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谱传百世
众多曲谱集和古琴理论专著的出现,也标示了明清文人音乐的繁荣。这些谱集主要涉及古琴、琵琶、器乐合奏等方面,其中以古琴最多。从明嘉靖末年开始,平均每三、四年就有一部新的古琴谱集问世。明清留传下来的琴谱集有朱权的《神奇秘谱》,谢琳的《太古遗音》,朱厚爝的《风宣玄品》,汪芝的《西麓堂琴统》,萧鸾的《太音补遗》,杨表正的《重修真传琴谱》,严澂的《松弦馆琴谱》,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徐上瀛的《太还阁琴谱》,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琪的《五知斋琴谱》,曹尚炯、苏璟、戴源的《春草堂琴谱》,吴灴的《自远堂琴谱》,秦维瀚的《蕉庵琴谱》,蒋文勋的《二香琴谱》等。大量琴谱的刊行,为我们保留了历代琴曲一千余首,一些稀世珍品也得以重见天日。众多琴谱中,朱权的《神奇秘谱》最具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明朱权所编。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朱权出身皇室,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封宁王。他喜爱诗文、音乐,并在戏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创作杂剧十二种。《神奇秘谱》是朱权历时十二载才辑成的琴谱集。全书共三卷;上卷《太古神品》,收录了《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酒狂》、《小胡笳》等古曲十六首;中、下卷《霞外神品》则记录了琴曲三十四首,有《梅花三弄》、《长清》、《短清》、《白雪》、《雉朝飞》、《乌夜啼》、《昭君怨》、《大胡笳》、《离骚》等古曲,对南宋浙派名曲《潇湘水云》、《樵歌》等也加以收录。该谱对研究古琴艺术在隋、唐、宋、元的发展状况及流变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风宣玄品》,明人朱厚爝辑,成书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十卷,收有琴曲一百零一首,有《广陵散》、《酒狂》、《蔡氏五弄》等。书中附有手势图一百五十四幅,对古琴的指法、调式都有所记载。
《西麓堂琴统》,明人汪芝编,成书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是作者花了三十年的功夫,博采诸家而成。全书共二十五卷,收录琴曲一百七十首,多为罕见的珍品,有《广陵散》两种传本、《神人畅》、《间弦明君》、《风云游》、《宋玉悲秋》等。前五卷分论了声律、琴制、字谱及杂说等,主要取自南宋徐理的《琴统》等书。此书为明代收录琴曲最多的一部谱集,而且大多琴曲为其它谱集所未收,因此很有价值。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历朝历代均有一些著名的演奏家及作品,但由于未得到文人的重视,很少有所记载。明清时文人的目光注意到了琵琶艺术的发展,在明李开先《词谑》、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沈榜《宛署杂记》、清钱泳《履园丛话》等书中都对著名琵琶艺人(如张雄、李近楼、钟秀之、李东垣、江对峰、汤应曾、杨廷果等)及其高超的演奏技艺有所记载。一些文人开始参与收集整理琵琶曲谱,其主要成果是清代华秋苹《琵琶谱》和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问世。
《琵琶谱》,为华秋苹所编。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我国最早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华秋苹,又名文彬,江苏无锡人,善弹琴、唱昆曲,尤精琵琶。并工诗词、书法、篆刻,曾著有《秋蘋印稿》、《诗词草》等。所编《琵琶谱》共三卷,收琵琶大曲七套,琵琶小曲六十二首,其中有《十面埋伏》、《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等作品。华秋苹在此谱中集南北派琵琶曲之传谱,并参照古琴减字谱,制订了规范的琵琶指法符号系统,为后人对琵琶曲谱的整理、传播创造了条件。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李芳园编。是继华秋苹之后在清末出现的又一部重要的琵琶谱集。李芳园,又名祖棻,浙江平湖人,出身于琵琶世家。所编琵琶谱集刊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共收录了《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即《将军令》)、《郁轮袍》(即《霸王卸甲》)、《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海青拿鹤》、《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夜月》、《月儿高》、《陈隋古音》、《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等十三套琵琶大曲。其中《阳春古曲》、《塞上曲》等七套为华氏《琵琶谱》所未有。
