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程瑶田的阴阳虚实论
程瑶田 (1725-1814),字易田,号易畴。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官太仓学正、嘉定教谕。瑶田治学精谨,好深沉之思,尤喜言名物礼制,于当时为朴学巨子,也善书法。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说他: “尤精铁笔,书法步武晋、唐,均为其学问所掩。”著有《通艺录》四十二卷,其中 《笔势》一篇为论书之作。
梁同书 《频罗庵论书》中曰: “江南程易田 《通艺录·笔势》一条讲得最精,前人未曾道过。”可知程氏的书论在当时已为人所重。《笔势》中确有不少他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表现出好学深思的特点,这主要是他关于阴阳虚实的理论:
书之为道虚运也,若天然,惟虚也。故日月寒暑,往来代谢,行四时,生百物,亘古常为也,然虚之所以能运者,运以实也。是故天有南北极以为之枢纽,系于其所不动者而后能运其所常动之天,日月五星必各有其所系之本,天帝居其所而后能随左旋之,天日运焉以成昏旦。书之为道也若是则已矣。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其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其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其下体。下体者,两足也,而足著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然上体亦有其实焉者,实在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二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其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其至虚而至实者也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其精也者,三体之实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乃至指之虚者又实焉。(《书势·虚运》)
程瑶田完全从对天道的认识上引伸出书法的运笔原则。他以为虚实相生,天道乃成。日月的运行、寒暑的代谢,是变动不常的,因而是虚的,然而这种变动正是以南北极之枢纽为基准的,枢纽不动,故天道之运行是系于不动之上的变动。书法也是如此,人之右体执笔运行,指、腕、肘、肩都是动的,即为虚者;而下肢与左体是不动的,也即为实者。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表现,故虚实相结合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运笔形式。程瑶田的这种理论出于他爱好深思格物的治学精神,本于对天道的认识,虽然在今天看来,他对晨昏变换、四季更替的说法未必合符科学,但他以此论书,意在揭示书法运笔中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书法可通大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地位的极大肯定。他以虚实相生来论书,要在强调书法的执笔与运笔基于人之全身,故书虽小技,所关者大。
以虚实论书不无辩证的因素,如他引古人“搦破管”的说法,所谓“搦破管”就指作书时握笔宜紧前人所谓“指实掌虚”之“指实”,而程瑶田以为笔是虚的,笔通过指来驾驭,故运笔的过程也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过程:“惟其实,故力透乎纸之背; 惟其虚也,故精浮乎纸之上”。(《书势·虚运》)他以虚实的道理来说明书法艺术的力度与神韵相结合的特点。又如他对于中锋的阐释: 他以为“中锋”就是 “执笔”,“执之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故曰: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吾尝验之天焉,健极者犹笔锋之中焉者也,其左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左;其右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右,匪偏以运之,安能行四时而生百物也”(《书势·中锋》)。这就是他所谓的 “体用中偏之说”,也就是“以实运虚之义”,其中对于中锋与偏锋的辩证关系也颇有见地,他欲以天之运行来通于运笔之道,与他关于虚实的理论一脉相承。
