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防御与弃守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继而乘中国军队仓皇撤退之机,挥师直趋南京,以图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面对日军嚣张的气焰,国民党军队却轻易丢弃了多年经营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阵地,使南京迅速暴露在日军面前。
南京历史文化悠久,古称建业、金陵或石头城,是六朝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所在地。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东倚钟山,北面和西面临江,南部为开阔地带,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素为不战之地。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称“南据栗阳,东捣镇江,西扼太平(当涂),据险阻,断粮运,不战而下金陵”。即是说,南京的防守不能以城区为重点,只能以外围为屏障,只要失掉外围几处要隘,南京便岌岌可危。沪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大批精锐部队调集上海,南京防务基本划归警备区负责。警备司令谷正伦,辖南京市、江宁、镇江、丹阳、金坛、句容、溧水、高淳、芜湖、当涂、仪征、滁县、全椒、江浦、六合等15个县市,总兵力共5个军15个师,约七万人。为防御南京,谷曾令参谋处拟定决战防御计划,结果发现原构筑的永久工事,大部分不能达到纵深配备和侧射、斜射的火网要求,工事位置暴露,多选在高山顶部和棱线部分,也没有阵地编成计划和要图。因此,除部分工事可作为观测所、指挥所使用外,许多工事难以利用,必须重新选定位置构筑。9月下旬,上海战事日益扩大,南京数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开始重视南京防守,将警备司令部改编为首都警卫军,仍以谷正伦为军长,并修改了东南阵地防御计划。这时,最高军事当局存在一个错觉,以为上海战线不守,还有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既设永久工事可以御敌,因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上海作战,忽视了南京防御计划的实施。及至上海沦陷,南京的防御仍未能很好地构筑,以致坐失良机,仓促应战,陷入被动。
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大本营尚未制定出立即进攻南京的详细计划,考虑到沪战期间军士的疲惫与各部队的损失,原拟进行休整后再行进攻南京。然而,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斗志尽失和混乱无序的仓皇溃败,使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很难断定有彻底保卫南京的意图”,遂决定不顾疲惫,乘势直趋南京。22日, 日本华中方面军电告参谋本部, 日军“如停留在苏州、嘉兴一线,不仅会失去战机,而且将使敌人恢复斗志,重整战斗力量,其结果要彻底挫伤其战斗意志将很困难”,为此必须“利用目前的形势攻占南京,当在华中方面结束作战”。①同一天,第10军柳川平助也提出相同的建议。24日,日本召开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讨论陆军对华作战方针,决定“以其航空部队与海军航空兵力协同,轰炸南京及其要地”,并“考虑根据今后情况,整顿好该方面军新的准备态势,使其攻击南京或其他地区”。②日本华中方面军也制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提出在无锡至湖州线以东,做好战斗准备,至12月中旬一举攻占南京。与此同时, 日军各师团沿沪宁铁路、江南大运河与太湖沿岸公路继续追击中国军队。22日,日军第十六、第十一师团及第九师团一部向常州推进,25日占领无锡东面阵地。27日,重藤支队直逼常熟以西,切断江阴至无锡公路,集结无锡以北。第十三师团及集成骑兵队团团包围江阴要塞,28日发动进攻,12月1日占领要塞。至12月2日,第三师团占领苏州,第十八师团占领广德,第十六师团占领丹阳,第九师团占领金坛,形成夹击南京的态势。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改任松井石根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随即日军分兵三路向南京进逼:第一路由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师团沿京沪铁路由丹阳经镇江、句容西进;第二路由第九师团和第三师团自金坛直扑南京;第三路由第一一四师团自宜兴经溧阳、溧水与经郎溪而来的第六师团北进。另外,第十八师团自广德经宣城直抵芜湖,以切断中国军队西撤之路,第十军国崎支队经郎溪高淳至当涂渡江,攻占浦口,截断中国军队后路。