《弦索备考》,是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的一部器乐合奏曲谱集。成书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当时没有刊印,以抄本传世。全书共六卷,收有以弦乐器为主的十三套合奏曲,即《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大都是古代的流行作品,所用乐器为琵琶、三弦、筝、胡琴。各曲所用乐器均有分谱。《十六板》一曲最为编者重视,认为它在十三套中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曲谱包括六个声部,以主旋律与琵琶、三弦等乐器分谱、八板谱并列在一起演奏,形成了对位的形式,有独特的风格。《弦索备考》为我国目前所见的首部器乐合奏谱,此谱中运用的新手法及形式,标志着清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新发展。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乐种。主要流传于闽南晋江、龙溪等地以及台湾、东南亚华侨集居地。在清代,南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福建各地出现了许多专业、业余南曲社团,它以其宜唱宜弹、古色古香、典雅柔婉、优美细腻等特点博得了清代文人的喜爱,受到他们的重视与提倡。清康熙五十二年,“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南音妙手吴志等五人晋奏御苑”,并因“管弦条鬯,声调谐和”而得到皇帝的赞赏。从此南音更在文人中流行一时,有关南音的谱集也开始出现。南音谱集主要有刊印于清咸丰七年(1857)的《文焕堂初刻指谱》和始编于清末的《泉南指谱重编》。后者在选曲、分类、订谱、注音及附说等方面均甚详备,为习南音者所珍视。
除以上众多器乐谱集的刊行外,大量古琴理论专著的出现,也是明清文人音乐的特色之一。流派林立、琴谱纷出,大量琴家开始著书立说,阐释琴义,对古琴的理论进行研究。当时的琴论专著主要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庄臻凤的《凡例》、戴源的《鼓琴八则》、王坦的《琴旨》、曹庭栋的《琴学内外篇》、蒋文勋的《琴学粹言》等。这些著作涉及面很广,接触到了古琴的演奏特点、演奏方法、琴乐美学、琴派、琴曲的构成、风格及琴诗、琴歌、指法诸方面。众多著作中,以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的成就最为突出。
徐上瀛,名谼,字青山,号石泛山人。江苏太仓人。明末虞山派著名琴家。幼年习琴的徐上瀛成就非凡,与严澂同为虞山琴派的集大成者。《溪山琴况》是他的代表性专著。原文作于1641年前,刊于《太还阁琴谱》。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奏实践,提出了二十四个琴乐审美范畴,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并逐条详解。他抓住古琴演奏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论述了弦、指、音、意四者的关系,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的古琴演奏美学思想。
列为二十四况之首位的“和”,最为徐上瀛所重视。他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重者,和也”。书中也始终贯穿着传统的“淡和”思想。蔡仲德认为,这种“淡和”,就是《溪山琴况》为古琴艺术提出的审美准则,也是此书论旨之所在。(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可见徐上瀛的审美观吸收了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也和严澂所提倡的“清微淡远”的主张一脉相承。
徐上瀛《溪山琴况》不但总结了前人的琴论成果,更在实践基础上,独辟蹊径,提出了系统的音乐审美准则,其成就令后人赞叹不已。《溪山琴况》不仅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即使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乐记》、《声无哀乐论》并为三部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
《神奇秘谱》,明朱权所编。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朱权出身皇室,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封宁王。他喜爱诗文、音乐,并在戏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创作杂剧十二种。《神奇秘谱》是朱权历时十二载才辑成的琴谱集。全书共三卷;上卷《太古神品》,收录了《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酒狂》、《小胡笳》等古曲十六首;中、下卷《霞外神品》则记录了琴曲三十四首,有《梅花三弄》、《长清》、《短清》、《白雪》、《雉朝飞》、《乌夜啼》、《昭君怨》、《大胡笳》、《离骚》等古曲,对南宋浙派名曲《潇湘水云》、《樵歌》等也加以收录。该谱对研究古琴艺术在隋、唐、宋、元的发展状况及流变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风宣玄品》,明人朱厚爝辑,成书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十卷,收有琴曲一百零一首,有《广陵散》、《酒狂》、《蔡氏五弄》等。书中附有手势图一百五十四幅,对古琴的指法、调式都有所记载。
《西麓堂琴统》,明人汪芝编,成书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是作者花了三十年的功夫,博采诸家而成。全书共二十五卷,收录琴曲一百七十首,多为罕见的珍品,有《广陵散》两种传本、《神人畅》、《间弦明君》、《风云游》、《宋玉悲秋》等。前五卷分论了声律、琴制、字谱及杂说等,主要取自南宋徐理的《琴统》等书。此书为明代收录琴曲最多的一部谱集,而且大多琴曲为其它谱集所未收,因此很有价值。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历朝历代均有一些著名的演奏家及作品,但由于未得到文人的重视,很少有所记载。明清时文人的目光注意到了琵琶艺术的发展,在明李开先《词谑》、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沈榜《宛署杂记》、清钱泳《履园丛话》等书中都对著名琵琶艺人(如张雄、李近楼、钟秀之、李东垣、江对峰、汤应曾、杨廷果等)及其高超的演奏技艺有所记载。一些文人开始参与收集整理琵琶曲谱,其主要成果是清代华秋苹《琵琶谱》和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问世。
