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建立

2023-11-20 可可诗词网-民国史纪事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埔军校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它是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而建立起来的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始终坚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立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领导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同北洋军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辛亥革命以来失败的教训,使他认识到依靠军阀和旧军队搞革命是行不通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以很大鼓舞和启示,特别是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在十月革命前后的重大作用,使他深刻认识到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重要性。1921年8月,孙中山在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外交委员会的信中说:“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的苏维埃组织,你们的军队和教育底组织。”①同年12月,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当马林向他建议:要有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党;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孙中山对此表示非常赞同。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到一次最惨痛的失败。他在告国民党同志书中说:“本党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卅年,出生入死,胜败之数不可屈指,顾失败之惨未有甚于此役者!”1922年8月孙中山避难到上海时,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同他亲切商谈。当马林向他提出改组国民党和国共合作主张时,孙中山欣然表示同意。同时,苏俄政府代表越飞也到上海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孙中山特别注意了解苏俄军队的情况,迫切提到建立军事学校和革命军队问题,并要求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派人帮助。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国民党和筹建新型军事学校的准备工作。
        1923年1月,在孙中山策划下,粤军许崇智、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联合讨伐陈炯明,陈炯明迅速溃败,从广州退到惠州。2月,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再任陆海军大元帅,重新成立大元帅府。于是,建立军事学校的问题便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党务和军事,并邀请苏联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来中国帮助。10月,孙中山委派廖仲恺、李大钊等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和军校的筹办工作。同时委派廖仲恺、谭平山等九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林直勉等五人为候补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全权负责国民党改组和军校筹办工作。在国民党党务讨论会上,通过了一项“建立陆军讲武堂”的提案,后经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审议定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拟孙中山任校长,具体工作由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黄埔军校便由拟议而进入具体筹备和安排人事的阶段。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为委员,指定原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2月6日,“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在广州南堤正式成立,具体负责军校的各项筹建工作。
        黄埔军校筹建时,各方面条件都异常困难。当时孙中山手里既没有兵,又没有钱。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孙中山曾有过集中各军所办讲武堂合办黄埔军校的想法,但广东大小军阀各据一方,阳奉阴违,未能如愿。所需经费仅由廖仲恺临时设法筹集,并没有固定来源。枪支也只有三十支,只够守卫之用。因此,蒋介石对此并不热心。2月下旬,蒋介石就离开广州去上海,留信要求辞去军校的职务。孙中山得知后,一方面任命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一方面劝告蒋介石“务须任劳任怨”,“不准辞职”②。同时,廖仲恺也多次去电催他南归。4月26日,蒋介石才返回广州复职。这时,军校各项筹办工作在廖仲恺的努力下已经完成。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共同事业,它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帮助黄埔建校,苏联派了几十名优秀军事干部到学校担任军事教育工作,无条件资助200万元现款作开办费,所需各种军械也无代价从海参崴陆续运到军校。中国共产党调配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来校主持政治教育工作,并参加军事工作。
        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在国民党“一大”前后开始,除了革命政府所在地广州是公开进行外,其他各省因尚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只能通过国民党和共产党地方组织用秘密或半秘密的方式去招收。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全国各地革命青年。为了保证学生来源和学生质量,中共中央曾多次指示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并动员进步青年前往报考。第一期原定招收500名,实招470名。学生籍贯几乎遍及全国各省,但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为最多,安徽、河南、陕西次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是大学毕业或肄业,甚至也有到国外留过学的,有的中学没有毕业,个别也有小学没有毕业。学生中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子弟和进步青年,不少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但是也有一些剥削阶级的子弟,成分比较复杂。可以说是精英云集,龙蛇混杂。后来,随着黄埔军校的发展,越南、朝鲜、马来亚、新加坡的革命青年,也有不远千里来到黄埔军校学习的。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学生入校编队。6月16日,黄埔军校师生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军校发表演讲,宣告“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孙中山在演讲中首先说明了为什么要创办军校。他说:“中国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们创办这个学校,“就是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勉励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他要求学生“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专心去救国。”③