中国军队在沪战中失败,其精锐几乎丧失殆尽,不独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连既设国防工事都不能有效利用,遂使南京很快地暴露在日军面前。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唐生智、谷正伦、王俊等。大家反复揣摩蒋介石的意图,多数将领反对死守南京,理由是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攻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沪战新败,士气沮丧,战斗力严重削弱,短期内无法恢复,因而对南京只能作象征性防守,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蒋介石却提出,南京是国都,经过十年缔造,为国际观瞻所系,又为国父陵寝所在,断不可拱手让敌,必须固守。最后,会议通过坚决保卫南京的方针,并由唐生智出任城防司令长官,负责南京防务。
唐生智临危受命是有所考虑的。在强虏兵临城下之际,负责南京城防是一个吃力不讨好而且十分危险的差事。所以,会议讨论城防司令长官人选时,顿时陷入沉寂。蒋介石环顾四周,不禁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若都不愿留下,那我留下来守城好了。于是,唐生智自告奋勇,表示如没有人肯负责,他可勉为其难,并一定坚决死守,与首都共存亡。而据唐生智讲,他事先已经通过刘湘知道了蒋拟派自己守南京的消息。③实际上,唐氏出而应召的原因有深刻的背景。唐自北伐兴兵,统帅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一时成为权倾武汉的重要人物,但1930年最后一次反蒋失败后沦为没有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在南京政府任训练总监部总监、军法执行部总监兼军委会警卫执行部主任等职,负责构筑江浙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宁沪杭地区国防工事的任务。由于长期患病,实际上一直闲居,而他又不甘寂寞。南京城防缺将,使他获得重掌兵权的机会,故此在南京防卫作战计划上,采取了自愿应召和坚决死守的方针。
11月20日,唐生智出任南京城防司令长官,24日正式任命书发表。27日唐对记者发表谈话,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并预言“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付出莫大之代价”。他为表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效法项羽破釜沉舟,让交通部长俞飞鹏撤走下关到浦口之间的船只,其后又令驻浦口之第一军禁止任何部队及军人北渡,“如有不听制止者,可开枪射击”。④
为支持唐生智固守南京,蒋介石尽可能地调动兵力,先后奉命参加南京防守作战的部队计有:徐源泉第二军团第四十一、第四十八师;叶肇第六十六军、王敬久第七十一军、孙元良第七十二军、俞济时第七十四军、宋希濂第七十八军、邓龙光第八十三军以及教导总队和宪兵团等,共七个军十四个师及配属单位约十余万人。防守重点是加强镇江方向的兵力,其次是加强南京至杭州公路要口的汤山、淳化镇地区。防御地带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从南京以东、以南外围山地的三江口、花园、龙潭、汤山、淳化镇、方山、殷巷、牛首山至板桥镇;第二道由八卦洲南岸的甘家巷、杨坊山、紫金山、孝陵卫、高桥门、河定桥、麻田桥至西善桥达江心洲对岸;第三道为南京城。参加防守作战的部队大都自上海战场撤退,仓促中进至新的防区,要么严重缺员、士气沮丧,要么补充了新兵,连射击都不熟练,其战斗力自不待言。其中,比较有战斗力的只有桂永清教导总队两个团和谷正伦三个团的宪兵部队。唐生智多次请求由武汉、云南等地调兵增援,惟因路途遥远,短期内无法抵达,加之蒋介石对唐亦存戒心,特地安排罗卓英为卫戍副司令长官,使唐的权限与地位不能确保其指挥效能。
12月3日, 日军开始向南京及其附近全线进攻:5日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第九师团迫近汤水镇、淳化镇;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于8日占领镇江,随后其无谷支队和沼田支队由镇江渡到江北,切断津浦路及大运河交通线;第十军第一一四师团于7日占领秣陵关,近迫牛首山至淳化镇一线阵地;第十八师团国崎支队于10日进占芜湖,而后渡江向浦口进击。至12月8日, 日军已完成对南京的战役包围。
