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荔枝龙眼说》原文|赏析|鉴赏

2019-06-05 可可诗词网-名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

“说”这种文体是“解释义理”的,可以看作是“论”的变种,变得轻松、活泼了,不必象“论”那样须板起一副严正的面孔讲话。这种文体唐以前还未成形,待韩愈、柳宗元出始为确立,到了苏轼手中,姿态横生,灵活多变,树起了规模,也更具备了文学性。苏轼是有发展功劳的。

这篇《荔枝龙眼说》,全文仅七十七个字,短到了不能再短的程度。篇幅短小,这个特点一目了然。但这仅是形式。文章好坏,关键要看内容。

“闽越”指福建、两广一带,这里是荔枝和龙眼(即桂圆)的主要产地。“高荔子而下龙眼”,首句先点明当地人对这两种水果的看法。文章由此落笔,按一般人的写法,下面的“评”自然应就荔枝和龙眼的形、色、香、味、性等诸方面或是或否地来鉴定高下了。本文没有这样写,作者别开生面,撇开荔枝和龙眼不谈,却比较起“蝤蛑”和“彭越”来。这是否离题了呢?

“蝤蛑”是蟹的一种,又名��,闽中又叫青蟹,形扁而大:“斫雪流膏”,喻其肉的白嫩和丰腴。“彭越”即彭蜞,又作蟛蜞,螃蜞,是一种生于水边石缝中的小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没什么肉。《晋书·蔡谟传》中载有一个小故事:“谟初渡江,见彭蜞大喜,……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可见这种蟹很难吃,甚至以为不是蟹。作者于这两种蟹的比较之中,优劣自明,同时也就肯定了荔枝胜过龙眼。行文至此,虽换了事,却没换意。“然”字一转,再亮出作者的看法: 彭越石蟹虽下,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在酒足饭饱之余来品尝,也有“胜”蝤蛑的时候。苏轼无意于为“高荔子而下龙眼”作翻案文章,只是说物各有用,须用得其宜。

本文在写法上是全篇用“比”,这样写就不局限在一事一物上,使读者有触类旁通之感,同时也增强了文中的哲理性。文章最后说“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语调很俏皮,很幽默。这也许是实情,作者——尤其是他晚年,这篇文章就是他59岁以后远谪惠州时写的——写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小文,随感而发,信笔写来,平易自然。同时这最后一句越是表白所言之微,反而越发加深了读者小中见大的思绪,去品味其中的理趣: 这正是“反差”的作用。

如此看来,这篇七十七字的短文,容量却是很大的,绝非“一笑”而已。古人主张“文约而事丰” (刘知几《史通·叙事》),本篇是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