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民国史纪事 https://www.kekeshici.com

        战时中国的征兵制度,始于1936年3月,它规定:“中学以上学生缓召,受特任职责免役,高中以上毕业者免役,委任官以上缓役,主任官公务员及小学以上教师缓役,议员及荐任以上官吏停役。”①各种技术工人如盐务工人、医师、交通运输工人、邮电工人等,均可缓服兵役。
        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征兵对象仍限于工农大众,致使兵源缺少。各地强拉壮丁现象普遍,甚至绳捆索绑,待之如囚犯。壮丁入伍后,生活困苦,营养不良,前后方都有大批逃亡,使军政当局深感头痛。为改善兵源状况,蒋介石决定以国民党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广泛动员学生参军,从而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早在1942年10月,蒋介石就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向全国发布通令:“查征兵开始,六年于兹,知识分子之学生,多未予以征集,更以各地学校收容超过学龄之学生……役政推行,尤多滞碍。兹特通令各级学校之役龄学生,自三十二年一月起,一律依法抽签按序征召,依其程度配服役务,不得予以缓役。”②兵役主管署随即对旧兵役法进行修改,缩小了免、缓役的范围。
        1943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新兵役法,规定凡役龄男子,只要中了签,都应依法服役。学生服役期间,仍保留学籍。与此同时,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也要求全国青年“人人应立志为军人,为飞行员”③。
        随后,国民党中宣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科广泛开展青年从军宣传,三青团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求各级组织贯彻落实。兵役署也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实施宣传和征召。
        从1943年10月起,一些地区出现三青团员“纷纷响应,请缨杀敌”的情况,但在校学生从军甚为鲜见。
        1943年11月5日,蒋介石令四川军管区司令张群于一个月内在川省征集四万五千名优秀知识员兵飞赴印度补充远征军,以便反攻中缅路。不久,蒋又把分配四川各县征兵名额的意见电告四川军管会,分令各县如期如数完成。
        四川军管区随即派参谋长徐思平出巡川北各师管区宣传和督导。11月13日,徐思平在绵阳召集当地士绅、机关、法团及中学以上学生训话。当晚即有绵阳中学十五名学生到徐氏的住地请缨,并呈示誓词。15日,徐思平在三台出席东北大学纪念周,作了题为《兵役义务与文武合一》的讲演,宣达文武合一、学生应自动服行兵役的原因。内称,此次远征军之所以需要知识分子参加,“其一因为我国对倭抗战,在国内战场使用武器简单,且待遇较次,无须知识分子参加之必要;在驻印军则恰与此相反,故有要求知识分子参加之理由。再则我国地广人多,现凭依西南山地之险,以劣势武器拒抗敌人;如须反攻敌人,在黄河平原及长江下流相角逐,则须有较新装备之补充。……欲求装备之大量补充,则加强远征军,打通滇缅路乃属于切要。”④徐氏讲演后,有男生十五名、女生四名报名从军。翌日,徐氏召集三台县中学以上学生讲话,结果又有男生二百余名,女生三十余名申请从军。当晚,徐氏应学生之请,再次于东北大学演讲,国立第十八中学女生三十余人当即泣请从军。并称:“生等虽身为女性,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以我年青身壮之女性学生,不能参与?……伏乞额外通融,务使生等如嗷嗷待哺之小鸟,得展鸿鹄之志,生等愿效花木兰、梁红玉,从军杀敌,并期为忠勇无名之英雄,有赤血白骨,换取我新中华自由之花,如得心愿实现,实终身不忘。”⑤
        国民政府许多要员如蒋梦麟、胡庶华、杨公远、洪兰友、陈立夫等都到各地演讲、鼓动。于是“成都市、绵阳县、崇庆县、射洪县、泸县、自贡市等县市学生,又纷纷投笔从戎。”⑥到12月17日,“不仅四川各地在广泛发展,湖北、陕西、西康、江西等省也在继续发展”,响应的大中学校已达100所以上。惟陪都重庆各大中学校的学生没有动静。为此,军政部决定“在法制方面除依赖兵役法外,并将以行政命令正式公布学生志愿服役办法一种,在推进方面,教育部更邀请各有关机关组织一个共同的委员会,办理学生服役生活辅导、政治训练、军中文化以及家属联系、学生服役后权益保障等”⑦。兵役署署长程泽润专程赴沙磁区学术讲演会上作题为“学生服役问题”的演讲。教育部还召集重庆各大专院校校长座谈。几经努力,重庆的学生于12月18日开始“响应”从军运动。