这时,国民党军如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倾全力突围,仍可挽救十余万人免受重创。但在死守南京的方针下,又沉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以致决定在南京进行一场军事冒险,失掉了机动作战的先机。
12月7日, 日军大本营参谋部以大陆命34号下达了攻击南京城的指令,华中方面军向所属各军通告了《攻占南京要领》。翌日,日军向南京外围阵地发动了猛攻,从上海撤退下来的第六十六军、第七十四军抵抗不住强大的攻势纷纷后退,迁入城防复廓阵地。9日,日军主力攻陷淳化镇,沿高桥门进攻光华门;南路日军占领牛首山后又向雨花台攻击;另两路日军也攻至通济门及紫金山东麓,直逼南京城下。
10日,日军各部按预定计划攻城:以共和门—公园路—中正街—汉中路为界,上海派遣军进攻中山门、太平门、和平门,第十军攻打共和门、中华门、水西门。日军以飞机轰炸为先导,继而在坦克大炮掩护下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在中华门地带, 日军将大炮架在雨花台上向中国守军猛攻,并对城门阵地轮番进攻,竟突入城内三百余人。卫戍司令部急令第一五四师增援,与登城日军反复争夺中华门城墙,夺回城楼阵地。在光华门、通济门一线, 日军组成敢死队突入光华门城门洞内,教导总队长桂永清亲自至午朝门督战,并筑起街巷工事准备巷战。后来,他采纳部下的建议,将汽油倾入城门洞内点燃,而后组织一排敢死队,趁敌军混乱之机突然打开城门猛烈射击,全歼入城之敌并生俘一名日兵,使阵地转危为安。
虽然南京城防各处阵地守军浴血奋战,随着时间的延续,战场总局却趋向不利。11日,日军第十八师团攻占芜湖后又直趋当涂,南京守军后路被切断。这时,中山门、中华门等多处阵地被日军突破,经过激烈争夺,中国军队粮弹不继、伤亡惨重,战斗力严重削弱,形势愈加危急。12日,日军复以重炮猛轰中华门阵地,将南京城防撕开一个缺口, 日军蜂拥而入。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率部溃往挹江门,企图由下关渡江逃脱,被宋希濂部堵劝,收容约两千人,仍由孙率领回中华门附近作战。下午4时许,俞济时部第七十四军也拟由三汊河向下关搭浮桥后撤,亦被长官部制止。
12日下午,唐生智在卫戍司令部召开各部队长官会议,讨论突围计划,并由参谋长拿出拟好的撤退令让大家签字,意在分担撤守之责任。众人闻之默然。会上,桂永清义正辞严地表示坚守不退,与会者大都未表赞同。下午5时许,唐生智接到蒋介石允许相机撤退的指示,随即向各部下达撤退、突围的命令。他既没有考虑渡船数量,也未顾及撤退秩序,只是将一纸撤退令和各部队转进时联络信号表交给各部队长官。于是,有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忙后撤,有的接到命令尚未向部下传达,也有的没有接到命令仍在战斗,全军立即陷入混乱。由于安排不周,大部分部队没有按计划撤退,而是退往挹江门,使许多人在城门洞内丧生或淹没在江里。尤为可悲的是,当大批退兵黑压压地向下关方向涌来,准备夺路而逃时,负责封锁的第三十六师尚未接到允许撤退的命令,将人群拦阻于海军部门前,甚至对溃逃的士兵开枪射击。据回忆,守军退到沿江码头“秩序异常纷乱,枪声这边停了,那边又响了起来,人是成千上万,渡船却只有两三只。长江此时已成了生和死的分界线。一只船刚靠近了岸,便有一群人跳跃上去,冒失的坠人江里,也没有人来理会,几百只手紧拖住渡船的船沿。船上的人们怒骂着岸上不让他们开驶的人群,有的向天空鸣枪。水手经过一番好言劝说,竭力把船撑动。可怜!有好多人,还紧攀着船沿,随着渡船驶到江里,也有跌在水里随着江水流向东方……当船驶到江心时,对岸浦口,又在开枪了,他们禁止南船靠近江岸,渡船只好在江心里团团旋转。因为过去唐生智曾指示第一军军长胡宗南,不准南京的人员擅自过江”。⑤也有的部队,长官逃跑了,丢下的兵士仍在抵抗。驻守紫金山南麓的教导总队步兵第二团十三连,在战斗中打下敌机,按规定去指挥部领取奖金。孰料到指挥部时,指挥人员已准备撤离,并让他们也走。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南京守军的撤退演成悲痛的结局:溃军为争路、争船, 自相践踏,互相残杀,伤者呻吟遍野,死者尸横枕藉;有的士兵与难民寻找各种漂浮工具冒险渡江,却遭到日军汽艇的疯狂扫射和撞击;有些部队三五成群,抛弃武器,也有的交出武器寻求城内难民营的保护。十余万大军,除广东两个军邓龙光部和叶肇部按计划突围,宋希濂第三十六师由浦口撤退外,幸存者无几。据统计,在撤退中及因滞留城中而被日军屠杀伤亡的中国官兵数占整个战役伤亡总数的85%。可见,混乱无序的撤退是南京防御战中守军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
13日,南京陷落。中国军队以十万之众只坚持了半个多月,若从日军进攻城廓算起,仅有六天。战后,人们纷纷指责唐生智无能,唐亦难辞其咎。实际上以溃败之师死守南京在战略上就是严重的失误。再加上国民政府此时正通过陶德曼调停,存在侥倖的求和心理,对南京作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故而酿成一场悲剧。
