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内的乐教

2019-05-28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西周实施了礼乐制度,同时也发展了礼乐教育。西周实行礼乐制,不仅仅只是让人们单纯接受一种行为规范和模式,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规范和模式最终达到礼乐意识的社会化。礼乐教育的出现正是适应和配合了这一社会需要,并部分地承担这种社会职责。据《周礼·春官》的记载,根据“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其中包括“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宫廷王室中的发展最为典型,以礼乐为背景,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体制。在西周宫廷中,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是贵族子弟,即所谓“国子”。礼乐的施教有具体的部门和专门职官负责。音乐方面的教育主要由属教官的部门和属礼官的部门中的职官和乐人承担,包括大司徒、保氏、鼓人、舞师(以上属教官),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大胥、小胥、磬师、钟师、旄人、鞮氏(以上属礼官)等等。
        西周宫廷的礼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规定,国子们从幼年到成年都须接受礼乐教育,教育程序的具体安排依受教育者的年龄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六岁开始,为居家学习阶段,即为礼乐教育做准备、打基础的阶段。学习的内容包括读写算及识东西方位有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礼记· 内则》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第二、第三阶段即所谓的“小学”(或称“外傅”)、“大学”阶段,也即礼乐教育的正式实施阶段。据《尚书大传》载:“古之帝王,必立大学、小学”(《太平御览·皇亲部》引)。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有关乐教的内容统括为四大方面,乐德、乐仪、乐语、乐舞,由大司乐总其责。具体施行的步骤和情况是,第二阶段从十岁开始,但学习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则须到十三岁。《礼记·内则》载:“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朝夕学幼仪。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这期间乐教的内容称“艺”,包括学乐器、诵诗、习小舞和乐仪。乐器的教授由小师、磬师、笙师、鼓人等负责。据《周礼·春官》及《地官》载:
        小师:掌教鼓鼗、祝、敔、埙、箫、管、弦、歌。
        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磬。
        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龠、箫、篪、笛、管、春牍、应、雅。
        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诗》乐的传授由大师主持。据《周礼·春官》载: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小舞及一般乐舞的施教由乐师、舞师、师、龠师和旄人。据《周礼·春官》载:
        乐师: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师:掌教乐(乐即东夷之舞)。
        龠师:掌教国子舞羽吹龠。鼓羽龠之舞。
        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乐仪的教授由保氏、乐师等承担。据《周礼·地官》及《春官》载: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
        小学是西周礼乐学习一个必经的和基础的阶段。学成之后,即可升入第三阶段的大学深造,继续西周最重要的祭祀礼仪和全面的礼乐规范的学习。《礼记·内则》载:“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该阶段的乐教,直接由大司乐主持。《周礼·春官》云:“大司乐,掌成均(西周大学五学之一,习乐之场所)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乐教内容包括雅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乐德、乐语、乐舞。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即是西周政治宗教和人伦道德的综合教育。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即培养劝喻引导、背诗唱诗和应答酬对的能力。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 使其了解社会沧桑巨变及各代创业的历程。
        除此之外,大司乐还负责具体调教国子们在各种礼仪、各种祭祀场合中实际应用礼乐知识的能力。据《周礼·春官》载: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大学乐教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关宗教祭祀重大礼典中的历代乐舞。尽管这些乐舞形式上仍保存了原来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典型特征,但西周“以乐称德”观念的出现却赋予这些乐舞以维新的宗法意识形态,从而使其成为礼乐中最高规格的学习内容之一。作为国子,他们“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礼记·文王世子》),所得治理国政必备的知识和修养,还必须通过大学阶段礼乐综合操演的检验,从实践中考察其才艺、意志品质及统治技能,并决定其晋降。《周礼·夏官·诸子》载:“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可见,大学的礼乐学习,结合现实政治的需要,须进行严格的考核。礼乐学习的优劣,直接成为选才晋升所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标准。
        总括西周宫廷礼乐教育,围绕着统治阶级所需的栋梁之材的训练和培养,礼乐教育自身形成了较完整的体制。这一体制体现了礼乐教育在乐教上的三个突出特征:教育体制方面,有相对固定的乐教场所(如成均习乐,东序习干戈羽龠),严密的组织管理(如大司乐主持乐教)和长期有效的教学体系,受教育者受到严格、系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方面,乐教丰富多样(如乐德、乐语、乐舞和乐仪),并在整个礼乐教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教师方面,执教者“官师合一”,由国家官吏兼教导之责,教学也即其政务之一。众多的乐师参与了具体的乐教工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