程瑶田论书又强调阴阳,这其实也出于他对天地生息之道的认识。他说: “昔人传八法,言点画之变形有其八也。问者曰:止于八乎,曰止是尔。非惟止于是,又损之,则二法而已。二法者,阴阳也。尝试论之,点画者,生于手者也,手挽之而向于身,点画之属乎阴者也;手推之而麾诸外,点画之属乎阳者也。一推一挽,手之能为点画者如是,舍是则非其所能也。”(《书势·点画》)因而他把 “八法”中的 “丶”(侧)、“丨”(努)、“丿”(掠)、“丿” (啄) 归为 “阴画”,将 “一” (勒)、“亅” (趯)、“丿”(策)、“㇏”(磔)归为“阳画”,其实,程氏是将汉字的各种笔画分为向下收笔 (“向于身”) 和向上收笔(“麾诸外”)两类。这种由繁归简的分类法正是清代学者超越前人之处,也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规律,如文学批评中与程瑶田几乎同时的姚鼐将千变万化的文学风格归于“阳刚”、“阴柔”二端,成为文章风格学上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理论。姚鼐论阳刚阴柔则强调两者的结合,以为不能“一有一绝无”,程氏以阴阳论书也极重视阴阳二者的结合,看他下面这段论述,显然可与文学批评中的阴阳之说相互阐发:
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此天地之化,消息之道也,文字得之而为顿折焉,山岳之起伏,江河之澜沦,草木之菀舒,燕之睇,鸿之宾,莫非一消一息者,然未有舍顿挫而能为其道者也,故凡六经之文以逮于左史、《庄》、《骚》,披其册而读之,莫不起伏如山岳,澜沦如江河,菀舒如草木,如燕睇之降,将以为陟也,如鸿宾之南,将以返北也。所谓一顿一折之道也,属文则然,其于作字也,安得而不然。尝试论之,侧(丶)、努 (丨 )、掠 (丿)、啄 (丶),点画之属于阴者也, 而必始于阳, 阳顿而阴折也, 勒 (一)、 亅(趯)、策(丿)、磔(㇏), 点画之属于阳者也,而必始于阴。( 《书势·顿折》)
《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所组成,故山岭有起伏,江河有波澜,草木有枯荣,燕飞有高下,鸿来往于南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所组成,故形诸文字,也有起伏顿折。表现在书法的笔势上便是顺逆藏出的互用,程氏以为阳必生于阴,阴必生于阳,故笔势也是顺送相辅相成的。他以顿笔为阳,以折笔为阴,而属于阴笔的如侧、努等却以顿笔起势,属于阳笔的勒、趯等却以阴笔起势,这就体现了阴阳结合的原则。他说:“将出锋也,必顿之而后折而出焉。”程氏试图从其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上来解释笔势的顿折,表现了他欲以书学通乎大道的理论倾向。程氏在当时虽为朴学大师,却也推崇朱子,不废义理之学,于其书论中也可见其学问倾向。
梁同书 《频罗庵论书》中曰: “江南程易田 《通艺录·笔势》一条讲得最精,前人未曾道过。”可知程氏的书论在当时已为人所重。《笔势》中确有不少他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表现出好学深思的特点,这主要是他关于阴阳虚实的理论:
书之为道虚运也,若天然,惟虚也。故日月寒暑,往来代谢,行四时,生百物,亘古常为也,然虚之所以能运者,运以实也。是故天有南北极以为之枢纽,系于其所不动者而后能运其所常动之天,日月五星必各有其所系之本,天帝居其所而后能随左旋之,天日运焉以成昏旦。书之为道也若是则已矣。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其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其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其下体。下体者,两足也,而足著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然上体亦有其实焉者,实在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二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其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其至虚而至实者也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其精也者,三体之实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乃至指之虚者又实焉。(《书势·虚运》)