南京历史文化悠久,古称建业、金陵或石头城,是六朝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所在地。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东倚钟山,北面和西面临江,南部为开阔地带,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素为不战之地。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称“南据栗阳,东捣镇江,西扼太平(当涂),据险阻,断粮运,不战而下金陵”。即是说,南京的防守不能以城区为重点,只能以外围为屏障,只要失掉外围几处要隘,南京便岌岌可危。沪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大批精锐部队调集上海,南京防务基本划归警备区负责。警备司令谷正伦,辖南京市、江宁、镇江、丹阳、金坛、句容、溧水、高淳、芜湖、当涂、仪征、滁县、全椒、江浦、六合等15个县市,总兵力共5个军15个师,约七万人。为防御南京,谷曾令参谋处拟定决战防御计划,结果发现原构筑的永久工事,大部分不能达到纵深配备和侧射、斜射的火网要求,工事位置暴露,多选在高山顶部和棱线部分,也没有阵地编成计划和要图。因此,除部分工事可作为观测所、指挥所使用外,许多工事难以利用,必须重新选定位置构筑。9月下旬,上海战事日益扩大,南京数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开始重视南京防守,将警备司令部改编为首都警卫军,仍以谷正伦为军长,并修改了东南阵地防御计划。这时,最高军事当局存在一个错觉,以为上海战线不守,还有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既设永久工事可以御敌,因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上海作战,忽视了南京防御计划的实施。及至上海沦陷,南京的防御仍未能很好地构筑,以致坐失良机,仓促应战,陷入被动。
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大本营尚未制定出立即进攻南京的详细计划,考虑到沪战期间军士的疲惫与各部队的损失,原拟进行休整后再行进攻南京。然而,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斗志尽失和混乱无序的仓皇溃败,使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很难断定有彻底保卫南京的意图”,遂决定不顾疲惫,乘势直趋南京。22日, 日本华中方面军电告参谋本部, 日军“如停留在苏州、嘉兴一线,不仅会失去战机,而且将使敌人恢复斗志,重整战斗力量,其结果要彻底挫伤其战斗意志将很困难”,为此必须“利用目前的形势攻占南京,当在华中方面结束作战”。①同一天,第10军柳川平助也提出相同的建议。24日,日本召开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讨论陆军对华作战方针,决定“以其航空部队与海军航空兵力协同,轰炸南京及其要地”,并“考虑根据今后情况,整顿好该方面军新的准备态势,使其攻击南京或其他地区”。②日本华中方面军也制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提出在无锡至湖州线以东,做好战斗准备,至12月中旬一举攻占南京。与此同时, 日军各师团沿沪宁铁路、江南大运河与太湖沿岸公路继续追击中国军队。22日,日军第十六、第十一师团及第九师团一部向常州推进,25日占领无锡东面阵地。27日,重藤支队直逼常熟以西,切断江阴至无锡公路,集结无锡以北。第十三师团及集成骑兵队团团包围江阴要塞,28日发动进攻,12月1日占领要塞。至12月2日,第三师团占领苏州,第十八师团占领广德,第十六师团占领丹阳,第九师团占领金坛,形成夹击南京的态势。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改任松井石根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随即日军分兵三路向南京进逼:第一路由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师团沿京沪铁路由丹阳经镇江、句容西进;第二路由第九师团和第三师团自金坛直扑南京;第三路由第一一四师团自宜兴经溧阳、溧水与经郎溪而来的第六师团北进。另外,第十八师团自广德经宣城直抵芜湖,以切断中国军队西撤之路,第十军国崎支队经郎溪高淳至当涂渡江,攻占浦口,截断中国军队后路。
