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满翰墨场
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多喜好音乐,或操奏乐器,或咏歌唱和。据史籍的记载,诗人王维才艺俱佳。他不仅“文章得名”,而且“妙能琵琶”,曾“进新曲,号《郁轮袍》”(薛用弱《集异记》)。肃宗朝进士刘希夷,“少有文华,好为宫体。 ……善琵琶”(刘肃《大唐新语》卷八)。 宣宗年间任校书郎的李群玉,“好吹笙,常使家僮奏之”(钱易《南部新书》丙)。自称“烟波钓徒”的诗人张志和“善画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就,曲尽天真”(辛文房《唐才子传》)。官至太常卿的杨师道,“每与有名士燕集,歌咏自适”(《新唐书·杨恭仁传》附《师道传》)。其他文人士大夫,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无不与音乐结有不解之缘。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音乐生活的主要侧面,一是放浪于琴酒,自弹自咏,或志趣相投者结伴深居,以琴书自娱;一是友朋间宴集、行游、吟咏唱和,以及同乐妓宴乐。受文人音乐传统的影响,乐器在唐文人音乐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备受推崇的,首先是琴。在他们心目中,琴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仍然保持着魏晋以来的传统。尤其是或崇尚老、庄,或仕途失意而又高情胜气的文人更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李端辞官后,“移家来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唐贞元进士姚系,“工古调,善弹琴,好游名山,希踪谢、郭,终身不言禄,禄亦不及之也。与林栖谷隐之士往还酬酢,兴趣超然”。他一首《送周愿判官归岭南》诗正是这种超然心态的表露:“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玄宗朝文士杨衡,天宝年间“与符载、崔群、李渤同隐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日以琴酒寓意,云月遣怀”(同上)。诗人于武陵“大中时,尝举进士,不称意”。仕途受挫后,致使他“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同上)。唐文士任蕃初举不弟后,进拜主考时说:“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第一荣父母,不得。……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同上)
官势显赫的士大夫中,也有闲暇之操琴者。唐赵璘《因话录》卷二载:“李司徒汧公,镇宣武。戎事之隙,以琴书自娱。自造琴,聚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则裁而胶缀,不中者弃之,故所蓄二琴殊绝。”李汧之子,兵部员外郎李约,“琴道酒德诗调皆高绝”,“月夜泛江,登金山,击铁鼓琴”。
尽管音乐不是文人士大夫的志向,但音乐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尤其是琴和书作为文人社会角色的一种象征,已经紧紧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像大诗人王维晚年“孤居三十年”中,除“写其景物奇胜”外,便是“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唐才子传》)。与名诗人姚合、王建、张籍交往至深的文士贾岛,音乐对他如同生命一般,“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同上)。
乐妓的歌舞表演是文人音乐生活中的又一侧面。唐文人在宴集、饯送等社交活动中,常有乐妓歌舞助娱。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唐宣宗大中年间,为浙东廉史的李纳于镜湖光侯亭为崔元范侍御饯行,席中有梨园“去籍乐妓盛小丛”,李纳“屡命小丛歌饯,在座各为一绝句赠之,亚相(指李纳)为首唱矣”。李纳《听盛小丛歌送崔侍御》诗曰:“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蛾。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有身份、有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贺宴,常常是乐妓云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唐文宗开成中,“杨汝士尚书镇东川,其子知温及弟,汝士开家宴相贺,营妓咸集”。为此,杨汝士赠诗一首《贺筵占赠营妓》:“郎君得意及青春,蜀国将军又不贫。一曲高歌绫一疋,两头娘子谢夫人。”又,《碧鸡漫志》载:“白乐天守杭,元微之赠云:‘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自注云:‘乐人高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乐天亦醉戏诸妓云:‘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又闻歌妓唱前郡守严郎中诗云:‘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诗与艳歌。’元微之《见人詠韩舍人新律诗戏赠》云:‘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诸如这样的乐宴,文人、乐妓吟诗唱曲,互融互补的音乐行为即是唐文人音乐的一大特点。
为乐妓的姿容秀色、音乐才华所感,唐文人士大夫于诗情酒兴、歌阑舞作之际,创作出可谓卷帙浩繁的绝代佳唱。至今在《全唐诗》中仍保留有大量的记载。例如:
袁郊:《柳枝词詠篙水溅妓衣》;
李商隐:《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刘禹锡:《忆春草》(春草即乐天舞妓名);