        为“便利知识青年从军”,兵役署于12月21日设立登记处,教育部也“特邀集航委会、卫生署、组织部、宣传部、三青团等机关,组织学生志愿服役指导委员会”⑧。
        12月25日,军委会决定在适当地点成立教导团(营),对从军学生进行初步的军事训练。根据成立教导团(营)的规定,先后设立了七个教导团,三个教导营。七个教导团分别是:第一团于1943年12月24日在重庆江北鸳鸯桥成立;第二团于1944年1月1日在成都军校成立;第三团于1944年4月1日在重庆北碚成立;第四团于1944年4月7日在陕西王曲成立;第五团于1944年2月1日在江西上饶成立,旋改设横峰;第六团于1944年7月1日在广东曲江成立;第七团于1944年8月1日在昆明成立。三个教导营是:江西教导营于1944年4月1日在泰和成立;湖南教导营于1944年4月20日在耒阳成立;贵州教导营于1944年2月21日在贵阳成立。教导团和教导营共收报名者51 042人(其中女生3 825人),经检验合格者为30 754人(其中女生2 178人)。各团(营)原定三个月入营训练,后缩短为两个月。这批从军青年训练后,只有19 689人(其中女生201人)入营编军。
        1944年秋冬,日军进攻的矛头指向重庆,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蒋介石乘机利用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扩大知识青年从军规模,从而把学生从军活动推向高潮。
        1944年9月9日,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正式提出征集青年学生从军的问题,令立即着手办理,并饬白崇禧和张治中拟定有关办法。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一年来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之报告》,称“今后惟有发动知识分子入伍从军,将知识青年真正训练成为一个现代的军人,使之充当下级干部,使一个人能够抵得上以前十个人的力量,才能提高我们中国军队的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国家的地位。”⑨
        10月5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召集陪都附近各附属单位代表举行扩大宣传筹备会议,详细讨论扩大宣传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办法,一致决议以“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为宣传的主要内容。11日至14日,国民党中央召集党政军各有关部会及各省市政府、党部、团体及各级政工人员、教育界人士150多人举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先后召开大会三次,分组讨论会两次,蒋介石于11日和12日两度出席,并提出这一运动的宗旨: “第一是要使一般社会民众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我们作战的实力。第二是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本党的态度,认识本党革命牺牲的精神,因之接受本党的领导,共同一致来完成革命的使命。这两层用意,后者尤重于前者。”⑩因此“不仅要鼓励学校青年从军,而且要同时鼓励一般公务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员、大学教授等,使之自动从军,作一般国民的表率。这样才能真正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风气,一新人民的耳目。”(11)会议详细讨论知识青年从军的宣传办法、征集办法、编练办法、优待办法、干部选拔办法及各级从军征集机关的组织办法等,并通过征集办法、优待办法以及成立征集指导机构等决议。会议前后,政治部发出“大家从军去”的号召,张治中发表《新青年、新战士、新国家》的专文。教育部还颁布了《从军歌》。