中国军队在沪战中失败,其精锐几乎丧失殆尽,不独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连既设国防工事都不能有效利用,遂使南京很快地暴露在日军面前。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唐生智、谷正伦、王俊等。大家反复揣摩蒋介石的意图,多数将领反对死守南京,理由是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攻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沪战新败,士气沮丧,战斗力严重削弱,短期内无法恢复,因而对南京只能作象征性防守,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蒋介石却提出,南京是国都,经过十年缔造,为国际观瞻所系,又为国父陵寝所在,断不可拱手让敌,必须固守。最后,会议通过坚决保卫南京的方针,并由唐生智出任城防司令长官,负责南京防务。
唐生智临危受命是有所考虑的。在强虏兵临城下之际,负责南京城防是一个吃力不讨好而且十分危险的差事。所以,会议讨论城防司令长官人选时,顿时陷入沉寂。蒋介石环顾四周,不禁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若都不愿留下,那我留下来守城好了。于是,唐生智自告奋勇,表示如没有人肯负责,他可勉为其难,并一定坚决死守,与首都共存亡。而据唐生智讲,他事先已经通过刘湘知道了蒋拟派自己守南京的消息。③实际上,唐氏出而应召的原因有深刻的背景。唐自北伐兴兵,统帅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一时成为权倾武汉的重要人物,但1930年最后一次反蒋失败后沦为没有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在南京政府任训练总监部总监、军法执行部总监兼军委会警卫执行部主任等职,负责构筑江浙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宁沪杭地区国防工事的任务。由于长期患病,实际上一直闲居,而他又不甘寂寞。南京城防缺将,使他获得重掌兵权的机会,故此在南京防卫作战计划上,采取了自愿应召和坚决死守的方针。
11月20日,唐生智出任南京城防司令长官,24日正式任命书发表。27日唐对记者发表谈话,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并预言“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付出莫大之代价”。他为表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效法项羽破釜沉舟,让交通部长俞飞鹏撤走下关到浦口之间的船只,其后又令驻浦口之第一军禁止任何部队及军人北渡,“如有不听制止者,可开枪射击”。④
为支持唐生智固守南京,蒋介石尽可能地调动兵力,先后奉命参加南京防守作战的部队计有:徐源泉第二军团第四十一、第四十八师;叶肇第六十六军、王敬久第七十一军、孙元良第七十二军、俞济时第七十四军、宋希濂第七十八军、邓龙光第八十三军以及教导总队和宪兵团等,共七个军十四个师及配属单位约十余万人。防守重点是加强镇江方向的兵力,其次是加强南京至杭州公路要口的汤山、淳化镇地区。防御地带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从南京以东、以南外围山地的三江口、花园、龙潭、汤山、淳化镇、方山、殷巷、牛首山至板桥镇;第二道由八卦洲南岸的甘家巷、杨坊山、紫金山、孝陵卫、高桥门、河定桥、麻田桥至西善桥达江心洲对岸;第三道为南京城。参加防守作战的部队大都自上海战场撤退,仓促中进至新的防区,要么严重缺员、士气沮丧,要么补充了新兵,连射击都不熟练,其战斗力自不待言。其中,比较有战斗力的只有桂永清教导总队两个团和谷正伦三个团的宪兵部队。唐生智多次请求由武汉、云南等地调兵增援,惟因路途遥远,短期内无法抵达,加之蒋介石对唐亦存戒心,特地安排罗卓英为卫戍副司令长官,使唐的权限与地位不能确保其指挥效能。
12月3日, 日军开始向南京及其附近全线进攻:5日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第九师团迫近汤水镇、淳化镇;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于8日占领镇江,随后其无谷支队和沼田支队由镇江渡到江北,切断津浦路及大运河交通线;第十军第一一四师团于7日占领秣陵关,近迫牛首山至淳化镇一线阵地;第十八师团国崎支队于10日进占芜湖,而后渡江向浦口进击。至12月8日, 日军已完成对南京的战役包围。
这时,国民党军如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倾全力突围,仍可挽救十余万人免受重创。但在死守南京的方针下,又沉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以致决定在南京进行一场军事冒险,失掉了机动作战的先机。
12月7日, 日军大本营参谋部以大陆命34号下达了攻击南京城的指令,华中方面军向所属各军通告了《攻占南京要领》。翌日,日军向南京外围阵地发动了猛攻,从上海撤退下来的第六十六军、第七十四军抵抗不住强大的攻势纷纷后退,迁入城防复廓阵地。9日,日军主力攻陷淳化镇,沿高桥门进攻光华门;南路日军占领牛首山后又向雨花台攻击;另两路日军也攻至通济门及紫金山东麓,直逼南京城下。