程瑶田完全从对天道的认识上引伸出书法的运笔原则。他以为虚实相生,天道乃成。日月的运行、寒暑的代谢,是变动不常的,因而是虚的,然而这种变动正是以南北极之枢纽为基准的,枢纽不动,故天道之运行是系于不动之上的变动。书法也是如此,人之右体执笔运行,指、腕、肘、肩都是动的,即为虚者;而下肢与左体是不动的,也即为实者。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表现,故虚实相结合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运笔形式。程瑶田的这种理论出于他爱好深思格物的治学精神,本于对天道的认识,虽然在今天看来,他对晨昏变换、四季更替的说法未必合符科学,但他以此论书,意在揭示书法运笔中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书法可通大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地位的极大肯定。他以虚实相生来论书,要在强调书法的执笔与运笔基于人之全身,故书虽小技,所关者大。
以虚实论书不无辩证的因素,如他引古人“搦破管”的说法,所谓“搦破管”就指作书时握笔宜紧前人所谓“指实掌虚”之“指实”,而程瑶田以为笔是虚的,笔通过指来驾驭,故运笔的过程也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过程:“惟其实,故力透乎纸之背; 惟其虚也,故精浮乎纸之上”。(《书势·虚运》)他以虚实的道理来说明书法艺术的力度与神韵相结合的特点。又如他对于中锋的阐释: 他以为“中锋”就是 “执笔”,“执之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故曰: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吾尝验之天焉,健极者犹笔锋之中焉者也,其左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左;其右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右,匪偏以运之,安能行四时而生百物也”(《书势·中锋》)。这就是他所谓的 “体用中偏之说”,也就是“以实运虚之义”,其中对于中锋与偏锋的辩证关系也颇有见地,他欲以天之运行来通于运笔之道,与他关于虚实的理论一脉相承。
程瑶田论书又强调阴阳,这其实也出于他对天地生息之道的认识。他说: “昔人传八法,言点画之变形有其八也。问者曰:止于八乎,曰止是尔。非惟止于是,又损之,则二法而已。二法者,阴阳也。尝试论之,点画者,生于手者也,手挽之而向于身,点画之属乎阴者也;手推之而麾诸外,点画之属乎阳者也。一推一挽,手之能为点画者如是,舍是则非其所能也。”(《书势·点画》)因而他把 “八法”中的 “丶”(侧)、“丨”(努)、“丿”(掠)、“丿” (啄) 归为 “阴画”,将 “一” (勒)、“亅” (趯)、“丿”(策)、“㇏”(磔)归为“阳画”,其实,程氏是将汉字的各种笔画分为向下收笔 (“向于身”) 和向上收笔(“麾诸外”)两类。这种由繁归简的分类法正是清代学者超越前人之处,也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规律,如文学批评中与程瑶田几乎同时的姚鼐将千变万化的文学风格归于“阳刚”、“阴柔”二端,成为文章风格学上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理论。姚鼐论阳刚阴柔则强调两者的结合,以为不能“一有一绝无”,程氏以阴阳论书也极重视阴阳二者的结合,看他下面这段论述,显然可与文学批评中的阴阳之说相互阐发:
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此天地之化,消息之道也,文字得之而为顿折焉,山岳之起伏,江河之澜沦,草木之菀舒,燕之睇,鸿之宾,莫非一消一息者,然未有舍顿挫而能为其道者也,故凡六经之文以逮于左史、《庄》、《骚》,披其册而读之,莫不起伏如山岳,澜沦如江河,菀舒如草木,如燕睇之降,将以为陟也,如鸿宾之南,将以返北也。所谓一顿一折之道也,属文则然,其于作字也,安得而不然。尝试论之,侧(丶)、努 (丨 )、掠 (丿)、啄 (丶),点画之属于阴者也, 而必始于阳, 阳顿而阴折也, 勒 (一)、 亅(趯)、策(丿)、磔(㇏), 点画之属于阳者也,而必始于阴。( 《书势·顿折》)
《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所组成,故山岭有起伏,江河有波澜,草木有枯荣,燕飞有高下,鸿来往于南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所组成,故形诸文字,也有起伏顿折。表现在书法的笔势上便是顺逆藏出的互用,程氏以为阳必生于阴,阴必生于阳,故笔势也是顺送相辅相成的。他以顿笔为阳,以折笔为阴,而属于阴笔的如侧、努等却以顿笔起势,属于阳笔的勒、趯等却以阴笔起势,这就体现了阴阳结合的原则。他说:“将出锋也,必顿之而后折而出焉。”程氏试图从其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上来解释笔势的顿折,表现了他欲以书学通乎大道的理论倾向。程氏在当时虽为朴学大师,却也推崇朱子,不废义理之学,于其书论中也可见其学问倾向。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