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变化与作用

2023-08-29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历代书家都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在他们的作品中仍可辨其字迹渊源,它是一条艺术长河,从源到流,汇入大海。那种 “似曾相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若某名家之作”之类的心理活动,“似、惊、忆、若”都是因表象某些不变因素及变异因素引起的反映。表象运动变化有自发的变化与自觉的变化。
        (1)表象的深化。随着感知(反映)的重复,对有关事物的表象自然地变得准确、深刻、完整、鲜明和稳定。学书同样如此,初见一本碑帖和墨迹,只是看了一个大概,印象恍惚,表象模糊;如果以此临摹,看一笔临一笔,结果收效不大。在欣赏艺术品时,如果不是以人云亦云,或因人论书,用定势心理去欣赏某幅作品,那么表象深化,会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显示强大的吸引力;如果是一幅低质作品,就会兴味索然,不值一顾。所以要经过反复读帖临摹,使表象变得鲜明而稳定。这种变化是积极的,但并非有意要它如此,而是表象深化的结果,是一种自觉的表象深化。在中国书画史上,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唐阎立本到荆州,看到张僧繇的旧迹,说:定虚得名耳。第二天又去,看了后说: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再去就说:名下无虚士。于是坐卧而观,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唐代欧阳询见索靖写的碑、李阳冰见《碧落碑》也同样如此。这里既有艺术作品的魅力抓住欣赏者,又有欣赏者的注意力(自觉的)缠住了好作品,二者难解难分。这个难解难分就是表象运动的不断深化。一个习字者在学书的过程中,将法书表象迁移到纸上来,逐渐使两者吻合起来,不仅一个一个字的吻合,而且一行一行的吻合,甚至成篇的吻合;不仅成行背合,甚至全篇能用表象背合,这是积极的表象深化的结果。
        (2)表象的变异。这是表象在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人们对历代书家名作为什么各有所爱、各有所贬?它们一旦合乎自己的爱好,就“一见钟情”,心驰神往,赞叹不已。其实钟情的作品不一定是上品,只是一种性格、气质、神态投其所好,引起精神上的共鸣,忽略其某些不足,而视为完美无瑕。这是情人眼里的“西施”。事实上哪有许多西施呢?其实表象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映象,因为经过个体的反映,不免受到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自发的表象变异是含有主观成分而存在的。
        (3)表象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历代的书体、名作层出不穷,供后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说北朝碑文中大量分隶笔意,就联想到北朝与分隶极盛的汉朝接近,是因时代接近而联想到书体的接近,是接近联想;由欧阳询书体想到二王,由何绍基、钱南园的书想到颜体,是类似联想;由字体结构的结密无间想到宽绰有余,是对比联想;由名作累累想到辛勤临池,这是关系(因果)联想;由用笔用墨的功力想到甜润或枯涩,这是通感联想;这些联想如果不经主观努力而是自然出现的,便是自发的表象联想,对于学书、评书、欣赏都能起到“借东风”的作用。这种自发的表象联想和无意想象的心理活动,往往能引发创作冲动和构思灵感的契机。这种契机一经出现,立即抓住它,把自发的表象联想变为自觉的,把无意想象变为有意的付诸实践,就发挥奇妙的作用。自发表象运动可以转化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功在字外”也为的是转化,自发到自觉有宽阔的通途,是积极的心理领域。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