薛逢:《夜宴观妓》;
施肩吾:《妓人残妆词》;
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
温庭筠:《观舞妓》;
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
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
宋之问:《广州朱长史座观妓》;
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别妓》;
……
这些诗篇对乐妓歌容舞态、身段服饰等的刻画,细腻生动、栩栩如生,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它既表明唐代文人与乐妓间的交往异常密切,同时也显示出妓乐歌舞在文人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在唐代,出于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他们的音乐活动也同宫廷和民间音乐有所联系。逢皇帝宫中设宴酺会,每每邀百僚观太常乐伎表演燕乐或雅乐。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载:“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则是士大夫们参加礼乐活动后的观感:“仲春蔼芳景,内庭宴群臣。森森列干戚,济济趋钩陈。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正声迈《咸》、《》,易象含羲文。 玉俎映朝服,金钿明舞茵。韶光雪初霁,至藻风自薰。”另据《旧唐书·郭山恽传》载:“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学士,与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左卫将军张洽舞《黄麞》,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呪》,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此外,文人士大夫常因升迁或贬官而迁居异地、或宦游览胜于海内,有机会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诗人李白曾历经襄阳,所见其地民间歌舞:“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襄阳曲》)刘禹锡在南方也亲闻目睹过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如在连州听城外农人的《插田歌》,在巴、楚听《竹枝歌》,在沅江竞渡中听《竞渡曲》等等。文士陈羽在犍为城下夜泊时听闻少数民族的夷歌:“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诗人元稹在浙东亦欣赏过来自淮甸的民间艺班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的演出,等等。
总的来说,唐代文人音乐在保留了自娱自乐传统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及其功能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衍展出了一种文人与乐妓交互作乐的新的音乐行为。随着唐文人音乐活动中社会性交往因素的增多,也给文人音乐同其他文化层面音乐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音乐生活的主要侧面,一是放浪于琴酒,自弹自咏,或志趣相投者结伴深居,以琴书自娱;一是友朋间宴集、行游、吟咏唱和,以及同乐妓宴乐。受文人音乐传统的影响,乐器在唐文人音乐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备受推崇的,首先是琴。在他们心目中,琴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仍然保持着魏晋以来的传统。尤其是或崇尚老、庄,或仕途失意而又高情胜气的文人更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李端辞官后,“移家来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唐贞元进士姚系,“工古调,善弹琴,好游名山,希踪谢、郭,终身不言禄,禄亦不及之也。与林栖谷隐之士往还酬酢,兴趣超然”。他一首《送周愿判官归岭南》诗正是这种超然心态的表露:“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玄宗朝文士杨衡,天宝年间“与符载、崔群、李渤同隐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日以琴酒寓意,云月遣怀”(同上)。诗人于武陵“大中时,尝举进士,不称意”。仕途受挫后,致使他“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同上)。唐文士任蕃初举不弟后,进拜主考时说:“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第一荣父母,不得。……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同上)
官势显赫的士大夫中,也有闲暇之操琴者。唐赵璘《因话录》卷二载:“李司徒汧公,镇宣武。戎事之隙,以琴书自娱。自造琴,聚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则裁而胶缀,不中者弃之,故所蓄二琴殊绝。”李汧之子,兵部员外郎李约,“琴道酒德诗调皆高绝”,“月夜泛江,登金山,击铁鼓琴”。
尽管音乐不是文人士大夫的志向,但音乐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尤其是琴和书作为文人社会角色的一种象征,已经紧紧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像大诗人王维晚年“孤居三十年”中,除“写其景物奇胜”外,便是“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唐才子传》)。与名诗人姚合、王建、张籍交往至深的文士贾岛,音乐对他如同生命一般,“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同上)。
