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媚语入歌来
台湾在日据时代之前的传统歌曲,主要是由台湾居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产生而积累下来的民歌曲艺。例如:福佬系的民歌小调、车鼓调、歌仔调;客家系的山歌、采茶歌;山胞的异常丰富而复杂的歌唱音乐。自从日本统治台湾,实行西化日式的学校音乐之后,逐渐引起社会上音乐爱好的变化。换句话说,随着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引进,新一代的人不再满足于原有的民间音乐,于是新通俗歌曲便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
新通俗歌曲的流行,唱片公司扮演了推行的重要角色。1932年,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台湾开始设立分店,新通俗歌曲——流行歌在短短几年之内,便风靡全岛,并历久不衰,成为大众音乐的宠儿。从下面几段台湾省通志的记载,可以了解流行歌之产生与推行情形:
促成此项流行歌之发达,除西乐之发达外,实多由于唱片事业之发达,而日人柏野正二郎之提倡,实大有功焉。当时柏野为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台湾代理人,自1919—1920年以前,为扩展其业务,初以占本省人口绝大多数之本岛(福佬之意)人为对象,灌制“乱弹”、“四平”、“白字戏”、“京戏”等曲,但是销路不畅。词原本省旧诗人撰写新词,试作新曲,因所选新词,文字很深,意甚含蓄而不易解。乃求其次,网罗江湖艺人,模仿日本之流行歌(注:可见流行歌一名词来自日语),试作种种新词。
最初发售“雪梅思君”,乃改民歌而成,形式内容均仍其旧。但是歌词,别出心裁,颇觉新颖,一时风行全省。此调称为“同庆调”,有谓传自厦门,但不知其详。
1934年,上海联华影业制片公司摄制之国语片,大量输入本省。为宣传剧情,詹天马、王雪峰二人合作,前者作词,后者作曲,作成“桃花泣血记”一片之主题曲;李临秋和苏桐合作,前者作词,后者作曲,作成“倡门贤母”、“忏悔”二片之主题歌。柏野以之灌制唱片,先后畅销全省,而造成前所未见之记录,于是大为振奋,陆续试作台湾流行歌唱片。
由前面三段文字可以知道:台湾的新通俗歌曲起于模仿日本流行歌,由新词作家与新音乐作曲家的合作,再经由唱片、电影及广播等新时代的媒介推广,才在社会大众中流行起来。至于歌曲曲调,最初可能利用原有的民歌(例如前述“雪梅思君”系厦门或闽南小调)配新词,后来由新音乐的作曲家谱曲,然后走出一条格调通俗的道路。
台湾光复以后,通俗的台语歌曲继续发展下来。例如光复早期的台语歌曲:张邱东松词曲《烧肉粽》、《收酒矸》,杨三郎曲《望你早归》,许石词曲《秋风夜雨》,吕泉生曲《杯底不可饲金鱼》等。台语流行歌在日据时代建立了它的独特风格。一般来说哀怨之调较多,如《望春风》、《雨夜花》、《补破网》,但也有少数表现积极的人生观,如《晨村曲》。这种风格,至光复以后继续维持下来,例如属于前者的有《望你早归》、《秋风夜雨》,属于后者的有《烧肉粽》、《收酒矸》、《杯底不可饲金鱼》等。其中,张邱东松的歌曲具有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真实反映了劳动号子的写实风格。而吕泉生虽然具有西方学院派作曲的背景,却创作了许多写实而为群众喜欢的歌曲。
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于五十年代,例如《绿岛小夜曲》(周蓝平曲、赵子诚词)、《高山青》(张彻曲、邓禹平词)等。至六十年代,又有刘家昌曲《往事只能回味》、《海鸥》,左宏元曲《蓝天白云》,骆明道曲《默默的祝福你》等产生,树立了与过去上海或香港的流行歌所不同的风格。
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台湾工商业的发达,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录音带、录影带的发展,通俗歌曲更普及起来。于是流行歌曲的风格更新颖多样,有追求美国新潮流的所谓“校园歌曲”的,有所谓“摇滚歌曲”的……可以说达到空前盛况。
新通俗歌曲的流行,唱片公司扮演了推行的重要角色。1932年,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台湾开始设立分店,新通俗歌曲——流行歌在短短几年之内,便风靡全岛,并历久不衰,成为大众音乐的宠儿。从下面几段台湾省通志的记载,可以了解流行歌之产生与推行情形:
促成此项流行歌之发达,除西乐之发达外,实多由于唱片事业之发达,而日人柏野正二郎之提倡,实大有功焉。当时柏野为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台湾代理人,自1919—1920年以前,为扩展其业务,初以占本省人口绝大多数之本岛(福佬之意)人为对象,灌制“乱弹”、“四平”、“白字戏”、“京戏”等曲,但是销路不畅。词原本省旧诗人撰写新词,试作新曲,因所选新词,文字很深,意甚含蓄而不易解。乃求其次,网罗江湖艺人,模仿日本之流行歌(注:可见流行歌一名词来自日语),试作种种新词。
最初发售“雪梅思君”,乃改民歌而成,形式内容均仍其旧。但是歌词,别出心裁,颇觉新颖,一时风行全省。此调称为“同庆调”,有谓传自厦门,但不知其详。
1934年,上海联华影业制片公司摄制之国语片,大量输入本省。为宣传剧情,詹天马、王雪峰二人合作,前者作词,后者作曲,作成“桃花泣血记”一片之主题曲;李临秋和苏桐合作,前者作词,后者作曲,作成“倡门贤母”、“忏悔”二片之主题歌。柏野以之灌制唱片,先后畅销全省,而造成前所未见之记录,于是大为振奋,陆续试作台湾流行歌唱片。
由前面三段文字可以知道:台湾的新通俗歌曲起于模仿日本流行歌,由新词作家与新音乐作曲家的合作,再经由唱片、电影及广播等新时代的媒介推广,才在社会大众中流行起来。至于歌曲曲调,最初可能利用原有的民歌(例如前述“雪梅思君”系厦门或闽南小调)配新词,后来由新音乐的作曲家谱曲,然后走出一条格调通俗的道路。
台湾光复以后,通俗的台语歌曲继续发展下来。例如光复早期的台语歌曲:张邱东松词曲《烧肉粽》、《收酒矸》,杨三郎曲《望你早归》,许石词曲《秋风夜雨》,吕泉生曲《杯底不可饲金鱼》等。台语流行歌在日据时代建立了它的独特风格。一般来说哀怨之调较多,如《望春风》、《雨夜花》、《补破网》,但也有少数表现积极的人生观,如《晨村曲》。这种风格,至光复以后继续维持下来,例如属于前者的有《望你早归》、《秋风夜雨》,属于后者的有《烧肉粽》、《收酒矸》、《杯底不可饲金鱼》等。其中,张邱东松的歌曲具有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真实反映了劳动号子的写实风格。而吕泉生虽然具有西方学院派作曲的背景,却创作了许多写实而为群众喜欢的歌曲。
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于五十年代,例如《绿岛小夜曲》(周蓝平曲、赵子诚词)、《高山青》(张彻曲、邓禹平词)等。至六十年代,又有刘家昌曲《往事只能回味》、《海鸥》,左宏元曲《蓝天白云》,骆明道曲《默默的祝福你》等产生,树立了与过去上海或香港的流行歌所不同的风格。
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台湾工商业的发达,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录音带、录影带的发展,通俗歌曲更普及起来。于是流行歌曲的风格更新颖多样,有追求美国新潮流的所谓“校园歌曲”的,有所谓“摇滚歌曲”的……可以说达到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