        黄埔军校成立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的帮助下,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在长洲本岛先后办了七期:
        第一期,1924年5月5日入学编队,总计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共计470名,组成学生总队,以邓演达为总队长(8月后由严重接任)。下面分编第一、二、三、四队,统为步兵科。9月,四川续送来学生20名,军政部讲武堂拨来学生158名,合组为第六队(第五队是第二期队号)。同年11月8日,第一期宣布毕业(第六队则在第一次东征途中宣布毕业),共有毕业生645名,除了少部分留校工作,部分派往海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任政治和教练工作外,全部派到教导团任基层干部,参加东征。
        第二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共计450名,先后编为步兵一、二队、炮兵队、工兵队、辎重队,以严重为总队长。1925年2月,随教导团参加东征,以实战学习。6月,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叛乱,9月宣布毕业,共有毕业生449名,主要派往第一军工作。
        第三期,1924年12月入学,共有学生1 224名,编为入伍生第一、二、三营。从本期开始,设入伍生制,即新生入学先受三个月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及格,编为正式学生。以张治中为总队长。6月,入伍生统考试转为正式学生,改编为三个大队,内分九个步兵队,一个骑兵队。1926年1月宣布毕业。另外,在第一次东征时,收编了部分陈炯明部下级军官,在潮州设黄埔军校分校。平定滇、桂军叛乱时,俘获部分滇军下级军官,在广州设立训练班,均于同年6月毕业,列入第三期,故共有毕业生1 233名。分派到国民革命军各军工作。
        第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七批入学,设入伍生第一、二、三团。后改编为步兵军官团及步兵军官预备团两个团,另设炮兵、工兵、政治、经理四科。1926年北伐前夕,选派一批学生分赴湘、鄂、豫、皖、苏、浙、闽等省组织工农群众,准备协助北伐军作战。1926年9月宣布毕业,同时潮州分校第二期亦宣布毕业,共计有毕业生2 654名。
        1926年1月至3月,陆续招收第五期入伍生2 620名。由于全国革命形势迅速高涨,又陆续招收第六期学生4 899名,第七期学生320多名。
        黄埔军校第一、二、三、四期的学生都是在大革命期间毕业,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第五、六、七期则在大革命失败后毕业。
        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预定计划,在培养一批革命军事干部的基础上,为建立一支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军队做出重要贡献。许多师生成了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和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中的骨干。
        黄埔军校学习了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以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邵力子、熊雄为主任,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胡汉民、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安体诚、于树德等任政治教官,恽代英任政治主任教官;教授部以王柏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军事教官有顾祝同、钱大钧、刘峙、陈诚、胡树森、徐培根等,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同年10月,黄埔军校又增设了两个教导团,第一团以何应钦为团长,第二团以王懋功为团长。教导团的各级指挥官、党代表和军事骨干由教官和第一期毕业生担任。这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核心的革命武装,它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1月,黄埔军校又增设教育长、军法处和参谋处。先后以胡谦、王柏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为教育长,周恩来兼军法处长、钱大钧为参谋处长。
        192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其组织机构除政治、教授、教练三部照旧外,军医部改为军需处,军需部并入管理部改为管理处。另设副校长(李济深升任)、入伍生部、军械处、编辑处、高级班、兵器研究部等五部五处一班。学生分为学生队、高级班、入伍生、学生军和军事教导队五大类。
        国民党在黄埔军校中设有基层组织,开始名叫特别区党部,1924年7月正式成立,直属于中央党部。1925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改为特别党部,下辖区党部、区分部、分设在校属各部处。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也有自己的秘密组织,开始是黄埔支部,后来改为黄埔特别支部,另设黄埔党团,作为黄埔军校共产党的核心组织,上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中共广东区委对军校党组织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左派,争取中间力量,反对极端势力,积极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运动,加强军校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配备国民革命军的军事政治骨干与后备力量。
        黄埔军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事与政治干部,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因此,制定了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由于当时军情紧急,用人迫切,不能按部就班办学,学制不能太长,所以把原定三年为一期的计划缩短为六个月至一年,带有速成性质。
