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各地分会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中华民国史 https://www.kekeshici.com

        华侨是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同盟会总章规定,国外应设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
        南洋支部:设于新加坡,下辖英、荷属地以及缅甸、安南、暹罗各分会。
        欧洲支部:设于布鲁塞尔,下辖欧洲各国分会。
        美洲支部:设于旧金山,下辖南北美洲各分会。
        檀岛支部:设于檀香山,下辖檀香山群岛各分会。
        孙中山一直非常重视同盟会在国外的发展,许多组织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建立的。
        南洋地区:
        1.西贡、堤岸分会。
        孙中山和西贡侨商很早就有联系。1900年,孙中山初次到达西贡,即与法国银行买办曾锡周、马培生及侨商李竹痴等结识。1905年10月,孙中山偕黎仲实、胡毅生、邓慕韩自日本再到西贡,曾锡周等热烈欢迎。停一二日,孙中山即赶赴堤岸,出席华侨欢迎会,受到闽粤籍商人李晓初、李卓峰、刘易初、颜太恨等人的殷勤招待,随即成立同盟会。刘易初任会长,李卓峰为副。在同盟会发动的历次军事起义中,曾锡周、马培生、李卓峰等均曾捐助巨款。黄景南是个卖豆芽的小商人,他将半生辛勤积蓄数千元全部献作起义经费,又每日将营业所得收益投入扑满中,贮作革命之需。另有挑水工人关唐,每担水钱不过一文,但他也将长期积蓄的三千余元全部捐献[1]
        2.新加坡分会。
        南洋群岛曾经是保皇党的一统天下,新加坡更是它的重要据点。1900年初,康有为到新加坡,依靠当地华侨富商丘炜萲,组织保皇会,并通过《天南新报》做宣传,影响了不少华侨。同年10月,惠州起义失败,黄福、黄耀廷、邓子瑜等逃亡新加坡,该地开始有了革命党人的足迹。1901年以后,尢列的中和堂在下层农工两界中做过一些工作,但基本上不脱旧式会党的规模。直到1903年,革命浪潮才逐渐冲击到了这里。华侨木厂主陈楚楠和布店老板张永福读了《革命军》和《苏报》,受到教育。二人为被捕的章炳麟、邹容担忧,曾联合打电报给英国驻沪领事,请他援引保护国事犯的条例,勿将章、邹引渡给清政府。此后,二人就到处宣传革命,并通过尢列聘请《中国日报》记者陈诗仲为编辑,出资创办《图南日报》。1904年春,报纸出版,在新加坡地区喊出了革命排满的第一声。乙巳(1905)春节,报社印发一种有反满词句和革命图案的月份牌,孙中山见到后非常高兴,写信向尢列查询,表示希望合作[2]
        1905年6月,孙中山从欧洲赴日本,途经新加坡,尢列引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登舟相见。孙中山告知他们:德、法、比诸国留学生已成立革命团体,此行到日本后,将组织革命党总部,南洋各埠可设分会[3]
        1906年2月,孙中山自西贡重到新加坡。由于殖民当局于1900年规定的五年不准入境的限期已过,陈楚楠等遂欢迎孙中山登陆。4月,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4]。首次加盟者有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许子麟、刘金声、黄耀廷、尢列、邓子瑜、张华丹、吴悟叟、林干廷、张秉庚等十二人。举陈楚楠为会长,张永福为副,许子麟为会计,林义顺为交际,以晚晴园为会所。孙中山满怀激情地鼓励加盟者英勇奋斗,“设使牺牲到剩二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5]。其后,陆续加盟者达四百余人,并曾派员分赴英荷两属及缅甸各地设立分会。
        同年6月,孙中山离日本再到新加坡,命胡汉民起草会章,扩充组织,改选张永福为会长,陈楚楠为副会长。1907年8月,创办《中兴日报》。
        新加坡分会是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基地,也是和改良派斗争的前哨之一。
        3.槟榔屿分会与马来亚各地的同盟会组织。
        槟榔屿又名庇能,是马来亚的著名商埠和采锡工业中心。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孙中山即偕陈楚楠、林义顺、李竹痴等到达该地,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先后加盟者有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陈民情等。在有材料可考的三十五人中,计店主二十八人、店员二人、医生三人、学生一人[6]。会长吴世荣是店主。副会长黄金庆是矿商。
        槟榔屿分会设有槟城书报社。1910年,缅甸分会主办的《光华日报》在当地不能立足,移至槟榔屿,成为革命派在南洋的又一重要宣传阵地。
        马来亚半岛建立同盟会分会机构的城市尚有:
        吉隆坡,加盟者有王清江、陈占梅、阮英舫、阮卿云、阮德三等,以王清江为会长。