        10月16日,“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在重庆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何应钦、吴铁城、陈果夫、张治中、白崇禧、陈立夫、张定璠、徐思平、康泽为常委,张伯苓、莫德惠、蒋梦麟、顾毓秀、罗卓英、梁寒操、段锡朋、黄季陆、袁守谦、李惟果、郑彦棻为委员。
        10月21日,军事委员会分别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四条、《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组织办法》十条及各省市县、专科以上学校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组织办法,《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计划纲要》八条、《知识青年从军管理办法》,其他各党政机关纷纷响应,也相继颁发了《各级党部发动征集知识青年党员从军实施办法》、《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督导须知》等法规、法令。
        10月24日,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长上书表示拥护。蒋说:“当前形势紧急重要,远过于辛亥革命与北伐前夕,正是知识青年效忠报国时机。”“创造人生伟大志业,在炮火中可增进智能胆魄体力,生和死斗争中可了解人生意义”。(12)
        10月29日,行政院通电各级政府,青年公务员应率先从军,教育部也颁布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30日,参谋总长何应钦宣称将尽力改善从军青年待遇,使之编制装备与驻印军相同,以吸引青年投笔从戎。此时,重庆妇女界也讨论女知识青年从军问题。11月,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通过工商及女青年从军办法。
        新征集标准规定:男,凡受中等以上教育或具有相当知识程度之知识青年(女,受初中以上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体格检验合格,其依法缓征缓召及应征服役者,均得志愿参加。超过35岁,如经特准者,亦得志愿参加。申请登记从11月12日开始。
        优待办法规定,应征入伍者享有如下优待:(1)原任职于各级党政教育机关者,保留其职务并按月照发其薪津之全部;(2)原肄业于各级学校,得保留其学籍,如系公费生免费生及领有奖学金者,一并保留;(3)原从事于国营公营商营事业组织,得由原机关保留其职务,并照发其薪津。其家属除可领取其原有薪津外,并可享有下列各项之优待权益:(1)可减免临时捐款及劳役;(2)子女弟妹入公立学校可免收学费;(3)人公立医院免纳诊费;(4)债务未清者可展至服役期满后第二年清偿。其家属赖以维生之财产债权人不得强制执行;(5)出典之不动产无力赎回者,展期至服役期满后,第二年赎回;(6)承租之耕地及房屋,出租人不得收回及改租他人;(7)出征期内,其妻或未婚妻不得离婚及解约;(8)家属经营生产事业,可申请小本贷款;(9)耕田无人耕种时,可申请义务代耕;(10)无地耕种,可申请公地供种。此外,如有生活不能维持,疾病无力医治,子女无力教养,及无力婚嫁遭受意外灾害等情形,均可申请救济,志愿军家属之安家费于入营时拨发,数目约一万元,并得依物价指数增减。入伍期间,其军旅待遇与远征军同。“服役期间为两年,期满即行退伍,退伍后,无论就业升学及留学等等,均可获有优先权。”(13)
        征集名额:男,暂定10万,编10个师,分两期征集,每期5万,第一期1945年1月入伍;女,暂定1 000人,分两期征集,每期500人,不另编组师,分配志愿军若干单位服务。
        征集委员会组织办法规定:各省市县、专科以上学校设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在县市,征集委员会设委员9至11人,由当地党政兵役机关、参议会及其他民众团体代表与士绅中推选之,各会得设主任委员2人,由当地行政长官充任之,副主任委员2人,征集督导委员若干人,此外并设总务、宣传、编组、招待四股。至于临近沦陷区之各交通口,则设立征集站,以便办理战地应征青年转送及招待事宜。学校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范围较小,设委员5至7人,由学校当局及校内党团部推选之,主任委员由校长任之,副主任委员2人,由训导长及党团部负责人担任,此外并设总务、宣传、编组三组,办理征集事宜,至于志愿从军知识青年的优待,拟组设优待委员会负责办理。(14)
