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重庆是国民政府的抗战首都和陪都,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宣告了重庆这一历史使命的结束,还都南京即刻列入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
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还都行动,从筹备到结束,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以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接收沦陷区,与中共谈判,加紧内战等上面。
首都由重庆返还南京,还是迁至别处,舆论界、政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赞成还都南京,有的主张迁都北平,有的认为应建都西安、武汉,还有的倾向建都济南、长春和沈阳。南京、北平是建都诸说争论的焦点。
北平是著名的历史政治名城、文化名城,金、元、明、清各代及民国初期都曾建都于此,这自然成为一些人理想的建都所在地。1945年9月25日,《新蜀报》消息称:“我战后还都,拟定北平,还都南京之计划暂缓进行,刻正做还都北平之准备,以免还都南京后再迁北平之麻烦,节省人力、物力之消耗。”①12月24日,《中央日报》云,北平市长熊斌于12月21日非正式透露本报记者,“北平有十分之七希望成为中国未来国都。此间一般人士观察,此事将来或有实现可能。据悉,美方对中国将政治中心置于北平一事深感兴趣。平津形势与华府纽约极为相似也。蒋主席留平期间,对平市政极为重视,曾面谕熊市长整理故宫、景山等名胜古迹。”②1946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参政会第四届二次会议上,汪普涵等部分参政员提出了迁都北平的临时动议案。然此议案只在报上登出了消息,未见具体内容。4月19日,《中央日报》刊载了杜若君《北方的重要性》一文,可谓主张迁都北平的代表作。
杜若君呼吁国人“到北方来”,应重视北方,具体意见主要有三点:
第一,北方是建国的根据地。抗战前后,国人曾提出,“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两句动人的口号,现在应提出“北方是建设的根据地”的口号,让国人认识北方的伟大及重要。因为战后中国的建设,必须着重工业,使中国成为工业发达的现代强国。没有现代工业,就不能成为现代国家,就很难找到民主政治的寄托。要完成中国的工业建设,就必须重视北方。北方有丰富的资源,大量的资本技术设备,充足的劳动力,足以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基地。杜若君还说,所谓“东南富甲全国”之说,现在是过时了。东南之富,富在地肥,气候佳,雨量足,农产富饶。然夸耀鱼米之乡的富足,只是农业时代的头脑,这种思想已经落伍了。新建国开始后,眼光远大的人都应该把人力、财力转移到北方来。
第二,北平是国防外交的重心。杜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外患,大多来自北方。所谓五胡,所谓辽、金、蒙古都来自北方,明朝也有东北的压力, 日本则曾有“征服中国,必须征服满蒙”的计划。海上来的外敌,主要注重经济的攫取,陆上的情形就不同了,康熙以来的中俄交涉,大多是为了疆界之争。中苏两国边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界,存在着许多容易引起纠纷的因素。在东北,外交关系十分复杂,中苏之间有可能出现许多摩擦。在西北的新疆,有复杂的民族问题。在北方,又有与外蒙不确定的国界。因此,希望国人注意北方的外交与国防,北方的安全有保障,只有如此,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
第三,北方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战,除了明朝和北伐外,往往是北方的力量压倒南方。撇开历史的惯例不讲,仅就南北地理条件来说,北方将成为工业地带,南方则适宜于发展农业。根据工业地带控制农业地带的经济地理学法则,如果中国再有南北之争,工业的北中国必将压倒农业的南中国。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希望国人的目光集中到北方来。忽略了北方,就不能完成国家的统一。如今,三南(东南、西南、华南)的时代已经过去,三北(东北、西北、华北)的时代到来,大家都应该到北方去。③
1946年5月5日,当国民政府正在南京隆重举行还都大典之时,仍有建都北平的言论见诸报端。重庆《国民公报》就发表了《迁都、还都与建都》的社论,指出“南京非理想首都,”“北平有南京特长而无南京之缺陷”。南京之特长是“地濒淞沪,中外交通辐辏”,缺陷是“名为首都,实则受制于上海。国府建都南京,凡十余载,行政效率及仕宦风气受上海传染,逮到颓唐不振,言之可惜;且南京气候夏季炎热,政府要员,纷纷离京,作避暑庐山之计,炎暑三月,政事停顿,究非理想首都”。北平“在形势及气候上,还较南京为优,北人气质刚毅,有古燕赵遗风,首都北迁,对将来国防戍守,有深长意味,而住居全国中央,历代建都体制,宛然存在,房屋煤荒,根本不成问题,他若文风气之盛,甲于全国”。故“兹当还都南京之际,即贺凯旋致其建都北平之初议焉”④。事实上,这已是无任何实际意义的辩论,也是主张建都北平的尾声了。