        怡保,加盟者有区慎刚、李源水、李孝章、郑螺生等。
        芙蓉,加盟者有黄心持等。
        瓜��卑那,加盟者有邓泽如等。
        此外,金宝、林明、太平、式叻、麻坡、砂��越、麻六甲、关丹等地也都陆续建立了同盟会通讯处或书报社。其中,书报社达百数十处[7]
        4.荷属各地分会。
        革命派对荷属各埠华侨的工作开始于教育界。1903年,当地某校向日本早稻田大学要求介绍教员,该校推荐了董鸿祎。董是军国民教育会会员,他又介绍了王嘉榘等一批革命分子。1905年—1906年间,陈楚楠通过冯自由,又介绍了易本羲、张继、李燮和、时功璧、田桐、陈方度等二十余人赴各埠任教。他们在当地宣传革命,为同盟会组织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06年—1907年期间,同盟会本部委派谢良牧、李燮和、李天邻、陈方度、曾连庆、梁墨庵等人在各地建立分会。为了避免荷兰殖民者干涉,多以书报社或学堂的名义作掩护。先后建立同盟会组织的有泗水、巴城、八打咸甲、文岛、槟港、双溪烈、勿里洋、勿里洞吗吃、武陵、流石、日里棉兰、坤甸、三宝垄等地[8]
        5.河内、海防分会。
        孙中山与河内华侨的联系始于1902年。当时,他应安南总督韬美的邀请,参观河内博览会,曾在该地停留数月。首先结识粤籍洋服商人黄隆生。黄平时喜读《中国日报》,逢人必骂满洲政府,孙中山通过他又结识杨寿彭、甄吉庭、吴梓生等一批华侨,随即组织河内兴中会。
        1907年3月,为了就近领导粤、桂、滇三省的起义活动,孙中山自日本到达河内,在甘必达街六十一号设立机关部,同时将原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先后加盟者有杨寿彭、黄隆生、吴梓生、张奂池等数百人[9]
        海防是华侨在安南的另一个集中地区。1905年反美运动中,由某商号账房陈耿夫发起,组织拒约会,支援国内人民斗争。侨商刘岐山、甄璧、林焕廷等纷纷参加,办事处设于台湾街万新楼。1907年,在同址成立同盟会海防分会,刘岐山任会长,甄璧、林焕廷、陈耿夫任干事。
        河内、海防地处北越,与广东钦州地区邻近,在1907、1908两年的武装起义中,它们成为同盟会的集结地与补给站。刘岐山招待往来同志,异常周到,被称为“小孟尝”。其他侨商会员或筹措经费,或参加义师,或输送武器,或接济粮食,曾有十余人被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1911年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中,越南华侨即达十五人[10]
        6.暹罗分会。
        最早在暹罗华侨中宣传革命的是《华暹日报》,该报由华侨萧佛成和逃亡清吏陈景华创办。1908年,新加坡陈载之在暹罗开设德记栈,与萧佛成创立中华会所,邀请孙中山前来主盟。1908年11月,孙中山偕胡汉民到达曼谷,发展萧佛成、陈载之、陈景华等二十余人加入同盟会。孙中山离暹后,盟务交萧佛成主持。
        7.缅甸分会。
        革命党人对缅甸华侨的工作开展得较晚。1905年6月,秦力山因李竹痴介绍,抵达仰光,以自身体验劝说保皇会会长、侨商庄银安参加革命。庄豁然醒悟,宣布和保皇会脱离关系。随后,秦力山在《仰光新报》上发表长达六万余字的《革命箴言》,风动一时。1906年秋,《仰光新报》为顽固派掌握。8月,庄银安等别创《商务调查会月报》,在“振兴实业”的名义下“发挥民族主义”,但影响不大。同年11月,秦力山在云南干崖病逝,缅甸的革命活动失去指导者,陷于停顿。
        1908年4月,四川人王群携带同盟会本部委任证书自日本到缅,瑞隆公司股东徐赞周、陈仲赫、陈钟灵等十余人加盟。不久,于仰光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8月21日,得到当地华侨富商陈玉著等人的资助,出版《光华报》,以孙中山推荐的杨振鸿、居正二人为主笔。报纸出版后,会务大振,会员由三十余人迅速增至四百余人。10月,孙中山派汪精卫、吴应培二人到缅,改订分会章程。同年12月13日,选举庄银安为会长,卢喜福为副。其后,又派居正、陈仲赫二人赴缅甸各地发展会务,在二十五个城市的华侨中建立了分会,至1911年止,共发展会员二千二百四十三人[11]
        8.南洋支部。
        河口起义失败后,胡汉民移居新加坡。当时,南洋各埠纷纷成立同盟会分会或通讯处。为了加强联系,统一领导,孙中山于1908年秋在新加坡设立南洋支部,规定分会总章十六条及通信办法三条,以胡汉民为支部长。1909年5月,孙中山起程赴欧。行前,派胡汉民赴香港就近领导国内运动。南洋支部迁至槟榔屿,交邓泽如、吴世荣主持。
        邓、吴主持南洋支部后,工作长期陷于停顿。1910年7月,孙中山自檀香山经日本,重到南洋,支部的工作才逐渐恢复旧观。
        9.菲律宾分会。
        抵制美货运动中,马尼拉侨商欧阳鸿钧与留日学生杨豪侣组织拒约会,每星期开会一次,借拒约鼓吹革命。1911年春,南方支部派李箕到马尼拉,欧阳鸿钧等六人加盟,以郑汉淇为会长。不久,发刊《公理日报》。
        欧洲地区:
        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留欧学界得到孙中山通告,先后设立同盟会通讯处。计有:
        法国巴黎通讯处:魏宸组、胡秉柯、王鸿猷。