        为鼓励学生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服役。一些省市县长官把自己的子弟送去报名。大学教授、高级职员也有从军者。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属各院、部、会、厅等中央级机关内知识青年大都响应从军运动。各地方当局纷纷效仿,一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全国展开。从重庆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热潮。到1944年底,各地报名及体检合格入伍者达12.5万人,超过预期指标,仅重庆及川东地区即超出分配名额3 000余人,达8 614人。在重庆,因知识青年从军时生事端,卫戍总司令部特拟定管理从军知识青年办法。
        11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知识青年从军编练总监部,以加强知识青年的军事训练督导。该部设总监、副监、参谋长各一人,办公厅及各处,另设政治部。总监罗卓英、副监黄维(后改彭侯仁)、参谋长张言传,参谋处长韦镇福、军务处长王逸曙、军械处长熊江、军需处长叶新、总务处长黄体植,政治部主任蒋经国。据罗卓英讲,知识青年从军完全依照远征军编制,营中生活以大学生为基准。
        这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大体经历了倡导发动、宣传鼓动、人员登记、身体检查、临时招待、集中编队、生活倡导、慰劳娱乐、交拨人营等程序。在编练阶段,兵役部及训练总监对应征的知识青年于四川的璧山、綦江、泸州、万县和贵州的贵阳、陕西的汉中、云南的昆明等地进行了集中训练。
        所征集的12.5万名知识青年,经交拨人营后就叫“青年远征军”(或叫“青年军”),依国民政府军的序列,分组编为第二○一师至第二○九师,共九个师。第二○一师,师长戴之奇,驻璧山;第二○二师,师长罗泽恺,驻綦江;第二○三师,师长钟彬,驻泸州;第二○四师,师长覃异之,驻万县;第二○五师,师长刘树勋、继任师长刘安祺,驻贵阳修文;第二○六师,师长萧劲、继任师长方先觉,驻汉中、天水;第二○七师,师长方先觉(后为罗友伦),驻昆明曲靖;第二○八师,师长黄珍吾(后为吴啸亚),驻江西黎川;第二○九师,师长温鸣剑,驻福建上杭。
        师的编制是按照美械轻装师组成的。每师步兵三团,炮兵二营,工兵、辎重兵各一营,搜索连、特务连、卫生队、军乐队、无线电队、军医院等各一。每团步兵三营,迫击炮、战防炮各1连,特务排、卫生队各一。
        青年军的各级干部原规定由各部队择优保送,为了抬高青年军的身价还规定降一级任用。如普通部队的军长调任青年军的师长、师长调任青年军的团长。此外还有一部分干部是由陆军大学18期学员中选任的。所有青年军的干部,都要经过一个月的集中训练,才能分配到各师工作。为此,军委会将原来东南干训团(已迁重庆大坪)改为军委会干训团,专负责训练青年军的干部。团长由蒋介石兼任,罗卓英以训练总监名义兼任教育长。另外成立一个青年军政治工作干部训练班,由蒋经国充任主任,胡轨充副主任。
        在训练中,蒋经国竭力灌输全军上下“必须绝对效忠最高领袖蒋委员长”的“中心思想”,公开喊出:“青年军是青年的革命武装学校!”“青年军是国民革命的生力军!”“青年军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先锋队!”“青年的胸膛就是祖国的国防!”
        蒋介石对青年军也百般笼络,新兵入伍后,必亲自训话,说“诸生今天入伍以后,都是本委员长的部下,亦就是我的子弟。”在物资供应上,青年军也受到特别照顾。
        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这九个“青年远征军”师分别属于远征军第六军、第九军、第三十一军。其中一部分拨给印缅远征军,送至印度受训,结业后很快派到印缅前线担任交通运输、坦克车兵等技术兵种工作,在返缅对日作战中发挥过作用。
        1945年2月,蒋介石决定召集第二期知识青年入伍,名额为15万人,由6月份起入伍。由于抗战胜利,第二期未能像第一期那样全国规模的展开。
        青年远征军绝大部分没有“远征”,也没有在国内战场上抗战。战后,大部分复员,也有一些人后来成为内战中替蒋介石卖命的“御林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