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力型与启悟型
功力型创作方法并没有很大的特色,创作者只是凭着自己忠厚的本性、朴素的气质和纯熟的功力,扎扎实实地打进传统中去。创作者脚踏实地的先在沉着上下功夫,绝不慕远贪高,逾级躐等;从楷书入手,然后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再旁通篆隶,胸有成竹地循序而进;笃守古法,与古人为伍,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传统中打滚;绝不以诡形怪状之形作欺世盗名之举,亦不以轻佻媚浮之态投时俗之所好,更不以矜能虚娇之气博浮誉于一时;其一生中不独牢牢地守住一个“拙”字,平平实实地只在功夫上做去,而且还能牢牢地守住一个“正”字,平平稳稳地只在规矩上做去;看上去似乎很 “笨”,没有才气,也不灵巧,但其很倔强,很执着,很有毅力,甘愿投拜在古人的脚下,宁为“走狗”,宁作“书奴”,忠心耿耿地饿而不去;他并不口出狂言、高自标许,亦不外慕纷华、驰逐声利,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一切都任其自然,就好像苏东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只是凭虚御风,任其所适;他并没有很高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相反却能抱着十分达观和现实的态度,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艺术的高峰;他甘于寂寞,不附风雅,于困惫中守神定志,在潦倒时息心静气,安贫乐道,潜德不曜,虽冷雪飘窗,寒风号户,亦能操毫面壁,涵泳墨池。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创作方法。火候既到,自然正极奇生,拙极巧生,虽与古人为伍,亦能自出机杼,而不失为“能品”之流。姚孟起《字学忆参》中曰: “熟能生巧,强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这种功力型的创作方法虽能逐迹穷源,思力交至,以功力见胜,但往往显得法度有余而灵妙不足,功力有余而风雅不足,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缺少一种逸气,这是其遗憾之处。功力型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于资质笃实、谨守规律、富有毅力和实干精神的人。这种人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抱着严肃的态度和踏实的治学精神,诚如汪挺《书法粹言》中所谓:“明道先生(朱熹)曰: ‘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即此是学,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由是观之,这种创作方法以 “敬”字为尚,一生守定一个 “拙”字,虽不能极神明之变化,亦足以深谨而自主,对于当今的创作方法来说,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于一些恃才傲物、好高骛远、飞扬跋扈的人来说,更要注重这种创作态度。古人作书,以通身精神赴之,后人有视为小技,不专不精, 未有不堕佻巧浅俗之门。 梁《学书论》 中谓:“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若无学而变,宁不变也,不如守定一个“拙”字,及至火候到、呼吸灵,自然会有一种新的境界。
启悟型是一种以灵感见胜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在不断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性思维中,在不断地积累、蓄养、孕育的过程中,通过书者对自然界和生活的仔细观察体会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种启示,或突然看到某幅好字,“心有灵犀一点通”,便会产生出一种创作上的欲望和灵感,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在认识上形成一个质的飞跃,产生出一个雏形的风格,并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使其日趋完美成熟。
这种创作方法强调一个“悟”字,所谓“悟”即豁然贯通,涣然冰释。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创作方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必须建立在“知其常”的基础上,它十分强调主观心灵的能动性,因此,思维、观察、体会、品味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手段。古人认为 “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须悟入”,只有在规矩烂熟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顿悟。“悟”又是一种瞬息即逝的创作灵感,它必须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抛弃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正如阮藉《清思赋》中所说的:“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颻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只有在用志不分、精神结撰的状态下,才能触之于目,感之于心,通之于神,产生创作灵感。“悟”又是一种偶然产生的冲动和内心激发,它存在于创作者的感性思维之中,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则鬼将相之,神将通之,便会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悟”又是一种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时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它超然于逻辑思维之上,不能用推理的方法来进行演绎,而是一种神与意会、天机勃露的表现。“悟”又是一种触类旁通、于无意中得之的创作灵感,悟则通,通则变,变则神,神则妙。黄山谷《道臻师画墨竹序》中曰:“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因此 “悟”具有禅宗的哲学意味。程颐、程颢 《二程全书》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其曰: “问:张旭学草书,见公主之担夫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历史上有许多书家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观察和体味中达到一种顿悟的境界。因此“启悟型”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宜于一些饶具悟性和资质灵异之人的口味。其缺点是容易失去风格的相对稳定性,若眼界不高,立志不坚,胸无主宰,则每易见异思迁,甚至滑入歧路中去。
《石门铭》
启悟型是一种以灵感见胜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在不断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性思维中,在不断地积累、蓄养、孕育的过程中,通过书者对自然界和生活的仔细观察体会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种启示,或突然看到某幅好字,“心有灵犀一点通”,便会产生出一种创作上的欲望和灵感,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在认识上形成一个质的飞跃,产生出一个雏形的风格,并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使其日趋完美成熟。
这种创作方法强调一个“悟”字,所谓“悟”即豁然贯通,涣然冰释。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创作方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必须建立在“知其常”的基础上,它十分强调主观心灵的能动性,因此,思维、观察、体会、品味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手段。古人认为 “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须悟入”,只有在规矩烂熟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顿悟。“悟”又是一种瞬息即逝的创作灵感,它必须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抛弃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正如阮藉《清思赋》中所说的:“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颻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只有在用志不分、精神结撰的状态下,才能触之于目,感之于心,通之于神,产生创作灵感。“悟”又是一种偶然产生的冲动和内心激发,它存在于创作者的感性思维之中,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则鬼将相之,神将通之,便会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悟”又是一种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时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它超然于逻辑思维之上,不能用推理的方法来进行演绎,而是一种神与意会、天机勃露的表现。“悟”又是一种触类旁通、于无意中得之的创作灵感,悟则通,通则变,变则神,神则妙。黄山谷《道臻师画墨竹序》中曰:“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因此 “悟”具有禅宗的哲学意味。程颐、程颢 《二程全书》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其曰: “问:张旭学草书,见公主之担夫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历史上有许多书家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观察和体味中达到一种顿悟的境界。因此“启悟型”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宜于一些饶具悟性和资质灵异之人的口味。其缺点是容易失去风格的相对稳定性,若眼界不高,立志不坚,胸无主宰,则每易见异思迁,甚至滑入歧路中去。
今日更新
-
隶体的历史进程
[2019-05-26]
-
隶书的文化个性
[2019-05-26]
-
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
[2019-05-26]
-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19-05-26]
-
篆书和秦文化
[2019-05-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