比较而言,主张还都南京的代言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要大得多。著名政论家兼地理学者张其昀教授1946年3月26日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南京乎?北平乎?》一文,提出还都南京的三条理由:
第一,建都要考虑时代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空运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国都,最适合的条件是一个立体的城市,最好是一座青山绕环的山城,或是岩层坚厚的岩城。这一次抗战,重庆不屈不挠的精神,已经照耀于全世界,重庆精神至堪宝贵,重庆山城适于防空,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南京城垣,依山而筑,是一座立体城市,合于时代的需要。北平城内钻井几百尺深尚不见岩层,是莫大的缺点, 自不能与山城南京相提并论。
第二,建都要考虑交通方便。现代是一个高速度的时代,速度的竞争是争取时间、节省时间,一方面为减轻费用,一方面为增进效率。国都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全国人民都要到首都来开会、观光,首都是全国最大的会堂,要替全国同胞着想,在南京设立会堂最经济。一是长江流域人口几万万,几乎占全国半数,显然是全国重心所系,岭南、海南的人往北走,河北、塞北的人往南走,大家都感觉方便;二是以运费计,海运最廉,运河次之,铁路运输又次之,公路运输最不经济。南京是沿海和内河航运的大交汇,是南北铁道干线的枢纽,论集散之便利,时间之经济, 自非北平所可比拟。
第三,建都要考虑海权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教训是海权衰落。明朝之初,海上经营显赫一时。迁都北平之后,海权废弛,倭寇侵凌,东南糜烂。中国海权衰落之时,正是西方海权勃兴之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落伍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无一不是在船坚炮利之下的城下之盟。国父建国方略,充满着海国精神,我们切莫以南渡偏安的旧观念来衡量代表海国思潮的新首都。南京握南北两洋的中枢,北指南海,南下岭海,北平才是偏于一隅。
张其昀还指出,北平可以建设为世界的公园。北平宫殿故物完好无恙,都市繁华流风未泯,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遗产,也是全人类所可共享的遗产,其重要性可与欧洲的罗马相比。北平是北方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是和平的宫殿,开放为世界公园,将为全世界人士所欣赏赞叹。⑤
同年5月2日、3日,《中央日报》又连载了张其昀的长篇文章《定都南京之十大理由》,进一步详细阐述了他的主张,这十条理由是:
第一,首都是全国的神经中枢,对于全国同胞要有极大的号召力。美国革命发祥于费府定都于华盛顿,华府郊外为华盛顿总统陵寝所在地。正如国父逝世于北平,而长眠于南京,可成为建国成功的象征。
第二,南京有高山、平原、深水,三种天工钟笼一处,在世界各大都会也难觅如此佳境。国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将南京列为中国新都,对北平的前途却一语不道,已能说明问题。
第三,长江是中国经济和人文的大动脉。首都是国家的心脏,必须与大动脉密切相依。卢沟桥事变爆发,如国都在北平,其情形就不堪设想了。幸由南京而汉口而重庆,下游、中游虽已陷敌,然有巴蜀作为抗战的根据地,以西北、西南诸省为左右翼,与强敌相持八年之久,最终获得了历史上空前的胜利。
第四,南京江流深泓,波澜壮阔,船洋巨舶进退自如。就此而言,南京可与泰晤士河的伦敦相比。天津大沽口新港的疏浚,固然十分重要,终究不能使北平变成一个海都。
第五,国父建国方略计划,东北铁道可经西伯利亚东北与北美洲阿拉斯加遥相联络,西北铁道可经苏联直达大西洋西岸,西南铁道可沿印度而达地中海沿岸,南京掌握着三大世界港的枢纽,为国防计划的顶点,有振领得衣之势,北平不能与之相比。
第六,国父建国方略中最长的铁道干线是东方大港伊犁线,将南京、西安、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一以贯之,可称全国第一通冲。东南、西北、西南联为一体,海有金陵(南京),陆有金城(兰州),为国防的最大干线。
第七,中国与南洋六国(越南、暹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建都南京,可兼顾东北与南洋,有左右逢源之快,无顾此失彼之病。