金银平文琴(唐代乐器,现存日本奈良正仓院)
乐妓的歌舞表演是文人音乐生活中的又一侧面。唐文人在宴集、饯送等社交活动中,常有乐妓歌舞助娱。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唐宣宗大中年间,为浙东廉史的李纳于镜湖光侯亭为崔元范侍御饯行,席中有梨园“去籍乐妓盛小丛”,李纳“屡命小丛歌饯,在座各为一绝句赠之,亚相(指李纳)为首唱矣”。李纳《听盛小丛歌送崔侍御》诗曰:“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蛾。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有身份、有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贺宴,常常是乐妓云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唐文宗开成中,“杨汝士尚书镇东川,其子知温及弟,汝士开家宴相贺,营妓咸集”。为此,杨汝士赠诗一首《贺筵占赠营妓》:“郎君得意及青春,蜀国将军又不贫。一曲高歌绫一疋,两头娘子谢夫人。”又,《碧鸡漫志》载:“白乐天守杭,元微之赠云:‘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自注云:‘乐人高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乐天亦醉戏诸妓云:‘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又闻歌妓唱前郡守严郎中诗云:‘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诗与艳歌。’元微之《见人詠韩舍人新律诗戏赠》云:‘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诸如这样的乐宴,文人、乐妓吟诗唱曲,互融互补的音乐行为即是唐文人音乐的一大特点。
为乐妓的姿容秀色、音乐才华所感,唐文人士大夫于诗情酒兴、歌阑舞作之际,创作出可谓卷帙浩繁的绝代佳唱。至今在《全唐诗》中仍保留有大量的记载。例如:
袁郊:《柳枝词詠篙水溅妓衣》;
李商隐:《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刘禹锡:《忆春草》(春草即乐天舞妓名);
薛逢:《夜宴观妓》;
施肩吾:《妓人残妆词》;
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
温庭筠:《观舞妓》;
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
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
宋之问:《广州朱长史座观妓》;
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别妓》;
……
这些诗篇对乐妓歌容舞态、身段服饰等的刻画,细腻生动、栩栩如生,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它既表明唐代文人与乐妓间的交往异常密切,同时也显示出妓乐歌舞在文人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在唐代,出于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他们的音乐活动也同宫廷和民间音乐有所联系。逢皇帝宫中设宴酺会,每每邀百僚观太常乐伎表演燕乐或雅乐。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载:“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则是士大夫们参加礼乐活动后的观感:“仲春蔼芳景,内庭宴群臣。森森列干戚,济济趋钩陈。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正声迈《咸》、《》,易象含羲文。 玉俎映朝服,金钿明舞茵。韶光雪初霁,至藻风自薰。”另据《旧唐书·郭山恽传》载:“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学士,与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左卫将军张洽舞《黄麞》,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呪》,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此外,文人士大夫常因升迁或贬官而迁居异地、或宦游览胜于海内,有机会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诗人李白曾历经襄阳,所见其地民间歌舞:“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襄阳曲》)刘禹锡在南方也亲闻目睹过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如在连州听城外农人的《插田歌》,在巴、楚听《竹枝歌》,在沅江竞渡中听《竞渡曲》等等。文士陈羽在犍为城下夜泊时听闻少数民族的夷歌:“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诗人元稹在浙东亦欣赏过来自淮甸的民间艺班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的演出,等等。
总的来说,唐代文人音乐在保留了自娱自乐传统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及其功能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衍展出了一种文人与乐妓交互作乐的新的音乐行为。随着唐文人音乐活动中社会性交往因素的增多,也给文人音乐同其他文化层面音乐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