        比国布鲁塞尔通讯处:史青、贺之才。
        德国柏林通讯处:朱和中、宾步程、冯承钧。
        比国列日城通讯处:孔伟虎、刘文贞。
        英国伦敦通讯处:曹亚伯、吴稚晖、杨笃生。
        瑞士洛桑通讯处:李仲南。
        其中,布鲁塞尔组织了执行小组,由胡秉柯、史青、贺之才等九人负责执行会务[12]。由于当时留欧学生中,有部分人反对“平均地权”这一纲领,也有人反对书写誓词,因此贺之才、史青另组公民党,宗旨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三项,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凡入会者,须先入公民党,经过一段训练,才转为同盟会员[13]
        欧洲中国留学生不多,华侨也少,因此,同盟会的组织始终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美洲地区:
        1.美洲同盟总会。
        同盟会本部曾多次准备派人去美国建立组织,因受移民律限制,领不到入境护照而止。1907年冬,出生于美国的同盟会员李是男自香港返回旧金山,冯自由便将发展会务的责任交给了他。1909年夏秋间,李是男联络温雄飞等组织少年学社,出版《美洲少年》,但社员人数不多,规模很小。直到这年11月,孙中山自伦敦到达美国,才逐渐打开局面。12月25日,孙中山在纽约召集热心革命的侨商集议,成立同盟会纽约分会,加盟者赵公璧等七人。1910年1月21日,孙中山由纽约赴旧金山,途经芝加哥时,在欢迎大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说。会后,热心革命的华侨环坐请教,随即成立芝加哥分会。加盟者十二人,推萧雨滋、梅乔林为会长。2月10日,抵旧金山,16日,改组少年学社为同盟会旧金山分会。加盟者十五人,推刘成禺、黄魂苏、李是男为会长。宣誓时,孙中山将原来的十六字誓词改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等十八字,“中国同盟会会员”则改为“中华革命党党员”。这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内部矛盾加剧后的一次改革尝试,以后曾通知南洋支部照行。3月,鉴于美国西部葛仑、屋仑、洛杉矶等城市相继建立分会,因此孙中山于旧金山成立美洲同盟总会。8月18日,出版《少年中国晨报》。
        1911年1月,孙中山再到美国。6月,在旧金山建议美洲同盟总会与致公堂联合。经多次会商,双方于6月18日发表联合布告。全体同盟会员加入洪门。这一措施扩大了同盟会的社会基础,大大加速了筹饷的进程。
        2.加拿大支部。
        加拿大是保皇会的策源地。1899年至1909年十年间,改良主义在加拿大华侨中占有绝对优势。维多利亚虽有吴子垣等七八个年轻人组织击楫社,提倡革命排满,但影响不大。1907年,康有为弟子崔通约主编《华英日报》,因事与保皇会发生讼案,转而鼓吹革命,不久亦因经费不足停刊。1909年冬,温哥华致公堂大佬陈文锡等受革命潮流的影响,创办《大汉日报》,邀冯自由任主笔。1910年6月,冯自由抵埠就任,使报纸面目一新。但加拿大洪门势力深厚,为避免疑忌,冯自由没有公开组织同盟会。1911年2月,孙中山自旧金山抵达温哥华,展开募捐活动,“连日在致公堂及戏院演说,听者二三千人,虽大雨淋漓,亦极踊跃”[14]。会后,组织洪门筹饷局。3月,孙中山离加赴美,冯自由着手组织同盟会。温哥华加盟者百数十人,维多利亚加盟者数十人。5月,召开成立会,以冯自由为支部长。9月中旬,冯自由赴美,以黄希纯继。
        檀香山地区:
        1.檀香山分会。
        1904年孙中山离檀香山后,中华革命军很少活动。1907年卢信到檀香山创办《自由新报》,会务仍然没有进展。1910年3月28日,孙中山自旧金山抵檀香山。4月4日,在戏院发表演说。引广州新军起义为证,说明全国军人多已趋向革命,如军饷充足,可以随时大举。到会二千余人,情绪热烈。当晚,在《自由新报》楼上召集会议,将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按在旧金山改订的誓词宣誓,加盟者二十余人。公推梁海为会长,曾长福为司库,卢信为书记。此后,每晚邀请百余人,“到者皆乐于联盟”[15]。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简化手续,将亲笔书写盟书的规定改为印表填写。鉴于清政府驻檀香山领事曾移文粤督,查抄兴中会会员家产,因此,在侨商中另设同盟会秘密团。
        2.茂宜及希炉两岛分会。
        成立于檀香山正埠分会之后,由原兴中会改组而成。
        此外,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也建有分会。1908年,华侨吕杰因阅读《中国日报》,致书报社,要求参加同盟会。经冯自由特许,以通讯方式加盟。其后,发展会员十余人。
        比起国内组织来,同盟会的国外组织要稳固得多。在以后的历次起义中,它们提供了大量经费,南洋地区并有不少会员归国参加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国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