第八,建都乃百年大计,应为未来发展着想。水之供给与交通电化为都市扩展的两大关键。南京濒临长江, 自无水源之虞。舟车辐辏,煤价不至过高。将来三峡水力发电后,为世界无比的能源,电力也不成问题。
第九,现代市政要美丽如雅典,新颖如飞机,方便如旅邸,要有广大的空间,要有发展的余地,南京可谓天造地设之所在。
第十条理由,报纸未载,不详。⑥
张其昀抬出国父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以增强还都南京主张的力量,显然代表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真正意图。
蒋介石自1927年在南京登基,执掌国民政府军政大权达十余年之久, 自谓社会关系广泛,统治基础牢固,还都南京自是首选。他一向以孙中山的继承人自居,《建国方略》即有南京为新都的主张,恰合其意。
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称:“国土重光,金瓯无缺,抗战之任虽竟,建国之责加重,政府为定可本年5月5日凯旋南京,以慰众望。……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故称天府之国,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胜,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⑦
国民政府党政军机关于1946年4月底前陆续迁返南京。蒋介石夫妇5月3日上午也飞抵南京。5月5日,南京党政军代表5000余人,在国父陵园举行了国府还都大典。蒋介石致词云:“今天是我们国父二十五年前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的纪念日,而我国民政府亦于今天还都南京了。我们对日八年抗战,赖我们全国同胞始终一致拥护抗战国策,服从中央命令,百折不回,再接再厉,浴血牺牲,历久弥坚,卒能获得今日最后胜利。”“今日政府还都,只能表示我们对日本抗战的结束……还需要我们全国同胞为国家,为民族精诚合作,继续努力。”⑧
从蒋介石的讲话不难看出他的潜台词,即必须服从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政,准备大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以失败而告终。1949年4月23日,中共军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仅三年就告结束。张其昀等人美丽的南京建都梦,也随之化为泡影。
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还都行动,从筹备到结束,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以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接收沦陷区,与中共谈判,加紧内战等上面。
首都由重庆返还南京,还是迁至别处,舆论界、政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赞成还都南京,有的主张迁都北平,有的认为应建都西安、武汉,还有的倾向建都济南、长春和沈阳。南京、北平是建都诸说争论的焦点。
北平是著名的历史政治名城、文化名城,金、元、明、清各代及民国初期都曾建都于此,这自然成为一些人理想的建都所在地。1945年9月25日,《新蜀报》消息称:“我战后还都,拟定北平,还都南京之计划暂缓进行,刻正做还都北平之准备,以免还都南京后再迁北平之麻烦,节省人力、物力之消耗。”①12月24日,《中央日报》云,北平市长熊斌于12月21日非正式透露本报记者,“北平有十分之七希望成为中国未来国都。此间一般人士观察,此事将来或有实现可能。据悉,美方对中国将政治中心置于北平一事深感兴趣。平津形势与华府纽约极为相似也。蒋主席留平期间,对平市政极为重视,曾面谕熊市长整理故宫、景山等名胜古迹。”②1946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参政会第四届二次会议上,汪普涵等部分参政员提出了迁都北平的临时动议案。然此议案只在报上登出了消息,未见具体内容。4月19日,《中央日报》刊载了杜若君《北方的重要性》一文,可谓主张迁都北平的代表作。
杜若君呼吁国人“到北方来”,应重视北方,具体意见主要有三点:
第一,北方是建国的根据地。抗战前后,国人曾提出,“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两句动人的口号,现在应提出“北方是建设的根据地”的口号,让国人认识北方的伟大及重要。因为战后中国的建设,必须着重工业,使中国成为工业发达的现代强国。没有现代工业,就不能成为现代国家,就很难找到民主政治的寄托。要完成中国的工业建设,就必须重视北方。北方有丰富的资源,大量的资本技术设备,充足的劳动力,足以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基地。杜若君还说,所谓“东南富甲全国”之说,现在是过时了。东南之富,富在地肥,气候佳,雨量足,农产富饶。然夸耀鱼米之乡的富足,只是农业时代的头脑,这种思想已经落伍了。新建国开始后,眼光远大的人都应该把人力、财力转移到北方来。