        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期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教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军制学等军事理论。术科教以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际射击、行军、宿营以及战斗联络等军事技术。第二期开始实行分科教学,先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宪兵等五科。到了第四期,又先后增设骑兵、交通、无线电和航空等科。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特别强调实战演习,作到“知行合一”。学生在学习期间一律戎装待命,随时准备开赴前线参加战斗。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叛乱时,孙中山手令黄埔军校学生参加平乱战斗,经过一夜的激战,便消灭了商团,首次树立了军威。后来,黄埔军校学生又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第二次东征以及南伐邓本殷的战斗,屡建战功,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迅速提高了军事素质。
        政治教育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教育为主要内容。根据《政治训练班训练纲要》规定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八门课程。军校改组以后,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根据《中央军事政治教育大纲》规定,政治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苏联研究、各国政党史、各国革命史、社会科学概论、国民革命概论、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二十多门。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政治演讲、政治讨论、政治问答、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教学生动活泼,除了军校领导人和政治教官,如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等担任演讲外,当时社会名人,如谭延闿、张静江、何香凝、鲁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等也应邀来校演讲。在演讲讨论会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在课堂和校刊上作公开解答,并将答案汇成十余万言的《政治问答集》。政治部还组织学生宣传队和“血花剧社”在校内外进行各种宣传。此外,还大量出版报刊、文集、丛书等。担任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是共产党人,他们深受学生的爱戴。由于对学生进行了政治教育,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许多人以后成为了坚强的革命战士。
        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军校内部存在着各派政治势力和政治集团的矛盾与斗争。特别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左、中、右的政治分野日益明显,军校内部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的矛盾斗争也日益尖锐。这种矛盾和斗争集中反映在“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两大组织之间。
        “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导下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左派学生为核心的革命团体,其宗旨是团结青年军人,坚决不做军阀、政客的工具,为反帝反封建革命奋斗到底。它是经廖仲恺批准,蒋介石同意而组织起来,酝酿于1924年冬,正式成立于1925年2月1日,主要负责人有李之龙、蒋先云、周逸群、徐向前、陈赓、许继慎、左权等。它名义上受学校校长、党代表领导,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团体。青年联合会成立后,得到广大进步青年的支持,组织日益扩大。活动范围不限于黄埔军校,当时广东的各军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促进了广东各军进步军人的大联合。
        “孙文主义学会”是由国民党右派和反共学生发起组织的团体。最初出面发起的是贺衷寒、缪斌等,他们取得廖仲恺同意后,便开始征寻会员,1925年4月24日成立,逐步向广东各军扩展。孙文主义学会,假孙中山之名,行反对共产党、反对三大政策之实。主要成员有贺衷寒、缪斌、杨引之、冷欣、潘佑强、曾扩情、酆悌、胡宗南、桂永清、王柏龄、陈肇英、欧阳格、吴铁城等。他们在学生中挑拨离间,攻击共产党和进步学生,挑衅寻事,因而引起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回击。两大组织处在尖锐对立之中。
        蒋介石表面上装做不偏不倚的样子,暗地里支持和偏袒孙文主义学会。1925年12月,在第一军政治部教职员和各级党代表会议上,他提出《调和本校党争办法》。名义上允许共产党员在校内活动,但规定共产党员的一切活动“均须公开”,实际上是要加强对共产党的控制。1926年2月,他主持召开两大组织联席会议,规定双方干部可以互相加入,其用心是让右派分子打入青年军人联合会,进行监视和从内部进行破坏活动。3月20日,他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进一步篡夺军权和加强对黄埔军校的控制。4月7日,他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等组织“于集体化、纪律化之旨相妨碍”为借口,下达“除本校特别党部各级组织应由党部加强工作外,其余各组织着即自行取消,此后不得再有各种组织发生”的校令。4月15日,青年军人联合会被迫自行解散。4月21日,孙文主义学会也宣告解散。5月,蒋介石又提出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并获得通过,进一步篡夺了部分党权。6月,他以“精诚团结”为名,宣布组织统一的“黄埔同学会”,自任会长,并以孙文主义的骨干把持会务,实际上是孙文主义学会的更名,成为了他的嫡系组织。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蒋介石加紧了反共活动,致使黄埔军校内部反共分裂的局面日趋严重。广大革命师生纷纷发表公开信,要求蒋介石收敛其反共行为。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黄埔军校实行“清党”,四百多名共产党员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包括昔日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著名政治教官萧楚女。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完全被蒋介石集团所控制,学校性质发生了变化。1928年3月,军校迁往南京,更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标榜黄埔革命传统,实为蒋介石国民党培养反共反人民骨干的学校。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