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世家 广采博识酿佳蜜

2024-02-19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郑道昭(约455—516),北魏人,祖籍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魏书》、《北史》、《北齐书》有传。
        郑道昭家世代为中原望族,其父郑羲,文学为优,弱冠举秀才,相继做过魏中书侍郎、安东将军、西光州刺史,封南阳公。羲任官期间,道昭总不离左右,后来随父迁到大同,与鲜卑族贵胄长期相从。良好的环境,广博的见闻,使道昭从小倍受熏陶。据《魏书》说: “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初为秘书郎,拜主文中散,徙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在郑道昭的一生中,幼时随其父迁徙,成年后到中原任官职,继而又出使边陲青州、光州等地。丰富的阅历,对其艺术不无重大影响。
        郑道昭爱好诗赋,有作品数十篇,可惜留传极少。他也受世风的影响,既崇儒教又信道教,反映在其石刻中有“此山上有仙之名”、“赤松子驾月栖玄圃之山”、“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及“观海童”诸诗,也不乏其它道教语言。
        与历代中国文人墨客一样,道昭也甚爱寄情山水。他官居刺史,身为一州之长,却常游于云峰、太基、天桂诸山之间,并留下大量的刻石。
        史传郑道昭为显扬其父的“政德”并使之流芳于世,相约父辈的同僚述其父郑羲一生的“崇高德行”,并镌刻于任所的山崖上。因书法于青、光两州山崖的题刻达四十余处,后人总称为 “云峰刻石”(包括掖县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县的天桂山及益都县的玲珑山)。郑道昭的“云峰刻石”连同 “龙门造像题记”及邹县四山 “摩崖刻经”一直被视为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其功不可没。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