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传世 楷书第一家
欧阳询由陈、隋入唐并深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重用。历任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常称之为 “率更”、“欧阳率更”。他博通经史,著有《艺文类聚》一百卷。书法各体俱精,而以楷书为最工。初学二王,后兼得秦篆、汉隶、魏碑之法,自成一家。笔力险劲,体势凛肃,意志精密俊逸,而又法度森严,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传世的作品有楷碑《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姚辩墓志铭》;隶碑 《房彦谦碑》、《唐宗圣观记》;行书墨迹《张翰思鲈帖》、《梦奠帖》、《卜商帖》等。现择其要介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此碑是欧书碑刻中最著名、流传最广远的一种,简称《九成宫》或《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立,魏征撰文。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原为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依山而建,豪华壮观。杨坚在此宫内为其子杨广所弑。隋亡后,唐太宗下令复修,并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时的原名 “仁寿宫”为 “九成宫”。其宏大壮丽为唐代离宫之首,魏征的描绘是:“冠山抗殿,绝谷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但宫内缺水。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宫中“西城之阴,高阁之下”见一块地方显得潮湿,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为一渠,其清如镜,味甘如醴”,于是名为“ 醴泉”,并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撰文纪事,命欧阳询书写立碑。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天台山山洪暴发,九成宫被毁坏,此后再未修复,现仅有遗址残迹。但《九成宫》碑尚完好保存,系黑石所镌,石质细腻坚润,弥足珍贵,今已砌碑亭围墙保护之。碑高7. 4尺,宽3. 6尺,楷书二十四行,每行五十字。为欧阳询七十六岁时得意之作,结体庄正,法度森严,于清虚疏朗中见劲拔险峻,堪称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法之极至,后世习书者,十之六、七是从学《九成宫》始。由于立碑伊始即频遭捶拓,唐时碑体已有断裂处,宋时更磨损失真,到清初拓本,笔划已细如铁线。现存最精美的拓本,是明代驸马都尉李祺的传本,点画丰满,锋颖如新,当属唐拓本。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此碑简称《化度寺碑》,李百药撰文,唐太宗贞观五年(631)立。化度寺在唐长安城内朱雀街,原址已不可考,原碑也于宋代断毁。据明解缙《春雨集》称,此碑曾流落至终南山,北宋庆历初年开府公范壅奉使赴长安,路经终南山一佛寺,见阶台之下弃一碑,竟是欧书 《化度寺碑》,惊喜异常,叹为至宝。寺僧却误以为碑石中有宝,待范离寺后,便敲开碑石,固未得宝,遂弃断碑于寺后。范壅后来又到寺中寻访,碑已不见,待获悉详情找到以后,业已断裂为三。范出高价购得此断碑,置于府内的 “赐书阁”; “靖康之乱”中又藏于井内。乱平后,有人从井中取出,椎拓之后将碑石碎毁,从此堪称圣手天工的《化度寺碑》便消失了。若真如此,其命运乃 “美”的悲剧。但此碑在宋时就有不少翻刻,明宋濂《潜溪集》称其分南北两体,“南本失于瘦,北本失于肥”。清光绪间在敦煌石室发现此碑的残拓本六页,共二百余字,可能是唐拓本,也有人认为是翻刻本,首页现藏巴黎博物馆,其余流落到英国。此碑的传世拓本多,最珍贵的是上海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现存上海博物馆,被认为原拓孤本,其他的都是翻刻本。此碑与《九成宫》同为欧阳询晚年力作,历代评者中多有人认为它书法精绝,更胜《九成宫》,其字形比《九成宫》稍褊,笔法较腴润,间距略密。书论云 “密为老气”,故此碑虽早于 《九成宫》一年立,却更有人书俱老的意态。它除了具备《九成宫》的风格外,还有一种浑穆高简的气象,加以原石无存,因此更得一些书家的偏爱。但对初学者来说,《九成宫》更相宜。
