国会已经被解散,所以直至一年后才由安福国会正式通过。9月26日,广州军政府也发布对德宣战令。
        日本利用欧战欧美国家无暇东顾之机,与美国签订了牺牲中国利益的蓝辛石井协定。由于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较量,日美关系一度紧张。5月,日本驻美国大使提议就两国间主要问题达成解决办法,蓝辛答复日本可以派使团访美进行谈判。8月11日,日本石井菊次郎率代表团抵达美国。9月6日至11月2日,蓝辛与石井举行了12次会议,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日本坚持要美国承认其在中国有高于其他国家的利益。双方于11月2日互换照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就是《蓝辛—石井协定》。自此,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得到所有大国的承认。
        中国参战后,与日本出兵西伯利亚,20万华工先后赴英、法前线。对待德奥等侨民,订立处置敌国人民条规,或者命令移居指定地点,或发给护照,限期出境。对继续居住者,进行登记。又颁布禁止与敌通商条例,设立俘虏收容所五处,收容德奥两国在中国境内的陆海军军官士兵约数百人。收押德奥商船13艘,除海军留用1艘,租与本国商人3艘外,其余9艘按协约国公定租率,分租各协约国。收购大宗粮食准备接济等。并于1918年1月设战时粮食出口筹办处,调查协约国粮食需要及中国供给能力。尽管如此,协约国驻京公使仍曾指责北京参战不力,如将缓付之庚子赔款用于消费之途、南北纷争不休、查封敌侨财产及禁止对敌通商不力等。
        1919年9月15日,中国宣布终止对德战争状态。中国参加欧战,获得一些主权恢复的好处,为战后参加国际会议争得席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