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书、陶书
东汉中晚期,有在墓葬时放置镇墓陶文瓶的风俗。此类陶文手书书迹与同时期的碑刻书不同,表现了早期楷、行书的风格特征。
《永寿二年二月陶甕》和《永寿二年三月陶甕》墨书,虽夹有典型的隶笔,但总体上已不见东汉八分书的 “分势”,钩、撇、点等笔画已多属楷笔,结体也呈现出楷书的模样了,笔画的纵向展示改变了隶书的横向秩序,特别是运笔的节奏点,即提按、顿挫、轻重、转折等,已与楷法没有多大差异了。
传世《熹平元年十二月陶文》,酷似“永寿”两陶。这三件陶文的书风,除书体特征与东汉碑刻有明显差异外,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很大不同,即已趋向流便。点画之间的带锋和形姿,有一种顾盼状,不再是严格的“横平竖直”。有些笔画作省简的连笔,如“方”、“适”等。因此,其内在的笔势运动感要比隶书更丰富而复杂,而且几无定式,给人们“散”的感觉。这“散”就是打破了原来的隶书艺术定势,变得摇曳多姿,充满了新鲜的活泼的气息。《熹平二年陶文》 比较粗劣,就略而不述了。
1985年在河北省沧县官厅乡北塔村发现了一块朱书砖,经考古人员查看,出土处是一座被扰乱过的汉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兽饰足红陶残鼎。经初掘,朱书砖为该汉墓一个耳室里的东西。该砖已裂为三块,缀合后基本完整,正面涂白色,上有朱书五行,书体与“永寿”陶文相似,而更带有行楷的意味。横画不用波挑,均顿按回锋,不少捺笔不见捺脚,却用反捺法,连笔书写之迹比比皆是,点画圆浑,笔姿生动。
上述这些汉砖,陶书迹,与传世王羲之《姨母帖》酷似。尤其是陶文,在“兰亭真伪”之辩中被许多论者引以为据,论“真”者论“伪”者均据此力争,同样一件物证,在不同的视野中发现了不同的文化信息,足以说明这些书迹的重要性。
《永寿二年二月陶甕》和《永寿二年三月陶甕》墨书,虽夹有典型的隶笔,但总体上已不见东汉八分书的 “分势”,钩、撇、点等笔画已多属楷笔,结体也呈现出楷书的模样了,笔画的纵向展示改变了隶书的横向秩序,特别是运笔的节奏点,即提按、顿挫、轻重、转折等,已与楷法没有多大差异了。
传世《熹平元年十二月陶文》,酷似“永寿”两陶。这三件陶文的书风,除书体特征与东汉碑刻有明显差异外,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很大不同,即已趋向流便。点画之间的带锋和形姿,有一种顾盼状,不再是严格的“横平竖直”。有些笔画作省简的连笔,如“方”、“适”等。因此,其内在的笔势运动感要比隶书更丰富而复杂,而且几无定式,给人们“散”的感觉。这“散”就是打破了原来的隶书艺术定势,变得摇曳多姿,充满了新鲜的活泼的气息。《熹平二年陶文》 比较粗劣,就略而不述了。
1985年在河北省沧县官厅乡北塔村发现了一块朱书砖,经考古人员查看,出土处是一座被扰乱过的汉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兽饰足红陶残鼎。经初掘,朱书砖为该汉墓一个耳室里的东西。该砖已裂为三块,缀合后基本完整,正面涂白色,上有朱书五行,书体与“永寿”陶文相似,而更带有行楷的意味。横画不用波挑,均顿按回锋,不少捺笔不见捺脚,却用反捺法,连笔书写之迹比比皆是,点画圆浑,笔姿生动。
上述这些汉砖,陶书迹,与传世王羲之《姨母帖》酷似。尤其是陶文,在“兰亭真伪”之辩中被许多论者引以为据,论“真”者论“伪”者均据此力争,同样一件物证,在不同的视野中发现了不同的文化信息,足以说明这些书迹的重要性。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