《虞恭公温彦博碑》。此碑又称《虞恭公碑》或《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唐贞观十一年(637)立。温彦博是唐初重臣,曾因兵败被俘,被突厥人长期囚于阴山,至太宗与突厥和好才回到长安;仕中书令,封虞国公,卒后追谥“恭公”,故世称虞恭公。此碑在陕西醴泉县唐太宗的陵园昭陵,高丈余,宽4. 4尺,正书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因剥蚀严重,字多不可辨。欧阳询书此碑时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仍字字风骨整峻,神采奕奕,但比《九成宫》、《化度寺》还是要略逊一筹。明赵蜬《石墨镌华》评论说: “信本此碑比《皇甫》、《九成》差小,而结体严整,不在二碑之下。”清杨守敬说: “《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最晚年之作,平正婉和,其结体不似《醴泉》之开张,又不如 《皇甫》之峻拔。”因原碑损蚀,海内无全拓本。传世最早拓本为宋拓本,仅存八百余字,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有藏本,皆精美。上海本原为明嘉庆皇帝内府藏本。
《皇甫诞碑》。此碑又称 《皇甫》或 《皇甫君碑》,于志宁撰文。碑上未书年月,故何时立碑不可考,宋赵明诚,清顾炎武、王澍、翁方纲等认为立于高祖武德年间或太宗贞观年间。由书风的傲劲观之,恐比上述三碑均早。碑主皇甫诞为隋文帝重臣,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举兵叛乱,皇甫诞不从,为杨谅所杀;后皇甫之子归于唐,遂为之树碑立传,以颂其节。此碑原在陕西蓝田鸣犊镇皇甫诞墓所,后移至西安学府,即今西安碑林,现存。明嘉靖年间曾专修碑亭加以保护,但万历四十四年关中地震,碑亭倾毁,碑被压断,断处失二十余字。碑文正书二十八行,每行五十九字,现有北宋时的未断全拓本传世。晚近拓本和翻刻本亦不少,但均于欧书韵致有变。较之他碑,此碑于法度精严之外,更有骨气劲峭的特点。明王世贞《弇州山人书稿》说:“率更书《皇甫诞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故若以险劲论,此碑堪称欧书之最。
《姚辩墓志铭》。此碑又称《姚恭公墓志铭》。虞世南撰文,隋大业七年(611)立。姚辩系隋时武将,精于边事,屡立大功,官至大将军,卒后谥 “恭公”。此铭石远比前数碑窄小,高3. 3尺,宽1. 5尺,正书三十二行,每行四十二字,两面书刻。刻玉是当时名匠万文韶,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亦出其手。惜原石早佚失,后人据拓本钩摹重刻,讹变处甚多。清顾炎武曾得全拓本。传世最佳拓本为宋拓,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该墓志是欧阳询五十五岁时的小楷名作,下笔饱满,意态秀劲多姿。清程瑶田在其所藏拓本上评曰: “欧阳信本天骨开张,秀劲绝世……即后世拓本甚劣,其格法尚存,犹可令人想见其态度。”
综观之,上述诸碑气势非凡,无不体现出初唐蓬勃高古的初唐气象。而其中最能代表欧书风格则又当首推:《化度寺》方润端庄,功力殊为深厚;《皇甫诞》劲峭挺拔,意气分外昂扬; 《九成宫》则兼具二者之长,有将 “庄书”、“劲书”加以中和之美,故论及“欧体”的影响流传,它最具优势。
欧阳询 《张翰思鲈帖》
《九成宫醴泉铭》。此碑是欧书碑刻中最著名、流传最广远的一种,简称《九成宫》或《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立,魏征撰文。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原为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依山而建,豪华壮观。杨坚在此宫内为其子杨广所弑。隋亡后,唐太宗下令复修,并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时的原名 “仁寿宫”为 “九成宫”。其宏大壮丽为唐代离宫之首,魏征的描绘是:“冠山抗殿,绝谷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但宫内缺水。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宫中“西城之阴,高阁之下”见一块地方显得潮湿,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为一渠,其清如镜,味甘如醴”,于是名为“ 醴泉”,并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撰文纪事,命欧阳询书写立碑。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天台山山洪暴发,九成宫被毁坏,此后再未修复,现仅有遗址残迹。但《九成宫》碑尚完好保存,系黑石所镌,石质细腻坚润,弥足珍贵,今已砌碑亭围墙保护之。碑高7. 4尺,宽3. 6尺,楷书二十四行,每行五十字。为欧阳询七十六岁时得意之作,结体庄正,法度森严,于清虚疏朗中见劲拔险峻,堪称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法之极至,后世习书者,十之六、七是从学《九成宫》始。由于立碑伊始即频遭捶拓,唐时碑体已有断裂处,宋时更磨损失真,到清初拓本,笔划已细如铁线。现存最精美的拓本,是明代驸马都尉李祺的传本,点画丰满,锋颖如新,当属唐拓本。