10日,日军各部按预定计划攻城:以共和门—公园路—中正街—汉中路为界,上海派遣军进攻中山门、太平门、和平门,第十军攻打共和门、中华门、水西门。日军以飞机轰炸为先导,继而在坦克大炮掩护下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在中华门地带, 日军将大炮架在雨花台上向中国守军猛攻,并对城门阵地轮番进攻,竟突入城内三百余人。卫戍司令部急令第一五四师增援,与登城日军反复争夺中华门城墙,夺回城楼阵地。在光华门、通济门一线, 日军组成敢死队突入光华门城门洞内,教导总队长桂永清亲自至午朝门督战,并筑起街巷工事准备巷战。后来,他采纳部下的建议,将汽油倾入城门洞内点燃,而后组织一排敢死队,趁敌军混乱之机突然打开城门猛烈射击,全歼入城之敌并生俘一名日兵,使阵地转危为安。
虽然南京城防各处阵地守军浴血奋战,随着时间的延续,战场总局却趋向不利。11日,日军第十八师团攻占芜湖后又直趋当涂,南京守军后路被切断。这时,中山门、中华门等多处阵地被日军突破,经过激烈争夺,中国军队粮弹不继、伤亡惨重,战斗力严重削弱,形势愈加危急。12日,日军复以重炮猛轰中华门阵地,将南京城防撕开一个缺口, 日军蜂拥而入。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率部溃往挹江门,企图由下关渡江逃脱,被宋希濂部堵劝,收容约两千人,仍由孙率领回中华门附近作战。下午4时许,俞济时部第七十四军也拟由三汊河向下关搭浮桥后撤,亦被长官部制止。
12日下午,唐生智在卫戍司令部召开各部队长官会议,讨论突围计划,并由参谋长拿出拟好的撤退令让大家签字,意在分担撤守之责任。众人闻之默然。会上,桂永清义正辞严地表示坚守不退,与会者大都未表赞同。下午5时许,唐生智接到蒋介石允许相机撤退的指示,随即向各部下达撤退、突围的命令。他既没有考虑渡船数量,也未顾及撤退秩序,只是将一纸撤退令和各部队转进时联络信号表交给各部队长官。于是,有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忙后撤,有的接到命令尚未向部下传达,也有的没有接到命令仍在战斗,全军立即陷入混乱。由于安排不周,大部分部队没有按计划撤退,而是退往挹江门,使许多人在城门洞内丧生或淹没在江里。尤为可悲的是,当大批退兵黑压压地向下关方向涌来,准备夺路而逃时,负责封锁的第三十六师尚未接到允许撤退的命令,将人群拦阻于海军部门前,甚至对溃逃的士兵开枪射击。据回忆,守军退到沿江码头“秩序异常纷乱,枪声这边停了,那边又响了起来,人是成千上万,渡船却只有两三只。长江此时已成了生和死的分界线。一只船刚靠近了岸,便有一群人跳跃上去,冒失的坠人江里,也没有人来理会,几百只手紧拖住渡船的船沿。船上的人们怒骂着岸上不让他们开驶的人群,有的向天空鸣枪。水手经过一番好言劝说,竭力把船撑动。可怜!有好多人,还紧攀着船沿,随着渡船驶到江里,也有跌在水里随着江水流向东方……当船驶到江心时,对岸浦口,又在开枪了,他们禁止南船靠近江岸,渡船只好在江心里团团旋转。因为过去唐生智曾指示第一军军长胡宗南,不准南京的人员擅自过江”。⑤也有的部队,长官逃跑了,丢下的兵士仍在抵抗。驻守紫金山南麓的教导总队步兵第二团十三连,在战斗中打下敌机,按规定去指挥部领取奖金。孰料到指挥部时,指挥人员已准备撤离,并让他们也走。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南京守军的撤退演成悲痛的结局:溃军为争路、争船, 自相践踏,互相残杀,伤者呻吟遍野,死者尸横枕藉;有的士兵与难民寻找各种漂浮工具冒险渡江,却遭到日军汽艇的疯狂扫射和撞击;有些部队三五成群,抛弃武器,也有的交出武器寻求城内难民营的保护。十余万大军,除广东两个军邓龙光部和叶肇部按计划突围,宋希濂第三十六师由浦口撤退外,幸存者无几。据统计,在撤退中及因滞留城中而被日军屠杀伤亡的中国官兵数占整个战役伤亡总数的85%。可见,混乱无序的撤退是南京防御战中守军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
13日,南京陷落。中国军队以十万之众只坚持了半个多月,若从日军进攻城廓算起,仅有六天。战后,人们纷纷指责唐生智无能,唐亦难辞其咎。实际上以溃败之师死守南京在战略上就是严重的失误。再加上国民政府此时正通过陶德曼调停,存在侥倖的求和心理,对南京作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故而酿成一场悲剧。
今日更新
-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形成
[2019-05-22]
-
《中华民国临警方约法》公布
[2019-05-2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019-05-22]
-
武昌首义
[2019-05-22]
-
保路运动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