第二,北平是国防外交的重心。杜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外患,大多来自北方。所谓五胡,所谓辽、金、蒙古都来自北方,明朝也有东北的压力, 日本则曾有“征服中国,必须征服满蒙”的计划。海上来的外敌,主要注重经济的攫取,陆上的情形就不同了,康熙以来的中俄交涉,大多是为了疆界之争。中苏两国边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界,存在着许多容易引起纠纷的因素。在东北,外交关系十分复杂,中苏之间有可能出现许多摩擦。在西北的新疆,有复杂的民族问题。在北方,又有与外蒙不确定的国界。因此,希望国人注意北方的外交与国防,北方的安全有保障,只有如此,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
第三,北方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战,除了明朝和北伐外,往往是北方的力量压倒南方。撇开历史的惯例不讲,仅就南北地理条件来说,北方将成为工业地带,南方则适宜于发展农业。根据工业地带控制农业地带的经济地理学法则,如果中国再有南北之争,工业的北中国必将压倒农业的南中国。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希望国人的目光集中到北方来。忽略了北方,就不能完成国家的统一。如今,三南(东南、西南、华南)的时代已经过去,三北(东北、西北、华北)的时代到来,大家都应该到北方去。③
1946年5月5日,当国民政府正在南京隆重举行还都大典之时,仍有建都北平的言论见诸报端。重庆《国民公报》就发表了《迁都、还都与建都》的社论,指出“南京非理想首都,”“北平有南京特长而无南京之缺陷”。南京之特长是“地濒淞沪,中外交通辐辏”,缺陷是“名为首都,实则受制于上海。国府建都南京,凡十余载,行政效率及仕宦风气受上海传染,逮到颓唐不振,言之可惜;且南京气候夏季炎热,政府要员,纷纷离京,作避暑庐山之计,炎暑三月,政事停顿,究非理想首都”。北平“在形势及气候上,还较南京为优,北人气质刚毅,有古燕赵遗风,首都北迁,对将来国防戍守,有深长意味,而住居全国中央,历代建都体制,宛然存在,房屋煤荒,根本不成问题,他若文风气之盛,甲于全国”。故“兹当还都南京之际,即贺凯旋致其建都北平之初议焉”④。事实上,这已是无任何实际意义的辩论,也是主张建都北平的尾声了。
比较而言,主张还都南京的代言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要大得多。著名政论家兼地理学者张其昀教授1946年3月26日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南京乎?北平乎?》一文,提出还都南京的三条理由:
第一,建都要考虑时代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空运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国都,最适合的条件是一个立体的城市,最好是一座青山绕环的山城,或是岩层坚厚的岩城。这一次抗战,重庆不屈不挠的精神,已经照耀于全世界,重庆精神至堪宝贵,重庆山城适于防空,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南京城垣,依山而筑,是一座立体城市,合于时代的需要。北平城内钻井几百尺深尚不见岩层,是莫大的缺点, 自不能与山城南京相提并论。
第二,建都要考虑交通方便。现代是一个高速度的时代,速度的竞争是争取时间、节省时间,一方面为减轻费用,一方面为增进效率。国都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全国人民都要到首都来开会、观光,首都是全国最大的会堂,要替全国同胞着想,在南京设立会堂最经济。一是长江流域人口几万万,几乎占全国半数,显然是全国重心所系,岭南、海南的人往北走,河北、塞北的人往南走,大家都感觉方便;二是以运费计,海运最廉,运河次之,铁路运输又次之,公路运输最不经济。南京是沿海和内河航运的大交汇,是南北铁道干线的枢纽,论集散之便利,时间之经济, 自非北平所可比拟。
第三,建都要考虑海权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教训是海权衰落。明朝之初,海上经营显赫一时。迁都北平之后,海权废弛,倭寇侵凌,东南糜烂。中国海权衰落之时,正是西方海权勃兴之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落伍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无一不是在船坚炮利之下的城下之盟。国父建国方略,充满着海国精神,我们切莫以南渡偏安的旧观念来衡量代表海国思潮的新首都。南京握南北两洋的中枢,北指南海,南下岭海,北平才是偏于一隅。
张其昀还指出,北平可以建设为世界的公园。北平宫殿故物完好无恙,都市繁华流风未泯,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遗产,也是全人类所可共享的遗产,其重要性可与欧洲的罗马相比。北平是北方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是和平的宫殿,开放为世界公园,将为全世界人士所欣赏赞叹。⑤
