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儒琴乐

2019-05-28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当时的文人为脱古遁世、超绝凡尘,追求无为寡欲、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加之社会上复古、考据之学的提倡对琴学界的影响,大部分文人音乐家雅好古音,钟情于声韵清越、雅而能畅的古琴,并专心于琴学研究和琴曲的编辑整理。一时间,琴派林立,琴集纷出,迎来了古琴艺术的又一高峰期。清黄晓珊曾在评价清末各琴派之特点时说:“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希韶阁琴瑟合谱》)可见当时琴坛百花齐放的局面。
        明清时期的古琴流派众多,有江派、浙派、虞山派、绍兴派、广陵派、蜀派、浦城派、中州派等,且各派均有许多著名的古琴音乐家。众派之中,以浙派、虞山派、广陵派影响最大。
        浙派是明代琴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源可上溯至南宋末期,创始人为郭沔。明代浙派的代表人物是浙江四明(今宁波)的徐和仲。徐氏家学渊源,为南宋浙派著名琴家徐天民的曾孙,对古琴有很高的造诣,人称其演奏“得心应手,趣自天成”,并作琴曲《文王思舜》,编有集浙派徐门传曲的《梅雪窝删润琴谱》。徐和仲曾被明成祖朱棣召见,并得到赏赐。很多人士都慕名投之门下学琴,这些人有王礼、金应隆、吴以介等。由于浙派琴家多出自徐门,因此有“徐门正传”之称。浙派徐门在明代琴界影响很大,习者极多,明刘珠在《丝桐篇》里曾记道:“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迄今上自廊庙,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琴家者流,一或相晤,问其所习何谱,莫不曰‘徐门’。”
        浙派的著名琴家另有黄献、肖鸾等人。黄献,广西平乐人,师从徐门著名弟子张助的传人戴义学琴,朝夕孜孜,从无倦怠。后来在十余位琴友的资助下,于嘉靖丙午年(1546)刊印了《梧岗琴谱》,收浙派琴曲四十二首,后人杨嘉森又增编为《琴谱正传》,收琴曲七十一首。两部琴谱为现存最早的徐门琴谱。
        肖鸾,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自幼习琴,后投身徐门,“一日莫能去左右,计五十余年”。编有《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前者收琴曲七十三首,后者收吴、越琴曲及自创琴曲三十八首。在编辑过程中,肖氏反复订正、精益求精,“分五声,益诸吟,删补各操,广释意”,力求使各曲符合徐门的要求。
        明清时琴家分为器乐、声乐两派。前者提倡琴曲,后者倡导琴歌。浙派徐门属于器乐派,主张古琴应作为独奏乐器来使用。浙派的音乐风格流畅清越,刘珠曾将此与江派作过比较,说“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丝桐篇》)。
        虞山派,又称熟派、琴川派,是产生于江苏常熟的明代琴派。以当地的虞山得名,为严澂所创。因为其琴风有“清、微、淡、远”的特点,所以很受那些消极遁世、寄情山水的文人赞赏。兴起之后,备受推崇,很快风靡一时,成为明清时最有影响的琴派。虞山派的著名琴家有严澂、徐上瀛、庄臻凤等人。
        严澂,江苏常熟人。宰相之子,地位非常显赫,自己也曾任邵武知府。退居以后,与陈星源、赵应良、施磵槃等人在家乡结成“琴川琴社”。严澂师从名家,是著名琴家陈爱桐的再传弟子。他琴艺高超,并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琴学中吸收了京城琴家沈太韶的长处,正所谓“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集各家之精华,创虞山派。严澂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谱集,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收二十二曲,后增至二十九曲,大多为严澂亲自弹过。集中体现其有关琴学主要论点的《琴川谱汇序》也收入此谱集中。《松弦馆琴谱》刊行后颇有影响,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是《四库全书》所收的惟一明代琴谱。
        严澂为器乐派琴家,他认为“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因此古琴应作为独奏乐器发展音乐之自身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他批驳了当时滥填文辞的风气,提出如果过分强调“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又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则适为知音声者捧腹耳。严氏的观点虽过分绝对,但对抑制一度出现的琴歌滥制之风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以后琴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徐上瀛,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与严澂同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但其琴风和严澂颇有不同。严澂不喜欢节奏急促的琴曲,因此对陈爱桐擅长的一些优秀作品,如《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拒绝收入他所编的《松弦馆琴谱》内。徐上瀛却并不排斥这些快速的曲目,将其收入《太还阁琴谱》,弥补了严澂的不足,丰富了虞山派的琴风。他认为琴曲有迟则有速,如四时有寒暑。清初胡询龙曾在《诚一堂琴谱》的序言中对此观点表示赞同,说徐上瀛“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夫天地之有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于是徐疾兼备,今古并宜”。徐上瀛是虞山派的集大成者,不但善长演奏,得京师掌管礼乐的陆符的赞赏,而且在琴学理论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他所著的《谿山琴况》从古琴演奏技艺入手,全面论述了古琴表演艺术理论,是一部有关古琴美学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世琴家必读的琴学著作之一。
