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发展轨迹透视

2024-09-17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书法的母体。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经历了从实用的书写到书写的艺术的历程。
        汉字、书法各有自己的生命流程,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虽然他们相依携手,而又各自波涛起伏,曲折演进。
        中国文字的起源相传从结绳、刻契、八卦肇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八卦,则《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美万物之情”。《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其后又传说黄帝之史官仓颉,首四目,通于神明,造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充满神奇的想象。《说文解字叙》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根据考古发现,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有数十批,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临潼姜寨陶文,以及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均有陶文发现。虽然汉字的起源至今尚在讨论中,但从这些陶文中或能看到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同时可见中国文字原始形态的书写形式也保存在这些陶文之中。
        甲骨文是今天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后发展为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以前方块汉字经历了这许多次重大的字体变革,笔画结构逐步简化;汉以后形态已趋稳定,但字数日渐增多。汉字发展又是经由图画文字向形声文字发展的轨迹,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五分之一,到汉代《说文》小篆已占五分之四以上。汉字发展又是交互进行着简化和繁化:因为要求书写简便,所以演变趋势总是由繁到简;因为结构方式要求音义清晰,所以要求由简到繁。汉字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
        书法从汉字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母子携手相行,又积极参与了汉字字体的变革。然而它有自己的独立个性,特殊的逻辑运动轨迹!
        从尚未独立的属滥觞期的先秦书艺论,先哲们已用线条通贯宇宙、贯注万物,积极地仰观俯察天地中的生动形象,结构着表现生命活力的汉字。在甲骨片、青铜器、石鼓刻石上,他们不仅以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感精心切磋每一汉字的均衡、和谐,而且琢磨用笔或刀传达出韵律。特别在金文中线条的随体诘诎,竟顿生感悟地捕捉着太阳的浑雄的环状、月亮的阴柔的牙状、山的突兀的峰峦、水的流转的涟漪、熊罴的悍健的跃动、女性身段的优雅……。从甲骨片上以“千里路”为轴心的布白方式肇始,金文转向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章法,而且巧妙奇绝,幽深无际,绝不是几何学、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些基本东西已开始积淀了下来,从一个极其辉煌的起始点上开始了她的灿烂而又漫长的历程。
        经秦而汉,书法艺术已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各式书体产生,书学理论萌生,被人誉为书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隶变冲毁了古文字的堤坝,浩浩荡荡的潮流宣告汉字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只要看一看汉隶中那种蚕头燕尾式的波挑组合而成的波磔奇观,使人深刻体验到超逸、昂扬、自由的生命情调!汉人以一波三折的节奏韵律,表现在质上是重(蚕头)——轻(右行)——重(下顿)——轻 (挑出),表现在轨迹上是低 (蚕头) ——次高 (右行)——低(下顿)——最高(挑出)的规则变化。这种波浪式的运动韵律,是从水波、海浪,还是从山峦的轮廓、鸟的飞翔、兽的跳跃中感悟,抑或是从整个世界万物的运动都遵循着波浪运动的曲线中感知?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曾妙悟到波浪运动的韵律并融入舞蹈,而中国的汉隶中早已用这种波浪运动的曲线构成书法的深一层的生命形象,构成一个波磔的奇幻世界。汉代又一种新的书艺质积淀下来,使书法内核随之丰富起来。若从否定的一面看,那么汉代书艺已把甲骨文、两周金文中积淀下来的半神话式的审美情趣、半原始式的朦胧的宗教意蕴加以扬弃,而把一种阔大飞举的汉时代的精神融铸在书艺质中。于是在先秦这一历史范畴中书艺质的积淀并非全部流经汉代,一部分流至西汉而在汉代又加入了新的质的积淀,一部分则被后来否定而仅残留在原来的历史范畴中。书艺的质就按这种逻辑不停地积淀、流动,螺旋式地上升运动。
        魏晋时代书法艺术质的积淀最为可观。历史往往很难捉摸,进入这一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政治年代,而文化史上却极度辉煌! 魏晋时代书法艺术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一种自觉的寄托高妙意兴的专业、本领。他们深入地发现了自然的外在的美,又深入地发现了精神的内在美,以空明的觉心,容纳万境,从而是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达到书之妙境。魏晋书家汲取了流至这一历史范畴的前代书艺的质,否定了一部分非亲和的质,而以一种新的韵律,特别是行草中的若风行雨散、流便挺秀的节律,以一种飘逸超迈、优游神纵的风度积淀成书艺的新质。这种新质和以前的质融铸成更丰富的书艺之质,以更大的能量向前流动。魏晋书艺之韵、书圣羲之的杰作构成了照耀书法长河的不灭灯塔!