同年5月2日、3日,《中央日报》又连载了张其昀的长篇文章《定都南京之十大理由》,进一步详细阐述了他的主张,这十条理由是:
第一,首都是全国的神经中枢,对于全国同胞要有极大的号召力。美国革命发祥于费府定都于华盛顿,华府郊外为华盛顿总统陵寝所在地。正如国父逝世于北平,而长眠于南京,可成为建国成功的象征。
第二,南京有高山、平原、深水,三种天工钟笼一处,在世界各大都会也难觅如此佳境。国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将南京列为中国新都,对北平的前途却一语不道,已能说明问题。
第三,长江是中国经济和人文的大动脉。首都是国家的心脏,必须与大动脉密切相依。卢沟桥事变爆发,如国都在北平,其情形就不堪设想了。幸由南京而汉口而重庆,下游、中游虽已陷敌,然有巴蜀作为抗战的根据地,以西北、西南诸省为左右翼,与强敌相持八年之久,最终获得了历史上空前的胜利。
第四,南京江流深泓,波澜壮阔,船洋巨舶进退自如。就此而言,南京可与泰晤士河的伦敦相比。天津大沽口新港的疏浚,固然十分重要,终究不能使北平变成一个海都。
第五,国父建国方略计划,东北铁道可经西伯利亚东北与北美洲阿拉斯加遥相联络,西北铁道可经苏联直达大西洋西岸,西南铁道可沿印度而达地中海沿岸,南京掌握着三大世界港的枢纽,为国防计划的顶点,有振领得衣之势,北平不能与之相比。
第六,国父建国方略中最长的铁道干线是东方大港伊犁线,将南京、西安、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一以贯之,可称全国第一通冲。东南、西北、西南联为一体,海有金陵(南京),陆有金城(兰州),为国防的最大干线。
第七,中国与南洋六国(越南、暹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建都南京,可兼顾东北与南洋,有左右逢源之快,无顾此失彼之病。
第八,建都乃百年大计,应为未来发展着想。水之供给与交通电化为都市扩展的两大关键。南京濒临长江, 自无水源之虞。舟车辐辏,煤价不至过高。将来三峡水力发电后,为世界无比的能源,电力也不成问题。
第九,现代市政要美丽如雅典,新颖如飞机,方便如旅邸,要有广大的空间,要有发展的余地,南京可谓天造地设之所在。
第十条理由,报纸未载,不详。⑥
张其昀抬出国父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以增强还都南京主张的力量,显然代表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真正意图。
蒋介石自1927年在南京登基,执掌国民政府军政大权达十余年之久, 自谓社会关系广泛,统治基础牢固,还都南京自是首选。他一向以孙中山的继承人自居,《建国方略》即有南京为新都的主张,恰合其意。
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称:“国土重光,金瓯无缺,抗战之任虽竟,建国之责加重,政府为定可本年5月5日凯旋南京,以慰众望。……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故称天府之国,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胜,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⑦
国民政府党政军机关于1946年4月底前陆续迁返南京。蒋介石夫妇5月3日上午也飞抵南京。5月5日,南京党政军代表5000余人,在国父陵园举行了国府还都大典。蒋介石致词云:“今天是我们国父二十五年前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的纪念日,而我国民政府亦于今天还都南京了。我们对日八年抗战,赖我们全国同胞始终一致拥护抗战国策,服从中央命令,百折不回,再接再厉,浴血牺牲,历久弥坚,卒能获得今日最后胜利。”“今日政府还都,只能表示我们对日本抗战的结束……还需要我们全国同胞为国家,为民族精诚合作,继续努力。”⑧
从蒋介石的讲话不难看出他的潜台词,即必须服从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政,准备大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以失败而告终。1949年4月23日,中共军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仅三年就告结束。张其昀等人美丽的南京建都梦,也随之化为泡影。
今日更新
-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形成
[2019-05-22]
-
《中华民国临警方约法》公布
[2019-05-2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019-05-22]
-
武昌首义
[2019-05-22]
-
保路运动
[2019-05-22]
今日推荐