欧阳询 《九成宫》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此碑简称《化度寺碑》,李百药撰文,唐太宗贞观五年(631)立。化度寺在唐长安城内朱雀街,原址已不可考,原碑也于宋代断毁。据明解缙《春雨集》称,此碑曾流落至终南山,北宋庆历初年开府公范壅奉使赴长安,路经终南山一佛寺,见阶台之下弃一碑,竟是欧书 《化度寺碑》,惊喜异常,叹为至宝。寺僧却误以为碑石中有宝,待范离寺后,便敲开碑石,固未得宝,遂弃断碑于寺后。范壅后来又到寺中寻访,碑已不见,待获悉详情找到以后,业已断裂为三。范出高价购得此断碑,置于府内的 “赐书阁”; “靖康之乱”中又藏于井内。乱平后,有人从井中取出,椎拓之后将碑石碎毁,从此堪称圣手天工的《化度寺碑》便消失了。若真如此,其命运乃 “美”的悲剧。但此碑在宋时就有不少翻刻,明宋濂《潜溪集》称其分南北两体,“南本失于瘦,北本失于肥”。清光绪间在敦煌石室发现此碑的残拓本六页,共二百余字,可能是唐拓本,也有人认为是翻刻本,首页现藏巴黎博物馆,其余流落到英国。此碑的传世拓本多,最珍贵的是上海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现存上海博物馆,被认为原拓孤本,其他的都是翻刻本。此碑与《九成宫》同为欧阳询晚年力作,历代评者中多有人认为它书法精绝,更胜《九成宫》,其字形比《九成宫》稍褊,笔法较腴润,间距略密。书论云 “密为老气”,故此碑虽早于 《九成宫》一年立,却更有人书俱老的意态。它除了具备《九成宫》的风格外,还有一种浑穆高简的气象,加以原石无存,因此更得一些书家的偏爱。但对初学者来说,《九成宫》更相宜。
《虞恭公温彦博碑》。此碑又称《虞恭公碑》或《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唐贞观十一年(637)立。温彦博是唐初重臣,曾因兵败被俘,被突厥人长期囚于阴山,至太宗与突厥和好才回到长安;仕中书令,封虞国公,卒后追谥“恭公”,故世称虞恭公。此碑在陕西醴泉县唐太宗的陵园昭陵,高丈余,宽4. 4尺,正书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因剥蚀严重,字多不可辨。欧阳询书此碑时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仍字字风骨整峻,神采奕奕,但比《九成宫》、《化度寺》还是要略逊一筹。明赵蜬《石墨镌华》评论说: “信本此碑比《皇甫》、《九成》差小,而结体严整,不在二碑之下。”清杨守敬说: “《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最晚年之作,平正婉和,其结体不似《醴泉》之开张,又不如 《皇甫》之峻拔。”因原碑损蚀,海内无全拓本。传世最早拓本为宋拓本,仅存八百余字,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有藏本,皆精美。上海本原为明嘉庆皇帝内府藏本。
《皇甫诞碑》。此碑又称 《皇甫》或 《皇甫君碑》,于志宁撰文。碑上未书年月,故何时立碑不可考,宋赵明诚,清顾炎武、王澍、翁方纲等认为立于高祖武德年间或太宗贞观年间。由书风的傲劲观之,恐比上述三碑均早。碑主皇甫诞为隋文帝重臣,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举兵叛乱,皇甫诞不从,为杨谅所杀;后皇甫之子归于唐,遂为之树碑立传,以颂其节。此碑原在陕西蓝田鸣犊镇皇甫诞墓所,后移至西安学府,即今西安碑林,现存。明嘉靖年间曾专修碑亭加以保护,但万历四十四年关中地震,碑亭倾毁,碑被压断,断处失二十余字。碑文正书二十八行,每行五十九字,现有北宋时的未断全拓本传世。晚近拓本和翻刻本亦不少,但均于欧书韵致有变。较之他碑,此碑于法度精严之外,更有骨气劲峭的特点。明王世贞《弇州山人书稿》说:“率更书《皇甫诞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故若以险劲论,此碑堪称欧书之最。
《姚辩墓志铭》。此碑又称《姚恭公墓志铭》。虞世南撰文,隋大业七年(611)立。姚辩系隋时武将,精于边事,屡立大功,官至大将军,卒后谥 “恭公”。此铭石远比前数碑窄小,高3. 3尺,宽1. 5尺,正书三十二行,每行四十二字,两面书刻。刻玉是当时名匠万文韶,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亦出其手。惜原石早佚失,后人据拓本钩摹重刻,讹变处甚多。清顾炎武曾得全拓本。传世最佳拓本为宋拓,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该墓志是欧阳询五十五岁时的小楷名作,下笔饱满,意态秀劲多姿。清程瑶田在其所藏拓本上评曰: “欧阳信本天骨开张,秀劲绝世……即后世拓本甚劣,其格法尚存,犹可令人想见其态度。”
综观之,上述诸碑气势非凡,无不体现出初唐蓬勃高古的初唐气象。而其中最能代表欧书风格则又当首推:《化度寺》方润端庄,功力殊为深厚;《皇甫诞》劲峭挺拔,意气分外昂扬; 《九成宫》则兼具二者之长,有将 “庄书”、“劲书”加以中和之美,故论及“欧体”的影响流传,它最具优势。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