        庄臻凤是清代虞山派著名琴家,扬州人。擅长医术,自小学琴,后又师从名家,三十年不辍。在古琴艺术上,庄臻凤打破门户之见,吸收了虞山派之外的古浙、中州等琴派之长处,以提高自身的琴艺。在琴曲创作上,他提倡创新,反对雷同,认为一首作品应达到“音律句读,弗雷他声”的要求,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即没有资格作曲。因此庄臻凤每谱一曲,必仔细斟酌,“俯而思,仰而啸”,费尽心思。所作十四曲收于《琴学心声》中,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太平奏》、《云中笙鹤》、《钧天逸响》等。十四首琴曲都有自己的风格,且大部分有歌词,流传最广的是《梧叶舞秋风》和《春山听杜鹃》两曲。
        广陵派是清代兴起于江苏扬州一带的著名琴派,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广陵派的琴曲风格和虞山派较为接近,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吸收了“金陵之顿挫,蜀之险音,吴之含蓄,中浙之绸缪”(徐琪《五知斋琴谱》),从而贯通南北琴派之精华,形成了独有的飘逸淡宕、畅扬洒脱的风格,而成为虞山派之后的又一大琴派。广陵派的代表琴家有徐常遇、徐琪、吴灴及秦维瀚等。
        徐常遇,扬州人。他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广陵琴派。徐氏一生门徒众多,琴名享誉大江南北,著有《琴谱指法》,经其子核定成书,即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对传统琴曲抱有宁“可删不可增”的态度,过分强调“古人本来所有”,不得妄加改动。这些观点实际上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创新,与后来广陵派琴人对传统琴曲的加工、发展的作法是相对立的。徐常遇的三个儿子均得家传,以徐祜、徐祎名声更高,曾被康熙皇帝召见于畅春院,两人的高超技艺令四座倾倒,在京城有“江南二徐”之誉。徐祎更被《扬州画舫录》赞为扬州琴学之最,他演奏时“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他的儿子徐锦堂继承家学,也是广陵派的著名琴家。
        徐琪,扬州广陵派著名琴家。他毕生笃志琴学,以“正琴为己任”,游历了燕、齐、赵、魏、吴、楚、瓯等地,遍访知音人士,用了三十余年对各派传谱加以研究推敲,编成《五知斋琴谱》。此谱收有三十三首琴曲,并详细注明出处、指法及自己的见解,被后世琴人所推崇。但此谱在康熙六年编成后,过了五十四年,才在清康熙六十年首次刊印,由其子徐俊在人帮助下得以完成。徐俊也是著名琴家,在古琴的演奏及对传统琴曲的创新方面均有贡献。他加工琴曲以传神为出发点,注重形象刻画和意境创造,从而使这些传统名曲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他加工的作品主要有《洞天春晓》、《墨子悲丝》、《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
        吴灴,扬州仪征人。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他刻苦努力,“殚心琴学数十年,古谱雅操,靡不淹通精诣”。当时广陵派正处鼎盛时期,各路名家汇集扬州,吴灴得以和吴宫心、吴重光、沈红门、僧宝月等著名琴家一起研习琴艺,“调气炼指”,得益匪浅。吴灴吸收了《律吕正义》和王坦的《琴旨》,汇编各派琴曲九十三首,著成《自远堂琴谱》,于1802年刊印。此谱共十二卷,为广陵派代表性谱集。
        秦维瀚,扬州人,师从汪明辰和尚习琴。他“弱冠即精琴理,迨年逾五十,朝夕不倦”,受其师影响,秦维瀚秉性冲淡,独好古琴,最喜以琴会友,虽经维扬兵乱,仍“嗜古独深”,在颠沛流离之中,更以余暇,编成广陵派后期重要谱集《蕉庵琴谱》。秦氏的弟子也很多,当时的广陵琴人大多师从其门。
        与诸多风格迥异的琴派的兴起相应,明清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文人音乐家(仅清代的古琴家,见于记载的就超过千人)。除以上所述外,另有尹尔韬、张岱、陈大斌、冷谦、韩畾、程雄、蒋兴俦、金陶、云志高、蒋文勋、韩桂等人。这些音乐家精研琴理、勤于订正,不但擅长演奏,更创作了大量的琴曲、琴歌作品。有相传为朱权所作的《秋鸿》(另有人认为作者为南宋郭楚望)、《平沙落雁》,沈太韶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杨表正的《渔歌调》、《湘江怨》、《遇仙吟》,张庭玉的《梅花十五弄》、《将进酒》,庄臻凤的《春山听杜鹃》、《梧叶舞秋风》,王善的《精忠词》、谢琳的《听琴赋》等。以《秋鸿》、《平沙落雁》两曲流传最广。
        《秋鸿》一曲,最早见于明朱权的《神奇秘谱》中,谱前有编者的同名长赋,详细说明了此曲的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段。作者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是朱权所作。全曲规模很大,共有三十六段,且各段都有小标题,如“凌云渡江”、“知时宾秋”、“至南怀北”、“引阵冲云”等。通过深秋时雁群南飞的起落场景,表现了作者“游心于太虚”、“志在霄汉”的胸怀。由于《秋鸿》艺术成就的高超,后世琴人多对其极为推崇,认为它“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宝也”,为明清以来大型琴曲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
        《平沙落雁》一曲,初称《雁落平沙》。最早刊于明末朱常淓的《古音正宗》。其作者说法甚多,有唐代的陈子昂、宋代的毛敏仲、田芝翁、明代的朱权等。全曲分三部分,通过对雁群飞鸣、时隐时现,盘旋顾盼、欲落将落、或飞或落、引吭哀鸣等场景的描写,“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它的主题思想和《秋鸿》有相似之处。《平沙落雁》的曲调流畅悠扬,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广为流传,刊载它的谱集达五十余种,若包括不同的传谱,则约有近百种,是明以来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古琴音乐——这一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在明清时的兴盛、发展,使文人音乐在当时音乐舞台上焕发出奇光异彩。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