《琵琶谱》,为华秋苹所编。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我国最早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华秋苹,又名文彬,江苏无锡人,善弹琴、唱昆曲,尤精琵琶。并工诗词、书法、篆刻,曾著有《秋蘋印稿》、《诗词草》等。所编《琵琶谱》共三卷,收琵琶大曲七套,琵琶小曲六十二首,其中有《十面埋伏》、《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等作品。华秋苹在此谱中集南北派琵琶曲之传谱,并参照古琴减字谱,制订了规范的琵琶指法符号系统,为后人对琵琶曲谱的整理、传播创造了条件。
琵琶谱(清华秋苹《琵琶谱》)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李芳园编。是继华秋苹之后在清末出现的又一部重要的琵琶谱集。李芳园,又名祖棻,浙江平湖人,出身于琵琶世家。所编琵琶谱集刊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共收录了《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即《将军令》)、《郁轮袍》(即《霸王卸甲》)、《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海青拿鹤》、《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夜月》、《月儿高》、《陈隋古音》、《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等十三套琵琶大曲。其中《阳春古曲》、《塞上曲》等七套为华氏《琵琶谱》所未有。
《弦索备考》,是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的一部器乐合奏曲谱集。成书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当时没有刊印,以抄本传世。全书共六卷,收有以弦乐器为主的十三套合奏曲,即《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大都是古代的流行作品,所用乐器为琵琶、三弦、筝、胡琴。各曲所用乐器均有分谱。《十六板》一曲最为编者重视,认为它在十三套中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曲谱包括六个声部,以主旋律与琵琶、三弦等乐器分谱、八板谱并列在一起演奏,形成了对位的形式,有独特的风格。《弦索备考》为我国目前所见的首部器乐合奏谱,此谱中运用的新手法及形式,标志着清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新发展。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乐种。主要流传于闽南晋江、龙溪等地以及台湾、东南亚华侨集居地。在清代,南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福建各地出现了许多专业、业余南曲社团,它以其宜唱宜弹、古色古香、典雅柔婉、优美细腻等特点博得了清代文人的喜爱,受到他们的重视与提倡。清康熙五十二年,“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南音妙手吴志等五人晋奏御苑”,并因“管弦条鬯,声调谐和”而得到皇帝的赞赏。从此南音更在文人中流行一时,有关南音的谱集也开始出现。南音谱集主要有刊印于清咸丰七年(1857)的《文焕堂初刻指谱》和始编于清末的《泉南指谱重编》。后者在选曲、分类、订谱、注音及附说等方面均甚详备,为习南音者所珍视。
除以上众多器乐谱集的刊行外,大量古琴理论专著的出现,也是明清文人音乐的特色之一。流派林立、琴谱纷出,大量琴家开始著书立说,阐释琴义,对古琴的理论进行研究。当时的琴论专著主要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庄臻凤的《凡例》、戴源的《鼓琴八则》、王坦的《琴旨》、曹庭栋的《琴学内外篇》、蒋文勋的《琴学粹言》等。这些著作涉及面很广,接触到了古琴的演奏特点、演奏方法、琴乐美学、琴派、琴曲的构成、风格及琴诗、琴歌、指法诸方面。众多著作中,以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的成就最为突出。
徐上瀛,名谼,字青山,号石泛山人。江苏太仓人。明末虞山派著名琴家。幼年习琴的徐上瀛成就非凡,与严澂同为虞山琴派的集大成者。《溪山琴况》是他的代表性专著。原文作于1641年前,刊于《太还阁琴谱》。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奏实践,提出了二十四个琴乐审美范畴,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并逐条详解。他抓住古琴演奏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论述了弦、指、音、意四者的关系,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的古琴演奏美学思想。
列为二十四况之首位的“和”,最为徐上瀛所重视。他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重者,和也”。书中也始终贯穿着传统的“淡和”思想。蔡仲德认为,这种“淡和”,就是《溪山琴况》为古琴艺术提出的审美准则,也是此书论旨之所在。(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可见徐上瀛的审美观吸收了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也和严澂所提倡的“清微淡远”的主张一脉相承。
徐上瀛《溪山琴况》不但总结了前人的琴论成果,更在实践基础上,独辟蹊径,提出了系统的音乐审美准则,其成就令后人赞叹不已。《溪山琴况》不仅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即使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乐记》、《声无哀乐论》并为三部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