        唐和宋的书法家又以其心灵的极致积淀了十分宝贵的书艺新质。唐由晋之 “韵”迈向 “法”之建构,也是一种卓越的创造精神。唐代的楷书真正成熟而臻极,合南北为一体而大成,取得了丰硕的收获,开辟了又一宏伟的新局面。书家们精心探究法则,最为瞩目的便是传为欧阳询结字的“三十六法”,这一切新质汇入了书艺之内核流向宋朝书坛。宋代书法家也完全是有灵性的艺术家,有着强烈的创造精神,对于前代质的选择似乎并不亲和唐人之规矩法度,而眷恋回归晋人之韵趣。然而毕竟不能超越时代与社会,便酿出宋人书法之意趣来。他们灵性悟得,灵眼矑得,灵手捕得一种天真烂漫、萧散自由、游戏开朗的“韵胜”,并积淀成书艺新质,贡献于书艺宝库。
        其后元明清各代无不汲取从前一历史范畴中流至的书艺之质,并以自己的新质积淀汇入,再流至下一代书苑。元代则力图让晋代“二王”的书艺之质重放光芒,因为这一系统的笔法在宋朝颇受其挫。明代尚态,或有人讥评明人书无一笔可观、可学,此等偏激,不足辩驳。其实明人亦以其优秀书艺中结晶而出的新质积淀到整个书艺中去,当然其“量”可以估价。清朝对于帖学进行了一次革命,重新审视了书艺积淀之质,以碑学开拓了一块新天地,积淀了一份可贵的新质。以后便是书法艺术的冷落,近百年的冷落,书艺积淀的新质较少,流动显得异常缓慢。当代书法艺术得到了复兴,人们不仅从传统的书艺积淀中汲取所需的,并加以发扬光大,而且又以现代的意识去创新书艺之质。虽然尚在起步,尚在摸索,然而已显露希望之光、生命之力。
        若再从书艺质之构成局部论之,也是这种逻辑运动。现择其大端阐述。
        “法”是书艺质中要素之一。笔法、结体法、章法、墨法(其中每一部分又有无数的具体的法则)的逻辑运动,积淀下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积淀下珍贵的艺术原理,使中国的美学家倾倒、艺术家叹服!然这一切是从一条线开始,演成八法,以至在无数的螺旋运动中产生的。
        要素之二是韵律,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家从一点一画的韵律的孜孜求索,到一字一形的韵律锲而不舍,到一行一幅的韵律探幽揽胜,表现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而他们不倦地觅取新的韵律的实践,在积淀流动的逻辑运动中大放异彩,给了书法艺术以新鲜的血液、旺盛的生机。
        要素之三为书境,即是书法中的意境。在积淀与流动之中,历代书法家体认一种生命意识化入书法的意境中去。一是外在的生命乃至无生命的化入书法中构成生命形象;二是内在的生命体认,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乃至无聊、不平化入书中。两者的结合,便是形神兼备,书境生辉。这种质在书艺的逻辑运动中不断地强化、充实。
        中国书艺质的逻辑运动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以上从整体、局部两个视角的论述,旨在阐明书艺质并非一成不变,而在不停地积淀流动着,并且在这种逻辑运动中积淀下极其宝贵的质。每一时代积淀的书艺质或仅留存那一时代,或作为整个书艺的质的一部分积淀而流至下一时代。下一时代将上一时代的质加以发扬光大,并带着一部分新质的积淀流向再下一时代。在这种周期性的逻辑运动中,书艺质的积淀日益丰富,更加精蕴,而且又因不断地流动始终洋溢出生命的活力。其次,每一时代的积淀质与量是不同的。书学史上晋韵、唐法、宋意在整体书艺积淀上占有重大比例,而元明清所占比例就少,清后因近百年书学的冷落使这种积淀所占比例就更少。每一时代书艺质的积淀与此一时代的书艺成就成正比,不在于书家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否创造性的超越前代的成就。元至清的六百多年中,虽书家众生芸芸,但积淀的质较之以前尚显单薄,大概就出于这一道理。其三,书艺质的逻辑运动,是在各种“力”的合成作用下,按着自己的轨道运动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力,书法家的审美情趣与理想的作用力,书法形式、技法内部矛盾产生的作用力,等等,形成合力推动书法艺术质向前作或速或缓的积淀、流动的周期性的逻辑运动。
        从汉字、书法各自的发展轨迹的透视,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到两者的离合关系。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